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归一统(宋初的战与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美)龙沛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政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批驳了“宋朝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文轻武”的刻板印象。作者提出,宋朝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十一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而产生的,并非由于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主观规划。 作者简介 康海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毕业,现为出版社编辑。合译有《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风习与展现》。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导言 宋朝建国的非军事化 战争与个人政治 战争与谈判之下的征服 宋辽战争的辽朝视角 战争与北宋的建立 第二章 编史学、方法论和宋代军事与政治史 政治与编史 宋代政治史 宋史和宋代军事史 战争和政治 总结 第三章 十世纪的中心点 北汉来袭 高平之战 余波和后续 军事重整 后周军队 进攻北汉 后周重新统一全国的战略 西征后蜀 第四章 重建帝国 淮南战役 世宗返回 世宗第三次回到战场 燕云十六州之战 后周的最后一幕:恭帝的小朝廷 第五章 军队与宋朝的建立 陈桥驿黄袍加身 李筠之乱 李重进之乱 杯酒释兵权 征楚和荆南 “先南”战略的神话 第六章 个人政治和征服战争 第一次进攻北汉 宋朝征后蜀 成都乱局 第二次进攻北汉 征南汉 第七章 分割战争和政治 征南唐 第三次进攻北汉及太祖之死 继位 第八章 为皇位而战 进攻北汉 进占燕云十六州 高梁河之战 处于守势的太宗 僵局 第九章 失败与叛乱 太宗第二次进攻燕云十六州 处于攻势的辽朝 王小波、李顺起义 张余的继续起义 第十章 建国期的结束 宋夏战争 宋朝的水路防御系统 辽朝的对外政策 辽朝南下与真宗第一次出战 1001年辽军南下 1002年辽军南下 1003年辽军南下 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其他方式的战争 第十一章 结论 战争不断变化的性质和作用 分割政治与战争 战争、政治和建国期的最后一幕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导语 宋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被称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宋朝的文治政治是如何兴起的?宋初三帝又是如何将战乱频仍的衰末之世变为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理想王朝? 32幅地图+大量史料,完整叙述五代末年至宋初的一系列战役,打破“先南后北”战略的神话,揭示宋朝开国的真相。 后记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文武 关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认为宋朝的建立是 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批 驳了宋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 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 文轻武的刻板印象,给人耳 目一新之感。宋太祖南征北 讨,终于建立新王朝。继位 的宋太宗最初希冀通过军事 上的成功提升自身权威,但 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时遭遇 惨败和奇耻大辱,于是不得 不改变政策,使文臣成为朝 廷中心。到了长于深宫之中 的宋真宗一代,由于前朝的 政策以及外部环境趋于和平 ,宋才真正实现由武转文。 与之相对,辽朝在宋朝建立 之初主要采取守势,仅限于 对宋太宗的军事行动做出回 应,只是到了宋真宗继位后 才大规模遣军南下,直至双 方签订澶渊之盟。 本书作者龙沛教授是中 古军事史专家,著作等身, 对中国历史有独到见解。他 详细梳理了宋朝建立前后的 各次重要战役,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新见。本书有助于加 深读者对宋朝开国及宋辽关 系的理解,并将为后续研究 打下坚实基础。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翔实的细节再现 了宋朝的开国,以及宋初文 官统治的建立。本书揭示了 战争对政治的重要影响,同 时也说明了在没有宏大计划 的情况下,历史充满了偶然 性。作者对这个重要转型期 的出色研究,丰富了我们对 中国中古史的理解。 ——戴仁柱(Richard L.Davis),香港岭南大学 历史系讲座教授 本书挑战了中国中古史 的传统叙事,即宋朝建立者 之所以能够在960年结束五 代时期的混乱,是因为他们 提供了一种基于民事而非军 事价值的新治理模式。本书 深入研究了宋初历史,对中 国军事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 献。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纽约州立大学 奥尔巴尼分校东亚系教授 本书从政治军事的角度 完整叙述了宋初长达数十年 的巩固政权的过程。这一过 程始于960年宋朝建立,终 于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 盟。我怀疑西方没有任何一 位汉学家比龙沛更了解10世 纪的中国。这部细致深入研 究中国历史的专著,将成为 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 ——赖大卫(David Curtis Wright),卡尔加里 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精彩页 第一章 导言 战争与政治的交互作用,是宋朝初创时期最重要的驱动力量。战争与政治不仅塑造了帝国的疆域范围和治理结构,而且使宋朝的特征和文化得以形成。这两种力量作为开国君主宋太祖(960—976年在位)的权力来源,几乎密不可分;但在第二位皇帝宋太宗(976—997年在位)统治时期逐渐分离;到了第三代君主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时,则至少就皇帝权力而言已几乎完全分离。这一过程一直被简单地解释为文人力量(civil power)崛起并取代武人力量。但是,政治权力向政府官僚的转变存在着具体的、历史的原因,不会因为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帝国规划而发生。吊诡的是,十一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personal politics)而产生的。 因为文官的权力不出中央政府,所以十世纪末,他们在政府官僚体制中被赋予了权力。最初,位于开封的帝国政府没有多少权威。军事和政治权力都属于皇帝个人,而皇帝的权威来自他的军事胜利,以及他与中央禁军将领们的私人联系。通过这些私人纽带,宋太祖才能够集中王朝军力用于征伐而非内斗,继而以军事胜利谋求政治稳固。之后,王朝与皇帝个人逐渐分离,而且由于征服战争的胜利,帝国政府获得了权力。一旦中央政府获得了权力,那么服务于其中的官僚也会获得权力。与此同时,军事问题虽然仍要求在中央政府中保持庞大的官僚机构,但是已经成为边缘的或外围的事务。武人服务于朝廷,由朝廷发放俸禄,统领帝国军队,而不再维持藩镇力量。所有这些发展,都是由军事胜利驱动、由政治斗争形塑的。宋代早期历史的这种特殊走向,并不具有顺理成章的必然性。 十世纪末的宋朝政府,还不是十一世纪时那个由一群进士及第的文官主导的政府。掌握权位的武人或文人,都没有显赫的功名。十世纪时的宋朝文化为十一世纪时繁荣的士人文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它绝不同于那种文官主导、政治驱动的文化。十一世纪时对何为“适宜”、何为“正当”的理解,以及视士人主导政府为历史必然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对宋初历史的书写。但在十世纪时,军事与政治事件产生的作用与反作用引导着王朝发展的进程,这一进程并没有明显的归处。 从十一世纪开始,宋朝建国就被描绘成一个非军事化、文官掌管军务的过程,也是长期支配中国政治的暴力史的终结。然而,北宋的奠基之君们并没有摒弃战争,而是成功地利用战争,帮自己解决了大量政治与疆域问题。在宋朝政权的创建过程中,单次战役对朝堂内外产生的影响,与其攻城略地的直接效果同样重要。因此,战争以及其中更基础性的战役在宋帝国建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必须从政治活动和领土取得等方面加以探讨。宋太祖的政治命运与军事命运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军事胜利就是他的政治成就。帝国建基于武力征讨的胜利,而宋太祖的皇帝威严也深深植根于此。 到了太祖之弟太宗即位后,战争与政治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并未随之立即改变。虽然宋太宗迅速安插心腹之人进入政府,但他依然认为巩固皇位需要军事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对的。兄长的征服遗愿尚未完成,宋太宗仍然需要向军事精英们——宋太祖确立的皇室与宿将联姻政策下的产物——证明自己。太宗的问题在于,作为军事统帅,他力不从心。顺利征服北汉的荣耀一过,紧接着就是在试图攻夺燕云十六州时遭遇的惨败和奇耻大辱。此后他的军事履历也都乏善可陈。对他而言,切断或至少削弱政治与战争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必要。皇室自身与军事间的纽带,以及对辽战争期间军队所凸显的重要性,都使宋太宗无法完全抛弃军事。他很可能感到疑虑,自己为此采取任何明显的举措都会威胁到皇位。他只能逐渐地将政府的中心转移到没有实权的文官上来。 太宗之子真宗继承皇位时,帝国的官僚体系仍未健全,且有一场重大战争亟待解决。真宗的即位不存在那么多争议,他似乎也不像其父那样感受到来自军事精英的诸多威胁。但是,当他能够在安抚军事问题上稍稍抽身时,先皇的培养再加上朝中新崛起的文官的主导,使他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修文运动,以敦促官员服从他的意志。他的个性和教养使他没有简单地利用皇帝的支配权力去逼迫他们这样做。他也没有受到他们的威胁——这也许导致了他及之后的宋代皇帝们对待官员的宽大方式。真宗的修文举动,加上与辽国敌对状态的解除,去除了军事行为对皇帝权力的政治影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十二世纪。 所有这些军事和政治成功的基础,在于精英(在宋初主要是军事精英)与皇室之间密切的交往关系。宋太祖的个人纽带和领袖地位,对引领王朝步入正轨尤为重要。最初将宋朝政权扭结在一起的是私人纽带,以及维持这一纽带的效忠关系。宋朝建国并不成功,因为太祖利用官僚体制削弱了许多前朝将领的军事和政治权力。他通过与这些将领的私人关系说服他们放弃权力,让自己成为皇帝。太祖没有通过暴力,而是靠着对皇室与宿将联姻从而加强联系的许诺(他一直遵守着)实现了这一点。因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