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42年秋,日军占领沁源。 沁源军民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为追求和向往,“党叫干啥就干啥”,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听从党的指挥,展开一场艰苦卓绝、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跃然1944年《解放日报》。 《沁源1942》,记录抗日英雄、抒写沁源精神!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沁源人的形象,也是中国人的形象。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沁源精神。 沁源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像一粒种子,植根于人民群众心田,生根、开花、结果,繁衍并升华,永远不会消逝离去! 作者简介 蒋殊,本名蒋淑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大型影像文化期刊《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青年作家》《山花》《黄河》《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散文百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有作品分别被收入《2013年中国散文精选》及《2016中国随笔年选》;散文《故乡的秋夜》被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 目录 动人的大转移 大山深处的炊烟 暗夜逆行人 深夜,吊桥下的“黑山羊” 后花园的火 桃卜沟的两支枪 向山而奔 雨水依然落在佳处 绵上的力量 二沁大道上的冰与雪 奔跑的少年 女人花 高岗上,哨树下 任彦在这里 召则垴的腥风 1945,春节的黄昏 别样雷声 战地黄花,铿锵“绿茵” 1947年夏天来信 后记:这就是沁源 序言 沁源人,终是沁源人 沁源不远,至少它离我 的家乡武乡,仅仅75公里。 两县的区别,是太行山与太 岳山的区别,是浊漳河与沁 河的区别。 抗战时期,武乡驻扎着 八路军总司令部,沁源驻扎 着太岳军区司令部。太行山 壁立万仞,太岳山巍峨高耸 ,像两兄弟齐肩并走天地间 。从太行到太岳,绵延着同 一种刚正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 《重回1937》采访之际 ,有老兵告诉我,一次回家 探望母亲,归队后却发现部 队在夜里接到临时任务,翻 过太行山,到太岳山那边去 了。 那一年,他才16岁,是 刚到部队的农家娃。他不知 道,茫茫太岳山在哪里,只 能含泪重新报名。 70年后他依然耿耿无法 释怀,太岳山,让他丢了最 早的战友。 给我讲述少年时望着太 岳山方向痛哭的老兵,在 2020年春节过后离去了。 忘记问他,此后有没有翻过 太行山,去往太岳山,寻寻 战友? 当年战斗的人,一批批 葬身两座山下。侥幸活下来 的,也相继离开了。好多事 情,来不及做,甚至来不及 说。 抗战岁月,太行、太岳 两座山上,携手拉开抗日救 亡的壮烈篇章。冲锋号声, 时常在两山之间回荡。 对于太岳山,我知道得 不多。但我知道,太岳山中 的沁源,有一群“英雄的人 民”;我还知道,沁河的源 头沁源,是一座“英雄的城” 。 我要去看看。 沁源也很远。没有高速 ,没有火车。因限速,75公 里路需要行驶两个小时。感 谢这漫长的路途,让我有时 间,慢慢靠近,将感情慢慢 融进。 打开地图。山西,像一 片侧向树叶。很巧,长治也 是。一左侧,一右侧。而沁 源,干脆就是一片完好的正 向叶片,不是扇形的银杏叶 ,不是掌形的枫叶,不是线 状的柳叶,也不是油松的针 状叶,而是如梨树叶的椭圆 状。 山西地图上,沁源处于 东南中间。长治地图上,它 在最西北。 踏上一片叶子的旅途, 开启一片叶子上的行走。 《魏书·地形志》载:“羊 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 神农得嘉禾处。”因此,西 汉置县时,这里名“谷远”, 王莽时又改为“谷近”。 远远近近一番,到了三 百多年后的北魏初年,又改 为“孤远”。或许,是觉得这 里“孤苦遥远”吧。 也着实,除了太岳山, 沁源周围还有老爷山、摇头 山、绵山、石膏山、霍山、 青龙山、罗云山,等等。或 许正因为“万山环列,易于 哨聚”,沁源,才与独霸一 方、称为晋王的猎户田虎, 一起在《水浒传》中亮相。 山高,沟深,林密,闭 塞。也正因此,形成了沁源 人自古刚烈倔强的性格。而 因了这古老厚重的山水,又 极其包容,称霸的,避难的 ,悠然田园间的,一代代融 洽相处,互不干扰,充盈着 这片土地。 尽管闭塞,尽管交通不 便,却从来不缺繁华。比如 朱元璋之孙朱佶焯在明朝宣 德三年(公元1428年)就 被封为沁源王。当时他的土 地沁源,必是经济文化繁荣 昌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自朱佶焯开始,八代沁源王 在这山水间生生不息150余 年,留下多少王公贵族的足 迹,他们写诗作赋,赏花围 猎,积淀着沁源的文化与繁 华。 即便到了1937年,沁源 也是引人注目的。作家丁玲 10月份跟随129师来到沁源 时,惊喜地在文章里写下, “那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刚 刚走过的那段大街,是我们 很满意的,人口稠密,看样 子老百姓没有逃走许多,市 场上颇为热闹,这是自从离 开太谷后所见到的最大的地 方”。 丁玲将沁源与晋商重地 太谷相比,可见当时的繁荣 兴旺。 然而那是1937年,这样 的日子很快就没有了。 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 北方局住进沁源,领导全太 岳人民展开抗日斗争。太岳 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也驻 于此,沁源因此成为当时太 岳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也成为太岳根 据地的腹心,全太岳军民都 把沁源依为后方。邻近的介 休、平遥、沁县、屯留、霍 县、灵石等多县相继沦入敌 手后,其党政机关全避驻沁 源,抗日武装也全部集中在 沁源。因而,日军把沁源视 为心腹之患。 1938年4月,正是梨花盛 开时,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 发动了第一次九路围攻,整 整七天七夜;1939年7月, 第二次九路围攻在两天两夜 的夏雨中进行;1940年10 月的秋色里,日军对太岳区 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大扫荡 。 飞机来了,炮火来了。 烧,杀,掠,夺,一片一片 的血。1939年11月的一次 扫荡,沁源11.2万间房屋 、10万石粮食化为灰烬, 2696名群众惨烈屠刀下, 1810头牲畜成为战利品; 1940年秋季大扫荡,全县 又有3600多名群众惨遭屠 杀,12.7万余间房屋被烧 毁,10万多石粮食及无数牲 畜、财物被洗劫。 鲜血满地。 集结在太岳山中开展抗 日救亡的八路军、决死队、 地方武装,积极寻找制敌对 策,于1941年初忍痛对沁 源做了分割,以朱鹤岭为界 ,从此分为沁源、绵上两县 。 手足分离,隔山而望。 太岳山中的抗战越来越 艰苦。1941年12月7日,日 军启用350余架飞机偷袭了 珍珠港,之后正式向美国宣 战 导语 《沁源1942》是一部向沁源人民、革命老区致敬的力作,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追忆发生在山西抗战老区太岳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沁源那些惊心动魄的抗战往事,重现当年的抗战场面。作者饱蘸浓情、心怀敬畏,冒酷暑、顶寒风,翻山越岭,历时2年,足迹遍及沁源各个乡镇,走访了沁源各地,怀着敬畏与感动用近17万字记录下发生在沁源的抗战往事。从1942年10月到1945年4月,8万沁源人在太岳军区和县围困指挥部的指导下,万众一心,迫使日军“剿共实验区”范围一天天缩小,撤出阎寨,放弃城关,丢了碉堡。这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保卫家园、奋起反击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一种沁源精神,一种太行精神。 后记 这就是沁源 “一场伟大的战争!一场 完全意义上的人民战争!” 走过沁源,惊心动魄,感慨 万千。 从1942年秋,到1945春 ,沁源军民对敌作战2730 次,毙伤敌伪3078名,生 俘特务汉奸245人。整整两 年半的沧桑荣辱,笼满一片 叶子周身,叶脉,叶身,叶 尖,叶根,斑斑血迹,点点 泪痕。 英雄旧居,惨案遗址, 每一处,我都不止一次走进 ,以最原始的方式一步步攀 上,越下,丈量,瞻仰。曾 经的血色黄昏,烽火清晨, 而今也是忽阴忽晴。曾经血 流遍地之所,而今杂草丛生 。 翻山越岭。可是,那不 仅仅是一道道山梁,一条条 沟壑,一段段河流,更是一 片片鲜血,一把把尸骨,一 串串数字。 1951年4月21日《山西日 手艮》刊登《沁源人民的血 泪控诉》一文记,整个抗战 时期“日军杀我沁源人民 9153人,被敌俘去生死不 明者1573人,被敌残杀而 成残废者14250人……牵走 和宰杀牲畜11143头,猪 27590口,羊14610只……烧 房屋2246935间,砍伐树木 17600株,抢劫粮食10700 多石。” 两年半时间,900多个日 日夜夜,沁源以八万人的弱 小力量,养育了太岳区八个 县的抗日政权,以及两个子 弟兵团。从1937年到1945 年,八万沁源人近一万牺牲 ,一万多优秀子弟参军,一 万多百姓致残。 那仅仅是一串串数字吗 ?那是一个个无数次死去的 生命,是一份份无上强大的 力量。 数字太长,我无法一一 寻觅。那片叶子上,我走得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无数 次摔倒,又无数次爬起。触 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沁 源人的血迹,呐喊,气息, 进而是气节。 对,气节。 转移之初,正是因为有 县围困指挥部不断在党内强 调气节教育与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才有了一批又一批 死心塌地跟随的人;转移之 后,正是因为“哪里发生问 题多,哪里就能找到党组织 ,找到刘开基”,才有了沁 源围困战的胜利,才有了一 群“英雄的人民”,以及一座 “英雄的城”。 时任太岳区二地委书记 、亲身参与指导沁源围困战 的史健曾说过,“沁源‘两年 半’的胜利,和启用了一个 有觉悟、有群众基础的当地 人(刘开基)有重要的关系 。” 正如1944年2月4日的《 解放日报》报道中所言:“ 人民的公仆——抗日政府, 和人民的儿子——八路军、 决死队、游击队,是和群众 一起打发着日子的。” 一个核心人物,一群坚 定的跟随者,怀着一个坚定 的信念,朝着一个正确的方 向,义无反顾,泣血前行。 八万沁源人,在危难袭 来之际不屈不挠,万众一心 ,排除万难,联手唱响一曲 保卫家园之歌,悲怆淋漓, 艰苦卓绝,荡气回肠,谱就 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沁源精神 。 两年半,家散了,但党 组织没有散,百姓没有散, 反而越聚越拢,越战越强。 最终,沁源人披荆斩棘 ,走向终点,让鲜红的旗帜 高高飘扬在太岳山上。 然而人们看到的是胜利 ,看不到的还有背后的壮烈 、艰难、隐忍、压力,以及 磨难。沁源人有大格局,大 视野,始终没有将自己放在 一个县的位置上对待那场战 争。因此沁源围困战,便不 仅仅是一场将敌人赶出家园 、光复县城的战争。两年半 艰难的围困战,彰显了沁源 人民罕见的民族气节与坚强 不屈的时代精神,八万沁源 人以巨大的牺牲,保卫与巩 固了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 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一面旗 帜,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侵 略者的士气,而且还支持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 线的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中的典型战例。 特等民兵杀敌英雄李德 昌在抗战结束后,曾受邀出 席在原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 拉格召开的第一届“世界青 年联欢会”,专门介绍太岳 区抗日情况。1978年,出 生于沁源的美籍华人、著名 物理学家任之恭博士第一次 回到家乡时说,“沁源围困 战当时在美国很有名,是个 世界历史奇迹,是沁源人的 骄傲。” 英雄遍地,英雄满村。 书中的人物,便是这片土地 上随意碰到的人。然而沁源 人并非天生的英雄,那些和 战士们一样在烽火中穿越的 民兵,也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们也曾没有规矩,不受 约束,正如陈赓在日记中写 到的那样,初始阶段,很多 民兵“爱面子,散漫,爱埋 怨,要出风头”。然而面对 家园被侵,他们没有束手就 擒,而是选择接受中国共产 党的引领,舍小家顾大家, 舍小我顾大局,一天天成熟 ,壮大,成长为保家卫国的 英雄。 沁源并非没有汉奸,而 是将出现的及可能出现的汉 奸及时掐灭、镇压。“任何 地方发生什么问题,党组织 随时知道。”这就是最简单 却至关重要的制胜法宝。 这本书,呈现的是沁源 两年半围困期间一个个普通 沁源人的信念、坚守与选择 。他们是平民,他们却是英 雄。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可 以代表沁源的形象,甚至民 族危亡之际中国人的形象。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 威武不屈、不怕牺牲、勇于 奉献的沁源精神。 这本书想传递的,就是 一种精神,一种在家园被侵 占后奋起反击的精神,一种 无刀无枪却 精彩页 动人的大转移 太岳山中的百姓不会想到,他们的命运,会与遥远而陌生的太平洋扯上关系;他们或许一生也不会知道,当年他们小小八万人的决策,不仅影响到中国,而且牵动着世界。 “娘,我们去哪里?” “深山!” “深山在哪里?” 本就是山里的人们,要去往更深的山里。 一九四二年, 正值秋收天, 日本鬼子横行霸道进攻咱沁源, 又杀人又放火,真呀么真野蛮, 从此后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难。 半夜就起身, 鸡叫就爬山, 沁源人都住进深山里面, 铺黄蒿盖百草冷水拌炒面, 多少人白天黑夜眼望着延安…… 这是当年沁源百姓人人会唱的一首《望延安》。 只是这些吃糠咽菜的普通百姓理解不了,日本人为什么看中并要占据这片偏僻的深山老林;更想不通,为什么要让他们抛弃家园住进深山。 太岳抗日根据地,是1937年9月毛泽东根据华北抗战局势,在变更八路军战略部署中亲自选定的“眼位”。之所以选定这里,一是可以依托太岳山脉进行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作为坚持山西以至华北抗战的一个支点;二是可以展开与太行山、吕梁山部队的相互策应,保持八路军在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三是能随时出击同蒲铁路线,钳制敌军进攻太原和继续南下。 然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建立和扩大,引起华北日军的极大恐慌。特别是随着广州、武汉于1938年10月相继失陷,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将主要兵力转回后方,将进攻的重心置于华北。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日军的野心越来越大,将在中国华北推行的“治安肃整运动”扩大为更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按类别划出“治安区”“游击区”及“外治安区”,施以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打击手段,目的就是要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仅1939年夏天的“九路围攻”,日军就打通了白(圭)晋(城)公路和邯(郸)长(治)公路,占领了沿线城镇,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撕裂,分割为太北、太南、太行、太岳四个相对独立战略区;将晋东南根据地割裂为太岳区与太行区两块。 在敌人的疯狂打击下,八路军华北根据地在三年间减少了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减少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伴随着国民党的“消极抗日”,阎锡山也于1939年12月制造了旧军打新军、反共夺权的“十二月事变”;第三行署主任孙楚在晋东南制造了晋沁阳事变。1940年初“十二月事变”被粉碎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与国民党和平协商划分了双方驻防区——在晋东南以临屯公路为界,以南为国民党驻防区,以北为八路军和新军驻防区。 由此,在太岳地区山西中南部同蒲铁路以东、白晋公路以西、临屯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带,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区。 沁源,便成为太岳根据地的腹心,也成为日军的眼中钉。他们企图以沁源为中心,通过“腹内开花”式的清剿,将太岳根据地“分割蚕食”,达到各个击破、最终摧毁华北敌后根据地之目的。 从1938年春到1940年秋,日军三次大规模进攻扫荡后,使沁源失了原有的模样。此后不得不以朱鹤岭为界,被迫分割为沁源、绵上两个县。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