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环,女,1973年11月出生,山东平度人。1993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师从姚春树先生,2000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师从杨洪承先生,201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2000年起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现为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书刊编辑学》等课程,主持山东省文化厅课题2项,青岛市社科联课题1项,参与多项。在《齐鲁学刊》《编辑之友》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论文曾获得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青岛市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学术空间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现象及成因
第一节 现代小说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现象
第二节 现代作家死亡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变迁
第二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书写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现代小说的死亡主题
第二节 现代作家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死亡叙事中现代作家的自我拯救
第四节 作家生命与人物精神的叠加
第三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策略
第一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视角的转换
第二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结构模式
第三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话语特征
第四节 死亡叙事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挑战
第四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格
第一节 现代小说叙事的兴起
第二节 死亡叙事的暴力审美
第三节 死亡叙事的中和之美
第四节 死亡叙事的悲壮美与崇高美
第五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文化隐喻
第一节 意象与死亡叙事的文学选择
第二节 丧葬习俗在死亡叙事中的文化意义
第六章 中国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后续影响
第一节 悲剧美的中国接受
第二节 当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继承与突破
结语 “人的文学”的现代性审美指向及文学史的沉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我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
生死观教育,是读“老三篇”
时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
文里高度赞扬为人民利益而
死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同志
所引用的汉代司马迁的“人
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还有毛泽东为
革命烈士刘胡兰亲笔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
以说,革命英雄主义的牺牲
精神给予了我们这代人巨大
的影响。随后的阅读,也对
历史上壮怀激烈、勇敢赴死
、献身革命的仁人志士怀有
深深的敬意。谭嗣同的“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
昆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诗句,给了我们更多人生
激励。革命传统教育的崇高
生死观之影响,奠定了一代
人面对生死的精神想象之基
石。今天,随着时代的巨变
和发展,历史大踏步前行,
也经历着日常生活平凡而无
情的时间风雨,我们这一代
人从耳闻熟悉或不熟悉的他
人的生死离别,到目睹自己
身边最亲近的父母、师长乃
至同辈的挚爱亲人渐渐衰老
或逝世。死亡是英雄人物的
归宿,也是每个普通人的宿
命。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归宿
。死和生是很自然的现象,
有生就有死,死亡是不可抗
拒的人生规律。从特殊年代
所阐释的对想象的英雄“死
亡”的崇拜,到切实生活和
平凡人生中与“死亡”的亲近
,我们经历的正是一个时代
和历史的巨变过程,我们体
验的恰恰是人生的丰富多彩
,也是自我生命的真实。每
一个人都无法回避死亡。应
该说,每个真实的人,都有
一种永恒的“死与不死”的精
神存在。20世纪中国最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说过:“死者倘不埋在
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
了。”他自己面对死亡的遗
言是“赶快收敛,埋掉,拉
倒”,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淡
泊和理性,然而后人并没有
忘记他。我们读到现代诗人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
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的诗句时,浮现在脑海
的正是一个充满忧患的灵魂
:敢于直面现实,坚韧地战
斗着,又时时解剖自己的鲁
迅。
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死
亡,还有一个更为深奥的“
存在之思”的哲学话题。德
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之
“生”与“死”并非人生的两个
端点,而是交织在一起密不
可分的。死亡是人类永恒的
宿命,因此,人的生存意义
就是在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
抛掷出去再反弹回来的过程
中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
绝不可以只埋首于“活”,在
世俗的生活中混沌不明地“
活”,而要时常安静地“思”
,尤其要正视“死”,时刻想
到“死”。这就是人在“生”中
重视死亡问题考索的意义和
价值。显然,关于死亡的探
究,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的思
考,其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人
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哲学理
性和思辨地对生命进行追问
,而文学呈现的是人对自我
与世界的丰富想象。文学不
仅反映人生存的外部物质世
界,而且体现人的内心精神
世界。文学会用最优美的文
字、最炙热的情感讴歌“生”
,也会用最细腻的描摹、最
真切的体验书写“死”。文学
是属于每一个个体的独立的
世界。由此,文学与个人生
命息息相关,甚至在某种意
义上丰富了人的生命的完整
性,拓展了人的生命的多样
性。文学是“人”学这一教科
书最为经典的定义,既是抽
象的又是具体的。古今中外
伟大的文学家,无不以独特
的人生体验、审美形式表达
或诠释个人对历史社会的责
任和使命、对个体生命的正
视和关怀。一百多年来,我
们古老的中华民族涅槃再生
,向着现代中国前行。正是
一代又一代革命先驱不畏艰
险,前仆后继,向死而生,
新中国才得以创建,我们才
得以走进新时代。这是一条
觉醒、抗争、奋斗的不断追
求梦想之路。伴随着这一历
史巨变过程而诞生的20世纪
中国文学,接受、传播崭新
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以“德
先生”(Democracy)和“赛
先生”(Science)为新文化
的两面旗帜,确立了现代中
国“人的文学”的思想基石,
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以
往的对觉醒“新人”的书写。
这些有关死亡和文学的
叙述和零星想法,正是由放
在眼前的《中国现代小说死
亡叙事研究》这部书稿触发
的。回想当年与我的学生王
小环博士一起探讨、交流的
日子,对于这一选题是否有
推陈出新的学术探究的可能
性,特别是“死亡”与“死亡
叙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究
竟是什么,我们有过多次的
切磋和讨论。
我指导博士研究生一直
本着不给学生命题作文的原
则,也不强求学生必须做与
导师相同的研究课题,而是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自
我思考和师生商讨而确立选
题。准确地说,这一选题是
王小环博士领我进入的。最
初她提出要写这个论文题目
时,我对“死亡”及文学的“
死亡叙事”并未认真思考过
,也没有清晰完整的概念。
从感觉层面,第一反应是一
个女生、年轻人为什么要去
研究文学的“死亡”话题呢,
这多么不“阳光”呀,不妥!
中国现代小说甫一开始就被死亡阴影笼罩,充满时间焦虑和生存焦虑。本书使用个案解读、比较研究、外部研究、因果互证等多种文学理论研究和分析的经典方法,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为切入点,研究现代作家的精神追求与小说的审美取向、现代作家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思想启蒙的困境,挖掘现代小说死亡书写的精神内涵、死亡叙事视角的转换和不同话语特征,归纳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风格和深层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