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所用资料丰富,不仅包括大量阿伦特手稿、书信、笔记,还包括作者与阿伦特的亲朋好友访谈而获得的资料。在内容上,本书涵盖阿伦特的一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阿伦特故事,其中既有对阿伦特学术生涯、政治活动的生动描述,也有对阿伦特的人格魅力、情感世界、生活境遇的细致刻画。 作者简介 张新刚,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别是古希腊与现代早期政治思想,以及古希腊史。译有《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涉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以及当代政治理论等方面。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1906-1933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狂飙突进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邻人间的爱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学的保卫者 作为自传的传记 转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吕赫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方向,义务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时代的重负:“最终解决”的岁月 慰藉 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欧洲人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确认 未来哲思的基础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双王制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欧洲的“颂词” 在美国的论战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审判的报告者 恶的平庸 艾希曼论战 反响 未回答的问题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共和国 在公共场合露面 论革命 再评极权主义 1968年的《论暴力》 告别雅斯贝尔斯 道德和政治行动 布吕赫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哲学的慰藉 思考事务 De Senectute(论老年 最后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部分译名对照 译后记 序言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之 杰出女性大家,独汉娜· 阿伦特一人。她的人格与 思想,皆有着十分独特的 魅力。阿伦特1906年出生 ,1975年去世,属于20世 纪的人物。从她去世至今 ,已经过去四十余年。她 的著作,虽紧扣时代脉搏 ,多直接取材于现实,却 并不因时过境迁而被人淡 忘。如今,阿伦特在中国 ,还呈现出颇为热门之象 ;阅读阿伦特,蔚然成风 。而研究阿伦特,无论在 西方还是在中国学界,迄 今仍不显得“过时”。 阿伦特曾说,历史叙 述的要义,不是构建某种 理论图式,不是揭示某种 必然法则,而是要学会讲 故事。每个人、每个团体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 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个故 事,是独一无二的。有的 故事是喜剧,有的故事是 悲剧,有的故事是正剧; 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 的离奇;有的令人愉悦, 有的令人伤感,有的叫人 压抑。阿伦特自己的故事 是什么?被她的文字打动 后,我们特别想知道,她 那充满激情的文字背后站 着何等样人? 阿伦特到达美国之前 ,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漂 泊生涯。她是犹太人,这 个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出身 ,在纳粹德国却是一种“ 罪过”。如彼时德国其他 犹太人一样,阿伦特作为 犹太人,面临着种族主义 的迫害,并因此而流亡。 流亡他国期间,她不过做 零工度日,还要着手自己 的学术研究。其对现实政 治主动或被动的介入,亦 从未中止。阿伦特著作中 常见的“无根”、“无助”、“ 漂泊”、“无家可归”、“疏 离”、“恐怖”、“绝望”、“ 重负”、“孤独”、“爱”,对 我们来说只是一些词语, 对阿伦特而言,则是真实 的生活,是具体的人生经 验。好在阿伦特有一批不 错的师长、朋友,环绕周 围,时时给她襄助,还有 其丈夫布吕赫,与她生死 与共。他们的存在,给严 峻生活境况中的阿伦特以 慰藉,以希望。阿伦特曾 言,在20世纪生活,如同 下雨天出门没带伞,只有 在大雨中行走,任雨点打 在自己的脸上、身上。然 而,日子再苦,也还要过 。人们只有期盼雨过天晴 ,期盼苦尽甘来。然而, 这种期盼,绝非消极等待 。世界愚陋不堪,我们仍 须保持对“世界的爱”。不 是遁入私域独善其身,也 不是玩世不恭地在与魔鬼 共舞中游戏人生,而是人 人觉悟,向“生”而生,共 同参与世界的建设,俾使 自由得以落实,天性得以 保存,让我们在世间如在 家中。这,便是最大的政 治。 阿伦特在德国接受教 育,博士毕业后不久,其 学术生涯刚刚起步,就赶 上了纳粹运动,同样属于 “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 她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 美国完成的,彼时她已经 是一位中年妇女。阿伦特 的著作中,可以察觉出一 种顽强的精神,因为她要 面对的是20世纪最极端的 “恶”,要处理的是最令人 绝望的政治经验,而她自 己又是恶劣政治经验的亲 历者、残酷统治的受害者 。即使她后来大部分时间 生活在美国,不再有生命 危险,她仍然守望着公共 世界,对各种危机、弊政 不遗余力地进行剖析、批 判。伊丽莎白?扬—布鲁 尔的《爱这个世界:汉娜 ?阿伦特传》,正是围绕 阿伦特与“世界”的互动、 交流展开。“爱”与“世界” ,皆为本书的关键词,原 本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 的关键词。阿伦特作为孩 子进入这个世界,作为老 人离开这个世界。但她的 思想学术成就,并不因其 去世而化为尘埃,它已成 世界之一部分,构成了“ 后来者”生活的背景与参 照。世界记住了她! 阿伦特的故事甚为丰 富。她与污点哲人海德格 尔的师生恋情,藕断丝连 ,纠缠不清。此事最早正 是由该书曝出。海德格尔 至死不就他当初与纳粹的 合作认错,阿伦特却毫不 计较。阿伦特对海德格尔 思想的批判,也要等海德 格尔耳聋眼花、行将就木 时才开始。因为她不想让 海德格尔看到她的批判。 初恋难忘,刻骨铭心,竟 至于此!阿伦特与她的博 士论文导师卡尔?雅斯贝 尔斯则交流甚好。阿伦特 去瑞士巴塞尔看望年老的 老师雅斯贝尔斯及其夫人 ,就如女儿回娘家一样。 其情其景,轻松自如,正 是阿伦特所说的“如在家 中”的感觉。而阿伦特丈 夫布吕赫,与阿伦特的母 亲关系紧张。当玛萨?阿 伦特搬到亲戚家别居时, 布吕赫夫妇竟然甚为愉快 ,有获得解放的感觉。工 人出身、自学成才、醉心 于密谋革命的布吕赫,与 巴黎音乐专业学习毕业的 阿伦特母亲,其品味与“ 礼貌”,过于悬殊,难以 共处,可以想见。阿伦特 却与布吕赫恩爱一生,足 见阿伦特的风格,不是中 产式的。 事实上,阿伦特对“中 产”、“小资”的厌恶,不仅 体现在她的生活中,在其 著作中,亦有体现。阿伦 特十分重视的,是政治的 “人民性”、学术的“人民性 ”。本书所用的“her people”,固然指她所属的 民族(犹太民族),但更 为重要的,它是指她的“ 人民”(相对于精英、暴 民而言,当然,也不同于 大众)。彼时,犹太复国 主义领袖,常在没有民意 支持、脱离人民的情况下 ,试图以外交手段或党派 利益交换解决犹太人问题 。而有的犹太人社团领袖 ,竟配合纳粹,将自己的 “人 导语 本书是西方学界较早、较著名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本书不仅适合意欲提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众阅读,对于从事阿伦特研究的专业学者来说,也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它为我们理解阿伦特政治思想展开的语境、把握阿伦特政治著述的真正意图、走进阿伦特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读本。 后记 《爱这个世界:汉娜· 阿伦特传》是西方学界最 早、最权威的一部阿伦特 传记性著作。本书作者伊 丽莎白·扬—布鲁尔,是 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 家,她是阿伦特的学生, 与阿伦特有很密切的交往 ,曾在阿伦特的指导下攻 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 究的是阿伦特的老师雅斯 贝尔斯。 本书所用资料丰富, 不仅包括大量阿伦特手稿 、书信、笔记,还包括作 者与阿伦特的亲朋好友访 谈而获得的资料。在内容 上,本书涵盖阿伦特的一 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 分完整的阿伦特故事,其 中既有对阿伦特学术生涯 、政治活动的生动描述, 也有对阿伦特的人格魅力 、情感世界、生活境遇的 细致刻画。作者作为阿伦 特弟子,虽为恩师作传, 却力求不偏不倚,绝不妄 加揣测,随意褒贬,亦无 所谓“为贤者讳”,只以翔 实、准确的材料说话,此 种态度,甚为可贵。 阿伦特堪称20世纪最 具原创性的伟大政治思想 家之一。她忠于真理,珍 惜友谊,热爱生活,关注 现实,爱这个世界。她深 刻检讨极权主义灾难,反 思“我们时代的重负”,探 究“恶”与“思”的关系,为 政治正名,为人的自由讴 歌,捍卫人与人组成的自 由而文明的世界,呼吁人 们勇敢地承担起建设家园 的公共责任。阿伦特曾把 乱世中杰出人物的言行比 作黑暗时代的薪火,此种 薪火冲破黑暗,给无助的 人们以希望,它们愈是稀 少,愈是可贵。这一比喻 同样适用于阿伦特自己。 阿伦特,正是那样一位黑 暗时代的伟人,她的作品 之光至今仍照亮着我们的 世界。她的读者来自世界 各国。在中国,阿伦特也 正日益引起多个领域学者 的研读兴趣。本书不仅适 合意欲提高人文素养的社 会公众阅读,对于从事阿 伦特研究的专业学者来说 ,也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它为我们理解阿伦特政 治思想展开的语境、把握 阿伦特政治著述的真正意 图、走进阿伦特的内心世 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读本 。 本书翻译工作始于十 四年前,它是笔者主持翻 译的第一本有关阿伦特的 著作。大约十一年前,本 书译稿即已完成,然而由 于各种原因,它的出版被 一推再推。如今经多方面 的努力,此书终于与读者 见面,实为来之不易。我 们恭奉给读者的,是一幅 封存多年的阿伦特思想与 生活画卷,是一份迟来的 “对世界的爱”。此次出版 之前,笔者又对译稿进行 了校读修订。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 前言、第一、二、三、四 、五章由陈伟译出,第二 版序言、第六、七、八、 九、十章和附录由张新刚 译出。最后,全书由陈伟 进行了审校、统稿。上海 人民出版社的屠玮涓编辑 为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我的学生赵晨、熊道宏 、王宁对译文修订亦有贡 献,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 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 广大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陈伟 2016年11月6日于中国 人民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个人生活和思想 的传记。它是目前最好的 关于阿伦特的传记。 ——《纽约时报书评》 一段惊人的、充满戏 剧性的故事……最后,我 们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汉娜 ·阿伦特。 ——《新闻周刊》 对汉娜-阿伦特的生平 和思想感兴趣的人来说, 这本书必不可少。 ——《波士顿环球报》 一段从纳粹德国到美 国成名的冒险故事……以 及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汉 娜·阿伦特敏锐的政治意 识。 ——《里士满时讯报》 精彩页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普雷格河畔(Pregel River)的哥尼斯堡这个大市镇,作为地区的中心,拥有政府办公机构和大学,适合海外贸易,适合与邻近而偏僻的具有不同语言和风俗的农村交往——即使没有旅行,这样的市镇也是获得关于人与世界的知识的好地方。 康德:《实用主义人类学》 哥尼斯堡人 汉娜·阿伦特的祖父母辈,阿伦特家族和柯恩家族,都是在哥尼斯堡养育其家庭的。哥尼斯堡是东普鲁士的首都。这个城市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它是由十字军东征时期的一个军事和宗教组织条顿人团体建立,哥尼斯堡一度是这个组织大统帅的驻地。16世纪时它成了普鲁士公爵的居住地,公爵们的城堡俯瞰着城市中心的一个湖。这个可爱而和平的都市在“一战”期间曾受破坏的威胁,但当俄国人的军队被击退时,它依然未受损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先是这里的犹太人,接着是德国人消失了。 在20世纪开始时,约有五千犹太人居住在哥尼斯堡,他们中大多数是俄国人。从敖德萨(Odessa)到哥尼斯堡的那段铁路是俄国南部到波罗的海(Baltic Sea)最短的路线,千千万万的俄国犹太人为摆脱反犹立法与屠杀,通过这条铁路逃跑。大量的逃跑者去了英国和美国——但许多人定居在了哥尼斯堡及其他东部德国有相当数量犹太人口的城市。 雅各布·柯恩(Jacob Cohn),阿伦特的祖父,于1838年出生于现在的立陶宛,1852年移居哥尼斯堡,正好在尼古拉大帝(Czar Nicholas)的统治到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Ⅱ)的统治交替之前。1851年,尽管有西欧犹太人的抗议,尼古拉还是通过法令把犹太人区分为两个团体:富有的或有技术的“有用的”人以及“无用的”人。“无用的”必须应征入伍,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时期,许多人便逃离了这个国家。雅各布·柯恩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也逃了出来,并在哥尼斯堡做起小宗茶叶进口生意。哥尼斯堡一度成了大陆最为重要的茶叶贸易中心,俄罗斯的茶叶由此进入英国人所支配的世界市场。雅各布接过了家里的生意,在他的经营下,它成了J.N.柯恩及他的公司,一家哥尼斯堡最大的公司。 雅各布·柯恩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又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芬妮·斯皮罗(Fanny Sf)iero)——也是一位俄国移民——生了四个孩子。1906年,雅各布·柯恩去世,他的妻子、七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得到了留下的家族公司及大笔钱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货膨胀来临时,雅各布的12个孙子都过着安逸的生活。汉娜·阿伦特总是喻快地记得,作为一个孩子,去柯恩家的大库房,在空气中感觉她母亲的祖先俄国人的风格,还会得到公司出口的新产品:杏仁蛋白软糖。 18世纪时,柯恩家族和其他许多俄国家族移居的哥尼斯堡,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犹太人启蒙运动的第二个中心。许多犹太人进入了哥尼斯堡的大学——艾伯丁大学,最多的是去医学系,但也有人常去追随艾伯丁最为杰出的教授——伊曼纽尔·康德。然而,在受过教育的哥尼斯堡犹太人中,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的追随者是最为重要的学术力量。追随者中的一个团体,在门德尔松的资助下,在哥尼斯堡创立了一份期刊《聚集者》,致力于提供用希伯来语翻译的非犹太文献。这个团体是所谓“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该运动兴起于东部德国犹太人社会,并随着移民向西迁移。门德尔松这样的西部改革者提升了东部的运动,但他们较少强调希伯来语言:门德尔松更感兴趣于用德语向犹太人介绍德国文化。对非传统的德国犹太人来说,门德尔松成了主要的社会和文化——尽管不是政治——解放的榜样,他对汉娜·阿伦特的爷爷马克斯·阿伦特(Max Arendt)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斯·阿伦特母亲的家庭在门德尔松时代便从俄国来到了哥尼斯堡。 门德尔松于1786年去世,那是在普鲁士国王召见大臣考虑普鲁士犹太人是否应当作为公民对待之前。否定的决定使那些要求公民权的犹太人沮丧,尽管它对受过教育、德国化的城市犹太人的社会特权地位没有太大影响。门德尔松之后的那代哥尼斯堡人,包括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卫.弗里德兰德(David Friedlander),都皈依了基督教。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汉娜·阿伦特指出,像弗里德兰德这样的犹太人有了一种对犹太教的蔑视,这对一个具有门德尔松的信念和真诚的人来说本是不可能的。她认为,门德尔松“知道(某人的)对自己人格的过分尊敬,与对他人过分的轻蔑是并行的。既然门德尔松,不像随后一代的犹太人,并无此种蔑视,他也就不把自己看作一个特例。”他同城的人弗里德兰德,正是阿伦特从来不想成为的那种犹太人——“一个例外犹太人”——的模型。 拿破仑进入柏林,标志着弗里德兰德那代人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制度——沙龙开始走向终结,这些沙龙在一些犹太女性家中举行。例如拉尔·瓦恩哈根,正是阿伦特的传记《拉尔·瓦恩哈根:一位犹太女性的生活》中的主人公。拿破仑的征服给普鲁士犹太人提供了许多公民权利,它们刚赋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