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逼近灵长类的危机/001
【专栏】何谓灵长类/010
第二章大型类人猿的森林
卢旺达、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013
第一节 隐居深山的大猩猩/015
【专栏】山极寿一与戴安/026
第二节 低地大猩猩/037
第三节 湿地大猩猩/048
第三章与人类共生
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065
第一节 森林中的和平主义者 倭黑猩猩/067
【专栏】倭黑猩猩分果子/083
第二节 湖畔的类人猿 黑猩猩/095
第三节 狐猴的乐园/114
第四章亚洲多样的灵长类
加里曼丹岛与越南/133
第一节 森林之子 红毛猩猩/135
【专栏】利基天使/155
第二节 被逼入绝境的小型灵长类 眼镜猴与懒猴/156
第三节 观光潮的背后 叶猴与长臂猿/166
第五章仅存的圣地
亚马孙/179
第一节 不为人知的猴子 秃猴/181
第二节 森林中的体操选手 绒毛蛛猴/195
第三节 来自灭绝的深渊 柽柳猴/207
第四节 无家可归的猴子们/218
【专栏】发现猴群的最新报告/227
终 章 一脉相连的世界/229
第一节 今后的威胁 新的忧虑/231
第二节 守护灵长类/238
致 谢/249
参考文献/251
大猩猩的4个亚种
名为大猩猩的类人猿最初作为物种出现在文献中是在1847 年。美国的传教士兼博物学家托马斯?萨维奇(Thomas Savage)在加蓬周边发现了类人猿的头骨,并将它们作为新物种公布于世。起初,大猩猩只有一个种,这些头骨所属的大猩猩与非洲东部低地大猩猩和卢旺达等国的西部大猩猩并列为三大亚种。此后,人们认为东部和西部的大猩猩从外观乃至其他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又将两者区分开来,分别称为东部大猩猩和西部大猩猩。东部大猩猩又分成两个亚种,分别是东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最近,栖居在喀麦隆与尼日利亚交界处森林地带的西部大猩猩,又被分成西部低地大猩猩(Western Lowland Gorilla)和克罗斯河大猩猩(Cross River Gorilla)这两个亚种。遗传基因调查表明,两者远在 1.8 万年前便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东部大猩猩的亚种之一山地大猩猩主要生活在上文介绍过的维龙加火山群,这里位于三国交界处。稍微北上,乌干达的布恩迪地区(Bwindi)也栖居着一些山地大猩猩。有的科研人员认为布恩迪大猩猩应被视为新的亚种,可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仍不充分,尚未在学术界达成广泛共识。
1959 年至 1960 年,来自美国自然保护组织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WCS)的科学家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最早着手研究和保护维龙加山地大猩猩。夏勒在深山中设置观测点,攀登着陡峭的斜坡,追寻猩群的踪迹。终于,他接近了大猩猩群,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夏勒的调研内容包括当地山地大猩猩的饮食习性、生活状态,以及群体的内部构造。他发现,猩群中会有一只银背大猩猩担任一族之长,族内等级森严,次序分明。夏勒将心血倾注在著作《大猩猩的季节》中,一举一动都威风凛凛的银背大猩猩、或嬉戏或打闹的小猩猩,以及漫步在森林中优哉游哉享用着美餐的山地大猩猩,书中都一览无余。他所描绘的山地大猩猩,与纷至沓来的游客在卢旺达所见的别无二致。夏勒根据实地考察的经验推算,在此栖居的山地大猩猩约有 450 只。
早在此时 A 夏勒便指出,人口激增与农田、牧场的急速扩张破坏了大猩猩赖以生存的家园。甚至在国家公园内部,都有偷猎者用残暴手段偷猎小猩猩。他在书中忧虑地写道:“人类执拗地不断侵占着大猩猩栖居的深山,这会对它们的生活甚至生存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不幸的是,夏勒一语成谶。随着当地居民扩大耕地面积的呼声不断增高,1968 年,政府决定将公园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划出去进行开发。这是一个典型案例。
《迷雾中的大猩猩》
紧随夏勒的步伐投入维龙加地区山地大猩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是戴安?弗西(Dian Fossey)。她的著作《迷雾中的大猩猩》(Gorillas in the Mist)及同名电影广为人知。弗西35 岁时,被著名的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博士挖掘,开始对维龙加靠近卢旺达一侧的大猩猩展开深入研究。最终,她消除了大猩猩对人类的高度警惕,成为第一个与它们握手的人类。这是全世界首例人类成功接近大猩猩,与其展开“交往”的案例。弗西将当时激动的心情化为文字:“我终于被大猩猩接纳了。”据说利基一直将这条电报珍藏在胸前的口袋里。
此后,弗西一次又一次地揭开大猩猩生态的谜团,她与大猩猩交流的成果可谓前所未有。1967 年,她在卢旺达建立了一家研究机构,命名为卡里苏奇研究中心(Karisoke Research Center),名字取自相邻的卡里辛比火山和比苏奇火山。这家研究机构几经周折,至今仍在卢旺达,是研究山地大猩猩的重要据点。弗西将 13 年间倾心研究大猩猩的硕果翔实地记录在了《迷雾中的大猩猩》中。本书不多抄录,仅引用其中的引子。
针对这种外形神似“金刚”,长期被人当作凶暴动物的大猩猩,弗西在文中表示:“根据我的调研,这种极具威严、气势汹汹的大型类人猿个性温和,却长期受到人类莫须有的中伤。这种灵长类不是人类,却具备组织和维系群体的能力。此外,我发现它们有着人类难以想象的复杂行动模式。”伊恩?雷蒙德(Ian Redmond)作为研究人员初出茅庐时便与戴安?弗西共同行动。他在书中被赞赏为“只要猩群存在,不管离营地多远都能调查得到;只要陷阱存在,不管设置得多远都能破坏得了”的男人。伊恩曾表示,弗西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不仅仅倾注在研究本身,更倾注在与威胁大猩猩生存的偷猎者战斗上。
偷猎者潜入公园,捕获小猩猩,将它们卖给动物园和繁殖机构,或当作宠物贩卖。他们甚至切下大猩猩的头和手掌当作奇珍异宝。此外,当地居民会设置陷阱捕猎野生动物并食用。曾有小猩猩误中陷阱,因伤重不支而日渐衰竭,最终殒命。这些暴行都被翔实地记录在册。
夏勒曾推测山地大猩猩的数量约为 450 只。弗西在 1971年至 1973 年展开的调查则显示,其数量已锐减到 275 只。偷猎行为严峻到让人无法忽视,山地大猩猩离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在非洲、亚洲、中南美洲等世界各地区,研究者不断追踪灵长类,组织研究并寻找保护它们的方法。本书的作者前往正急速减少的栖息地,寻找这些灵长类。从仅有6厘米长的侏儒倭狐猴,到身长180厘米、重达200千克以上的东低地大猩猩,现存的496种(包含亚种在内共695种)灵长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本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灵长类的濒危现状,反复强调各种灵长类的濒危级别,通过具体数字的变化使人直观感受到它们万分危急的生存现状。作者将灵长类面临的危机总结为植被破坏与偷猎盗猎两大主要问题,又结合不同地区的详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究,如非洲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发展较差,迫使当地居民砍伐森林换取收入,狩猎灵长类获取肉食;发达国家地下宠物市场屡禁不绝,使得东南亚及南美洲走私状况严重等。书中也提出了创建生态旅游业、对产品进行绿色环境认证等解决方案,保护濒危灵长类本质上也是人类内部的博弈,保护森林与生存发展之间的妥协、保护者与偷猎者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无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