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袁缉辉、王爱珠,1953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他们同龄、同窗、同教,于1955年结成伴侣。2005年在他们母校步入百年华诞的时候,也迎来了他们的金婚时节。《同爱共辉》一书,是他们向母校百年校庆的献礼,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金婚庆典盛会首发。 此书是他们的学术生涯和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半个世纪以来的特殊经历和难忘岁月。书中有家族史专家为他们撰写的“传略”,也有他们自己写的“心路回眸”,又在“学术撷英”中辑录了他们的论著,并有许多专家学者写的“序”“跋”和“见证历史”等内容。 《同爱共辉》问世已久,而今他们又步入了钻石婚。为此,他们在本书首版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多增删,尤其增加了“百年校庆金婚庆典”和“从金婚到钻石婚”两篇内容,以展示他们的金色晚晴,并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可作为人们的励志读物,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袁缉辉(李家晖)1932年1月15日生于安徽 主要经历 1953年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1955—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进修 1957年复旦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助教 1960年复旦大学政治学教研室讲师、副主任 1964年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讲师 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政治系主任、社会学系主任 1985年上海大学教授 1986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退休 兼任过的社会职务 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 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上海市老龄问题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学术委员 目录 序一 祝贺《同爱共辉》问世蒋学模 序二 祝贺袁缉辉、王爱珠伉俪金婚钻石婚之喜暨《同爱共辉》出版邬沧萍 序三 祝贺《同爱共辉》出版邓伟志 序四 最好的金婚钻石婚纪念——来自一位晚辈的祝福 袁志刚 序五 贺《同爱共辉》再版同庆金婚钻石婚王鹤鸣 传略携手走过50年 ——袁缉辉、王爱珠教授的人生之旅 宋路霞 三重豪门中走出的叛逆之子 连跳两级的王家二小姐 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遇在美丽的复旦校园 小小爱巢的诞生 把思想问题当成反革命,这样好不好? 朝气蓬勃的“蒋学模之流” “大革命”中的小家庭 开拓社会学领域的三个“第一” 为使老年人生活得更美好 从南斯拉夫看世界 开创老年经济学的新天地 捅了一个“马蜂窝” 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第一篇 社会学学科的重建与发展 心路回眸袁缉辉 学术撷英 1.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的建立与发展 2.是恢复社会学研究的时候了 3.也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批判” 见证历史 1.筚路蓝缕功在人心胡申生 2.见证历史,继往开来王勋 3.同结共系复旦情孙嘉明 第二篇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比较研究 心路回眸王爱珠 学术撷英 1.关于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从奥地利的社会经济看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3.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几个问题 见证历史 1.王爱珠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顾钰民 2.不懈耕耘不断创新袁平 第三篇 推进老年社会学在我国的教学与研究 心路回眸袁缉辉 学术撷英 1.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重大的社会问题 2.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不成为中国关注的重大课题 3.老年学的建立与发展 见证历史 1.师恩难忘当涌泉相报张钟汝 2.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狄菊馨 3.见证老年社会学的发展吴蓓 第四篇 开创老年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 心路回眸王爱珠 学术撷英 1.发展老年经济,开展老年经济学研究 2.从经济看代际矛盾的转移和化解 3.退休金实质和形式的矛盾 ——兼论2l世纪退休金改革方向 4.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论思考 见证历史 1.我国老年经济学研究的开拓者李洁明 2.评介王爱珠新作《老年经济学》蒋学模 3.亟待开发的新课题 ——我国第一部《老年经济学》面世裘逸娟 4.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专著 ——写在《老年经济学》再版之时赵宝华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写在《同爱共辉》(2020年)出版之际许晓茵 第五篇 正确理解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科学含义 心路回眸袁缉辉王爱珠 学术撷英 1.建立居家养老的导向机制 2.发展新型老年公寓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 3.正确理解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科学涵义 ——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释义》若干观点 见证历史 1.老龄研究工作中的“三同”伉俪桂世勋 2.伉俪教授心系老年学吴锡耕 3.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忆当年养老概念之争沈妍 第六篇 老,也可以很快乐 心路回眸袁缉辉王爱珠 金色晚晴 1.打造金色年华 2.想追回自己失去的美是有可能的 3.人生最美夕阳红 见证历史 1.同爱共辉张广智 2.人老心不老王玮 3.欢乐的时刻叶玉桐 第七篇 百年校庆金婚庆典 心路回眸王爱珠袁缉辉 金色晚晴 1.校庆献礼:《同爱共辉》 2.复旦大学首届金婚庆典 3.金婚夫妇代表讲话 4.美国南加州复旦大学校友会庆母校百年华诞 5.为老人举办金婚庆典 6.悄然兴起的婚补消费 见证历史 1.相伴50年,同庆金婚日许可臻 2.金婚贺词马成冬黄妙琴吉人 第八篇 从金婚到钻石婚 心路回眸王爱珠袁缉辉 金色晚睛 1.老有所养 2.老有所学 3.老有所为 4.老有所乐 5.老有所居 6.老有所医 7.双羊八十 8.钻石婚全家福 9.孙辈长大成材 10.四世同堂贺米寿 见证历史 1.伉俪教授的金色晚年王俊 2.昌烨持猴照李道钧朱莉华 3.各人择之,爱不释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959级学生 附录 袁缉辉教授主要著作、论文目录(截至2004年) 王爱珠教授主要著作、论文目录(截至2000年) 跋史家定 序言 一、2005年,复旦大学 出版社出版《同爱共辉》第 一版(简体),并于同年4月 在复旦百年校庆金婚庆典首 发。2006年,台湾秀威资 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同爱共辉》增订本(繁体), 后于2009年出版增订二版( 繁体)。 二、本版以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年版为基础,做 了较多增删。 三、本版所收录的部分 曾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的文 章,原则上根据原载出版物 录入,除将繁体字改为简化 字,删除参考文献,删减部 分内容,订正少数有碍阅读 和理解的明显错误的文字、 标点、信息之外,其余如文 字表述、标题层级、数字用 法等一仍其旧,尽可能保持 其原汁原味。原载出版物寻 不到的,则根据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年版录入。 四、本版所收录的部分 初次发表即载于前几版《同 爱共辉》的内容,以及专为 本版所撰的新内容,本版收 录时对其体例、文字、表述 等做了统一规范处理。 五、本版所收录的传略 、部分已明示撰写或发表时 间的文章等,其中有些内容 和信息确已失去时效性,有 些信息也确实可以更新。但 因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加之某些信息是否更新,并 不会对全书主旨的呈现造成 实质影响,故本版暂不予考 证更新或注释说明。 六、本版所收录的图片 ,部分扫描自原始照片,部 分因原始照片寻不到而扫描 自印刷品,故不少图片质量 不佳。但由于这些照片十分 珍贵,所以本版仍予收录, 献给读者,留史存证。图片 多非文献原载出版物所配, 本版收录时多将其置于关系 密切或有一定关联意义的内 容附近。 导语 本书是袁缉辉、王爱珠教授夫妇学术生涯和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数十年的特殊经历和难忘岁月。书中有他们的传略,也有他们自己写的心路回眸,也辑录了他们的论著,并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写的评介,以作为见证。 本书第一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05年,本次出版将在第一版基础上做一些删改增。 后记 当下,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发行《同爱共辉——袁 缉辉王爱珠执教50年暨金婚 钻石婚纪念》一书,可庆可 贺! 本人与袁老师同龄,相 识之时,他是教师,我乃学 生。1957年秋末,反右运 动后期,袁老师在教授马列 主义基础课的同时,被派到 我所在的年级(复旦大学历 史系1956级)担任政治辅导 员。他风流儒雅,平易近人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 久,我也成为复旦政治学系 教师;四年后,我们又一起 调到新建的复旦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研究所,成为亦师亦 友同事十八载。袁老师离开 复旦后,我又与王老师成为 复旦经济学院的院友。 2005年,时值复旦大学 百年校庆,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发行《同爱共辉——袁 缉辉王爱珠教授执教50年暨 金婚纪念》一书。翌年及 2009年,台海秀威资讯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该 书增订本与增订二版(繁体 字)。现在,2020年,上海 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新一版 《同爱共辉》,第一至五篇 ,主要论述经济学、社会学 、老年学的理论,第六至八 篇主要讲述这对伉丽的金色 晚晴,即他们的老年生活实 践。本书每一篇一般由三个 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心 路回眸”,介绍他们在该研 究领域的成果;第二部分是 “学术撷英”,选录他们的主 要论著;第三部分是“见证 历史”,由学术前辈、同事 、昔日学生对他们的成果或 事迹发表评说,或收录一些 见证他们美好生活的图文内 容。这样的编写方法,使本 书更具有可读性。 书中首先介绍了袁、王 两位的传略。这对伉俪生平 有三奇。 一奇:袁缉辉是李鸿章 、袁世凯、段祺瑞的后人。 李、袁、段是中国近代历史 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如果某个人是上述某一人 之后,人们往往就会举目直 视,而袁缉辉竟是上述三人 之后,这就不得不令人拍案 称奇。特别是1949年以后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次 政治运动中,多少知识分子 惨遭折磨,家破人亡,而作 为三重顶级豪门之后的这对 伉俪,却能平安着陆,这是 十分不易的!或许,这是他 们平时为人低调、不显摆、 乐于助人的善报。 二奇:袁、王是一对“三 同”伉俪。他们同龄,生日 虽非同月同日,也仅相差24 天;同窗,是复旦大学经济 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均留 校任教;同是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的教授。 三奇:他们不仅是生活 上的伴侣,还是学术上默契 配合的伙伴。他俩同是上海 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 员,又分别是该中心下属两 个研究所(上海市老年社会 学研究所、上海市老年经济 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同 是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理事。 他们相互切磋,相互砥砺, 相互支援,共同献身于老年 学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 他们真是珠联璧合,同爱共 辉。 “文革”结束后,袁老师 作为复旦经济研究所骨干教 师,奉调筹建复旦大学分校 ,担任分校政治系主任。他 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发挥自 己的潜能,为社会学的恢复 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社会学是以具体社会为 对象,对社会结构、人类社 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因而 对国计民生极具重要性的一 门社会科学。然而,从上世 纪50年代起,却被当作伪科 学而惨遭查禁。 胡绳同志在反右运动期 间,连续发表四篇批判社会 学的文章。20年后,在拨乱 反正的年代,他出版《枣下 论丛》增订本,竞增收当年 批判社会学文章中未发表的 更为严厉的部分,引起社会 学界的专家学者的议论和忧 虑。为此,《人民日报》内 刊刊发张子毅同志等的文章 《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 批判”》,予以批驳。1979 年8月,袁缉辉与同事刘炳 福联名,在《文汇报》的内 刊《理论探讨》上发表《也 评胡绳同志对社会学的“批 判”》一文。袁、刘认为, 胡绳是理论界的学术权威, 他对社会学的错误批判的影 响若不加以肃清,社会学的 研究就很难开展。袁、刘的 文章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好 评,他们的文章与张子毅同 志等的文章为扫除恢复社会 学的思想障碍,起了南北呼 应、一唱一和的作用。 接着,袁老师奔走呼吁 ,组织领导,在既缺人才又 缺教材图书资料的基础上, 白手起家,为社会学的恢复 和发展不懈努力:1980年 ,在复旦大学分校建立培养 大学本科生的社会学系,并 担任首任系主任;1981年 ,创办社会学杂志《社会》 (社会学丛刊),1983年起改 为双月刊,在社会学界有较 大影响;1986年,任上海 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 袁老师在社会学研究中 ,很早就关注老龄化问题。 1982年,他与上海市总工 会宣传部筹组上海市老年人 问题研究会。1983年,他 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 时,就选择老龄问题作为研 究的突破口。此后,他们夫 妇多次参加老龄问题国际会 议,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老龄 问题的论著。特别是袁缉辉 发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 能不成为中国关注的重大问 题》(《上海老年报》1995 年7月28日,《中国老年报 》1995年10月25日转载), 该文对屠雨迅先生《老龄化 还不是大问题》(《新民晚 报》1995年3月17日)进行批 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某位学术大师 精彩页 他的同学、同事谈起他,第一个反应往往是——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他的朋友们背后议论……看不出,好像不太像,文质彬彬,没有霸气。 他的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知道后往往一脸疑惑——袁世凯的曾孙?他怎么能当我们的辅导员?怎么会教《共产党宣言》?怎么…… 其实这些话充其量只说对了三分之一,只说对了袁缉辉“三重豪门身份”的一部分,另外三分之二则是李鸿章家族和段祺瑞家族。这个“家底”也只能在当前政治清明的、真正的大好形势下才能抖搂出来,要是在30多年前的“唯成分论”的年代,怕是他的“名气”还要大呢! 袁缉辉原本不姓袁而姓李,叫李家晖,根子上是李鸿章家族的人,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曾孙。由于他的曾祖李昭庆和祖父李经叙都去世较早,而伯祖李经方又过继给了李鸿章为长子,所以他的父亲李国源早年就得到了李经方的关照,留学英国,并于麦伦斯科学院毕业回国后,先在外交界任职(曾任驻仰光代理总领事),后又步人实业界(抗战前参加创建江南铁路局,1950年在沪创办侨商碳酸钙厂),这无疑为李家晖兄弟的生活注人了最初的“开放细胞”和“洋务细胞”。 他们家住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兴业里,邻近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那正是尘嚣万丈的商业中心,也是上海滩豪门望族的居住地。兴业里那条弄堂先后不知走出了多少知名人物。现在香港政府财政长官唐英年先生一家人当年也住在此。 李家晖之所以又姓袁了,是大家族之间豪门联姻引起的,尤其与段祺瑞家有直接的关系,这里还有段有趣的“夺子大战”。 李家晖的生父李国源的原配夫人是段祺瑞的大小姐段式萱。段氏生下两个儿女后,不几年就因病去世了。李国源又续娶了福建陈家的小姐陈琪玉(陈篆的妹妹),接连生了七个孩子,李家晖排行老五。 按照过去世家旧族的不成文的规矩,李国源虽然后来成了陈家的女婿,但是名分上他仍是段家的大女婿,凡是段家的红白喜庆等事情,他这个女婿仍是不能少的,而且,陈琪玉也要像段家的女儿一样,过门后还得去段家请安、拜年,好像是自己的娘家一样。这样一来,段家与李家就仍旧走动得勤快。 大约在1935年,段祺瑞的妹妹在合肥过生日,大家都去祝寿,李国源夫妇带着3岁的李家晖也去了。这期间,段家三小姐段式巽见李家晖长得聪明伶俐,十分喜欢,就提出要带他去南京自己家玩几天,李氏夫妇鉴于段三小姐那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又真心喜欢自己的儿子,没假思索就同意了。 段家三小姐段式巽嫁的是袁世凯的侄孙袁家鼐,因丈夫性格内向,从不出去工作,全靠吃家当,段三小姐就尤其希望有个男孩子。谁知她将李家晖带人他们当时在南京的家后,关上门就告诉他,他是袁家的孩子,从此改名叫袁缉辉。3岁的孩子相信了,从此叫她为娘。等到李国源夫妇上门领孩子的时候,段三小姐却怎么也不肯交还了,声言:“你们要把他带回去,先拿手枪把我打死好了!” 段三小姐不是拿手枪吓唬吓唬他们的,她还真的玩得起手枪。段祺瑞住在北京“空府”时有一度处境危险,还亏得三小姐日夜持枪守卫在侧。陈琪玉没有思想准备,哪里舍得把亲生儿子送给别人?两个妈妈一时争得不可开交。僵持中,李国源对妻子讲,他们没有男孩子,喜欢家晖是很自然的,家晖在袁家也不会吃亏的。何况,三妹身体这么弱,待她以后去世了再要回来也不迟……于是李家晖就真的成了袁缉辉了。但是陈琪玉仍是放心不下,在李家晖过10岁生日时,给了他最衷心的祝福,并且设法让他知道,他的确是李家的孩子…… 也不知李家晖小时候长得到底有多灵气,弄得两个妈妈为他的“名分”抢来抢去,真是操碎了心。从此他虽然生活在袁家,但李家的兄弟姐妹仍把他当自家人,相互间时有来往。新中国成立前几年袁家鼐、段式巽夫妇搬到苏州去住了几年,袁缉辉仍在上海读书,就回到李家住了。在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的亲生父母在香港,十分关心在大陆的子女,常给他们邮寄食品,袁缉辉也有一份。直到袁缉辉在复旦大学工作以后,那时袁家父亲袁家鼐已经去世了,才又把段氏母亲接来,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段三小姐虽性情刚烈,但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曾请了晚清时代的旧文人来家讲解《左传》和《聊斋》。尤其喜欢国画,请了老师汪声远教她学石涛的泼墨笔法,所以无论他们家搬到哪里,房间里总有她一张大画桌。来往的朋友不是前清遗老,就是国学根底很深的老学究。这些对袁缉辉文人气质的形成,当不乏影响。所以说起家庭出身,别人至多是双重豪门,而袁缉辉则是李家、袁家、段家,近代中国的顶级三重豪门。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李国源、陈琪玉夫妇分别于1974年和1965年病逝于香港,而段家三小姐段式巽病恹恹的却活到了1993年,享有92岁高寿,病逝前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到了晚年她的画已经画得很不错了,还常有人来向她索画。那套著名的“洪宪瓷”(即袁世凯当皇帝时定制的“居仁堂”款七夕图餐具,共102件,每一件都用纸包好,放在一个专门的大箱子里),最后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