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萨本栋传(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百年精神文化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石慧霞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再版,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书分六章,从名门之秀、盛誉清华、执掌厦大、治学之道、治校方略、进中研院等全方位记叙萨本栋。另有萨本栋年谱、萨本栋主要论著和论文等重要资料的附录。
作者简介
石慧霞,女,教育史博士,1974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祖籍陕西户县。现任职于厦门大学校友总会,2011—2012年作为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任职。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复旦教育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专著“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主要研究领域: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校友与大学关系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名门之秀
一、雁门萨氏榕城望族
二、家传教养心仪教育
三、清华浸润全面发展
四、留美历练心智渐成
第二蕈盛誉清华
一、立足本±致力科教
二、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三、热心校务初露锋芒
四、幸福之家和乐融融
第三章 执掌厦大
一、赤子之心临危受命
二、延续文脉选址长汀
三、融入当地共赴国难
四、苦心经营顽强奋进
第四蕈治学之道
一、敦聘名师专注教学
二、建国育才创设工科
三、以质为先培养通才
四、创立省院倡导学术
第五章 治校方略
一、匡正学风充实条件
二、行政集中 民主管理
三、保护师生负重坚守
四、人文精神大学认同
第六章 进中研院
一、美英讲学寻求突破
二、任总干事复原重建
三、公正谨严评选院士
四、心血呕尽壮志未酬
附录
萨本栋外甥、清华大学杨福生教授
访谈录(摘要)
中央研究院追悼萨本栋
厦门大学全体员生追悼萨本栋
萨公颂(墓碑文)郑朝宗
萨本栋年谱
萨本栋主要论著和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补记
序言
厦门大学在近百年的发
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
的爱国、革命、自强和科学
的四种精神。其中,自强精
神集中地体现在萨本栋校长
在抗战时期主政厦大,率全
校师生内迁闽西山城长汀艰
苦办学的感人事迹上。
1937年7月6日,在“七七
事变”抗战全面爆发的前一
天,萨本栋临危受命,接受
出任厦门大学改国立后第一
任校长的聘请。当时,萨本
栋已是清华的名教授,在国
难面前,在国家最需要人才
的时刻,在陈嘉庚爱国精神
的感召下,他毅然放弃清华
大学已有的舒适和优越的工
作生活条件,到困难重重的
厦门大学主持校政。后人称
赞他,在“国”与“家”之间,
他选择了“国”;在“公”与“
私”之间,他选择了“公”;
在“难”与“易”之间,他选择
了“难”。主政厦大八年期间
,萨本栋以其丰富精粹的教
育思想、卓越高远的办学理
念、泽惠后世的实践业绩,
将厦门大学办成战时“中国
最完备的大学之一”,“南方
之强”的美誉由此传开。在
厦大,每每讲起萨校长的事
迹,全体师生无不被他廉洁
奉公的高尚品格及一丝不苟
、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所感
动,无不被他为厦大呕心沥
血、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
精神所震撼。萨本栋是厦大
人至今感念不已、崇敬景仰
的“自强精神”的代表人物,
他的办学思想和成就,为厦
门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
发展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
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是什么因素成就了这样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卓越的
大学管理者、富有人格魅力
的教育家?石慧霞同志编著
的《萨本栋传》试图挖掘萨
本栋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产
生这一精神的土壤、环境与
条件。石慧霞同志就读研究
生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大
学校史和大学文化,研究生
毕业后又长期在厦门大学校
友总会工作,从而使得她不
仅具有研究萨本栋精神的理
论素养,也具有研究上的现
实便利——她能够比其他人
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校史资
料及与各地的校友进行访谈
,特别是拜会长汀时期的老
校友们。具备了这样的独特
条件,再加之对工作的热情
和努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萨本栋传》是一部较好地
记载和描述萨本栋不平凡的
一生及可贵精神的人物传记
。当然,匮于作者的人生阅
历、理论素养与文字功底等
各方面的限制,该传记也还
存在诸多可值得商榷与完善
之处。但不论如何,我相信
,这部传记的出版,对于我
们传承与弘扬厦大的四种精
神是一件有益的事。
进入新时期,实现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的伟大中国梦,已成为时代
最强音。百年来,厦门大学
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
紧相连,中国梦也就是厦大
梦。厦门大学第十次党代会
提出,争取到2021年建校
百年之际,建成世界知名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再经过30
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到21世
纪中叶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厦大“两个百年”梦想是厦大
人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
。中国梦需要高扬中国精神
。一流大学梦想更需要先进
大学精神的引领。以萨本栋
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
强精神,就是厦大精神的杰
出代表和集中体现。这是厦
门大学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厦大经受风雨而生生不
息的根本原因。也是全体厦
大人爱护厦大、承前启后、
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为此
,我由衷地期望,在实现中
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
践行厦大“两个百年”梦想的
征程上,我们全体厦大人坚
定不移地弘扬萨本栋校长的
自强精神,倍加珍惜地利用
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
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灿
烂的生命力和更加绚丽的光
芒。
是为序。
厦门大学校长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理事
长 朱崇实
2015年7月13日
导语
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甘作人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后记
本书写作缘起有点意外
。2009年12月2日晚,为收
集博士论文资料,我有幸访
问了萨本栋之子,美国国家
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萨支唐先生。访谈结
束时,萨院士忽然说:“你
对我父亲的认识多于我对他
的理解。你的论文导师潘懋
元先生是我父亲的学生,潘
先生又是我的老师,可否在
他的指导下请你将来写一本
《萨本栋传》?”
3日上午,我向潘先生报
告了萨院士的想法,先生略
作沉吟就愉快地答应了!要
知道,当时我的博士论文在
攻坚阶段,我正处于一种身
体高度紧张、精神焦虑、情
绪亢奋交错运行的状态:有
时感觉经过了一个不眠的敲
打键盘之夜后,即使走在阳
光下,也像黑屋中的“困兽”
。奇怪的是,从听到先生“
同意”的那一刻起,被博士
论文“折磨”得异常焦灼的我
奇迹般地镇静、淡定下来(
原来缓解压力最好的办法是
去承担更大的压力)。
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与萨
本栋校长有关:因在厦大校
友总会工作,有感于当年校
友对萨本栋口口相颂,而他
在战火中将这所“距前线最
近的国立大学”办成“国内最
完备的大学之一”,令人瞩
目,围绕萨本栋与厦门大学
品格相互塑造、厦门大学在
烽火硝烟中形成高度大学认
同的历史过程,我完成了博
士论文。2010年12月,论
文如期答辩,2012年以《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
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为题
顺利出版,本书可以说是博
士论文的延续。
因有博士论文资料为基
础,我原计划本书一年左右
就完稿,没想到,从开始构
思到初步完成却又历经五年
多。
令我非常感动的是,萨
支唐院士和潘懋元先生从未
就书稿写作进展催促过我。
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8月
,受学校委派,我赴新疆乌
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援疆
一年。临行前,潘先生特别
叮嘱,“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需要熟悉情况投入工作,
《萨本栋传》写作可暂缓”
。同时,我也收到萨院士从
美国发来的邮件,他主动提
出,不要急于开始书稿写作
,先安顿好自己在新疆的工
作和生活。
确如两位老师所言,一
年援疆时间,书稿写作纹丝
未动。尽管我“违抗”师命,
托运了一箱相关资料去新疆
,但我却不敢动笔了。记得
零下32摄氏度,我到乌鲁木
齐达坂城中学调研,站在操
场上,人如冻僵的“冰棍”,
我却看到一个哈萨克族小学
生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土疙
瘩”,吃得津津有味,细问
之下竟是风干奶酪。看着他
纯净开心的笑脸,我不禁感
佩他强健的体魄和豁达的心
灵;白雪皑皑的冬日里我徒
步到乌鲁木齐红山公园,面
对林则徐雕像,脑海中激荡
着他“天山万笏耸琼瑶,导
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
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的
诗句,心生无限感慨……
援疆一年的所见所闻时
刻警醒我,“没有一定的经
历阅历、没有丰富深刻的人
生体验、没有坚强执着的精
神意志”,就不会有能力走
近萨本栋的心灵,更不敢妄
言“同情之理解”。即使今天
,我依然战战兢兢,每次翻
阅有关萨本栋的档案资料,
常感自身资料驾驭能力有限
,理论与实践素养不足,至
今所写“言未尽而意未穷”。
本书记载的是一位大学
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
的科学事业的人生轨迹。他
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
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
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
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
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
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
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
厦大;他寄情学术,甘作人
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
尝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
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
临终惦念未及整理的学术著
作……
为什么萨本栋对抗战时
期的青年学生产生那么大的
影响,以至于萨本栋的生命
走入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
的激情与精神动力之源?萨
本栋的身上显然有一股仁爱
的道德力量,这股力量时时
展现出迷人的非凡的魔力,
使得萨本栋即使开起玩笑来
,也令人如沐春风。长汀厦
大一位青年学生曾建议学校
建一个网球场。在学校办公
条件极端拮据,校务繁重,
加之战乱纷扰的境况下,萨
本栋举重若轻地说:“有人
能打赢我,学校就建一个网
球场!”要知道,萨本栋的
网球技艺达到今天国际职业
联赛的水准。
毋庸讳言,我所做的是
一项与个人情感交融在一起
的写作。虽然起因于萨支唐
院士的建议,实在来说,却
成为我乐此不疲的一项事业
。五年多的写作过程,像是
一场远未结束的“萨本栋生
命和精神成长的发现之旅”
。“生命需要事业支撑,人
生应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寻
求不朽”,我非常幸运,在
许多人的关心、信任和帮助
下,有机会从事这样一项伟
大的事业。
感谢朱崇实校长和潘懋
元先生奖掖后进,欣然作序
!感谢潘懋元先生、萨支唐
院士的谆谆教诲!感谢厦门
大学校领导、校友总会领导
,教育研究院、档案馆、图
书馆、秘书处同仁对我的鼓
励并提供多方面便利的研究
条件;感谢刘海峰教授、别
敦荣教授、张亚群教授的指
导和支持;感谢萨本栋外甥
、清华大学杨福生教授接受
访谈并提供大量史料;感谢
长汀厦大
精彩页
一、雁门萨氏 榕城望族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7月24日,萨本栋出生于福建闽侯朱紫坊(今福州市鼓楼区津泰路南侧的安泰河沿)萨家大院。其时,是中华民族正遭受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其地,是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的榕城古巷;其家,是忠公体国、豪杰辈出的名门望族。
190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看似平静的一年,实则玄机重重。这一年,慈禧太后第一次撤帘露面,召见各国驻华使节,在国内进一步实行“新政”;这一年,日本与老牌帝国英国订立《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保护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既得利益,矛头直指俄国,进一步暴露出其吞并中国的野心;这一年,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但俄国后来不仅违约不撤兵,反而增派军队,欲将东三省划归其统治,由此激起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日本与俄国对东三省的争夺愈益激化;这一年,闽江上游溪洪暴发,福州城内平地水深2~3米,大批田园庐舍被浸没。这样的时代环境,萨本栋可谓生逢乱世。
然而,这样的历史背景正好实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现实考验。这一年,孙中山应邀出任“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主席,参会的很多人后来成为1905年同盟会的骨干成员,萨本栋的父亲萨君陆名列其中;这一年,张百熙拟定《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堂教育体系整体设计的最初方案,也是《钦定学堂章程》的前身;这一年,榕城出现多所公私立学堂,北城小学堂创立,萨君陆任堂长;这一年,清政府据《辛丑条约》议定,开始交付“庚子赔款”。七年后,美国将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专用于资助留美学生,清华大学前身——游美学务处正式设立,招考录取了梅贻琦等47人为首批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公费生;这一年,陈嘉庚开始他在新加坡创业的成功起步,不久,他的菠萝罐头厂和米店赢利数万元,以商养教、振兴中华的蓝图开始在他的脑海中绘制……这些为实现社会转型而日渐生发的变异基因,与萨本栋短暂而又永恒的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除了时代背景,社会、家族及其文化环境更能为剖析历史人物思想品格的形成轨迹提供重要线索。萨本栋先祖系色目人。13世纪,色目人萨拉布哈协助元世祖忽必烈征战开国,建立元朝统治。其后,萨拉布哈与其子傲拉齐“累著勋伐,留镇云代”。长孙萨都剌生于山西雁门,官至江南行台侍御史,为官清正,救助难民,深得百姓拥戴。不仅如此,萨都剌博学能文,尤工诗词,被誉为“元四大诗人之一…‘有元一代词人之冠”,著有《雁门集》传世。《雁门集》博大典雅,蕴藉宏深。元英宗时,萨都剌被赐姓“萨”,由是萨氏家族被称为“雁门萨氏”。元统元年(1333年),萨仲礼中进士,官至“福建行中书省检校”,举家由山西雁门迁至福州定居,成为雁门萨氏“入闽始祖”。清代时萨家重为名门望族,名列榕城八大家族。
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环境为萨本栋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萨本栋的出生地福建闽侯朱紫坊,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滓泰路南侧的安泰河沿。安泰河,历史上是福卅I的护城河,安泰桥是唐罗城的利涉桥。据《榕城景物考》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足见当时的繁荣。宋时,修筑外城,街区全部被包入城中。安泰河两岸榕荫匝地,巷坊交错,舟楫楼连,酒市笙歌,颇有古南京秦淮河的风光,宋代曾巩《夜过利涉门》诗云:
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
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
该诗虽然是描绘提灯游城的夜色,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朱紫坊的繁荣景象。朱紫坊因宋代有四兄弟——通奉大夫朱敏功、儒林郎朱敏中、朝请大夫朱敏元、南安令朱敏修居于此而皆登仕门,朱紫盈门,故得名。坊内仍留有额题为“朱紫达善境”的石牌坊。旧时坊内有一峰书院。明代长史谢汝韵的泊台别馆亦在坊内。朱紫坊街区也是古福州文化教育机构集中地,从宋太平兴国开始到清末,这个街区内设有三个孔庙(分属福州府、闽县、侯官县)、两个县学、两个县衙、一个府学院署。因为学院林立,学子云集,所以成为“路逢十客九青衿”的“弦歌不绝”之地。
萨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清道光年间萨氏后裔进行了重修、扩建。同治壬申年(1872年),入闽萨氏第一支长房第十六世孙萨多荣再次扩建右花园,买园添建小筑。不久,延建至第四进。至清末,该院已形成坐南朝北,共四进、一花厅的格局;第四进之背面(南面)还筑有坐北朝南的一进小院,故实有坊深五进,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总面积为2080平方米。整座院落前(北)宽后(南)窄,呈畚箕形,民间以为如此地理形胜可以聚财。大院临街有大门六扇,两侧为高耸的马头墙,东墙头有一泥塑狮子,西墙头有一泥塑如意。门头房在围墙外,木结构。入大门为门厅,过石框门为第一进院落。天井由大石板铺成,周围三面环廊,东、西廊为安放仪仗执事牌处。大厅面阔、进深均五间,前三进建筑均为双坡顶、穿斗式木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