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另一种诗歌批评/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张立群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用“另一种诗歌批评”为题,是因为其中的批评文章最能体现本书的主旨,这当然也是“剜烂苹果”的精神指向,其跨度从读博开始直至当下。第二辑“学案式批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主要收录了作者参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吴思敬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九十年代”的一些阶段性成果。第三辑“网络诗歌及其热点现象批判”可视为“学案续篇”,其资料搜集、前期写作工作主要得益于作者的四位硕士研究生陈曦、赵硕、白婉宁、丁航,因为其侧重网络技术和网络时代几个有争议的现象,所以大胆使用了“批判”二字。第四辑“片断与杂感”是近年来对于若干诗歌现象、话题以及个案的述析,其“隐含的逻辑”美其名曰可概括为说出与别人可以“对话”的观点或想法。 作者简介 张立群,1973年生于沈阳,文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于辽宁大学、汕头大学,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包括中国新诗与新诗理论、现当代作家传记与现代文学史料学。已出版个人专著10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2—2013)、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目录 第一辑 另一种诗歌批评 目前诗坛的四大困境 反思“个人化写作” 身份与权利、表意的策略及其时空生存状态——重估新世纪初诗歌的“底层写作”等相关命名 当前诗歌的“现实问题”——或曰解析“我们时代的诗歌病症” 当代口语诗歌过度叙述论析 “小情绪”的简约、泛化及其他——当前新诗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漶漫的规则与界限——当前诗歌游戏情绪的探源 “新时代”诗人主体的自我建构——兼及写作的道德伦理问题 第二辑 学案式批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 “先锋诗歌”的历史探源——兼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先锋诗歌批评 “席慕蓉现象”述析 “汪国真现象”与当代诗歌的传播和接受 “学案式读法”:“新诗有无传统”的跨世纪争鸣 《星星诗刊》“下世纪学生读什么诗?”的讨论 历史的“出场”与经典化趋向——从世纪初诗坛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谈起 “女性诗歌”的历史演进——从理论批评到文本创作 第三辑 网络 诗歌及其热点现象批判 “网络诗歌”的概念、生成与发展 赵丽华与“梨花体” “羊羔体”的争议 “余秀华现象”批判 第四辑 片断与杂感 分行的自由体:新诗的内涵与底线 正当“不惑”的“70后”诗歌批评 新诗的审美标准:一个实践性的课题 近年来东北诗歌创作的格局与态势 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化学反应”——关于“新诗地理”研究的深入与整合问题 趋向化的难题与过犹不及的重负——何青峻组诗《走廊》的反方批评 后记 导语 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当代文学批评的针对性、战斗性和原则性,营造讲真话、讲道理的文学批评氛围,作家出版社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第二辑,以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的不足为研究内容,集中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 本书系“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之一,萃集了青年批评家张立群从事文艺批评以来的诗歌批评作品。 集中了著者对近3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若干现象的思考与质疑。避开简单的夸耀与溢美,“另一种诗歌批评”立足批评的前卫性和发现性,注重批评应有的直面精神、直击诗坛一些不良现象。与此同时,“另一种诗歌批评”充分关注批评的历史感和学理性,对于当代诗歌一些争议性话题进行客观的梳理,期待在批评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彰显诗歌批评的活力和价值,为未来的诗歌史研究留下一份特有的文字资料。 后记 关于一本书的有些解释 是到文末才出现的。《另一 种诗歌批评》就是这样:它 首先是一本关于新诗批评的 文集,带有几分“批评”的意 味;它忝列于“剜烂苹果”书 系之中——之所以用“忝列” ,确实是深感底气不足,因 为狭义批评性的文字在我写 作中占的比重不高,是以, “另一种诗歌批评”首先是针 对自己,而后才是针对批评 本身。 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 用“另一种诗歌批评”为题, 是因为其中的批评文章最能 体现本书的主旨,这当然也 是“剜烂苹果”的精神指向, 其跨度从读博开始直至当下 。第二辑“学案式批评与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 诗”主要收录了我参与首都 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吴思敬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 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百年新诗学案·九十年代 ”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这些 文章写作时间较近,虽侧重 于史实梳理,但由于一些现 象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 也可以说得过去。第三辑“ 网络诗歌及其热点现象批判 ”可视为“学案续篇”,其资 料搜集、前期写作工作主要 得益于我的四位硕士研究生 陈曦、赵硕、白婉宁、丁航 ,因为其侧重网络技术和网 络时代几个有争议的现象, 所以大胆使用了“批判”二字 。第四辑“片断与杂感”是近 年来对于若干诗歌现象、话 题以及个案的述析,其“隐 含的逻辑”美其名曰可概括 为说出与别人可以“对话”的 观点或想法。 无论具体行文时属于哪 种风格,批评作为一种研究 方式都是必要的。批评可以 与创作形成“对话”,促进并 影响当代文学的发展,批评 可以保持并彰显研究主体的 活力,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批评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 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 这正如‘拾荒’一样,是很辛 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 有益的。”鲁迅先生多年前 的话,辩证而深刻,值得每 一个批评者在思索中前行。 感谢我的博士后导师、 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先生 对我的关心,感谢责任编辑 田一秀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 的工作,还有曾经发表过部 分内容的学术期刊与邀约引 荐的诸多师友,限于篇幅, 不一一列举。 是为后记。 张立群 2020年7月于沈阳 精彩页 目前诗坛的四大困境 长期以来,我一直试图对当下诗坛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描述,但却苦于没有十分恰当的切入点。如果只是对它大肆地吹捧一番,似乎它还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可以夸耀的;但倘若将它彻头彻尾地指责一番,又似乎显得不够负责任。倒是最近出现的有关“新诗有没有传统”的讨论给我带来了一些灵感。在这次最初发生于《粤海风》上的对话及其引发的论争中①,所谓“传统派”与“非传统派”的许多言论都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先将两派到底孰对孰错暂且搁置一边,我只是想说说这次对话及其论争出现的必然性并进而展开自己的论题。关于新诗的传统问题似乎早在胡适先生那里就开始了,到了五六十年代又有所谓的“新民歌”运动……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诗歌研究的日趋深入,这个问题再度被挖掘出来,但大家的视角几乎都只是停留在探讨“新诗是如何继承传统的”“新诗与传统有哪些关系”之类的命题上,而这样在无形之中已经“定下调子”的研究自然是很难从反方面去思考的。或许发生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周涛在《绿风》上发表的关于“新诗十三问”而引发的论争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质疑,但“十三问”显然不及这次来得具体深入。新诗如何在新世纪得到更好的发展恐怕是这次对话及其论争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同时,由对话所引发的论争还能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汉语诗歌是困难重重的,否则对话与论争的本身也势必将失去意义,没有出现的必要。当年“新诗十三问”的最终结果是达成了三大方面的共识:1.反思现状;2.提倡建设;3.呼唤好诗。然而,倘若我们能够对照这次讨论,坐下来仔细想一想,竟然会发现:对于当年的目标我们的诗歌界好像一个也没有完成。因而,要想进一步探索其他恐怕还得从反思现状、正视困难开始,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反传统派”在论争中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 我以为当下诗坛主要存在四大方面的困境: 一、读者的缺席与未名作者的悲哀。当下诗歌界的阅读情况大致为:“大诗人不读诗,小诗人读大诗人的诗,准诗人读很多人的诗,其余的人几乎不看诗。”既然大、小诗人都如此,就很难怪其余的读者不看现在的诗了。与小说、散文相比较,诗歌无疑是具有最高品位的,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诗歌的读者已远远少于小说和散文的。诗既不能像小说那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可以迅速地与影视联姻;也不及散文那样清楚明白、娓娓道来,何况目前的一大批诗人还有越写越生涩难懂的趋势!对于读者群落而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如何生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奔波的疲惫和激烈的生活竞争使得很多曾经热爱诗歌的读者已经无暇再顾及诗歌;大众传媒和网络铺天盖地地涌来之后,强烈的“视觉效应”不但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还对纯文学本身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之下,原本步伐就不够“灵活”的诗歌受到的斥力就显得格外地强大,而这一点也正是批评界在研讨诗歌现状时所普遍提到的外部困境之一。当然,对于那些站在公正立场上多次指出传媒与网络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的人,我们是没有任何理由横加指责的。现在的传媒与网络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健康的地方,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那些既美丽又生动逼真的图像与画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比书写于纸上的诗歌更吸引人!可以肯定地说,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哪个青少年朋友没有上过网或是还不会上网,那么他肯定会被同龄人笑为“落伍者”。 目前,爱好诗歌和还在继续写诗的大群体更多的是集中于大学校园。还有很多受过正统高等教育的人对诗歌抱有圣洁的理想,他们默默地坚持写作,自然地,他们也期待有一天能够发表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然而,目前诗歌界萧条又为诗歌的发表带来了负面影响。许多大的刊物已经公开声明自己不再发表诗歌作品;而为数不多的刊物虽仍然在发表诗歌,但诗歌整体的不景气和刊物经费的频频“断奶”又使得他们不得不重视名家,轻视未名作者。只要是名家的稿子,即使是三流作品也会获得编辑青睐的情况在今天早已司空见惯了,何况还有那么多的“人情稿”和“关系稿”在等待发表。试问一下,哪个文学刊物的编辑手里没有几个需要“关心”甚至是必须“关心”的对象?据说更为有甚的是,有些刊物的编辑为了节省时间和自己的眼睛对于陌生的来稿是干脆不看的。在这种情况下,未名作者只能陷入一种屡投屡不中的悲哀境地,曾经对诗痴迷许久但最后又不得不在失去希望中“告别诗歌”是大有人在的。而且,这种情况在整个文学界也是非常普遍的,没有人会去体谅你曾经付出的艰辛,也很少有人会去想:如果诗歌界只是靠这几张老面孔支撑还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