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的目的(珍藏本)(精)
分类
作者 (英)怀特海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本书除了第四章外,都是作者在一些教育和科学团体的演讲,它们都是有实践证明的经验之谈,或是教育实践后的反思,还有一些对该主题的批判。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1861—1947),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头。在哲学上,他的《过程与实在》堪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相媲美;在数学上,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堪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比肩;在教育上,他培养的罗素、奎因、凯恩斯是各自领域的名家翘楚。
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茅于轼
译者前言:这是一本奇书!
作者前言
作者小传
教育的目的(中文译注)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第三章 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第四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 数学课程
第七章 大学及其作用
教育的目的(英文原版)
Preface
Ⅰ The Aims of Education
Ⅱ The Rhythm of Education
Ⅲ The Rhythmic Claims of Freedom and Discipline
Ⅳ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cience and Literature
Ⅴ The Place of Classics in Education
Ⅵ The Mathematical Curriculum
Ⅶ Universities and Their Function
教育的目的(大讨论)
教育之魅·思想之美(秋慧)
字字珠玑,句句有理(黄争荣)
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审视与超越(肖士英)
怀特海心智教育思想(谢友明)
辛苦遭逢起一经(杨永学)
回答了六大问题(张端鸿)
不断追问“教育为了什么?”(毛道生)
教育在培养什么?(楚渔)
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qdexam)
“歪脖子树”也有春天(胡静)
莫让儿童为知识所害(郭建珍)
想象力的力量(杏帘在望)
为人父母后的读后感(湖湘郭老三)
真正的教育(登不楞登)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吴奇)
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赵远利)
教师对学生“伟大崇高”的引领作用(赵燕)
智能型教师的“三性”素养(胡 勇)
剩下的东西是什么?——爱因斯坦引用才子怀特海的话考据(贾书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徐维)
生命·生活·生长(孙民云)
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生活的智慧(王立志)
教育的结果VS教育的目的(萌丫头)
带着学生在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目的(金晓燕)
从韩愈到怀特海(张静)
十几年教学后感受到的春天(祁祁如云)
基于过程哲学的教育目的观(王健)
彻底爱上“三个阶段”(张爱国)
学习是有节奏的(薛朝阳)
生命的节奏
《教育的目的》的阅读随笔(何秀杰)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胡克护)
结尾的两种译法(樱桃河李磊)
启迪滋养过我的十部教育经典之九(汪正贵)
教师的必读书(怪兽的小鱼千)
一本不应该错过的经典(找耳朵)
能读到此书,荣幸(anshanzhulin)
继续美好的“啃读”(赵长河)
《教育的目的》让教师体验“幸福感”(顾宏伟)
采撷与反思——《教育的目的》读后记(杨伯红)
跋/刘世芬
后记/王立中
序言
茅于轼
思考教育的目的,事
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或失
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
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

这本由一个英国人怀
特海写的书,讨论教育的
目的。读了之后,感到它
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
国人写的。书中讨论的问
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
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
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
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
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怀特
海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
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
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
人——专业知识是奠基起
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
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
的优雅,又有哲学般从容
,通达高远深邃之境。”
我国的教育曾经非常
成功。在抗战期间西南联
大(由北大、清华、南开
三校组成)培养出几位后
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大
师,引领世界微观物理学
的发展几十年。可是正如
这本书中所说,“时过不
久,他们已经被那些呆滞
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
而言,填鸭式灌输式的知
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
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
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
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
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
背上了沉重的知识包袱。
”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
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
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
公里之外的中国。可见世
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怀特海在这本书中不
但详尽地讨论了教育的目
的,也讨论了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他最精辟的一段
话是说:学校里教授的知
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
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
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
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
。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
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
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
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
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
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
西。
我认为,学习的第一
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
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有
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
难。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
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
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出规律
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
造发明知识。我经常告诉
学生,学习经济学重要的
是对经济学里的规律重新
发现一遍,顺着前人走过
的道路再走一遍。其实,
不仅仅学经济学如此,学
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
新发现一遍。这样,知识
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才会应用,而不是食古不
化。
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
了水的浮力定律,兴奋得
光着身子从浴缸里跳出来
,叫喊着“我发现了!”现
在老师教大家浮力定律时
绝没有那种兴奋感。学生
对这条定律的理解也绝不
像阿基米德那样深。我们
现在所知道的各种知识都
是前人冥思苦想发现的,
经过多少次从迷惑到开朗
;走了多少弯路,做了多
少次尝试,才变成一条学
问。当你废寝忘食,绞尽
脑汁寻求问题的答案时,
你正在创建一个新学问。
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
就在于人有好奇心,因而
人具有知识。每当你通过
观察获得新知识时,你会
感到比得头奖还兴奋的满
足。所有获得诺贝尔科学
奖的人无一不经过这样的
,从黑暗来到桃花源,豁
然开朗的经验。老师所需
要的就是保护孩子们天性
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
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
造性思维。不是填鸭式和
灌输式的教育,更不是打
击学生独立思考,限制他
们的追求真理、海阔天空
的思想自由。这也是中国
13亿人口至今没有一个人
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问
题所在。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
关注,进而寻求答案,增
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和理解。比如你坐在马路
旁,观察出租车里有没有
载客,有多少车有客人,
多少车是空驶的。你能发
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
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
,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
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
,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
租车等等。你还可以统计
所有经过的车辆的载客情
况,从而对城市交通问题
做更深入的思考。你在十
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开启
的时间和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来车数有什么关系。你
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
如果你骑脚踏车上下班,
你能知道你骑车的平均速
度吗?进而问,你能不能
从观察中统计出当地人骑
车的平均速度。你学了热
传导定理,就应该能回答
,冬天要不要给树木保温
。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提给
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答案
是很不相同的。这说明了
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
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
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
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
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
上面就是我读了这本
书后的,对教育的目的的
一些想法。思考教育的目
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
功或失败,他们将如何塑
造我们这个世界。这绝不
是小事。
导语
《教育的目的》一书,将激发学生的聪慧置于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学会自由选择去探索未知领域,才能孕育出智慧和创造新的知识。
本书将孩子成长的教育节奏、不同学科的教育特质和大学作用主题的阐述完美结合在一起,其教育理念和实践价值具有普世性。
后记
直指教育 关乎成长
预约未来——写在《教育
的目的》再版修订之际
刘世芬
假如,你是学生、老
师、家长,这本书将带给
你最为直接的导引,把迈
向成功的路作最大程度的
“取直”。
假如,你的角色在以
上三者之外,你还对自己
尚且有所期待,那么这本
书将助你玩转这期待的魔
方。
动身去上海之前,身
边亲友的子女断续地出现
了一些状况。
先是一个同城的亲戚
,儿子高中毕业三年,参
加了三次高考,每次总分
在200—300分,三次离家
出走,下落不明……
接着,一位蜚声全国
的教授、博导、各类荣誉
和头衔多得数不清,突然
有一天,历来从容淡定的
教授双手抓头发,痛苦地
感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原来,他那独子高中毕
业勉强进入一所民营大专
,入学不到两个月即厌学
回家,从此认真地“宅”起
来。白天蒙头大睡,夜晚
通宵游戏,至今二十五六
岁的大小伙子每天除了买
烟从不迈出家门,并拒绝
与父母同桌用餐,连饭碗
也由母亲端到电脑桌前…
…每当提及外出工作、找
女孩恋爱等顿时一脸暴怒
,吓得母亲退避三舍,博
导父亲气急时咆哮如雷,
那宅男一脸冷漠,无动于
衷。
一位同事的儿子在读
小学二年级,新学期开始
突然厌学,每天早晨家长
送到学校,明明看到他与
同伴们一起进入校门,却
不知他何时折返,总是在
同事的车拐弯处,儿子突
然追上来拍打车窗,坚决
回家,不再上学……
还有一位高级将领,
被孩子称为“暴君”;而他
的邻居的女儿,一个学习
刻苦的蒙古族女孩,一个
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乖女
,总是位于成绩排名的最
后。
第一个案例,这孩子
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学
习环境可谓优异,每次考
试的成绩从未超过400分
,距高考的本科平均录取
分数线相差200—300分,
了解这孩子的任何一个人
都明白这样的成绩考大学
无望,进职业院校学一门
技能,谋得一份生存的本
领,或是不错的选择。但
这孩子一心要考取本科大
学才罢休,家长不敢劝说
,只好随他。
特别是第二个案例,
那位自幼无论在任何成长
阶段都优秀、杰出的教授
,亲生儿子如此顽冥忤逆
,未免有些讽刺。这位博
导具有少年天才的美称,
生长于偏僻落后的农村,
16岁就考上名牌大学,而
后一路硕士博士读下来,
年纪轻轻已经名满天下,
可他的儿子,竞让他质疑
活着的意义。
我的一个朋友是心理
咨询专家,起初她只在学
校任教,后来找她咨询甚
至治疗的个案越来越多,
索性自己开了心理诊所。
每逢新学期开始,找她治
疗的家长带着孩子,同时
也带着各式各样的成长状
况,在她门前排起长龙。
为了节省时间让孩子们尽
快返回学校,她只好将相
似状况的学生合并治疗;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问
题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

面对这些,作为一个
曾经的中学生的母亲,我
内心五味杂陈,却不能理
清个中缘由。确切地说,
我从不把自己归于教育工
作者,因为自己所从事的
成人教学更确切地说,应
归入政治范畴,与普世意
义上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也就无从研究那些
浩如烟海的教育理论。然
而,大抵世间的任何一个
人,大到国家元首小到黎
民百姓,他们又都有一个
普世意义的身份——家长
。而作为家长,谁也别想
推掉教育子女的干系。我
也毫不例外地目睹了女儿
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虽然
多次聆听孩子学校及各阶
段老师的教诲,却依然隐
隐地自问,是我们的教育
出了问题?但究竟出在哪
里?如何面对我们的孩子

相信我与许多人一起
,迷惘着,困惑着。
直到2012年10月,在
上海,王立中先生送给我
一本他和夫人联手翻译的
新书《教育的目的》(文
汇出版社,2012年)。
若在从前,这样一本
书最多匆匆翻过,大致不
会引起我任何触动和关注
。但是此时,书的透明塑
料封皮尚未打开,仅仅在
封面和封底的要点提示中
,以上案例中的这些孩子
,以及他们身后焦灼、困
苦的家长,他们那一张张
愁苦的脸,不断晃动在我
的眼前,真想当场把这些
话读给他们——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
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
路。”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
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
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
极其有害。”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
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
……
本书中有许多鲜活辛
辣的观点,但真正对我剖
心吐哺的触动,还是下面
这句话——不能加以利用
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这
反射出自己历来被教育和
教育孩子的观点多么地浅
薄,甚至相悖。自幼被教
育要博览群书,任何知识
都是有用的。记得读小学
时,刚刚认识几个字,同
学的姐姐已经高中毕业,
属于我们眼中的“博士”,
面对彼时贫瘠的阅读资源
,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
手边任何文字都要读,它
们都是有用的,那时,她
手里正拿着一页泛黄的“
拖拉机说明书”。后来,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藏书,
我也以此督促自己的女儿
,甚至“暴力”地增加
书评(媒体评论)
思考教育的目的,事
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或失
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
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

——茅于轼 著名经济
学家,2012年“米尔顿·弗
里德曼自由奖”得主
我需要每隔一段时间
来复读此书,不断追问自
己“教育为了什么?”以不
断地审视和检查自己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毛道生 成都七中
实验学校校长,成都市优
秀青年教师
《教育的目的》一书
,将激发学生的聪慧置于
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让
孩子学会自由选择去探索
未知领域,才能孕育出智
慧和创造新的知识。
本书将孩子成长的教
育节奏、不同学科的教育
特质和大学作用主题的阐
述完美结合在一起,其教
育理念和实践价值具有普
世性。
——殷醒民 著名经济
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
精彩页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他们奠基起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从容,通达高远深邃之境。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大主教坦普尔说过的一句名言可以佐证我的观点。一个年少时在拉格比公学表现平平的男孩子,在其长大成人后却非常成功,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大主教在解释人们的困惑时说道:“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
在训练儿童的思维活动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种我所说的——“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s)——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而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就是说,正确的知识必须实用过、验证过,并在不同的条件下都能成立,“放之四海而皆准”,套用现在时髦词汇就是“普世”。
在教育史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然而不久,开始沦为卖弄炫耀,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已经被呆滞的思想塞满了。就教育而言,充斥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因为其极具腐蚀性;这种腐蚀性会生成人的劣根性(pessima)。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的包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聪明智慧的女性,她们见多识广,把世界看得通透,当她们步人中年,成了社会中最具智慧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就是因为她们曾经免遭那些呆滞思想的侵蚀。每次对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反抗和反叛。但是,可悲的是,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教授大量的科目,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那么就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碎片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孩子自己的发现(discovery),就会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
我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认识,而是那句法语格言“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层面上的“理解”。那些学究或许会嘲笑具有实用性的教育,但是,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么它又是什么呢?!它是一种藏而不用的才能吗?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它对圣·奥古斯丁有用,对拿破仑也有用,对你、对我都有用。教育是有用的,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好的教育,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P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