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这篇散文的语言忠实朴素,以白描的手法,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用“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了父子深情。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航船中的文明》《哀韦杰三君》,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代表了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本书同时也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其他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目录 背影 扬州的夏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潭柘寺 戒坛寺 冬天 儿女 论雅俗共赏 飘零 说扬州 荷塘月色 航船中的文明 我所见的叶圣陶 欧游杂记(节选) 匆匆 一封信 论无话可说 南京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旅行杂记 看花 阿河 说梦 白采 春 歌声 序言 跟语文课本主编崔峦 老师聊天的时候,他抛出 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 —今天的作文教学,很大 程度是在逼着孩子撒谎。 只要是让孩子们记一件好 事,那么全国就会有70% 的孩子在忙着扶老奶奶过 马路。 听到这里,我还开玩 笑地说,当天估计全国的 老奶奶加起来也不够用。 三十年前的作文和三 十年后的作文,除了增加 一些新奇的网络用语之外 ,孩子们写作的水平,似 乎没有太大差别。为什么 呢?因为事务繁多的一线 老师们,大部分根本没有 时间去好好研究写作和作 文课。 因此,我们今天的作 文教学还是在依赖背诵好 词好句,抄作文大全。 好的苗头有一些了— —似乎很多家长和老师都 开始意识到,阅读是写作 的命脉,想要提升作文, 首先要解决的是阅读。所 以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谈到 阅读,就千篇一律地给孩 子们买四大名著和世界名 著,不管孩子们喜欢不喜 欢,反正是好书就逼着读 呗,读了就肯定有所收获 。 另一部分家长比较开 明,觉得应该让孩子来自 行选择要阅读的书籍,毕 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 此,孩子就一头扎进各种 漫画和离奇小说里,读得 废寝忘食,但作文成绩丝 毫没有进步。 于是,就有无数的家 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为 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 ,作文成绩还是没有进步 ? 因为大部分的孩子, 都是在做无效的阅读。对 于那些还不具备文学鉴赏 能力的孩子来说,并非所 有图书都是好书。 作文不是一个单一的 科目,它几乎代表了整个 语文。它考验的不仅仅是 孩子书写的能力,更是在 考验着孩子是否养成了语 言的逻辑、独立的思维。 很遗憾,因条件受限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我所 接触的第一篇正式课文我 今天依然记得,那是我小 学的语文老师周老师教我 的“一片一片又一片,两 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 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 三十年过去了,这篇 启蒙课文和其他的课文一 样,依然深深扎在我的心 里,无法抹去。课文对于 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篇简 单的文章和应试的需求, 更是童年成长的精神食粮 。 而有多少孩子像我一 样呢?会读课文,会背课 文,喜欢课文,却对课文 的作者一无所知。甚至, 都记不住那个在课文下方 横线栏里的作者名字—— 因为缺乏更多的信息去支 撑我们对这个名字的记忆 。 课文作者这个称谓,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 高级又陌生的概念。 当我一次次走上讲台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孩子 和提问的时候,我才知道 他们和当年的我一样,对 课文作者有着深深的好奇 。 这些作家都在哪里呢 ?他们几岁了?都还活着 吗?他们是怎么写出这么 好的文章的?…… 他们的问题,和他们 的头发一样多;他们的用 词,和我今天的信件一样 冒昧和大胆。 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提 问总是给我动力,促使我 去做功课,去一步步通过 网络和书本的方式,走近 课文作者。越是走近他们 ,我的内心越是充满着敬 畏。 很多课文,几十年过 去了依然还在课本里。它 们所影响的,已经不是几 个孩子,而是新中国的几 代人。 每一次课本的改版, 都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变革 。每一篇看似简短的课文 ,都曾面对过无数专家的 评选。 既然孩子们缺乏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不知道 该去读什么书,那为什么 我们不能把已经接受过重 重检阅的课本作家从严肃 的课堂里,引导至活泼的 课堂外呢?让孩子们在课 内学习课本作家的短文, 课外阅读课本作家的其他 作品,课里课外全面互补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岂不更好? 这个大胆的念头,促 使我们开始了这套丛书的 编选工作。我们一个年级 一个年级地去挑选课本作 家的作品,力求在展示作 家经典作品的同时,贴合 孩子的实际需求,符合其 年龄的成长规律,争取让 每一位读者都读有所获, 开卷有益。 这些陪我长大的课本 作家,给我的成长带来了 ,营养和快乐,他们是我 人生路上的良师,改变了 我的一生。今天,他们依 然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无数 孩子。希望他们的文字可 以陪伴更多的孩子快乐成 长! 李兴海 2020年5月18日 导语 《背影(青少本)/语文课本作家作品系列/文学经典百部》收录的文章形式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议论的……每篇文章都堪称经典。文中写景文章呈现的自然风光令人身临其境,写人性的文章使人们感受到世间真情,议论性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精彩页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九二五年十月在京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