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章含能材料简述
1.1含能材料的基本特点
1.2含能材料的用途
1.2.1军事用途
1.2.2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1.3含能材料的发展历史
1.4含能材料与化学
第2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2.1原子的基本构成
2.2原子结构
2.3量子力学模型
2.3.1波粒二象性
2.3.2薛定谔方程
2.3.3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3.4轨道形状
2.4多电子原子结构
2.4.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2.4.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5元素周期表
2.6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2.6.1原子半径
2.6.2电离能
2.6.3电子亲和能
2.6.4电负性
2.6.5元素的氧化数
2.6.6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第3章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3.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3.1.1离子键
3.1.2离子化合物
3.1.3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2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
3.2.1价键理论——电子配对理论
3.2.2杂化轨道理论
3.2.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2.4分子轨道理论
3.2.5其价晶体
3.3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3.3.1配位键
3.3.2配合物
3.3.3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3.4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4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3.4.1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3.4.2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3.4.3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
3.5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3.5.1分子的极性
3.5.2分子间作用力
3.5.3氢键
3.5.4分子晶体
3.6混合型晶体
3.7含能材料制造中常用的单质及化合物
3.7.1含氧酸盐
3.7.2高活性金属
3.7.3叠氮化物
第4章酸和碱
4.1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4.1.1阿仑尼乌斯的部分电离理论
4.1.2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概念
4.1.3离子强度的概念
4.2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4.2.1质子论酸碱的定义
4.2.2质子论的酸碱反应
4.2.3质子酸碱的强度
4.2.4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
4.3路易斯电子酸碱理论
4.4水溶液中酸碱平衡计算的一般原则
4.4.1物料平衡式
4.4.2电荷平衡式
4.4.3质子平衡式
4.5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4.5.1强酸(碱)溶液
4.5.2一元弱酸(碱)溶液
4.5.3两种弱酸(HA+HB)混合溶液
4.5.4多元酸(碱)溶液
4.5.5两性物质溶液
4.6缓冲溶液
4.6.1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
4.6.2缓冲溶液的配制
4.6.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4.6.4常用缓冲溶液和标准缓冲溶液
第5章配位平衡
5.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5.1.1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
5.1.2不稳定常数
5.1.3配合物各物种的分布
5.2EDTA及其配合物
5.2.1EDTA和EDTA二钠
5.2.2EDTA在溶液中的分布
5.2.3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5.3配合物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5.3.1稳定常数
5.3.2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
5.3.3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第6章沉淀平衡
6.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6.1.1活度积、溶度积和溶解度
6.1.2副反应和条件溶度积
6.2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
6.2.1同离子效应
6.2.2盐效应
6.2.3酸效应
6.2.4配位效应
6.2.5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其他因素
6.3分级沉淀法和沉淀的转化
6.3.1分级沉淀法
6.3.2沉淀的转化
第7章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
7.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7.1.1氧化还原的定义
7.1.2元素的氧化数
7.2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7.2.1氧化数法
7.2.2离子电子法
7.3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7.3.1原电池
7.3.2电极电势
7.3.3标准电极电势
7.3.4电池的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7.3.5原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7.4能斯特方程
7.5电极电势的应用
7.5.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
7.5.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7.5.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7.5.4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7.5.5其他应用
第8章非金属元素选述
8.1卤素
8.1.1卤素的性质
8.1.2卤素单质
8.1.3卤化氢和氢卤酸
8.1.4卤化物
8.1.5拟卤素
8.1.6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8.2氧和硫
8.2.1氧族元素的性质
8.2.2氧及其化合物
8.2.3硫及其化合物
8.3氮和磷
8.3.1氮族元素的性质
8.3.2氮及其化合物
8.3.3磷及其化合物
8.4碳、硅、硼
8.4.1碳、硅、硼通性
8.4.2碳及其化合物
8.4.3硅及其化合物
8.4.4硼及其化合物
第9章主族金属元素选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