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分类
作者 刮刮油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万千种教育理论总归需要一个基础:家长首先要舍得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倘若离开这个基础,不区分孩子个体差异而单纯地套用理论,那么即便家长投入所有精力去执行,不但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群里的卧底”刮刮油在与一双儿女的“斗智斗勇”中总结出,好家长的难得之处,在于有共情能力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的那些“幼稚”“不懂事”“不听话”是否事出有因?那些叛逆、顶撞、崩溃,是否情有可原?孩子的表情、语言、动作是否似曾相识?
在本书中,他从学习、沟通、无条件的爱、共同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帮助家长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发现孩子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理解,而这种理解,是解决所有亲子问题的关键。
作者简介
刮刮油,画风清奇的育儿博主,育有一儿一女。在豆瓣、微信公号、微博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他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总是能发现孩子独特的一面,也能用诙谐幽默的写法把孩子的想法、情绪写出来,让读者从中反思亲子关系的不足之处。因此,他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成年爹妈里的叛徒”“家长群里的卧底”,是懂孩子的老父亲。
微信公众号 @露脚脖儿
微博 @挂挂釉
豆瓣 @刮刮油
目录
1 学习的高山:孩子不需要家里再多个老师
“孩子,你为什么不会啊”
如何正确地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
如何在趣味游戏中有效地提高孩子遣词造句的能力
掩耳盗铃教育法:你马虎了
学还是不学:引导兴趣更有价值
不能白玩:别让旅游后的作文变成孩子的噩梦
教育孩子的同时,你也在被教育着
2 沟通的代沟:好的父母,敢于放下家长的身段
松松言语锁链:勿以科学之名行旧事
挫折教育:别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挫折”
做孩子的靠山,而不是远离的对象
家长的一句判断,可能会让孩子自我否定
幼稚不是犯傻,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解决亲子先解决情绪问题
合理纠错: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
身为家长,最高的智慧是放下虚妄的身份
3 我爱你,没条件:给孩子高质量的爱与陪伴
我爱你,没条件
如何“爱”,更重要
给情感做解绑:让孩子做自己
懂事的孩子,伤得比较久
情感富养:高质量陪伴才是孩子渴望的
如何不被孩子嫌弃
打开孩子的视角:学会陪孩子做“无用”的事
父亲的存在感需要用心来刷
即使翻车,也不能缺失的父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演戏:亲子关系升温利器
老父亲们的境界,都在有了女儿的那一刻升华了
4 共同成长:家长与孩子是共生的森林
照妖镜:家长的言行,孩子会全方位模仿
先理解,后育人:生搬硬套的理论会适得其反
和孩子动手,是家长无法控制情绪的产物
培养独立人格:每个孩子都有独自探索的欲望
何为输赢:不是所有孩子都要跑一样的路
“坏孩子”也有春天
推己不及人:你对孩子的宠爱,要先分清范围
5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一个面具带来的惨案
成年人不要老是灵机一动和转念一想
我是你爸爸,你是我祖宗
每一位有女儿的中年老父亲,都应当有变成艾莎的觉悟
序言
我为什么开始写?
大约在2015年,我开始
在豆瓣上写日记;2016年
开始转为在自媒体上写文
章。开始的时候,写作对我
来说只能算是一种记录,
不为传播,虽然有了一些
固定的读者,总归还是停
留在自娱自乐的程度。但
几个月后,我写了一篇《回
家别告诉你妈》,这是一
篇关于“被爹坑”的故事,写
的是我小时候跟我父亲的
一些互动情景,“击中”了不
少人的回忆。大家纷纷围
观,希望我多写一些诸如
此类充满生活乐趣的故事
。后来我开始写起我和两
个孩子以及家人们的互动
场景,大多数的故事气氛
轻松,搞怪、搞笑,渐渐
地,看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我收获了很多“哈哈哈”
,也乐得做一个生活乐趣
的收集者。直到后来有人
告诉我:“看完你写的文章
会笑,笑完之后又想通了
一些事,谢谢你。”还有人
告诉我:“看您写的文章,
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我,
这也提醒了我,不要变成
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样
走心的回复越来越多,甚
至有一些朋友袒露心声,
把我这里当成了树洞。我
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
了一些意义。于是,就一
直坚持了下来。
你的孩子独一无二
很多人问我,亲子关系
里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
题可以被放得很大,有很
多教育专家通过研究,总
结出了不少科学理论和方
法;也有一些家长竭尽心
力去践行各种教育方法—
—我认为这是家长们对亲
子关系的投入,值得尊重
。然而我认为,万千种理
论总归需要一个基础:你
首先要舍得花心思去了解
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倘
若离开这个基础,不区分
孩子个体差异而单纯地套
用理论,那么你所有投入
精力去执行的方法不但有
可能失去效果,甚至可能
适得其反。孩子不是冷冰
冰的机器,你用缺乏个性
的程序是运行不起来的。
要知道,你的孩子,是
一个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
个体。
所以我一直抱持一个观
点:亲子教育中,你固然
得学一些“教育”理论,但更
要在亲子关系中摸索经验
,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方
式。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
很多家庭在教育中普遍
存在一个问题:对孩子缺
乏足够的尊重。
家长在孩子面前,会带
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居高临
下,说话的语气和用语都
不太考虑孩子的感受,不
经思考脱口而出。这种自
信在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里
基本不存在,这种态度放
在任何社会关系中都是奇
怪的,然而在亲子关系中
却被任性释放,甚至有些
肆无忌惮。
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我们很多人把所有精力都
放在了维护社会关系上,
心甘情愿耗费心力去揣测
、去琢磨、去取悦,让身
边各种关系融洽,并认为
这是生活必须要投入的心
思。唯独面对自己的孩子
时,那种天然的霸道立刻
上了身。 我见过因为很
小的事情把孩子批评得抬
不起头的家长,也见过不
就事论事把孩子说得一文
不值的家长。没有人不喜
欢自信阳光的孩子,但很
多家长却亲手把孩子往黑
暗里推。这不是家庭教育
的目的。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你
不能因为他是个孩子,就
忽略了尊重的意义。
做一个有趣的家长
有一些家长总喜欢端着
家长的“架子”,平日与孩子
交流时总是过于严肃,他
们认为一旦没了这个严肃
的形象,教育孩子时难免
缺乏威严。这大可不必。
你不是孩子的领导,也不
是孩子的老师。相信我,
孩子也不会希望家里再多
一位老师,你只需做他生
命中亲密的伙伴就行了。
即便跳出亲子关系,任
何一种想要主动吸引对方
关注,让别人喜欢你、信
任你、接受你的意愿,也
绝不能靠制造权威形象来
达成。
很多家长在社会生活中
深谙讨喜之道,且明白这
是获得好人缘的好办法,
却因为亲子关系天生存在
、不可分割,便忽略了去
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人。
任何一段关系,即便是
亲子之间,也需要花心思
去维护,好的亲子关系不
会因为你生出了这个孩子
就存在。选择当一个有趣
的爸爸或者妈妈,准不会
有错。
亲子关系应该是这个世
界上自然和轻松的关系,
彼此应该以让对方快乐为
相处原则。作为父母,如
果不能让孩子喜欢,那拿
什么底气来让他认同你呢

你是家长,也是孩子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但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在成
年后就忘记了自己孩提时
的模样,甚至变成了孩提
时自己讨厌的人。
好家长的难得之处,在
于有共情能力。孩子的那
些“幼稚”“不懂事”“不听话”
是否事出有因?那些叛逆
、顶撞、崩溃,是否情有
可原?孩子的表情、语言
、动作是否似曾相识?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也
曾经是个孩子,记得自己
孩提时的所感、所想和所
受的伤,回忆自己当年对
父母的那些期待。在这种
心境下,你会发现很多“坏
孩子”其实都可以被理解,
而这种理解,才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
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父
母,完成自己曾经对父母
的期待,是我作为一个父
亲要求自己做的重要的任
务之一。我希望你们也能
这样。
写在后
我是一个不太常规的父
亲,所以这是一本不太符
合常规的“家教”书。
导语
文章全网阅读量超100000000次,“家长群里的卧底”“最懂孩子的老父亲”刮刮油全力力作!
万千教育理论都不如先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想法、情绪,简单粗暴地套用教育理论,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比起学习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找到独一无二的教育方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度披露数十万读者羡慕的亲子关系是如何养成的
数十万读者曾留言羡慕作者的亲子关系,在本书中他首度披露令人艳羡的亲子关系是如何养成的:坚持孩子的独特性、从不忽略尊重的意义、做一个有趣的家长、记得自己也曾是孩子。
四大维度,解决孩子成长的关键难题
作者从学习、沟通、无条件的爱、共同成长四个维度出发,站在孩子的视角上,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到底如何看待令家长焦虑的问题,互换双方立场,真正解决成长路上的关键难题。
精彩页
有一次带儿子上课,进教室时课程还没开始。最后一排坐着一对母女,母亲在指导女儿学习,她用大力金刚指以高频率猛戳桌上的书,发出“咚咚”的巨响,女儿则眉头紧锁做冥思苦想状,不时辅以嘬牙花子之声表达其难以理解之意。可以看出,双方都投入了极大的情绪,令人动容。
我刚把书包放好,那位母亲突然爆出一声怒吼:“这有什么难的?你为什么不会啊!”声如洪钟、感情强烈、气息充沛,颇有老艺术家的台词功力。可以听出母亲欲以此问达到令女儿振聋发聩的效果,但效果显然不佳,女儿一副便秘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然而旁人却遭了殃,在‘‘啊——”带着金属音的回声中,我脚下一崴差点摔倒,我儿子则被吓掉了手里的水壶。
此时,我儿子可能只是单纯地被吓了一跳,而我则被勾起了伤心的往事。
我小时候是属于比较笨的孩子,用稍微正面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灵气。这一缺点最大的表现就是学东西比较慢。比如,在托儿所里,阿姨教((咏鹅)),教了三五遍后,大家基本可以念个七七八八,而我依然记不太清楚,扯着脖子喊完“鹅鹅鹅”后就只好依靠精湛的演技对着口形,滥竽充数地混下去。在练踩镲和三角铁的同奏表演时,也出现了混乱的情况,我经常在需要踩镲的紧要关头秀气地敲起三角铁,或者在大家侧耳倾听,等待一声轻盈的三角铁的时候,我却“咔嚓”踩出一声霹雷。坦率地讲,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手脚搞协调,给阿姨和小朋友们添了不少麻烦。
我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就只好满怀歉意地面对一切新事物的学习,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尽管我认为自己也有优点,比如如何爬到院里那棵树上,我就比别的孩子都强,甚至无师自通,但这点似乎不太值得别人关注。
就这么慢半拍地混完了托儿所,倒也平平安安。但后来,我上学了。
我本以为上了学好歹能混上一段日子,没想到很快就暴露了——在学习如何写数字“8”时,我翻了车。
“8”的正确写法是先下笔完成一个“S”,再自下而上地掐腰勾回去。在这里一本正经地给大家讲解“8”的写法,让我很羞耻,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对诸位的智商绝无藐视之意,因为我需要说清楚我是如何写的。
我在写完“S”的上半部分后,应该往下走笔以完成整个“S”麻烦——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右手执笔下行,必须勾上去完成一个“0”,屡试不爽。这个圈儿画起来极顺手,而且相当圆,无比美观,若是从美术的角度测评,颇具水准,但可惜这是数学。我心里大抵明白我应该怎么写,但一到那个位置,手就像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控制,一定要去画完一个圈。
“8”就像一个梦魇一样。
我无法解释我的手为何如此不配合大脑的意识,又怀疑“O”在我生命里是否有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在我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倘若我当年知道达.芬奇画了三年鸡蛋的谣传,也许心里还能好受点,但彼时带给我的只有困惑。
同样困惑的还有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轮番在我身边看我坚持不懈地画圈儿,看到动情处,就问我:“就这么一个8,你为什么不会呢?”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