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精)/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晓娟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着力爬梳中日史料,通过归纳、对比中日双方研究,同时借鉴美苏相关研究,以更为多元的视角对九一八事变、日本陆军、东亚联盟论等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石原战略理论形成的思想根源、石原的战略理论于中日双方的影响、日本战败是否源于对石原构想的背离等问题,揭示石原理论的本质缺陷。同时,通过观察石原与其陆军同僚的合作与对立,勾画侵华日本陆军“中坚层”的群体像。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日本近代陆军教育体系的形成:陆军“中坚层”的培养轨迹 第一节 近代日本陆军的创立 一、军事近代化改革 二、简论近代日本海军的创立 三、西南战争对日本陆军的影响 四、从法式军制到德式军制 第二节 日本陆军的“精英”式军事教育体系 一、陆军幼年学校 二、陆军士官学校 三、陆军大学 第三节 “精英”式军事教育体系的侵略本质 一、“精英”式教育在日本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灌输忠君爱国、对外扩张思想的精神教育 三、德式教育的影响 四、“精英误国” 第四节 “精英”式军事教育体系下的典型人物———石原莞尔 一、石原莞尔生平 二、最终战争论和东亚联盟论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爆发与伪满洲国成立:石原莞尔与日本陆军“中坚层”的战争实践 第一节 日本陆军对“满蒙”的设想 一、“满蒙”问题的由来 二、是否武力解决“满蒙”问题 第二节 石原莞尔提出的一系列“满蒙”占领方案 一、占领方案的初步提出 二、占领方案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三、日本陆军“中坚层”对石原方案的回应 第三节 战争实践: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过程 二、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陆军中央的反应 第四节 石原莞尔的“满洲国”设想 一、“占领”还是“独立” 二、石原对“满洲国”的设想 第三章 从“华北分离”到“不扩大”:石原莞尔与日本陆军“中坚层”内部的策略分歧 第一节 统制派的战略思想 一、永田铁山的战略思想来源及特征 二、永田铁山与统制派的施政主张 第二节 日本陆军内部统制派与皇道派的分歧 一、一夕会的建立与两派的形成 二、统制派与皇道派的斗争 第三节 石原莞尔活跃于参谋本部时期 一、统制派的国防政策 二、华北事变与陆军“中坚层”的分化 第四节 七七事变后的日本陆军对华战略:以石原莞尔与武藤章 之争为切入点 一、七七事变爆发与陆军“中坚层”的策略分歧 二、淞沪会战前后石原莞尔的“不扩大”主张 三、石原莞尔退出陆军中央与陆军“中坚层”的策略演变 第四章 总体战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石原莞尔战争思想的最终成形及根本缺陷 第一节 石原莞尔从日本陆军政策制定核心的退出 一、与东条英机的分歧 二、转入预备役 第二节 《最终战争论》与石原莞尔的总体战思想 一、国防经济学理论的兴起 二、德国总体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森武夫与《战时经济论》 四、《最终战争论》的思想分析 第三节 东亚联盟论与石原莞尔的东亚战略构想 一、东亚联盟论的酝酿与出炉 二、东亚联盟论的基本主张 三、日本盟主说 四、共同国防、经济统一与政治独立 五、思想团体:东亚联盟的脉络与走向 第四节 石原战略思想的政治社会影响与东亚联盟运动 一、对日本政治经济决策的影响 二、东亚联盟运动对汪伪政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序言 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 战争是近代中国最重大的 历史事件。中国人民经过 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 ,付出惨重的生命和财产 的代价,终于取得伟大的 胜利。 自1945年抗日战争结 束至2015年,度过了漫长 的70年。对这一影响中国 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 件,国内外历史学界已经 做过大量的学术研究,出 版了许多论著。2015年7 月30日,在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 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的回顾和思考进行集体学 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 要讲话,指示学术界应该 广为搜集整理历史资料, 大力加强对抗日战争历史 的研究。半个月后,中共 中央宣传部迅速制定抗日 战争研究的专项规划。8 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宣 传部部长刘奇葆召开中央 各有关部委、国家科研机 构和部分高校代表出席的 专题会议,动员全面贯彻 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武 汉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代表 出席该会。 在这一形势下,教育 部决定推动全国高校积极 投入抗战历史研究,积极 支持南京大学联合有关高 校建立抗战研究协同创新 中心,并于南京中央饭店 召开了由数十所高校的百 余位教授、学者参加的抗 战历史研讨会。台湾中国 近代史学会也派出十多位 学者,在吕芳上、陈立文 教授率领下出席会议,共 同协商在新时代深入开展 抗战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案 。台湾著名资深教授蒋永 敬在会议上发表了热情洋 溢的讲话。经过几个月的 酝酿和准备,南京大学决 定牵头联合我国在抗战历 史研究方面有深厚学术基 础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及台 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组织 两岸历史学者共同组建编 纂委员会,深入开展抗日 战争专题研究。国家档案 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也积极支持。在南京中央 饭店学术会议基础上,编 纂委员会初步筛选出130 个备选课题。 南京大学多次举行党 政联席会议和校学术委员 会会议,专门研究支持这 一重大学术工程。学校两 届领导班子均提出具体措 施支持本项工作,还派出 时任校党委副书记朱庆葆 教授直接领导,校社科处 也做了大量工作。南京大 学将本项目纳入学校“双 一流’,建设卓越计划,并 陆续提供大量经费支持。 江苏省委、省政府以 及江苏省委宣传部,均曾 批示支持抗战历史研究项 目。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将 本项研究列为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并 要求项目完成和出版后, 努力成为高等学校代表性 、标志性的优秀成果。 本项目编纂委员会考 察了抗战历史研究的学术 史和已有的成果状况,坚 持把学术创新放在第一位 ,坚持填补以往学术研究 的空白,不做重复性、整 体性的发展史研究,以此 推动抗战历史研究在已有 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本项目坚持学术创新 ,扩大研究方向和范围。 从以往十分关注的九一八 事变向前延伸至日本国内 ,研究日本为什么发动侵 华战争,日本在早期做了 哪些战争准备,其中包括 思想、政治、物质、军事 、人力等方面的准备。而 在战争进入中国南方之后 ,日本开始实施一号作战 ,将战争引出中国国境, 即引向亚太地区,对东南 亚各国及东南亚地区的西 方盟国势力发动残酷战争 。特别是日军偷袭美军重 要海军基地珍珠港,不仅 给美军造成严重的军事损 失,也引发了日本法西斯 逐步走向灭亡的太平洋战 争。由此,美国转变为支 援中国抗战的主要盟国。 拓展研究范围,研究日本 战争准备和研究亚太地区 的抗日战争,有利于进一 步揭露日本妄图占领中国 、侵占亚洲、独霸世界的 阴谋。 本项目以民族战争、 全民抗战、敌后和正面战 场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抗 战整体,来分析和认识中 国抗日战争全局。课题以 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运 用大量史实,明确两党在 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认识各民族、各阶 级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本 项目内容涉及中日双方战 争准备、战时军事斗争、 战时政治外交、战时经济 文化、战时社会变迁、中 共抗战、敌后根据地建设 以及日本在华统治和暴行 等方面,从不同视角和不 同层面,深入阐明抗日战 争的曲折艰难历程,以深 刻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重 大意义,进一步促进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学界已经研究得 甚为完善的课题,本项目 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角度 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对山 西抗战的研究更加侧重于 国共合作抗战;对武汉会 战的研究将进一步厘清抗 战中期中国政治、经济、 社会的变迁及国共之间新 的友好关系。抗战前期国 民党军队丢失大片国土, 而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 的状况下,在敌后逐步收 复失地,建立抗日根据地 。本项目要求各根据地相 关研究课题,应在以往学 界成果基础上,着力考察 根据地在社会改造、经济 、政治、人才培养等方面 ,如何探索和积累经验, 为1949年后的新中国建设 提供有益的借鉴。抗战时 期文学艺术界以其特有的 文化功能,在揭露日军罪 行、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 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尝试与艺术界合作 ,动员南京艺术学院的教 授撰写了与抗日战争相关 的电影、美 导语 石原莞尔从提出战争理论,到策动战争、指挥战争,后来又被迫退役,战后逃脱战犯审判,既有其特殊的战争经历,也与同时期的日本陆军“中坚层”军人存在共性。本书尝试弥补既有研究中存在的视角单一、史料缺失、时段碎片化、研究深度不够、系统性欠缺等问题,探析这些“中坚层”军人的共性和个性。 后记 2017年中旬,北京大 学历史学系的臧运祜教授 推荐我加入“抗日战争专 题研究”项目,令我惊喜 万分。当时我恰在关注日 本陆军和石原莞尔等陆军 中坚军人,且有一些初步 的想法。可以通过由南京 大学和众多学界大佬组建 的如此重要的学术平台来 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真 是太幸运了! 我关注这一选题的缘 起大约要追溯到10年以前 。2006年lO月,适逢中日 两国领导人就启动中日学 者之间的共同历史研究达 成共识。11月,两国外长 确定基于中日联合声明等 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及正 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 ,开展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共同研究的中方首席委 员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步平 先生,因此秘书处也就设 在近代史研究所。我当时 作为秘书,主要负责项目 的事务性工作,因而有幸 参与了从2006年底共同研 究启动到2010年结束的三 年多时间里的大部分活动 。 参加共同研究的中日 双方学者都是在相关领域 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双方 的讨论学术气息很浓,既 有碰撞又不失礼貌。对基 本事实大致能够达成共识 ,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 分歧则寸步不让。比如双 方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 都一致认同,但在侵华战 争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交锋。 日方学者比较关注侵华战 争过程中的具体事件,如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华北分离工作”等,认 为引发事变的是一些偶然 性因素,强调中日战争的 走向存在各种各样的选择 和可能性,是日本陆军中 的“扩大派”最终选择了扩 大战争。 日方学者的观点接近 于日本国内普遍存在的一 种历史认识,即在反思中 日战争时,将战争扩大及 至日本战败归结为日本陆 军中的某个群体或某几个 人的责任。为此,他们通 过大量史料去论述事件的 细节,考证关东军参谋、 驻华日军、日本陆军中央 、外务省等在事变发生前 后的活动,把战争责任推 向事变发生时的当事人, 而略过从历史演变过程看 事变发生的必然性,从而 回避日本国家和天皇的责 任。 中日学者之间的学术 分歧和思维碰撞,让我在 共同研究结束后对日本侵 华战争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问题仍抱有极大兴趣,并 开始关注石原莞尔等日本 军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在 加入“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项目后,我结合读博期间 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思 考进一步整理,完成了本 书的初稿。 2021年,本书最终定 稿,虽然还有不尽完善之 处,但对我仍具有重要意 义——既是我思考和探索 抗战史问题的一次小结, 也是对我的导师步平先生 逝世五周年的一个纪念。 由于学力所限,书中研究 方法、理论框架等还存在 诸多不足,敬祈师友、读 者宽容谅解并批评指正。 小书得以忝列“抗日战 争专题研究”系列丛书并 出版,要特别感谢以南京 大学张宪文教授为首的编 纂委员会的诸位先生给我 提供如此宝贵的机会。感 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资深 编辑张晓薇女史,耐心对 待作者,以高度的敬业精 神,尽最大努力帮助作者 完成是项任务。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 师友、家人对我的帮助和 支持,借此之机也向诸位 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感谢先师步平教 授。他一生为中日关系史 研究呕心沥血。老师带我 走进研究的大门,向我传 道授业,教我为人处世, 可惜我还未能交出任何答 卷时,他即英年早逝,留 下无限惋惜。师恩已然无 法回报,唯有将老师作为 人生永远的明灯和榜样。 我还要感谢另一位导 师李帆教授。李帆教授在 步老师去世后悉心指导我 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 课程。此外,也感谢师大 历史学院其他老师和同学 对我的诸多指教和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史研究所的同仁是我能够 完成本书的强大动力。近 代史研究所是一个温暖的 大家庭,同事之间的关系 亦师亦友。入所以来,我 一直能感受到同事们的深 情厚谊。所里的领导、师 长辈为我们后学提供了宽 松的环境,我在工作和生 活方面都受到他们诸多关 爱,老师们对我的写作亦 提出很多有益指点。我所 在的《抗日战争研究》编 辑部的同事们对我的支持 尤大,高士华主编在工作 上尽可能给予我照顾,并 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宝贵 意见。高莹莹、郭蕾帮助 我修改、编辑、校对书稿 。王来特替我承担了部分 编辑部的工作。我特别感 谢刘文楠,她不仅在精神 上给予我莫大鼓励,而且 从选题、结构框架、内容 安排等多方面对我进行了 坦率、细致的指点,在书 稿定稿阶段仍然不厌其烦 地帮我修改。还有多位所 同仁在提供史料、翻译摘 要等方面对我提供过极大 帮助,此处一并致谢! 学界的不少师长、同 行也都对我有提携之恩。 臧运祜先生在步老师去世 后,一直督促、鼓励我前 行,是我的另一位恩师。 徐勇、徐思彦、杨群、王 奇生、黄道炫、仲伟民等 诸位老师从日常工作、生 活到书稿写作都对我多有 提点。史桂芳老师无私地 借给我珍贵史料,段瑞聪 老师不远万里帮我无偿购 买书籍。同门的徐志民师 兄和武向平师姐对我极尽 爱护之心,代替老师尽心 指导我的学业。马 精彩页 第一章 日本近代陆军教育体系的形成:陆军“中坚层”的培养轨迹 明治35年(1902年)8月31日,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在日本仙台市东部广阔的宫城野附近的道路上,一对看上去满身乡土气息的父子,一边用衣襟擦着汗,一边不歇脚地走着。终于,两人来到了一座庄严的建筑物的正门前。 这里是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明天就要人学了,这名叫作石原莞尔的少年,在父亲石原启介的陪伴下长途跋涉,刚刚从老家赶到仙台。当时的石原莞尔是山形县立鹤岗中学的初二学生。 次日的9月1日,是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第六期的开学典礼日。所有来自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的新生,加上部分来自关东以西地区的新生共50人,在典礼前换上了公家发的纯白色陆军夏季军装,然后到二层大讲堂集合。 在全体新生进行宣誓完毕后,是开学典礼最重要的环节,即由校长朗读明治天皇在1882年颁布的《明治十五年御赐陆海军军人之敕谕》(『軍人勒諭』)。这则敕谕要求所有陆海军军人必须会背诵,敕谕开头就是“我国军队世代为天皇所亲御”,“一、军人当以尽忠尽节为本分。夫既享生于我国,其谁复无报国之心,而况于为军人者……一、军人须以礼仪为重。凡为军人者,上自元帅、下至兵卒,期间自有官职阶级之分。即同列同级之中,停年亦有新旧。其新任者自当服从于旧任者,须知下级者之承上命,实无异承朕命。纵非己所隶属,亦当视同一律。上级者固不待言,即论停年较己为旧者,亦当尽礼表示敬意……一、军人当尚武勇。夫武勇为我国古之所重,凡我臣民自非武勇不可,况军人以临战杀敌为职志,又安可一时忘乎哉……一、军人当以信义为重……一、军人应以质素为旨。”规定军人必须忠君报国,崇尚武勇,下级服从上级,新人服从旧人。自此,这段敕谕将贯穿这些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的一生,成为此后他们接受军队训育指导的唯一依据。“军人敕谕是建军的骨髓、军队的支柱,全体陆海军军人都要铭记在心,无论平时战时,都据此磨砺操守”。 以上这段描写出自石原莞尔的传记,记录了石原莞尔少年时代进入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时的情景。 说到明治35年,正处于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所谓“卧薪尝胆期”。中国的义和团事件的余温尚在,日俄之间的紧张气氛又日益加剧。年初,日英同盟成立,日本对俄感情也变得尖锐起来。就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石原莞尔等一批少年作为军校学生开始接受培养。经过数年的精英式军队教育和军国主义的思想洗脑,期间被日本在日俄战争取得的胜利所鼓舞,这些军国少年逐渐成长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中坚”。他们把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和训练积极付诸实践,其中有人如石原莞尔,成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后又因与同僚产生侵华方向性分歧,被迫离开陆军,摇身一变为军事理论家、“和平主义者”;也有人孤注一掷,把中国乃至全世界民众拖人残酷的战争,最终被国际军事法庭处以极刑。 研究日本陆军“中坚层”侵华政策的演变轨迹,首先有必要厘清日本近代陆军的战争观,特别是其对华认识的形成过程。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解释日本陆军“中坚层”何以敢不断挑衅并不断扩大侵华规模,并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石原莞尔的成长轨迹,正是其中一个极具共性又有其特性的难得个案。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彻底摆脱西方列强的蚕食,实现国家的近代化,日本很快走上了“脱亚人欧”的道路。而保障国家强大的根基之一,就是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1870年,明治政府开始效仿法国和德国的军队制度,创建不同以往的日本近代陆军体系,并迅速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军事教育制度。在这套军事教育体系之下,陆军择优录取日本青少年(初中生)进入陆军幼年学校,经过三年严格的军事化教育,再从中择取优秀学员送人陆军士官学校。其中那些能自陆军士官学校顺利毕业者,要再经过基层联队锻炼后,方可报考陆军大学。最终,陆军大学毕业生中,也只有优等生才有机会进入陆军核心部门。这三个层级的每一次筛选,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日本陆军的军事教育可谓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这批毕业生在此后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中,无论是服务于陆军中央具有决策权的“精英”分子,还是在战争中实地参与作战指挥和计划制订的各级军官或参谋人员,大部分都是在这套军事教育系统下培养的“中坚层”。 P55-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