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英国摄政时期的小说,包括简·奥斯丁的《爱玛》、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等几部有较大代表性的作品,根据情感与婚恋小说、民族与历史小说、哥特小说、幽默讽刺小说等不同类型展开具体分析。本书从叙事形式与伦理结构双线切入,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小说中的价值观变迁,发掘这些作品在叙事形式方面的特征,同时关注其如何捕捉和再现社会的文化风貌。 作者简介 陈礼珍,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话语传播、文学伦理学批评、小说阐释与叙事理论。近年出版专著《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维多利亚精神》(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在外语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研究成果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守成与变革:英国摄政时期小说图景 第一节 英国文学正在起变化:司各特的写作转型 第二节 历史潜流之下:奥斯丁与英国小说的道德传统 第二章 从《卡米拉》到《爱玛》:道德执念的进化与意识形态底色 第一节 《卡米拉》的青春梦与审慎道德观 第二节 《爱玛》的女主角为何不完美 第三节 叙事套路背后的意识形态底色 第四节 《爱玛》的沉浮与摄政时期的价值观变迁 第三章 《拉克伦特堡》:历史意识的伦理指归 第一节 被叙述的历史:爱尔兰世家更替的伦理失范 第二节 历史小说叙事进程与伦理线的构型 第三节 《拉克伦特堡》与埃奇沃思的历史意识 第四章 从《威弗莱》看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情操 第一节 历史小说的源头与《威弗菜》背后的资本力量 第二节 来自出版业的推力:《威弗莱》与司各特的写作转型 第三节 “《威弗莱》作者”与激进投资者:双面司各特 第四节 劳动分工与市场风险 第五章 《吸血鬼》与《弗兰肯斯坦》:哥特小说在摄政时期的裂变 第一节 写在反常年景的鬼怪故事 第二节 《吸血鬼》的前世今生:《断章》与哥特文学基因的变异 第三节 《弗兰肯斯坦》的道德寓言之谜 第六章 《匹克威克外传》作为修辞叙事的连载形式与阅读伦理 第一节 目标读者群的选择:文学快速消费品市场与中下层读者 第二节 《匹克威克外传》的图文之争 第三节 伦敦腔与城市文化的意义 第四节 伦敦东区与帝国心脏:城市中产阶级的美学想象 第七章 小说与诗歌的竞争:文学期刊透出的文学远景 第一节 期刊文化的党派政治与反浪漫主义基因 第二节 决胜未来:文学价值取向的变革与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本书试图较为体系化地研究英国摄政时期小说,从叙事形式与伦理结构双线切入,尝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研究英国摄政时期小说中的价值观变迁。本书选取了发表于这一时期的几部小说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这些都是经典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时间上涵盖了摄政时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它们作为文化与文学样本反映出摄政时期小说叙事形式和伦理结构的整体走向和发展历程。本书发掘这些小说在叙事形式方面的特征,同时研究这些在当时流行一时的文学作品如何捕捉和再现社会的文化风貌,关注它们如何将其表现在伦理建构之上,对这种社会文化风貌进行收纳与抵抗,又怎样以文学话语的形式参与摄政时期文化价值观的形塑过程。本书以文本与历史的循环意义作为立足点,揭示出英国摄政时期小说的伦理结构与叙事形式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那个历史时期内的小说怎样受到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变化而在小说叙事形式上产生作用,同时也研究那些小说叙事如何在话语层面影响和推动英国摄政时期伦理价值取向的逐渐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