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提及“沙皇”一词,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俄罗斯的历代沙皇。但实际上,这一称号在东欧历史上,并不是俄罗斯人所独有的。早在俄罗斯人崛起的很多年之前,保加利亚就拥有了沙皇称号,彼时它称霸东欧,数挫拜占庭帝国,其第一位沙皇西美昂一世更是拜占庭人的梦魇。《东欧的第一位沙皇与霸主——保加利亚帝国西美昂一世征战史》讲述的就是这位传奇沙皇波澜壮阔的一生。 清末名臣李鸿章身后评价可谓毁誉参半,盛赞其“再造玄黄”者有之,痛斥其“丧权辱国”者更不在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清朝末期,由其一手组建的淮军与北洋水师是清王朝极为看好和倚重的精锐武装。《大清“裱糊匠”的崛起——李鸿章筹练淮军与“天京之役”》将讲述李鸿章如何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阶段,通过与忠王李秀成的对决一步步崛起。 三国在中华文化圈,永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特别是前段时间《军师联盟》的热映,更是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但是大家观念里的三国,跟真实历史里的三国到底有多少差别呢?《名将不等于名帅——趣说姜维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不同形象》一文将从姜维的一生入手,帮大家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三国英雄!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方面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目录 前言 东欧的第一位沙皇与霸主 保加利亚帝国西美昂一世征战史 大清“裱糊匠”的崛起 李鸿章筹练淮军与“天京之役” 名将不等于名帅 趣说姜维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不同形象 序言 提及“沙皇”一词,大家 往往想到的是俄罗斯的历 代沙皇。但实际上,这一 称号在东欧历史上,并不 是俄罗斯人所独有的。早 在俄罗斯人崛起的很多年 之前,保加利亚就拥有了 沙皇称号,彼时它称霸东 欧,数挫拜占庭帝国,其 第一位沙皇西美昂一世更 是拜占庭人的梦魇。《东 欧的第一位沙皇与霸主— —保加利亚帝国西美昂一 世征战史》讲述的就是这 位传奇沙皇波澜壮阔的一 生。 清末名臣李鸿章身后评 价可谓毁誉参半,盛赞其“ 再造玄黄”者有之,痛斥其“ 丧权辱国”者更不在少数。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清朝 末期,由其一手组建的淮 军与北洋水师是清王朝极 为看好和倚重的精锐武装 。《大清“裱糊匠”的崛起— —李鸿章筹练淮军与“天京 之役”》将讲述李鸿章如何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通 过与忠王李秀成的对决一 步步崛起。 三国在中华文化圈,永 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特别是前段时间《军师 联盟》的热映,更是在年 轻人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但是大家观念里的三国 ,跟真实历史里的三国到 底有多少差别呢?《名将 不等于名帅——趣说姜维 在〈三国志〉与〈三国演 义〉里的不同形象》一文 将从姜维的一生入手,帮 大家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三 国英雄! 指文烽火工作室主编: 原廓 2017年9月 导语 书写保加利亚沙皇——西美昂大帝一生传奇,看他以何等强硬手腕成为拜占庭人的梦魇,称雄巴尔干地区! 详述毁誉参半的晚清名臣李鸿章,如何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迅速崛起! 演义七分真三分假,让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三国英雄——姜维! 精彩页 927年5月31日,君士坦丁堡大皇宫(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皇家私人城堡紫色寝官内,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一世(Romanos I Lekapenos,920年一944年在位)突然惊醒,冷汗顺着他的头发大滴大滴地滑落。这并不是因为他做了噩梦,也不是得了什么重病,而是因为他一生中最不愿意听到的三个字——“西美昂”(Simeon,又被译为“西蒙”)再次被人提起!尽管他曾在军旅中度过了半辈子,早已没有什么令他害怕的人或事了,可是一提到“西美昂”,仍旧心有余悸。因为只要提到这个名字,他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场场与之对战的场面,以及那张令他恐惧的脸庞。这个名字代表了一场场令拜占庭军队颜面尽失的惨败,也代表拜占庭正在蛮族脚下苟延残喘,更代表他的皇位随时会被这个保加利亚人夺去。正是这个原因,罗曼努斯一世宣布不得在皇宫中提到西美昂,只许用“保加利亚国王”来代替。 惊魂未定的罗曼努斯一世立即叫来陪寝大臣(即贴身宦官),询问为何大家又在窃窃私语这个他已经禁止说出的名字。难道说,西美昂又兴兵打来了?抑或在他睡眠之时已经到达君士坦丁堡城下了?陪寝大臣先向他告了罪,随后对他说: “伟大的巴西利斯(Basileus,拜占庭皇帝专用称呼)啊,保加利亚国王并没有来。我们刚刚获得消息,他已经去世了……”听到这里,罗曼努斯一世的脸已经由惊恐完全转变成了喜悦。他蹭地从床上跳了下来,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手舞足蹈地叫喊着:“我终于胜利了!帝国无忧了!” 这个名叫西美昂的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令强大的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如此紧张?也许这一切都要从50多年前说起……与君士坦丁堡的不解之缘 865年9月3日,一个平常得无法再平常的日子。在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第二大城市大普雷斯拉夫(Veliki Preslav),一队头戴黑色帽子、身着黑色长袍、项上戴着十字架、脚蹬系带拖鞋的人正走过街头。他们当中,为首之人披着白色头巾,步伐沉稳、表I青威严,手持一个镶有宝石的大希腊十字架(Orthodox cross);其他人都半垂着头,跟随在他的身后。这时,保加利亚平民早已把街道围得严严实实,互相谈论着这些人的奇怪装束。为了维持治安,一些士兵早早地就站立在街道两旁,表情严肃地让出一条道路,使这些人能够前行。 保加利亚的平民并不知道,这队人其实是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正教会派出的传教士代表团,专门为响应前一年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一世(Boris I,852年一889年在位)希望国家正式接受基督教化而来。这些人中,为首的是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弗提乌斯(Photios,858年一867年、877年一886年在位),即那个披着白色头巾的人;后面跟随的众人则是主教、修道士以及通晓保加利亚语的教士等。 这条路的尽头是他们正要去的地方——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该教堂本为一拜占庭俘虏建立的小教堂,鲍里斯一世为了接受洗礼专门下令对其进行扩建,并改名为“金色环状教堂”(Golden Round Church)。该教堂位于大普雷斯拉夫城市中部,前圆后方,鸟瞰时如同一枚奶嘴。 说到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不少读者可能并不了解,甚至是没有听过。该国实际上是由保加尔人阿斯巴鲁赫可汗(Asparuch,681年一702年在位)于681年建立的,是东欧历史上曾风云数百年的强国。国家最初的疆域,包括今保加利亚东北部以及罗马尼亚的多布罗加地区,多瑙河恰好从其中部穿过。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毗邻而居。 起初,保加尔人是一个游牧民族,牧养牛羊、占据肥美的草场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但自从进入巴尔干山区后,崇山峻岭使他们再也无法大规模地放牧,于是便改为从事农业和渔猎,游牧从此退居二线。尽管改变了生活方式,但他们的政治制度依然保留了下来,即汗王独裁制。保加利亚国内至高无上的权力属于可汗,其下是由六位保加尔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六大贵族之下各有统帅,在汗王提出要求时必须竭力满足。与其他几个进入拜占庭境内的民族一样,保加尔人作为后起者,也大量吸收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渐渐将保加利亚转变为另一个缩小的拜占庭。 不过,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mand Braudel)所说,山区经常会向平原地区倾泻他们过剩的人口。正是这个原因,保加利亚与拜占庭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状态。一开始,保加利亚人虽然凶猛异常,但因为武器装备落后,基本是被拜占庭压着打,多次差点成为拜占庭的附庸国。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克鲁姆在位时期,情况突然发生了逆转。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