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改写,目的是为了能让少年儿童能更容易读懂这部古典名著,更快捷地领略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将原著五十六回压缩合并为四十回,并参照原著的章节标题,另拟了直观概要的新标题。在内容上,按照原著的情节线索,将主干内容一一展现,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又着重对少儿读者难以理解的政治以及部分社会生活内容进行了删略处理;在语言上,遵循原著半文言的语言特色,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精彩的语言和人物对话,适当地对一些难懂的文句用现代汉语予以转化,并对部分特定词汇加了注释。从而使本书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展现原著风貌。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内涵,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难忘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林山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经典文学名著》。 目录 第一回 说楔子叙全书要旨 借名流述儒林大义 第二回 王举人学堂识同科 周秀才老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考场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办丧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祸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扶偏房 严监生疾终命归天 第六回 严贡生借故闹船家 赵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热心助同乡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慕名士捐金赎朋友 蘧公孙富室配姻亲 第十回 鲁小姐出题难新郎 杨执中相府荐贤士 第十一回 众名士大宴莺胆湖 张铁臂虚设人头会 第十二回 蘧公孙求贤问举业 马纯上疏财解危难 第十三回 游西湖意外遇神仙 马秀才送丧知真相 第十四回 遇寒士慷慨伸援手 匡超人回乡孝双亲 第十五回 夜读书县令识人才 遭横祸秀才避他乡 第十六回 返旧地结识众名士 约诗会游湖醉酒归 第十七回 得良朋秀才时运转 用权势潘三惹祸端 第十八回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窃诗集小子冒姓名 第十九回 遇同姓老少认祖孙 泄私愤牛浦遭毒打 第二十回 牛寡妇寻夫惹官司 鲍文卿惜才救知县 第二十一回 好心人过继倪家子 遇故肘口府报旧恩 第二十二回 鲍廷玺悔结恶姻缘 亲兄弟久别喜重逢 第二十三回 长兄逝辗转投亲友 合选书南京聚名流 第二十四回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沉年酒大醉四方客 第二十五回 杜少卿慷慨散千金 娄太爷临去遗忠言 第二十六回 豪义客访友会名流 拒仕途装病辞知县 第二十七回 赴京城神弓退响马 朝天子贤士请还乡 第二十八回 常熟县访得真儒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祀 第二十九回 郭孝子西蜀寻父亲 美少年仗义除恶僧 第三十回 萧云仙攻城建奇功 守青枫修城劝农桑 第三十一回 沈琼枝智勇斗盐商 南京城才女赢声名 第三十二回 汤兄弟结伴进科场 野羊塘将军显奇功 第三十三回 没诚意请师遭婉拒 重亲情代兄担罪名 第三十四回 登高会贤人话离别 聘业师虞家重品行 第三十五回 利熏心老爹遭戏弄 节孝祠冷热两重天 第三十六回 迂秀才任由女殉夫 高家宴翰林论举业 第三十七回 涉官司中书现原形 真义气壮士试官刑 第三十八回 比武艺侠士露身手 讨骗债英雄显神力 第三十九回 陈公子欠下风流债 呆名士献诗来宾楼 第四十回 四奇人终结名士史 访故儒赐授翰林院 序言 《儒林外史》是十八世 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 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作 为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 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儒 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具有很 高的地位。它“穷极文士情 态”(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机锋所向,尤在士 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是一部生动全面地展 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像的 文学长卷。 要理解《儒林外史》的 内容及所刻画的人物,首先 需要对中国知识分孑的传统 思想有所理解。 自汉代以来,儒家和道 家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主导思 想。儒家重视“人伦”,讲求 经世致用,主张个人为社会 所用;道家重视个体自由, 追求自然超脱,将逍遥无为 作为人生理想。这二者看似 对立,实际又互为协调。封 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这两 种思想背景熏陶下,常常会 根据现实条件,在出仕和退 隐两条人生道路上进退,实 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与 儒、道思想相对应的,就是 古代知识分子形成了儒士和 名士两个群体。《儒林外史 》中,便细腻深刻地描写了 一批儒士和名士。 所谓儒士,是指崇尚儒 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儒士尊 崇的是内修圣德,外行王道 。但在明清时代以八股文取 士的科举制度下,参加科举 走上仕途,成为儒士实现个 人理想的主要途径。而伴随 科举制度而来的功名富贵, 使得儒士们参加科举的目的 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功 利思想。因而便涌现了很多 满口仁义道德、治国安民, 实际上贪权好利、虚伪阴险 的假儒士、恶儒士,还有一 些虽然天性淳良,但深受八 股科举制度禁锢与毒害,以 至迂腐僵化、穷酸可笑的悲 儒士、陋儒士。 在《儒林外史》中,趋 炎附势、欺凌百姓的严贡生 ,委琐狡猾、道貌岸然的王 德、王仁兄弟,心思活络、 处处逢源的匡超人等,就是 假儒士、恶儒士的代表。特 别是严贡生,平日里就恃强 凌弱,强买强卖,弟弟严监 生死后,他更是心狠手辣地 动用各种伎俩,霸占了弟弟 的家产。其一系列丑陋行径 ,不止是有辱斯文,实则是 泯灭人性、寡廉鲜耻。 而周进、范进、王玉辉 等人,则是典型的八股取士 制度的畸形产物。穷苦书生 周进,几十次科考失败,年 届六十还寄人篱下教书谋生 ,直到连私塾都没得做,日 食艰难,潦倒到山穷水尽的 地步。大半生科场受挫,不 仅使他深受世人冷眼哂笑, 自己也精神备受摧残,自卑 自贱。积累一生的满腔心酸 苦楚,在他进贡院参观时一 下子爆发出来,他头撞号板 ,号啕大哭,以至哭得口吐 鲜血。作品以震撼人心的方 式,充分显示了那些丧失了 人格尊严和精神追求,以科 举求仕为人生终极目的的知 识分子的可悲可叹的命运。 而穷困的范进,在岳丈 胡屠户眼里,是百无一用的 废物,穷到让母亲、妻子连 饭都吃不饱。当他得知自己 中举后,喜出望外,乐极生 狂,大叫着“噫!好了!我 中了!”疯癫而去,让人慨 叹不已。而他中举前后,以 胡屠户为代表的周围人们对 他态度冷热两重天的巨大反 差,更让人从中看到在这幕 人间悲喜剧的背后,所隐藏 的深刻的社会问题。 至于穷秀才王玉辉,他 不止自己笃信礼教,迂腐教 条,更鼓励女儿绝食殉夫, 认为这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好 事。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深 刻揭示了封建理学对人的毒 害之深。 与以上这些人物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作者吴敬梓倾 心描绘的一批真儒贤人。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庄绍 光、虞博士。因皇上求贤问 道,仿效古人举行征辟大典 ,庄绍光应召进京见驾,但 他不仅婉拒了权臣们的拉拢 ,还毫不犹豫地恳请皇上允 许他退隐。恩赐还山后,他 搬到玄武湖上独善其身,远 离官场和俗世,成为天下名 士倾心仰慕的贤人。 与庄绍光儒、道并举的 处世态度相比,一生淡泊安 详的虞博士,其人生态度更 多地接近道家。他不慕功名 。与人为善,凡事顺其自然 ,做事光明正大,从而成为 世人公认的“圣贤之徒”。 除了儒士,《儒林外史 》还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 鲜明的名士。早在汉代,就 实行察举制度,即由地方上 选拔推荐以个人德行闻名的 人出仕仟官。这无疑是科举 之外,另一条进入官场的捷 径,于是除了一些不流于世 俗、清高自洁的真名士之外 ,也应运而生了很多沽名钓 誉、附庸风雅的假名士。 《儒林外史》中,杜少 卿、虞华轩无疑是真名士的 典型。杜少卿慷慨豪爽,厌 弃功名,品学卓越,行为超 逸。他散尽万贯家产,装病 辞去官府荐举,纵情山川与 朋友之乐,时有离经叛道之 举。在洒脱恣意的外表下, 他又有满腔对俗世的愤恨, 常大加贬斥庸俗守旧的言行 。同样出身官宦世家的虞华 轩,看重学问品行,鄙夷权 贵财物,不仅清高自守,还 不时设计捉弄趋炎附势之徒 ,以至被世人视为异类。 除了少数的真名士之外 ,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假名 士。如以娄家两位公子为首 的莺胆湖一帮装腔作势、无 聊空虚的文人、幕僚;以赵 雪斋为领袖的一伙聚会西湖 、自命风雅的诗人;还有以 杜慎卿为始作俑者,在莫愁 湖上定梨园榜的诸多帮闲、 看客…… 作 导语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精彩页 第二回 王举人学堂识同科 周秀才老年登上第 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乡村,叫做薛家集。成化末年,新年正月初八日,集上人聚在村口的观音庵里,商议闹龙灯的事。 众人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几根黄胡子,歪戴着帽子,走进门来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人姓夏,是薛家集上去年新派任的总甲。众人讲到龙灯的事情,夏总甲道:“今年县衙老爷没工夫来看乡里这条把灯!但你们说了一场,我也少不得搭个份子。像这荀老爹,田地又广,粮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你们各家照份子派。这事就办起来了。”众人不敢违拗,当下捺着姓荀的出了一半,其余众户也各自派了银子。 申祥甫又道:“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一个先生,就在这观音庵里做个学堂。”夏总甲道:“咱衙门里顾老相公家请的那位先生,官名叫做周进,年纪六十多岁,却还不曾进过学。顾老相公请他在家里三个年头,他家公子去年就进了学。你们若要先生,俺替你把他请来。”众人都说好。次日,夏总甲果然替周先生说了,每年酬金十二两银子。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 到了十六日,众人凑钱到申祥甫家备酒饭,请了集上新进学的梅玖做陪客。周进来了,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黑色绸长袍,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梅玖慢慢地立起来和他相见。听说对方是梅相公,周进再三谦让不肯受梅玖作揖。众人道:“论年纪也是周先生长,先生请坦受着吧。”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们不知道学校的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按年龄排先后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 原来明朝士大夫称秀才叫做“朋友”,称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是“小友”。如果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众人便尊周先生首席,梅相公二席,其他人按年纪长幼坐下。随即每桌摆上八九碗荤菜,叫一声“请!”一齐举筷,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 看那周先生,一筷也不曾下。申祥甫道:“先生为什么不吃?”拣好的递了过来。周进拦住道:“实不相瞒,只因当年先母病中,我在观音菩萨位下许愿常年吃斋。如今也吃过十几年了。”梅玖道:“听先生说吃斋,我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听顾老相公说的:‘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说道:“像周兄如此大才,呆是不呆的了。”又掩着口道:“‘秀才’不久就是,那‘吃长斋,胡须满腮’,竞被他说中!” 众人一齐笑起来,周进不好意思。申祥甫连忙斟一杯酒道:“梅先生该敬一杯。顾老相公家的先生就是周先生。”梅玖道:“我不知道,该罚!该罚!但这吃斋也是好事。我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祭祀时供的肉来,外祖母道:‘祭祀的肉若是不吃,大则降灾,小则害病。’只得就开了斋。周兄到今年秋祭,少不得有祭肉送来,不怕你不开哩。”众人说他的话吉利,同斟一杯,送与周先生预贺,把周先生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 座中一人问申祥甫道:“你亲家夏总甲今日在哪里?何不来陪先生坐坐?”申祥甫道:“他到快班李老爹家吃酒去了。”又一个人道:“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着实发达起来了。只是他老人家好赌,不如西班黄老爹,家里房子盖得像天宫一般!”申祥甫道:“他若想到黄老爹的地步,只怕还要做几年的梦。”梅相公接口道:“做梦倒也有些准哩。我侥幸考中的这一年,正月初一日,我梦见在一个极高的山上,天上的日头不差不错,端端正正掉了下来压在我头上,惊出一身的汗。那时不知什么缘故,如今想来,真准!” 开馆那日,申祥甫同着众人领了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气个没完。周进只得捺定性了,坐着教导。 不觉两个多月,天气渐暖。周进吃过午饭开了后门出来,在河沿上看看风景。只见蒙蒙的细雨下起来。上游有一只船冒雨而来,泊在岸边。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带领两个随从走上岸来。那人走到门口,口里说道:“原来是个学堂。”周进过来作揖,那人还了个半礼道:“你想必就是先生了。” 正说着,和尚走了出来,道:“原来是王大爷。”又对周进说:“这王惠大爷,就是前科新中的举人。” 那王举人也不谦让,就在上首坐了,道:“先生贵姓?”周进道:“晚生姓周。”王举人道:“去年在谁家坐馆?”周进道:“在县门口顾老相公家。” 王举人道:“您莫不是就在我白老师手里曾考过一个案首的?听说这几年在顾二哥家做老师。”周进道:“俺这顾东家,您也认识?”王举人道:“顾二哥是俺拜盟的好弟兄。”周进道:“您的朱卷,是晚生熟读过的,后面两大股文章尤其精妙。”王举人道:“那两股文章,不是俺作的。”周进道:“不是您,还是谁作的呢?”王举人道:“那时第一场考试是初九日。天色将晚,我第一篇文章还没做完,正想不出来,不觉瞌睡上来,伏着号板打了一个盹,只见五个青脸的人跳进号舍来。中间一人,手里拿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