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928年,安德烈·舍克尔来到《画报》(L'Illustration)杂志社,同时带来三大本资料,这些资料讲述了人类探索飞上蓝天的历史,更为奇特的是,所有这些资料都是《画报》所刊载的文章,没想到画报社竟是这些资料的编撰者。安德烈·舍克尔不仅是《画报》的老朋友,还是驾驶热气球和飞艇的飞行员,他曾为法国航空俱乐部组织多次飞行比赛。30年来,舍克尔先生一直热衷于收集有关航空方面的各种资料。
舍克尔先生带来的资料非常有意思,我们最初只是想把他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出版。不过,《画报》上所刊载的有关航空的文字仅仅是为了满足当时读者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必要对这些文章重新编排、整理,同时还要把《画报》未刊载的重要资料也纳入其中。
此外,虽然舍克尔先生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收集有关航空方面的信息,但他还是无法把《画报》所刊载的所有资料收集全。同样,尽管《画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刊物,但仍然无法同人类梦想能飞上蓝天的历史相比,因为人类很早便开始探索怎样才能在天空中翱翔。
为此,我们编出这部《人类飞翔史》,这本书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画报》,但我们又补充了许多新资料,让读者能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人类航空史。
《人类飞翔史》的框架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找到研究航空史的史学家。好在从1925年起,画报社就同亨利·布歇先生合作。布歇先生早年曾在师范学院就读,后于1914年加入法国空军,因此总能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各种问题,而且一直以客观的手法把航空业的发展现状告诉读者。但是这一次,布歇先生要一直追溯到航空史的源头,为此我们接受布歇先生的建议,又去联系夏尔·多尔菲斯先生。多尔菲斯先生具有丰富的驾驶热气球和飞艇的经验,也是有动力飞行器的“常客”。他与其他人合作创建了航空博物馆,亲自担任馆长,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用来研究航空史。他利用这本书所提供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并让读者看到其珍贵的个人藏品——这是他花费30年心血收藏的,其中有版画及文献,这些有关航空史方面的资料就其数量而言,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两位作者此前曾一起合作多年,为了这部珍贵的著作,两人再次携手合作,双方的分工也很明确。本书的前三章,即从航空史起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都出自夏尔·多尔菲斯先生的手笔。1914年以来,人类开始使用有动力飞行器,这种飞行器未来的前景又如何呢?对于这个话题,亨利·布歇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里为当时的读者做了阐述。
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对应航空史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
1. 无动力飞行器阶段,所谓“无动力”飞行器是指人类模仿飞鸟翅膀制作的扑翼飞行器以及热气球;
2. 有动力飞行器的试验阶段(1843—1900),其中以蒸汽动力为主;
3. 活塞式发动机以及装备此类发动机的飞行器阶段(1900—1914):其中有可操控的气球,连续飞行的飞机,长途飞行,等等;
4. 第一次世界大战阶段(1914—1918);
5. 大范围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阶段。
每一章都有一段引言,引言对每一阶段的定义都做了明确的说明。此外,本书严格按照航空史的发展进程来编写。
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里,所有由夏尔·多尔菲斯先生提供的图片并未注明出处,但其他图片均注明来源,其中有些图片是由航空博物馆、卡纳瓦雷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巴黎市立图书馆、让- 乌东博物馆(Musée Jean-Houdon)提供的,有些图片是莱昂·巴尔图先生的个人藏品。
第四章的图片及文献主要是夏尔·多尔菲斯先生的个人藏品以及由航空博物馆提供的图片,此外还有《航空爱好者》(?Aérophile)杂志社的珍贵文献,这份杂志是在1893年创办的,当然还有《画报》所提供的丰富资料。那个年代展现航空业重大事件的图片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许多摄影记者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航空业在20世纪前15年的发展进程;能把这段历史进程记录下来,罗尔公司、布朗热公司以及莫里斯公司功不可没。
第五章的大部分文献都是此前从未发表过的,是亨利·布歇先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收集的资料。1915—1918年,布歇先生任法国空军中尉,后晋升为上尉,曾多次驾驶侦察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因此他的资料就更为珍贵。另外,在此章里,他还引用了《画报》、《历史及艺术文献》(Archives d'art et d'histoire)所发表的宝贵资料。有些文献是战争博物馆、帝国战争博物馆及国外出版社提供的;还有一些文献是战斗机飞行员提供的,不管这些飞行员是法国的,还是协约国阵营中其他国家的,或是敌方阵营的。
第六章的核心内容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航空的发展进程,此章所引用的文献大多摘自《航空》(?Aéronautique)杂志,这是由戈蒂耶- 维拉出版社创办的杂志,自1919年起,亨利·布歇先生一直在经营管理这份杂志,他因此得以搭乘飞机到世界各地去查阅出版社所掌控的文献。戈蒂耶- 维拉出版社是一家专门出版科技著作的出版社,其丰富的文献可以为《航空》月刊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也让我们这部《人类飞翔史》获益匪浅。最后,读者还会发现,美国空军以及军舰上的摄影师都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这些照片是在美军飞行员进行飞行训练时拍摄的,美国驻外使节将照片转交给了我们。
说起原始文献的话题,我们还想明确说明本书的编辑特点,在此仅举例说明:在介绍18 世纪热气球的先驱时,我们列举了孟格菲兄弟、皮拉特·德·罗奇耶、夏尔、罗伯特、布朗夏尔、布朗夏尔夫人等,这些人物的图片都是依照真人绘制的画像,而且是首次刊载,只有约瑟夫·孟格菲的画像此前曾发表过。
从1859 年起,航空业的重大事件都是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在这些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张拍摄于1859 年的飞艇照片,一张飞越大西洋的热气球照片,还有一些航空飞行者的肖像照片等,他们从事飞行事业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1821—1824 年。
私人收藏家、出版社或公立机构出借的版画,我们会在版画下方标明出处。本书文献丰富,图文并茂,在编撰过程中,得到来自世界各地航空爱好者的帮助,在此谨向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人类飞翔史》所用的文献都是真实的,而且都是经过仔细甄别的。两位作者也是具有丰富驾驶经验的飞行员,他们尽力不把道听途说的传闻编入此中,不让自己的个人情感或思想去影响本书的写作。为了确保历史文献的准确性,我们对有些固有的看法做了部分修正,从而让本书拥有独树一帜的特性,这一特性并非源自其高档的装帧,而是源自其高质量的图片及高水准的文字介绍。在编撰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工作做得十分严谨,但仍有可能出现纰漏,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夏尔·多尔菲斯(Charles Dollfus)是法国具有丰富驾驶热气球和飞艇经验的飞行员,他与人合作创建了法国航空博物馆(Musée de l'air),并亲自担任馆长(1925—1958);他是法国国立航空高等学校航空史教授(1939—1958)、海洋科学院院士;他花费30年心血收藏有关人类航空史的版画、书籍及文献,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用来研究航空史。
亨利· 布歇(Henri Bouché)于1914年加入法国空军,1915—1918年任法国空军中尉,后晋升为上尉,曾多次驾驶侦察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他曾是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副总裁、《航空》(L'Aéronautique)杂志主编,亦是研究航空史的史学家。
本书从古代有关飞行的传说讲起,介绍了人类航空史上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动力飞行器阶段、有动力飞行器的试验阶段(1843—1900)、活塞式发动机及装备此类发动机的飞行器阶段(190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阶段、大范围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书中大部分文献收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战争博物馆和战斗机飞行员,此前从未发表过。书中同时收集了近1700幅自古以来飞行器的设计图纸、机型结构照片、飞行路线图、战争场景图、航空版画插图及人类航空史上重要人物的照片等,这些图片来自当时的书报杂志、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及私人藏品,其中有些甚至是当时空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极为珍贵。
第一章 人类航空史的源头
01 古代传说中的空中飞行
借助于各种方法升入高空,并在空中翱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尽管如此,在古代文明当中,很少能看到有关人类尝试制作飞行器的资料。不过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古代确实有过制作无动力滑翔机的记载,古埃及人和古代中国人都曾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同时,在古代神话故事里,总能见到长着翅膀的神仙及各路天兵天将仰仗各种神器穿梭于蓝天的描述。
本章的开篇放置了一幅古埃及青铜浮雕画,画中的人物是伊西斯女神,或奈芙缇丝女神,女神展开双翅,但翅膀并不是象征着她要飞上天,而是象征着她在保护自己的臣民。
在中国,在最引人注目的传说当中,就有《山海经》记载的奇肱国,这个国家的人只有一只胳膊,却有三只眼睛,出门远行乘坐风车。从插图上看,这些风车显然就是一种飞行器。我们在此采用的插图来自出版于17世纪的《山海经》和18世纪出版的葛饰北斋创作的《北斋漫画》。这两幅插图描述出风车形态:一只箱子或一只小船,配备两只带叶片的轮子及两只翅膀。葛饰北斋甚至还添加了一把伞,也许是用来当作降落伞吧。
在欧洲,所有关于飞行的传说都来自于神话故事,也许只有代达罗斯和其儿子伊卡洛斯的故事除外,他们俩的故事描述了人类的飞行尝试。
代达罗斯和儿子伊卡洛斯被国王米诺斯软禁在一座岛上,为了从岛上的迷宫里逃出去,他将羽毛粘在一起,用蜡封住,制成翅膀。在飞越爱琴海时,伊卡洛斯因飞得太高,翅膀上的蜡被太阳晒化了,随后跌入大海里死去,而代达罗斯则成功地飞越爱琴海,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希腊神话及罗马神话插图里,能看到许多描绘这一故事的画面。17世纪,佛拉芒艺术家也用浓重的笔墨来描绘这一场景,创制出许多油画和版画。
飞马、神车、洛克鸟、阿巴里斯箭、以利亚先知的火战车、在里昂阿戈巴尔主教时代载人飞来飞去的云、借助烟雾飞入天空的西亚人:人类在天空中飞翔的想象和尝试不胜枚举。在位于菲律宾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加罗林群岛上,流传着一个传说:一个名叫欧勒法的年轻人得知自己的父亲是天神后,便想飞到天上去找父亲,他还真的飞起来了,但很快就摔倒在地上。后来他又做了一次尝试,“点燃一个大火堆,借着烟雾飞上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也许就是热气球的一种尝试吧。
古波斯文献《列王纪》记载了波斯王的故事,这位传说中的国王曾乘坐由四只仙鹤抬的轿子,飞上天空。这种空中旅行方式在许多神话故事里都有记载:伊索驯服了几只小鹰,让小鹰载着孩童飞上天;亚历山大大帝曾让一群飞鸟驮着飞上天,他把前方的诱饵指给飞鸟看,诱使飞鸟载他飞行;据说宁录也曾乘坐一架风车飞上天,风车由四只老鹰驮着。
柏拉图的朋友阿尔库塔斯既是物理学家,又是一个能工巧匠,他制作了许多飞行器,尝试着飞上天。据说风筝就是他发明的,但这一说法并不靠谱,不过他确实用木头做过一只会飞的鸽子。古罗马作家格利乌斯在《阿提卡之夜》里描述了这只木鸽子:“一套机械结构能让鸽子飞起来。鸽子靠震颤悬在空中,一股神秘的气流驱动着木鸽子,这股气流就来自于鸽子体内的装置。”
公元60年,为颂扬罗马帝国长治久安,尼禄在罗马城举办欢庆活动。在活动当中,一个罗马人尝试飞上天空来表演自己的技能,但不幸的是,此人从空中跌落摔死。古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讲述了这段轶事。
在英国,李尔王的父亲布拉杜德也是在一次飞行尝试中被摔死了。
在西方古代,没有任何描绘风筝的图画和文字。而在中国,有关风筝的文献可以一直上溯到汉代(公元前206 年):韩信将军想测量一下被围困的城市中心距离围城部队有多远,便命人制作风筝,待风筝放飞到城市中心上空时,再测量风筝线的长度。因此,韩信被认为是风筝的发明者,他把这一方法应用于战事是极有可能的。中国古代文献指出,只是在几百年过后,风筝才成为供孩子们娱乐的玩具。
在暹粒,柬埔寨人很喜欢放飞天灯,早在孟格菲兄弟发明热气球之前,这一做法就已流行开来。古文献在记述民间节日时,也提到过天灯,在高棉语里,天灯又被称作“会飞的灯笼”。尽管如此,在东方古文献里却看不到这类飞行器的图画。
比利时有一个关于飞猫的古老传说。在中世纪,让小动物们飞起来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做法,这一做法甚至一直延续到19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里,都有类似的做法:每逢重大节日时,人们给动物穿上用帆布做的飘浮装备,将动物,尤其是驴子从一座高塔上推下去。动物下落时帆布打开,形成一顶巨大的降落伞,能确保其安全落地。
02 达·芬奇与航空
最早对飞鸟进行科学研究,并模仿飞鸟制作机械飞行器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关于飞行方面的研究,他留下许多研究手稿和草图,米兰安布罗图书馆、法兰西学会、温莎城堡、尚蒂伊城堡及大英博物馆都藏有达·芬奇的手稿和草图。达·芬奇把自己的观察体会、想法及发明都用墨水绘在纸上,他的草图有时画得极为刚劲。他的笔记是用左手对着镜子写下的,行文用的是古意大利语,很难读得懂。在戈维、里克特、拉韦松- 莫利安以及萨巴克尼科夫等学者的不懈努力下,达·芬奇的手稿得以翻译并发表出来。
在这些手稿当中,有他在直接观察飞鸟的飞行和滑翔后所做的描述,有会飞的脊椎动物解剖图,有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还有许多能让人飞起来的机器草图,比如可振动的翅膀,是模仿翼手目动物或飞鸟翅膀设计的,他并未盲目地模仿大自然,而是重新设计了机械结构。
在这些草图里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这位伟大的天才善于利用各种机械控制装置,比如双螺旋轴、换向轮、平衡杆等,他所设计的草图都是可以用现有的材料制作出来的,如木头、芦苇、金属、纺织物和绳索等。
他设计了这些大型装置或飞行器款式是我们确信无疑的,但除此之外,他为自己所写的笔记让人很难理解,不知在制作这些装置时,他究竟实施到哪一步了。有些飞行器装备着翅膀,实验者俯卧在飞行器上,手脚与翅膀相连;另外一些飞行器像是一艘划艇,艇两侧配上翅膀,由传动装置驱动,并由操纵杆控制,或者在划艇上立一支柱,将扑翼装在立柱上,驾驶员可以随意坐在划艇上,双脚踏在卡箍上来控制。
有两幅草图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幅草图画的是一架直升机,直升机配一只巨大的连动式螺旋桨,由一人转动绞盘驱动。笔记的文字描述也写得很清楚,这是最早记录主动性螺旋桨设计的文字。达·芬奇还明确指出,他成功地放飞了小型直升机,这类直升机是用弹簧来驱动的。
另一幅草图画的是一顶降落伞,形状像金字塔。这个设计也有文字解释,文字描述得很清楚,解释了降落伞的运行原理和制作方法。
03 想象中的空中旅行
16世纪至18世纪,在法国及其他国家文学当中,涌现出一大批描绘空中旅行的小说。空中旅行在地球与其他星球,或在某一地区与另一神奇国度之间架起桥梁。这类小说往往都带版画插图,有意思的是,虽然风筝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但在16世纪的法国,风筝却很少有人知道。下面来看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1581年,弗朗索瓦·德·贝勒- 弗雷斯特在巴黎发表了小说《十个奇妙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篇幅很长的故事,配着一幅插图,这幅插图再现了1579年2月18日下午出现在巴黎上空的场景——一条巨大的飞龙。公众和贤士们认为这是魔鬼的化身,它的出现预示着瘟疫即将在巴黎肆虐,民众很快就要遭殃,但贝勒-弗雷斯特却得出如下结论:
“我认为这是另外一种东西,因为龙的表皮很像出自于某家丝绸店,不知哪位匠人把它做成飞龙的形状,然后从一座高塔上放飞,让它随风飘动。制作飞龙的匠人用细绳拉着它,其实是为了吓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市民……”
1639年,德马雷在巴黎发表了小说《阿丽亚娜》,著名画家亚伯拉罕·博斯为小说绘制了插图。小说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囚犯梅兰特用床单做成一顶降落伞,成功地从监狱里逃了出去。那时候,确实出现过用这一方法从监狱里逃脱的案例。
赫里福德主教弗朗西斯·戈德温撰写了小说《月中人》,此书自1651年起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小说主人公是一个西班牙人,名叫多明哥·冈萨雷斯,他借助一架由十只天鹅牵引的机器,在圣赫勒拿岛首次飞行。后来他驾驶这架飞行器飞到了月球上,最终从中国返回故土。
萨缪尔·布兰特在《卡克罗加利尼亚之旅》中也描述了类似的飞行器,只不过机器是由公鸡牵引的。这部小说发表于1727年,讲述的是从牙买加飞往神奇国度的故事。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在《月亮帝国的可笑故事》和《太阳帝国的可笑故事》中描述了飞往高空的不同方式:早晨初升的太阳能把露水瓶吸引过去,人只要把露水瓶绑在腰带上,就能被太阳吸入高空;月亮对牛骨髓有吸引力;把磁铁抛向高空,就能把铁椅子吸到空中去;多面体水晶球里空气稀薄,可让太阳作用于水晶球;给笼子配上“火箭”,“火箭”点燃后就可以把笼子送上天空。
罗伯特·帕托克在1763年发表了法语版《彼得·威尔金斯的冒险生涯》,这部小说把我们带到格勒姆人和格里斯人的国度,那里的人不论男女都长着翅膀。作者之所以选用威尔金斯这个姓氏,是因为切斯特主教就姓威尔金斯,这位主教在约一个世纪之前曾研究过利用飞行器到其他星球旅行的问题。
在热气球发明之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有关航空的小说是《飞人在南方的发现》。小说描绘了一种全新的飞行器,它由一对翅膀和一把阳伞组成,这把阳伞并不是降落伞,而是一只弹簧翼,具有双向开合功能,书中多幅插图再现了作者的描述。
第二章 飞行器
01 亨森的飞机
1843年4月8日出版的《画报》第六期用了很大篇幅报道了亨森的蒸汽动力飞机,这项发明刚刚在英国申报了专利。这台蒸汽动力飞机的造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公众隐约意识到,这一设计思路合情合理,是航空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842年9月29日,威廉·亨森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这是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因为这是人类首次对机械型飞机做出详细的描绘。大家相信,这架刚刚研制出的飞机具备足够大的动力,完全可以飞上蓝天。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细节着眼,这项设计都比1907年至1910年所设计的飞机要好很多。
根据专利的描述,这架飞机的主要装置及其特征有:带三根纵梁的机翼,机翼边缘设计成迎角,配普通型和加强型翼肋,机翼外形弯曲,双面蒙布,设翼梁、拉紧螺杆和缆绳,以加强飞机的整体结构;纵梁采用挖空的木质结构;推进式螺旋桨;可控制的方向舵和升降舵;弹簧式起落架;呈封闭状的蒙布座舱。整架飞机各个部分的比例设计得很协调。亨森最后描述了飞机所采用的轻型蒸汽机——这是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还详细描述了所配备的锥形沸腾器锅炉,它可以提供20马力的动力。
1842年,亨森设计出两款简谐运动系统驱动的飞机,两年后,他和斯特林费罗合作制作出专利书中所描绘的飞机。1847年,他在查德(萨默赛特)附近进行了试飞,但没有成功,这架原型机收藏于伦敦科技博物馆。
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的航空业
01 平流层内竞争升空高度
在比利时科学研究基金会以及德国和比利时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皮卡尔教授和基弗先生曾搭乘飞行器升入平流层。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搭乘气球升入高空进行科学研究的做法并未引起法国人的兴趣,英国、德国、意大利等航空强国也没有展开这方面的研究。相反,倒是苏联和美国对探索平流层特别感兴趣。
1933年10月3日,三位苏联飞行员从莫斯科附近升入高空。这个飞行器在地面竖立起后太高,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苏联人用系留小气球来对飞行器的每一部位进行最后的检验,密封舱下面再设一个用柳条编织的底座,以减缓密封舱落地时的冲击力。飞行器在抵达17900米高度后,顺利返回地面。
几个月过后,1934年1月30日,苏联人又向平流层发出第二只探测气球,三位飞行员在平流层进行了好几个小时的观测活动,在抵达22000米高度后,开始下降。16时13分,航行日志上留下了飞行员最后的文字,10分钟后,密封舱坠毁到地面上,三位飞行员遇难。从事故的分析结果看,气球的压舱物消耗过快,宇航员在平流层升得过高,而且滞留时间过久,下降时,压舱物尚不及需要量的一半,所以从12000米高空猛然坠落。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着手探索平流层,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下,美国空军派遣飞行员在1934—1935年展开科学探测活动。1934年7月28日,三位飞行员搭乘“探索者一号”气球升入平流层。这只气球的设计升空高度为22000米,但在升至18000米时,气球出现了裂缝,飞行员决定返航。降至6000米时,他们打开密封舱的逃生通道,此时气球受风力及下降速度的影响,损毁越来越严重。飞行员用专用降落伞把科学仪器空投到地面,在距离地面1800米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跳伞逃生,安全降落在地面上。密封舱最终在地面上坠毁。随后,美国人决定建造“探索者二号”气球。
1935年11月11日,“探索者二号”气球升空,在经过8小时13分钟的飞行之后,气球降落在白湖附近,距离出发地有400千米远。起飞时,气球仅充填了7000立方氦气,待升到22066米高空时,氦气膨胀后把整个10.4万立方米的气球撑得满满的。
本书从古代有关飞行的传说讲起,介绍了人类航空史上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动力飞行器阶段、有动力飞行器的试验阶段(1843—1900)、活塞式发动机及装备此类发动机的飞行器阶段(1900—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阶段、大范围使用航空器的早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书中大部分文献收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战争博物馆和战斗机飞行员,此前从未发表过。书中同时收集了近1700幅自古以来飞行器的设计图纸、机型结构照片、飞行路线图、战争场景图、航空版画插图及人类航空史上重要人物的照片等,这些图片来自当时的书报杂志、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及私人藏品,其中有些甚至是当时空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极为珍贵。
借助各种方法升入高空并在空中翱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对飞行的记录历史悠久,但仍然无法同人类梦想能飞上蓝天的历史相比。本书从古代有关飞行的传说讲起,按照航空史的发展进程来编写。书中收集《画报》、《航空爱好者》、《历史及艺术文献》、《航空》、法国航空博物馆、卡纳瓦雷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市立图书馆、让- 乌东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帝国战争博物馆等机构的图片资料及个人藏品,从有关飞行的文学作品到航空业的重大事件,让读者能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人类航空史。
两位作者的经历也十分有趣:一位是驾驶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法国航空博物馆馆长,一位是法国空军上尉、法航副总裁、杂志主编。二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可以从更加深入、客观的角度,带领读者贴近人类航空史的发展。
书中近1700幅的黑白图片,涵盖自古以来飞行器的设计图纸、机型结构照片、飞行路线图、战争场景图、航空版画插图及人物照片等,更加立体生动地重塑了人类飞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