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力图通过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文学档案等栏目,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整体把握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以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极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怡,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先后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毛迅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承陈瘦竹、叶子铭、许志英先生等。1984年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目录 特稿 “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新文献扫描 错置的启蒙主义者 ——伪满洲国时期作家古丁论 新视界汽笛七八样击柝有派别 ——也谈鲁迅作品的音乐性 可读与可信:新闻散文化与文学纪实化的互鉴审思 有限的分裂 ——论《走出“彼得堡”!》对上海工人作家的再评价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生存焦虑及阶段性缓释 《家》的潜在文本论 “大文学”视野 民国游戏赋研究 回到鲁迅本身重新理解鲁迅 民国教育部学术评奖活动及其文学史料价值 从胡风的读后记出发重新进入《生死场》 《自题小像》与鲁迅早期的民族国家意识 “家庭”是如何“进步”的? ——试析赵树理早期小说中的“家庭”叙事 郭沫若研究知识分子、城市与公共领域:郭沫若的广州体验及其思想转向 双重“无产”的体验:论1923—1925年间郭沫若的文化选择 民国文学研究论郁达夫的伦理意识与作家姿态 “艺术是情绪之物质底形式” ——论向培良对俄苏文艺理论的接受 朱湘与新月诗派的关系考辨 时务风气与戊戌时期歌体诗的创作 ——以《湘报》为中心 论沈从文创作的“青岛影响” 共和国文学研究到底寻到什么 ——以“寻根文学”为例反思当代文学话语的本土化建构 幻象中的探寻: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 拨开“迷雾”见草原 ——《草原雾》版本研究 论余华小说的创作历程与创作风格 大轰炸图景下的“国民诗意” ——评范稳新作《重庆之眼》 著述·综述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第九卷》的瑕疵与补订 鲁迅研究、郭沫若研究的新视野与新突破 ——“鲁迅、郭沫若与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运动”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鲁迅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综述 编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