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有一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思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在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非场所”,德波顿以他独特的视角探索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 一周后,德波顿以他融合了风趣和智慧的一贯笔触,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他探讨了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我们知道,待在机场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具启发性。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一 出场 二 出境大厅 三 机场限制区 四 入境大厅 致谢 序言 文学的意义 ——新版作品集代总序 阿兰·德波顿 在人类为彼此创造的艺 术形式和作品中,有一个 门类占据了最大比重,即 以某种形式探讨伤痛。郁 郁寡欢的爱情,捉襟见肘 的生活,与性相关的屈辱 ,还有歧视、焦虑、较量 、遗憾、羞耻、孤立以及 饥渴,不一而足;这些伤 痛的情绪自古以来就是艺 术的主要成分。 然而在公开的谈论中, 我们却常常勉为其难地淡 化自身的伤情。聊天时往 往故作轻快,插科打诨; 我们头顶压力强颜欢笑, 就怕吓倒自己,给敌人可 乘之机,或让弱者更为担 惊受怕。 结果就是,我们在悲伤 之时,还因为无法表达而 愈加悲伤——忧郁本是正常 的情绪,却得不到公开的 名分。于是,我们在隐忍 中自我伤害,或者干脆听 任命运的摆布。 既然文化是一部人类伤 痛、悲情的历史,那么, 所有的问题都能予以修正 ,把绝望的情绪拉回人之 常情,给苦难的回味送去 应有的尊严,而对其中的 偶然性或细枝末节按下不 表。卡夫卡曾提出:“我们 需要的书(尽管也适用于 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必须 是一把利斧,可以劈开心 中的冰川。”换言之,找到 一种能帮助我们从麻木中 解脱的工具,让它担当宣 泄的出口,可以让我们放 下长久以来对隐忍的执念 。 细数历史上最伟大的悲 观主义者,他们中的每一 人都能抚慰这种被压抑的 苦楚。用塞内加的话说:“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 下。”或者就像帕斯卡的叹 喟:“人之伟大源于对自身 不幸的认知。”而叔本华则 留下讽刺的箴言:“人类与 生俱来的错误观念只有一 个,即以为人生在世的目 的是为了得到幸福……智者 知道,人间其实不值得。” 这种悲观主义缓和了无 处不在的愁绪,让我们承 认:人生下来就自带瑕疵 ,无法长久地把握幸福, 容易陷入情欲的围困,甩 不掉对地位的痴迷,在意 外面前不堪一击,并且毫 无例外地,会在寸寸折磨 中走向死亡。 这也是我们在艺术作品 中反复遭遇的一类场景: 他人也有跟我们同样的悲 伤与烦恼。这些情绪并非 无关紧要,也无须避之不 及,或被认为不值思量。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 艺术作品带我们走近那些 对痛苦怀有深刻同情的人 ,去触摸他们的精神和声 音,而且允许我们穿越其 间,完成对自身痛苦的体 认,继而与人类的共性建 立连接,不再感觉孤立和 羞耻。我们的尊严因而得 以保留,且能渐次揭开最 深层的为人真理。于是, 我们不仅不会因为痛苦而 堕入万劫不复,还会在它 的神奇引领下走向升华。 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组 同心圆。所有一眼望穿的 事物都在外圈:谋生手段 ,年龄,教育程度,饮食 口味和大致的社会背景。 不难发现,太多人对我们 的认知停留在这些圈层。 而事实上,更内里的圈层 才包裹着更隐秘的自身, 包括对父母的情感、说不 出口的恐惧、脱离现实的 梦想、无法达成的抱负、 隐秘幽暗的情欲,乃至眼 前所有美丽又动人的事物 。 虽说我们也渴望分享内 里的圈层,却又总是止步 于外面的圈层。每当酒终 人散,回到家中,总能听 见心中最隐秘的部分在细 雨中呼喊。传统上,宗教 为这种难耐的寂寞提供了 理想的解释和出路。宗教 人士总说,人的灵魂由神 创造,唯有神才能知晓其 间最深层的秘密。人也永 远不会真正地孤独,因为 神总是与我们同在。宗教 以其动人的方式关照到一 个重要命题,意识到人对 被深刻了解和赞赏的愿望 何其猛烈,并且大方地指 出,这种愿望永远也无法 在其他凡人身上得到满足 。 而在我们的想象空间里 ,取代宗教地位的是人和 人之间的爱情膜拜,俗称 浪漫主义。它朝我们抛来 一个漂亮而轻率的想法, 认为只要我们足够幸运和 坚定,从而遇到那个被称 为灵魂伴侣的高维存在, 就有可能打败寂寞,因为 他们能读懂我们的所有秘 密和怪癖,看清我们的全 貌,并且依然为这样的我 们陶醉沉迷。然而,浪漫 主义过后,满地狼藉,因 为现实一再将我们吊打, 证明他人永远无法看透我 们的全部真相。 好在,除了爱情和宗教 的诺言之外,尚有另一种 可用来关照寂寞的资源, 并且还更为靠谱,那就是 :文学。 导语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最具想象力的作品之一,是一部跨界文化创意之作。有谁能想到呢?在人们熟悉至极的机场里,只要有心,也可以邂逅一段意料之外的小旅行。阿兰对自己的定位是随笔作家。他为自己的写作定下了两点要求,一是让人看得懂,二是对读者要有用。要想做到第一点,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而关于第二点,他的看法是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基于这两点原则,他的文字幽默风趣,又平实易懂,读来让人既忍俊不禁,又心旷神怡。 书评(媒体评论) 风趣又迷人,而且只有 薄薄一本,可轻易塞进你 的行李箱…… ——《每日邮报》 我真怀疑,德波顿这辈 子有没有写过一句乏味的 句子。 ——作家简·莫里斯 精彩页 准时虽然是我们对旅行的基本要求,我却经常希望自己的班机能够误点——这样才能被迫在机场里多待一点时间。我极少向人透露心里的这种渴望,但我曾经暗暗盼望飞机的起落架漏油,或是比斯开湾1出现风暴,米兰的马尔彭萨机场受到浓雾笼罩,或者西班牙马拉加机场的塔台遭到野猫围攻(马拉加机场在航空业界除了因公正指挥地中海西部空域而著称,火爆的劳资关系也是众所皆知)。我还曾希望自己遇上严重误点的情况,而能够因此获得免费餐券,甚至由航空公司招待住宿于一座巨大的如面纸巾盒形状的水泥建筑里,房间的窗户统统打不开,走廊墙上挂着螺旋桨飞机的老照片,床上的枕头则隐隐散发着煤油的气味。 2009年夏天,我接到一家公司的人员来电。该公司拥有多座机场,包括南安普敦、阿伯丁、希思罗以及那不勒斯机场,也负责经营波士顿罗根机场与匹兹堡国际机场的零售服务。此外,这家公司也掌握了欧洲文明赖以维系的许多工业基础设施(但一般人在波兰的比亚韦斯托克使用着浴室,或者开着租赁车辆前往西班牙加的斯的时候,却极少想到这些设施的重要性):塞斯帕废物处理公司、波兰布迪美建筑集团,以及西班牙高速公路收费公司。打电话给我的这位人员表示,他的公司近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决定邀请一名作家到希思罗机场的第五航站楼进驻1周—这座航站楼是该公司最新的旅客集散中心,位于伦敦头号机场的两条跑道之间。这名作家将挂上希思罗机场首位驻站作家的响亮头衔,首先必须走访机场,对整个场地获得粗略的印象,然后再安坐于D、E两区之间的出境大厅里一个特别设置的座位上,在旅客与机场工作人员的众目睽睽之下写出一本书。 在我们这个忙碌嘈杂的时代,文学的声望竟然还足以激发一家跨国企业的美学关怀,使其在处理机场停机费用与污水的本业之外,还愿意投注资金从事一项艺术抱负如此崇高的活动,实在令人惊讶又感动。然而,正如这名机场员工在电话里对我说的——他的话带有一种难以捉摸而又诱人的诗意——这个世界仍有许多的方面,大概只有作家能够找出适当的词语加以表达。印刷精美的宣传手册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是极度有效的沟通工具,却不一定能够像作家所写的只言片语那么令人信赖。电话彼端的这位朋友说得更是简洁扼要:不同于文学作品,宣传文字在一般人心目中经常被认为只是一堆“狗屎”。 尽管商业与艺术向来难以和谐并存,彼此都不免以偏执与鄙视的眼光看待对方,但我如果只因为这家公司经营机场美食街,而且采用的科技可能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就直接拒绝对方的邀请,却也未免太无礼。这家机场公司无疑有些不欲人知的秘密。毕竟,这样的一家企业总是宁可把古老的村落夷平为水泥地,也善于鼓励我们环绕地球踏上不必要的旅程,并且在旅途中不断向我们推销“约翰尼·沃克”牌苏格兰威士忌1与打扮得像白金汉宫卫兵的玩具熊。 不过,我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羞于见人的秘密,所以并没有资格批判别人。即便是在战场或市场上积聚的钱财,也同样能够用于追求更高的美学目标。我想到缺乏耐心的古希腊政治家,他们曾经把征战所得的战利品用于建造祭祀雅典娜的庙宇;还有文艺复兴时代残忍无情的贵族,也曾经在欢乐的心情下委托画家绘制向春季致敬的精美壁画。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