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目录 总序001 引言我们距离孔孟有多远001 一、独特的“文化景观”002 二、孔子:中国文化之中心006 三、“孔孟之道”及其真谛011 章“圣人”孔子的诞生018 一、在“贫且贱”中长大019 二、“丧家之狗“与“择木之鸟”028 三、最有成就的教育家036 四、由“君子”到“圣人”041 第二章孔子学说的时空维度047 一、从“尊命”“尊神”到“尊礼”047 二、从“儒”到“儒家”055 三、孔子的自信064 第三章孟子“述仲尼之意”073 一、孔子弟子阐扬孔子学说075 二、子思与“孔子遗说”的整理079 三、从子思到孟子的“思孟学派”084 四、中华“亚圣”及其学术主旨088 五、孟子的仁政思想为何如此重要092 六、怎样理解孟子的“道性善”097 七、孟子的“辟异端,正人心”102 八、《孟子》“述仲尼之意”107 九、“继往圣”与“开来学”112 第四章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117 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118 二、率性修道的人性思索122 三、德政礼治的政治思想127 四、始于孝亲的仁爱思想133 五、富民足食的经济思想138 六、中正不倚的中庸思想142 第五章孔孟思想在历代中国150 一、孔子学说走向“独尊”150 二、经学全盛时代的孔子思想156 三、“三教之争”中的孔子思想161 四、孔子思想在理学时代166 第六章近代社会变动与儒学173 一、社会剧烈变动与儒学命运的改变174 二、“东学西渐”与所谓“西学东渐”177 三、维新变法与儒学的宗教化尝试182 四、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之真相186 五、如何理解所谓“吃人的礼教”189 第七章疑古思潮及其消极影响194 一、“卫道”与疑古思潮的兴起195 二、近代疑古思潮的变奏199 三、“反传统的传统”及其严重后果205 四、可叹的“空夫子”时代209 第八章由威权色彩回归德性本质218 一、孔孟儒学的“德性政治”特征218 二、秦汉之际的儒学与政治224 三、汉代儒学的“威权政治”色彩232 四、把握中国儒学的真精神239 第九章正本清源解读儒学经典245 一、“学而时习之”与孔子的人生追求245 二、“天下为公”与孔子的社会理想253 三、“君君,臣臣”不是“强调君权”260 四、“民可使由之”不是“愚民”主张266 五、“刑不上大夫”不是“贵族特权”269 六、“女子难养”不是轻视妇女271 第十章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275 一、孔子的“道德经”276 二、何以“成人”282 三、学做“君子”289 四、为政之“德”294 五、“八德”的意义309 总结孔孟之道与中华精神319 一、儒学是“爱”与“敬”的学问320 二、中华礼乐文化的基本特质327 三、关于中国儒学的三个阶段332 四、把握根脉筑牢中华民族根基337 五、中国献给世界的伟大礼物344 后记351 内容推荐 《孔孟正源》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等考古新成果相结合,重新审视中国上古文明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着重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德政礼治的政治思想、始于孝亲的仁爱思想、富民足食的经济思想等方面系统梳理,着重探讨孔孟之道与历代中国社会的关系,提出认识中国儒学的“三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