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原理
管教孩子,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他们身上的所谓不良行为。如果我们知道“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迷茫的孩子”时,我们的管教方式就会出现关键性的转变。当我们把孩子的挑战性行为,看作他们在这个疯狂而困惑的世界里努力探寻方向的一次尝试时,我们的角色就会从管纪律的总教导员或者危机管理专家,转变为管理者、园丁和指导者。
孩子有很多方法自我定位。他们通过阅读、做游戏、听故事、走进大自然、开发兴趣爱好,或者简单地跟家人待在一起疏解压力。这些活动在孩子和“真实”的冰冷世界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这道墙也像一层过滤膜,透过它,孩子们得以消化和吸收所有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纷杂事物。当然,借助这类活动,孩子不仅可以应对外界的纷杂,也能逐渐提升抗压能力,迅速建立自信心。一旦内心更为自信平和,压力自然会得到缓解,内心深处的能量也得以重组。由此,孩子们可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由此找到安全感,人生的方向也变得明确。
然而真正的生活往往错综复杂,一旦孩子们失去方向,就会变得迷茫。而这往往会让他们的情绪跌宕起伏,进而演化为挑战性行为。他们习惯于抗拒“外面”的一切,不幸的是,被拒绝的“外面世界”往往是他们最亲近和最爱的人。他们的顽皮和无礼并不能简单地归为不良行为,那只是他们对外界的尝试,他们试图达到一种平衡,这样既不会感到不适,也不会变得迷失。
这种现象我称为“回声原理”。就像一个潜水艇的导航员,需要通过不断发送声波脉冲来判断航向。这些脉冲遇到水下物体时会反弹,从而使潜艇避开岩石或者暗礁。对孩子而言,做出挑战性行为,就是在发送“声波脉冲”。他们不断找碴儿、搞破坏,甚至流眼泪,都是为了实现自我定位,了解我们的期许,获取我们的反馈,希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确定航向。换句话说,孩子的行为与大人的反馈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互动,而这种互动就是孩子的人生导航系统。
“当我意识到我的孩子不是单纯的顽皮,而是真的很迷茫,在向我发出信号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一位家长告诉我,“我不会再随便给个反应,我现在会试着找出原因,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另一位两个小男孩的爸爸这么说道:“我亲身试验了这个回声原理。每次我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像换了个人时,我就会仔细观察。我惊讶地发现,每一次他这样都是因为我们的家庭生活有了一些变化。”孩子为什么爱惹我们生气?
每当孩子不守规矩,家长总能条件反射地开始自我怀疑和自责,感觉自己被钉在了教养的耻辱柱上,并且百思不得其解:“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这么大,我究竟哪点做错了?”那些在负罪感中煎熬的父母,甚至觉得在孩子面前,自己还不够好,不足以承担家长的重任,“随便找个人都能做得比我好。我真是不称职的家长。”《绿野仙踪》里奥兹国的魔法师,对多萝西夸下海口,却只能躲在屏幕后悲叹自己的渺小和无用。我们之于孩子,亦是如此。他们那么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目标明确的父母,而我们还没准备好,既没有能力,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也许正是内心的焦灼和纠结,才让我们把孩子行为的不当归结到自己身上。还没有细想,自我怀疑和指责就轻而易举地变成对孩子的愤怒:“永远不许再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听到没有!”要不就是,“马上去,别废话,别逼我出手!”
若是亲子教育专家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冷静。的确需要这样,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保持冷静?你也希望保持父母应有的理智和平静,结果还是和愿望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孩子表现得越糟糕,我们越需要做到最好。看完丹尼和苏珊娜的故事,你会更好地理解这一点。P3-5
金·约翰·培恩,靠前教育家,英国、加拿大、澳州、瑞士等十几个国家教育协会顾问,美国250所公私立学校的咨询师与培训师,30余年教育行业经验,15年私人家庭咨询治疗师。他是华盛顿特区童年联盟的合伙人,常在世界各地开办研讨会和训练营,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比如挑衅、冲动、上瘾、自卑等。
同时,他还致力于在北美和英国推广华德福教育,在优选推广“简单教养经计划“。目前,与妻子、两个孩子居住在纽约州。
培恩为我们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养示范:管教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有时要像管理者一样严格,有时像园丁一样呵护,而有时则只是在一旁当指导者。最赞的是一开始培恩就提出了基本的概念:孩子不是叛逆,而只是迷茫。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认知转变,管教并不是控制或惩罚,而是有效地帮助孩子去找到方向。
——劳伦斯·科恩博士,《游戏力》作者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处,孩子需要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才能变得强大,实现自我管理。这本书将教养提升到它应该做的事情上----帮助孩子去适应这个世界,并快乐地生活在其中。
——史蒂夫·比达尔夫,《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作者
《简单教养经》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帮助父母有效而不失尊重地管教。不仅如此,本书还提供了一个教养的框架,指导父母在何时、为何以及如何管教孩子,该对孩子严格时不要放开缰绳,该对孩子放手时请放松。
——蒂娜·佩恩·布莱森博士,《去情绪化管教》作者
第一部分 管教的核心
第1章 叛逆还是迷茫
回声原理
·孩子为什么爱惹我们生气?
·游戏:孩子寻找自我的方式
·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叛逆
·不同阶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叛逆
·应对方法:拿走“不属于大卫的部分”
叛逆的根源:内心失衡
·被围攻的孩子
·结果:孩子在逃跑,父母在战斗
·大脑额叶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被情绪淹没的孩子和具备恢复力的孩子
第2章 管教的三个阶段
如何为孩子立界限
当内部言语发展时,界限应扩大
·第一阶段:儿童期
·第二阶段:少年期
·第三阶段:青少期
三个不同的发展期,三重管教身份
·管理者阶段:低龄到9岁左右
·园丁阶段:10到13岁左右
·指导者阶段:14岁到青春期后期
三个篮子,三种管教
·第一个篮子:管理者——我来决定给孩子一个有限的选择
·第二个篮子:园丁—说出你的计划,我会做决定
·第三个篮子:指导者—我们一起做决定
第二部分 管理者的原则
第3章 建立界限及让孩子听话的五个步骤
自我意志强和固执任性
让孩子“听话”的两大法宝:界限和规范
为孩子立规矩,先给自己立规矩
让孩子听话的五个关键步骤
·步骤一:暂停和想象
·步骤二:从小事做起
·步骤三:陪伴和冷静
·步骤四:坚持原则
·步骤五:执行到底
情境转变的时候,如何执行?
让转变有规可循
第4章 让孩子听话的实用技巧
“现在就要”,现在得不到
你们都要听我说!
注意力争夺战:手机重要还是我重要?
·亲子关系破裂的四个阶段
·修复亲子关系的十个小技巧
第5章 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做选择好不好?
儿童期孩子的大脑回路
误解孩子的连锁反应
不要建议,不要请求
有效沟通的步骤
·采集和联结
·直接指示
·细化指示,分解流程
·指示+说明
·先指示,后说明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动作语言的魅力
“面壁思过”的本质是抛弃
处理争论、回嘴和不当行为的DADD四步法
第三部分 园丁和指导者
第6章 少年期的园丁(10—13岁左右)
少年期的特点
区别管教:男孩和女孩
·与少年期男孩沟通
·与少年期女孩沟通
如何成为园丁式父母
应对有个性的少年
计划“三明治”:提升沟通能力、锻炼社交技巧
第7章 青少年的指导者(14—19岁)
成为孩子的指导者
了解青少年
青少年的自我主义
青少年的睡眠问题
青少年的交友问题
青春期的不同阶段
·否定阶段(13-14岁):拒绝改变、大声说“不”的年纪
·转折点(15-16岁):不确定的年纪
·肯定阶段(17-18岁):互相认同,大声说“是”的年纪
指导者的管教原则
·如何为青少年指明人生方向
·三个步骤帮助青少年做出判断
·适时插手,适时旁观
第四部分 让管教回归
第8章 如何灵活转换管教身份
如何转换
如何管教多个孩子
第9章 让教养回归简单
减少物品数量
规律化,建立可预测性
少安排活动
过滤成人信息
第10章 数字时代的管教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电子产品与孩子的社交生活
·数字时代,孩子的朋友分几类?
·不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生活吗?
·数字时代的孤单
电子产品如何影响管教和指导
·数字时代,孩子的朋友分几类?
·不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生活吗?
·数字时代的孤单
做出改变
我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到了青春期。与许多父母一样,在管教的过程中我也曾遭遇挫败和挑战。他们叛逆、无法沟通、不断挑衅,身为父母感觉就像掉入了万丈深渊,头晕目眩,只想尽快摆脱。
然而,在从事学校和家庭咨询师30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迷茫的孩子。孩子的叛逆只是迷茫带来的假象,而孩子的迷茫则是因为父母的迷茫造成的。身为父母,我们没有为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孩子自然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就会陷入迷茫和不安。这种不安让我们也没了头绪、沮丧而困惑,而我们的困惑则让他们更加迷茫。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没有解决这个恶性循环之前,任何一种教养方式用在孩子身上,最终都变成无用功。
这样的情形你一定很熟悉:当你给青春期的孩子制定规则,没听两句他们就会抱怨,“别拿我当小孩子!“这话让我们惊得一身冷汗,一下子觉得他们说的对,一下子又反思也许他们做错了。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站出来做点什么。然而,到底要推他们一把,还是拉他们一下,这简直是个世界难题。做父母的,如何才能确定孩子选的道路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本《简单教养经: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阶段的孩子》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管教不应该一成不变,这很重要。当情形复杂,孩子们看不清前路时,我们要适时的给予情感的支持和指引;如果他们表现不错,我们也大可以放下抱的太紧的双手,给个简单的鼓励,让他们多点自由。相信你也会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和孩子相处的方式,让管教变成有时治愈、常常帮助、始终温暖的坚守,让我们成为孩子面对困难的战友。
三层金字塔教养
在我的教养哲学里,有一个三层金字塔模式——“管理者-园丁-指导者”。这是三种不同的父母身份,对应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它们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结合起来却给出了所有管教难题的标准答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及对应的身份:
金字塔底层:成长初期
特点:不论年龄大小,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控制冲动、遵守指令、不触碰我们设定的界限。
管教身份:管理者---成长初期的监督者。让孩子感到安全,学会控制冲动。让孩子明白,意志力是可控的,要善用它,不要让它成为麻烦的帮凶。让孩子明确谁才是家里的老大,这样孩子才能遵守指令,为下一个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金字塔中层:少年期
特点:能够控制冲动,适应团队合作。他们在做决定前,会主动考虑到其他家庭成员
管教身份:园丁----花朵的照看者。让孩子认识自我的存在,他们是我们这个互相依赖的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仍然要树立“家长”的威信,但也要学会弯下腰去,听一听孩子的意见,看一看他们的世界。帮助孩子逐渐产生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强化社会能力。完成了这一阶段,才能向前迈步。
金字塔顶层:青少期
特点:当孩子既能遵守适当的界限,也能正视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时,他们才能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决定。
管教身份:指导者---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指导者作为前辈,了解人生路上的起伏与转折,聆听孩子畅想未来时设定的目标、希望和梦想。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引,让他们独立做出选择。
这三种身份搭建了教养的一个金字塔,不仅可以调整管教的方式,以适应孩子的成长,也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角度,去了解孩子。
灵活改变你的身份
当你严格遵守管理者-园丁-指导者的模式,可是正处在少年期或青少期的孩子,却表现的不如预期,这套理论是否还有用?比如,你有个青春期的孩子,他琢磨出一个大决定,想要你同意。但是这个决定不太安全或者违背了你从前设定的合理界限。你应该怎么做?我的答案是,“又见面了,管理者!”是时候带着你的孩子重返“底层”训练营了。显然他还没有足够的资格享受中层或顶层的自由。这个年轻人遇到了麻烦,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管教的身份,否则事情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了。
一位妈妈来信说,“我有个13岁的女儿,她以前会这样,本来好好的,突然就跟疯了似的,讲道理也不听。有时候这能持续好几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崩溃了,但我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站在那看着她。我也知道得跟她讲道理,让她表现好一点,但是说实话,她看起来完全做不到我的要求。现在我的办法是花时间重新建立界限,再打一回基础。这是有用的,再做一次管理者,可能一个小时,最长的时候一两天,然后她就变好了,很懂事,还很体贴家里的每个人。”
适合孩子是选择管教方式的唯一理由,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不同的阶段,父母的管教方式也应灵活改变,我们的目标是满足和滋养孩子的需求。当然,我不希望看完这本书,会让你觉得必须按我说的做,或者一味的自责,“哦不,我一直以来全做错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家长”,而不是教养书的盲从者。
生活中,最历久弥新、卓有成效的,往往也是最简单直接、影响深远的。做到简单却并不容易,它需要不懈的坚持和反复的修改。过去30年,我参加和主持过数百场关于教养的座谈会,每一次我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调整和塑造我们的管教方法,才能和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每一个年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和谐的共鸣。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而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打磨。它在我手里,从最初的粗糙和陌生变得越来越光滑和熟悉。我把它传递给许多父母,在他们手上,应用这块石头显得游刃有余。也许,在我们一点一点的积累和传递中,它早已被打磨成一颗宝石,浓缩了我们对用管教建立亲密关系的努力和认知。这本书是一块军功章,我把它献给所有善良和努力的父母。管教是家庭生活的设计师,而你们愿意花时间做到更好,是你们儿女的幸运。祝你阅读愉快,也愿你在教养之路上心想事成。
·孩子为什么总是叛逆?
·看了一堆书、学了一堆教养方法,为什么还是管不好孩子?
·我的孩子要怎么教育才好?
身为父母,头疼的不是无法吸收教养专家的方法,而是如何将这些方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孩子、孩子的不同阶段,同一种教养方式是否能全面应对?
金·约翰·培恩著的《简单教养经(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阶段的孩子)》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来,作者培恩为父母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养示范,提出了一套“三层金字塔”管教模式。针对不同的孩子、孩子的不同阶段,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同,教育的方式也要灵活转变。有时父母要像管理者一样严格,有时要像园丁一样呵护,而有时则只是在一旁当指导者。
明确了这个基本的框架之后,教养才会有清晰的方向,知道什么时候该对孩子严格,什么时候该放松。父母不困惑,孩子才不迷茫,捣乱叛逆之类的管教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简单教养经(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阶段的孩子)》作者金·约翰·培恩是国际教育家,是英国、加拿大、澳洲、瑞士等十几个国家教育协会顾问,美国250多所公私立学校的咨询师和培训师。
分析了各个阶段孩子的叛逆,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迷茫的孩子。理解了这点,困惑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才能重新找回清晰的方向。
这本书为我们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养示范。
这本书将教养提升到它应该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