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物与花同(24堂人文自然课)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凌云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人人一粒种子窥见大千

最近在看自然文学家梭罗的名著《种子的信仰》,种子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想尽办法、排除万难传播开去,找到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保证物种生生不息地延续。合上书,感慨良久——在日常生活中,我那么关注花,关注叶,甚至关注树枝,偏偏就把种子这位不辱使命的“英雄”忽略了。继而我想到了天冬,这几年热衷于自然掉落物的收集,打电话向他问询,果然,四百多种植物的种子已被他收入囊中,并且收集还在继续。

天冬,本名叫王辰,北师大植物学硕士科班出身,因为痴迷植物,成为自然及生态摄影师和科普作家,并进入《博物》杂志社工作。他微胖的体形、微卷的头发,脑门儿上似乎随时能冒出来的汗,以及一脸和年龄不符的孩子气,让我这个脸盲患者见一面就牢牢记住了他,也记住了他笔名植物——天冬。那是十多年前,他到北京门头沟进行植物实习,喜欢上了百合科植物雉隐天冬。这种植物郁郁葱葱的一大丛,能让雉鸡完美地藏在里头。他就想,我这么大的体形,也能跟雉鸡似的,藏在那底下多好啊。于是王辰变成了天冬,也像雉隐天冬一样,活得茂盛茁壮、元气淋漓。

如约来到天冬的工作室,那真是个植物收集控的天堂,室外是精心培育的“十二步花园”,室内满墙的树叶标本,随处可见的干花,以及各式各样的植物制品……而其中最特别的要属遍布窗台和书架的一瓶瓶植物种子,它们色彩形态各异,由于平时深藏植物内部难得一见,所以格外惹眼。天冬先“诉苦”。他往往会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给种子们逐一拍“肖像”,在高倍微距镜头下,哪怕极细微的震动也会使种子移位。而为了拍出立体感,在后期处理时往往需要几十张照片叠加,这就要求几十张图片拍下来,一点位移也不能发生。白天马路上车流的震动会对种子产生影响,就只能熬夜工作;空气流动也会带动种子,所以在最炎热的夏天也不能打开空调,往往是拍完一颗种子已经汗流浃背。

这种诉苦其实也是炫耀,就好像那些说着倾家荡产弄了个宝贝的文物收藏家一样。即使再辛苦,也抵消不了天冬从种子收集中获得的乐趣,他会把许多不同的种子做到一张图上,享受物种的丰盛之乐:也会把该种植物花瓣的颜色做成种子图的底色,在一张图上表现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让他高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对种子收集发生兴趣,经常有植物爱好者给他寄来新奇的种子,在他的“十二步花园”里,一些种子正在生根发芽,把异域的美丽带到他的窗外。

也许博物学爱好者都有收集癖吧,天冬以前也一直以收集叶子和花朵为乐,完全没有关注过种子。2012年因为工作关系,天冬去中国台湾对海漂种子进行收集整理和拍照,发现那里有人专门研究种子,台南地区还有种子博物馆,一些关于当地物种种子的资料很有意思。这次外派工作让天冬忽然对种子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回来以后就开始了植物种子的收集。

我以为都是植物,收集种子是不是和收集叶子、花朵差不多?“还是不太一样。”天冬忙不迭地摇头,“可以说更简单了,同时又更复杂了”。然后他开始给一脸茫然的我耐心解释。

在方法上,收集种子要比收集叶子、花朵简单,因为叶子和花朵更不易保存,制作成标本也容易褪色、碎裂,所以无论是新鲜状态还是干燥标本状态都不易携带、邮递,自然爱好者之间很难交换、互通有无。而种子本身就是比较干燥坚固的状态,非常好携带、保存,长途运输也没问题。不过跨境邮寄种子是不被允许的,天冬收集的境外种子都是植物学家朋友们通过正规途径引进,分了一部分给他的。

那么收集种子的复杂之处在哪儿呢?天冬说,如果对种子有深入的了解,你就知道有多复杂了。因为植物分类学是以花的形态为基础的,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根据花来辨认植物的书籍资料,叶子的也有,但涉及种子的资料非常少。除了有一本《农田杂草种子图鉴》,那是给农业工作者除田里的杂草用的;还有的种子是中药材,可能中医药书里也有一些描述,其他就很难找到参考资料了。不过,未知正是天冬收集种子之后发现的最有趣的部分,这让他从抱着图鉴资料研究回归到了探索自然本身,没有文字描述,就自己向大自然要答案吧。P2-5

作者简介
凌云,资历媒体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先后任职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旅伴》等媒体。博物、花艺及手绘迷恋者。
后记

万物与花童

告诉朋友我的书定名“万物与花同”的时候,他想成了“万物与花童”,稍微讶异了一下,说“这名字真是好啊”!我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博大的自然万物面前,我不过是个侍弄花草的小童仆——是的,也许这才是我这本书的真意。“万物与花同”是“无我之境”,雨雾雷电,四季轮回,春来草自青,非干人事:“万物与花童”则是“有我之境”,直到我来看花时,“此花颜色明白起来”。

其实我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是近几年才集中爆发的,之前做过很长一段时间时尚记者,迷失于声色名利,眼睛是看不见花开花落的。2013年秋到2014年初夏,我父亲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只有半年多时间,其间我经历的痛苦与煎熬无可言喻。熬不住的时候,我发现走到病房楼下看花看树看云是困顿灵魂的唯一出口。我永远记得父亲手术成功出院那天,风大,白杨树欢呼着摇落金色的叶子,我看人间的一切都恍如隔世。可是半年以后,癌细胞还是全面扩散了。收拾遗物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手机里最后一条短信是再度入院前一天发给他老同学的“春天多美好”,手机相册里装满了他拍的牡丹、月季、荷花。这一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了,牡丹已谢,月季正开,荷花未放,而这一切都与父亲无关了。

带着父亲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我重新走进了离我家不远的宣武艺园,那是个仿江南园林式小公园,童年时期父亲每周都要带我去,那里植被格外茂盛。一旦开始走进自然,我就发现自然与人是息息相通的。有落花时的惆怅就有来年花再发时的喜悦。冬天冰雪覆盖的荒凉冻土,二月一过就有茸茸绿意。渐软的枝条上,去年花开的地方今年又发出新的花芽,尽管不再是去年那朵,但分明告诉我生命如四季,只有轮回没有止息。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独自看遍园内每一株望秋先陨的花树和每一棵经冬不凋的松柏,从憎恨命运的残酷到接纳生命的无常,宣武艺园用晨露划过草尖的微光,用晚风穿越枝头的轻响,给予我无尽的安慰。

一旦爱上自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我不能穷尽自然规律之玄妙,却愿意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近两三年来,我带着一颗求知的心采访了诸多博物领域的专家、达人,这既让我完成了《旅伴》杂志的本职工作,更让我滋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一过程中我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他们让我在博物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开心,书中记录了与各位师友的对话,教化铭刻在心,在此不一一致谢。

此外,特别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董虹女士错爱,督促懒散的我重整文章结集面世;感谢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不弃草昧为我作序,感谢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先生、诗人蓝蓝女士为本书写下推荐语,鼓励一个博物学尚未入门的小小学徒;感谢郭大熟、吴秋园、李爽、张幼平等众位好友,为此书提供不少帮助。

此书更献给我的父亲,它起源于您手机里最后那条信息“春天多美好”。您知道的,夏天、秋天、冬天也一样美好,天地有大美,万物与花同,我们会替您都看见。

凌云

2018年6月

目录

一月

 从一粒种子窥见大干

 寻找雪花的第七片花瓣

二月

 从南到北寻得一枝梅

 吃掉这枚性感的草莓

三月

 野花唤醒的城市清晨

 花谢之前认清桃李春风面

四月

 用秒速5厘米度量春天

 养只宠物不可亵玩

五月

 那些美味来自“一带一路”

 月季或者玫瑰的秘密

六月

 做一个幸福的观云者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七月

 静守心中那片荷塘

 用香料征服爱人的胃

八月

 来自星星的礼物

 用一枝鲜花说爱你

九月

 把热带雨林请进家门

 在路亚中探索自然

十月

 你吃的粮食没那么简单

 弄清关系再吃柑橘

十一月

 落叶里的感官世界

 文人心头的一抹红

十二月

 给植物起名字是神圣的事

 像博物学家一样生活吧

后记:万物与花童

序言

融入万物自在生活

一段时间里,凌云用颇多精力,或采访各行各业若干“小人物”,或记述动物、植物、矿物、云彩之类“微不足道”的东西,集成了《万物与花同》一书。文字优美,信息量大。副题竟然是“24堂人文自然课”,让人惊奇,想一想也觉得非常合适。“人文”的范围不宜狭义化,这样的题材正是当下人文教育所需要的。

“小人物”是我个人的判断,不仅仅是因为其中包括我(见最后一篇),其他人物在我们这样一个强调影响力、颜值、财富的时代,大约也算不上大人物。这些人不是牛顿、海顿、华盛顿、克林顿,不是伊林、斯大林、王林、王健林,不是马云、马俊仁、马英九、马化腾,也不是高尔基、康定斯基、托洛斯基、莱温斯基、布热津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总之,通常这些人“见不得人”——见不得媒体,此次能被杂志和图书记录,实属例外。然而,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不能只是大人物、风云人物在那儿演出。《万物与花同》一书的采访对象,我认识或了解其中的许多位,如王辰、张超、史军、年高、余天一、王铮、刘夙、刘冰等,他们有趣味、有个性,让这个世界多彩。我喜欢他们、看重他们,胜过政商演艺界大佬。

这些物不是美元、宝石、别墅、黄金、债券、比特币。书中所言之物“微不足道”,并非真的不重要,只是在当下他们、它们成不了主角,最多以背景形式出场。“一带一路”是大事情,但对“一带一路”物种大交换的探究,还列不上日程。花鸟鱼虫、流水雪花空气对于人的健康、社会的持久生存,当然不可或缺,但也只是在出了问题时,才令人回忆,如无霾的天空,亦如北京冬季的雪花。前几天我到崇礼滑雪,恰巧赶上一场大雪,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而北京城中的人们依然空欢喜一场,因为仅北部的延庆飘了几个雪花。这一个冬季京城就没有下过像样的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是什么?人只是生命大家庭中的一个物种。地球上哺乳动物有5000种以上,植物有30多万种,昆虫超出百万种。

万物,我之外的他物:万物是我,是包括自我在内的世界。

就空间关系而论,自我与世界有四种可能的关系。第一种关系是我属于世界,我在世界中极其渺小。这是没有人能否认的最基本事实,却容易被现代社会忽视。第二种关系是我面对世界,万物是我的对象性存在。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将这种关系客观化、体制化、正统化。后果有好有坏。万物被降格为客体,我被提升为主体。我于是像打了鸡血一般,时刻准备着在“生存斗争”中取得不错的战绩。恶性竞争似乎成了天理,他人他物是地狱。第三种关系是我包含着世界,我胸怀世界。我的身体中有大量自然物,如水如细菌,没有它们,我根本无法成活。依马古利斯(Lynn Ma MagLdis)的内共生理论,生命本来就是共生起源的,细胞中的细胞器就是共生演化的活证据。但共生并未成为硬道理,讲得不多更不是“缺省配置”。第四种关系是我与外界普遍地“分形”交织着。灵与肉皆如此。分形(fractal)是芒德勃罗(B.B. Mandelbrot)发明的一种几何概念。在媒介层面,上述四种可能的关系中只有第一种和第二种被熟知。第一种与第三种相对照,展现了一定的对称性,单方面看都有偏差。第三种与第四种有相通之处,说的是共同体的共生,却都不被重视。当下,唯有第二种最受青睐,最吸引眼球。依托于第二种关系的现代性逻辑鼓励多消耗大产出,展现出了无比的战斗意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或许,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个阶段的时尚。

万物与名物、博物有关,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文化,对此讨论颇多,有人物有文献,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国学”界的足够重视。直观上就能感觉到古人对万物有不少刻画,多样性如何呢?在大数据时代,我偷懒上网搜索了一下古代诗词,瞬间找到一大堆包含万物字样的句子,列出一小部分如下:

思乐万物。

闲居玩万物。

万物可逍遥。

万物贵天然。

万物各有殊。

万物看成古。

气萌黄钟,万物资始。

至哉坤元,持载万物。

万物滋生,四时成纪。

八音合奏,万物齐宣。

万物资以化,交泰属升平。

皇心齐万物,何处不同尘。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君如铜镜明,万物自可照。

缅然万物始,及与群牧齐。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

五贼忽进逸,万物争崩奔。

裁成识天意,万物与花同。

四时与日月,万物各有常。

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文含元气柔,鼓动万物轻。

愿鼓空桑弦,永使万物和。

万物珍那比,千金买不充。

世人久疏旷,万物皆自闲。

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

大钧播万物,不择窳与良。  循环视天理,一马齐万物。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万物承春各斗奇,百花分贵近亭池。

万物皆因造化资,如何独负清贞质。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天纲运转三元净,地脉通来万物生。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清冷池水灌园蔬,万物沧江心澹如。

处分明兮系舒惨,一人庆兮万物感。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

九州似鼎终须负,万物为铜只待镕。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愿陪阿母同小星,敢使太阳齐万物。

万物莫如观所聚,我生强半初相识。

植植万物兮,滔滔根茎;五德涵柔兮,沨沨而生。

显然,中国古人对“万物”的界定十分丰富、有趣。我无暇也无能力对用法进行细致分类和评判。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人类与万物之间,除了认知,情感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对万物有情,才能是有情人,才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讲入小康社会,普通人可能有不同的活法,哲学上讲,人有了更多的自由意志。没有宽容,就没有多样性;没有多样性,就不会有天人系统的大尺度稳定和持续。

身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传习中国古代的智慧。也应当向西方、向其他所有地方的人们、传统学习。如果说我们的文化物我不分,面对我之外的自然物、万物不能保持一定距离去客观地进行深入探究,是一大缺点的话,我想,批评是在理的。但依然不能完全接受外国人的理念,合适的做法恐怕依然是美美与共。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2018年3月10日

内容推荐

凌云著的这本《万物与花同(24堂人文自然课)》按全年时间顺序分为24篇,每月2篇,从不同角度亲近人文自然。书中文字活泼、清丽,内容基于对众多博物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的采访及大量资料的查阅,除对自然万物进行人文、科普、历史解读之外,也穿插了如何观察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其友好相处的知识。读者可以深深体会到博物的严谨与浪漫,并跟随书中的方式开启趣味十足的“博物式生存”。

编辑推荐

博物、人文、科普、历史融于一体;体悟大自然的浪漫与严谨。

汪劲武推荐,刘华杰作序。

采访史军、宋英杰、计云、天冬、年高等诸多博物专家、达人。

凌云著的这本《万物与花同(24堂人文自然课)》按全年时间顺序分为24篇,每月2篇,从不同角度亲近人文自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