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竭这个名字是他出家以后长老给他起的法号。他原本姓李,名小龙。父亲李本元是河北燕山人,因为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进山打猎,练就了一身好本事。长到十八岁时,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成为远近闻名的好猎手。一日清晨进山,苦踅了半天都没有收获。正在垂头丧气、坐在大树下休息之时,忽然一阵风起,吹得松树枝丫“咔咔”作响,吹得他浑身发紧、头皮发麻。李本元感到一定有情况,“嗖”地站起来隐藏在大树之后,循着风向看去,见一只大老虎向他扑来,距离已不到两丈远,李本元来不及细想,本能地拈弓搭箭,“嗖、嗖、嗖”连发三箭,一枝射中前额,一枝射中前胸,最后一枝竟然射在老虎的口腔里。那只大老虎疼得一阵抽搐,身躯竖起,随后“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这让李本元高兴万分!须知有许多猎人一辈子连虎都没有遇到过,别说捕获了。这下子全家几年的吃喝都不用愁了,爷爷也能有钱买药了。
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李本元,正想上前去拖那只死虎,忽听得有人高声大喊:“哪里来的狂徒!竟敢抢夺大爷我的猎物?”李本元抬头看时,见二十几个刁徒来到跟前,为首的一人骑在马上,一脸横肉,正是燕山恶少贺天吼。那些个如狼似虎的随从上来就去抬那只死虎,李本元见状急了,上前用胳膊一横,说道:“这只老虎是我射中的,你们凭什么要抬走?”
那贺天吼眼睛一瞪,骂道:“放屁!老子一直追踪至此,分明是我射死的嘛!你要抢,也不看看我是谁?”
李本元闻听怒火满腔:“我知道你是贺天吼!但你也不能明抢啊?我那几支箭还在老虎身上,你们看不见吗?”
“是吗?”一个瘦狗般的随从嘿嘿冷笑,“我咋看不是你的箭呢?”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拔出死虎身上的那两枝箭,随后又从贺天吼的箭壶中抽出两枝,照原样插在死虎身上,然后冲着李本元狡黠地一笑:“你再看看,这是谁射中的呢?”
李本元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等无耻之人,不由得怒火冲天,一步抢上前去,抓住那随从的衣领,一甩手扔出一丈多远,同时大声喝道:“光天化日,公然强抢,你们就不怕天打雷劈?!”
贺天吼一见冷笑:“好家伙!你一个黄嘴丫子还没褪干净的小毛猴,竟敢跟我动武?给我打!”一声令下,十几个恶眉瞪眼的随从挥舞着木棒,把李本元团团围住。虽然他们伤不到本元,但本元也脱不开身。趁着这边十几个恶徒纠缠本元的当口,贺天吼领着另外几个随从七手八脚,把死虎抬上马背抢走了。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饿虎架不住群狼,这帮恶徒见贺天吼得手了,一声唿哨,四散奔逃。气得李本元瞠目结舌,忍无可忍。他不相信天下没有说理的地方,于是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燕山县衙。到了县衙门前,抓起木锤对着大鼓一阵猛擂,几个衙役不容分说,就把他抓进大堂。
那位县官好像没有睡醒,再不就是酒劲没过,带着公鸭嗓哈欠流星地问道:“你……你……你是什……么人?大晌午头子还来告状?”
李本元从头至尾把事情说了一遍,末了他气愤地说:“贺天吼仗势欺人,公开抢我的猎物,请大人为小民做主!”
那县官说:“这好办!传贺天吼!”不一会儿,贺天吼大摇大摆地来到了县衙,县官一见忙走下公堂到门口迎接,二人互相见礼。
县官说:“今天请贺公子来不为别的,有人告你抢了他的猎物,可有此事?”
贺天吼哈哈大笑:“真是天大的笑话!我贺家家大业大,金钱数以万计,何时抢过别人的东西了?是哪里来的臭小子?穷疯了咋的?疯狗似的乱咬人?”县官请贺天吼坐下,又问李本元,两人各执一词。
县官一声:“带人证!”贺天吼那帮随从闻风而至,异口同声地指证老虎是少爷射中的,现在箭还在老虎身上,“不信请老爷验看!”
那县官又问李本元:“你还有什么话说?”
李本元义正辞严:“是我连发三箭射死猛虎。第一箭射中额头,第二箭射中前胸,第三箭射进老虎的嘴里,前两枝箭已被他们换过,请大人检查那第三枝箭。”
县官不信,命人将死虎抬上大堂,果见那死虎的身上插着两只箭,但那箭杆上明明白白的写着“燕山贺家”字样,待用木棍撬开死虎的口腔看时,并没有发现里面有箭镞。
李本元看了不由得暗暗叫苦,对县官说:“那只箭一定是射进老虎的肚子里去了,请大人剖腹验看!”
县官勃然大怒:“大胆刁民!不思勤恳劳作,竟敢无事生非!物证人证俱在,还敢巧言令色,如不惩治,怎正民风?”遂以“见财起意、讹人猎物、诬陷良民”的罪名,痛打一百大板,轰出公堂。李本元连气带痛,急火攻心,一下子昏了过去。
先不说李本元一家天黑不见人回如何着急。且说李本元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间破屋子里,窗户无纸露缝,熹微的月光从窗格射进来,在对面的墙壁上留下一小片斑驳的亮色。屋子里很暗,一只豆大的油灯火苗儿忽闪忽闪地抖动着,随时有被贼风吹灭的危险。他伸手摸了摸身下,发现自己是躺在一堆乱草上,稍微一动,浑身就针扎一般地疼痛。他掀起盖在身上的一件破衣服,挣扎着坐起来,忽听窗外传来一阵窸窣的声响,一个身影不知何时已出现在他的面前,吓了他一大跳。只见那个身影蹲了下来,递给他一个陶碗,轻轻地说:“你醒了?那就喝碗粥吧!”听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能感觉出这是个女人。
P1-3
王志国,男,汉族,辽宁省黑山县人,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1951年8月15日出生,长期从事公务员工作,曾任黑山县工商局局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11年8月退休。 2008年开始写作,作品有诗歌专集《骥墨诗痕》《神韵锦州》《神奇的辽宁》,杂文专集《趣字随想》和长篇历史小说《西游传奇》《三燕演义》《大辽王朝》《龙盘虎踞》。其中《大辽王朝》在沈阳日报连载。
辽西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是我学习和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地方,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与眷恋,就像孩子觉得他的母亲永远最美好一样。
辽西是块神奇的土地,不但有着秀美的风光,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地球上第一只鸟——中华龙鸟在这里起飞,地球上第一枝花——辽宁古果在这里开放。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五百年。而“女神”塑像的出土,则告诉我们这里是世界最早的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故乡。
辽西地灵人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谱写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赞歌,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奇。比玄奘法师还早二百多年的龙城高僧昙无竭,就是其中之一,他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多少年来在这块黑土地上广泛传唱。
退休以后闲暇的时间多了,很想再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在阅读欣赏之余,就拿起了这支笨拙的笔,以昙无竭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草成了一部不成样子的书稿。是好友王根、韩耀刚和史济坤伸出友谊之手,在谋篇布局、设立标题、遣词造句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都进行了认真的、全面的修改。县供水总站的刘爽、曹爽、魏畅、王雪和马玲几位小朋友,也在工作之余给予了热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读者随时提出宝贵的意见,那将是本人最大的荣幸。
作者2018年1月于辽西里山
让昙无竭高僧回到民间
王志国的《西游前传》会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二者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写的都是“西游”的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不辞辛劳的僧人,都有神话传奇色彩,更重要的相似之处是,两部小说写的都是僧人去西方取经的故事。《西游记》里的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方取回了真经。《西游前传》里的这位僧人叫昙无竭,他从中国的东北出发,长途跋涉,同样历经千辛万苦,从西方取回了真经。两部小说写的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他随着《西游记》的广泛传播,早已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而《西游前传》中的昙无竭生活在十六国时期,要比玄奘早了两百多年,但我估计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很少很少,这是令人非常惋惜的事情。因为昙无竭为中国的佛教以及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贡献一点也不逊色于玄奘高僧,但人们仅仅记住了玄奘,却忘掉了昙无竭,造成这一结果的很大原因是一部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流传。《西游记》只写了玄奘的西天取经,却放过了昙无竭的西天取经。现在好了,今天终于有王志国来弥补这一历史的大遗憾了。他的《西游前传》就是专门写昙无竭西天取经的故事的,想必一直默默长眠在天国的昙无竭高僧也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的。我们也应该感谢王志国,因为他的执着和努力,才让昙无竭这位历史的文化名人,在沉寂了一千多年以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我也期待《西游前传》能够像《西游记》一样广泛传播下去,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记住昙无竭的名字。
我想说说为什么我们应该记住昙无竭的名字。昙无竭和玄奘都是佛教的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佛教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传入中华大地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通过本土化的改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现在,人们多以“儒释道”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思想传统。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长期居于主流思想体系的地位,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老庄哲学思想创立的宗教,儒和道都是中国本土的产物。释则是指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佛教,因为尊释迦牟尼为佛,因此又称释教。儒释道贯穿中国历史文化的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古人曾总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由此看来,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就应该认真学习一些佛教思想,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源流和发展。从源头上来说,早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印度的佛教就随着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佛教正式被朝廷认可则是汉明帝时期,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后来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并翻译了一部分佛经。但大量的佛教经文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逐步被译介到中国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唐代的玄奘和十六国时期的昙无竭以外,去西方取经的高僧还有东晋时期的法显,他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取经,前后历时14载,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去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我不久前读到甘肃作家徐兆寿的长篇小说《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也是一位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高僧。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即今新疆库车),七岁出家,修炼成佛学大师。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佛法传播到东方去,这是一种弘法传道的精神。鸠摩罗什一路向东行走,一路传播佛法,最后在长安开设了译经场,组织了三千弟子,将三百多种佛教经书翻译成汉文。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可以与玄奘和昙无竭相提并论。但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和昙无竭一样的遭遇,几乎不被当代人所知。无论是鸠摩罗什,还是昙无竭,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但同时又是被人们淡忘了的历史人物。尽管现实中走进佛教寺庙里的人越来越多,但那些求神拜佛的人并不见得知道和了解对佛教做出伟大贡献的鸠摩罗什和昙无竭,即使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不见得知道他们的思想精髓在哪里。这种现象并不是好现象,至少说明我们今天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不重视,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漫延开去,实在是民族的悲哀。我在阅读徐兆寿的小说时,也为徐兆寿的写作所感动。因为他正是痛感鸠摩罗什的事迹不被众人所知晓,才决定为鸠摩罗什写一部小说。我当时称赞徐兆寿说,你的写作就是在继承鸠摩罗什的弘法传道的精神。现在我又读到了王志国的《西游前传》,同样也为王志国的写作所感动,王志国让另一位被岁月遮蔽了的昙无竭通过小说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我觉得王志国同样也是在做一件弘法传道的工作。
写一部以昙无竭为主人公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昙无竭的生平事迹在史籍中留下的记载不多。但王志国有自己的优势,他与昙无竭是相隔千年的老乡,王志国生活在东北辽西,当年昙无竭就是在这里出家当和尚的。在王志国的家乡,也就是在昙无竭的家乡,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昙无竭的传说和故事。王志国写这部小说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些民间流传的传说和故事。这也带来这部小说的重要特点:具有浓郁的民间性和通俗性。其实历史往往就存贮在民间。历史以口述的方式在民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民间口述的历史显然与书本记载的历史不完全相似,被书本所遮蔽或遗漏的历史也许就在民间被保存了下来。书本记载的历史基本上体现了正统和权威的意志,权威既指政治权威也指思想权威。而活在民间的历史则体现出普通民众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取舍。这一点在小说中有明显的表现。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昙无竭不仅属于佛教的,也是属于民间的。
王志国的《西游前传》让昙无竭又回到了民间。
王志国著的这本《西游前传》所讲述的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我国辽西地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北燕国龙翔佛寺的高僧昙无竭,率领一行25人去天竺取经。他们在公元420年从龙城(今辽宁朝阳)出发,吃尽千辛万苦,历时一十六年,最后仅昙无竭一人在公元436年回到祖国,圆满完成了取经的使命,比唐朝的玄奘法师整整早了207年。
昙无竭回国以后,组织僧众翻译佛经,游历各地宣扬佛法,首创在山洞里雕刻石经,发起并参与了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和万佛堂,并通过他和弟子们的不懈努力,把从天竺带回来的“两佛”舍利,安放在神州各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华古国的传播与发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书所展示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幅西域地区的风情画卷,一个关东大地的民间传奇,一位辽西神僧的生命赞歌。
一提到西天取经,你是否只能想到大唐高僧玄奘?
因为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厂为流传,让他的事迹众人肯知。
那么,你可知道另一位西天取经的高僧昙无竭?
他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唐玄奘,他们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而且昙无竭取经的时间更早,经历更曲折、更精彩……回到东方故土后,他所作的努力直接影响了南北朝的芸芸众生,还间接催生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一代佛门大帝——隋文帝。
王志国著的长篇小说《西游前传》让昙无竭这位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名人以历史小说的形式重见天日,在沉寂了一千五百多年以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