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沅江少年梦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烈日炎炎,少年邹节明在沅江大堤上来回奔忙,他一会儿挑着水桶下堤担水取泥,一会儿上堤赤脚将黄泥与煤粉均匀地和在一起踩成浆,他要赶在午饭前把煤砖做好,用这夏日火辣辣的太阳晒干,换回当年九月开学时要交的学费。1957年的夏天,常德的天空湛蓝,没有一朵云彩也没有一丝风,沅江水一如既往地流着,少年心思单纯,他挑起担子,快步如飞,白皙的皮肤晒得粉红,与汗水、煤粉混合,在阳光下亮晶晶的,热气腾腾,充满能量。路过的人忍不住夸赞说:“这个男伢看起来细皮嫩肉的,没想到还蛮会做事。”邹节明腼腆地笑,一口白牙在满是煤粉汗水的脸上显得格外灿烂。一天下来,邹节明能挣五六毛钱。
半个多月过去,邹节明的皮肤晒得黝黑,他挣得半年的学费,还有多余的钱给弟弟做书本费。
距离开学只有几天了,邹节明洗得干干净净到常清街买文具,走到吉春堂,他习惯性地停下脚步,这个常德最大的中药店总让他忍不住想进去看一看。
进门是大厅,人们排着队候诊,坐诊的中医都是上了年纪的,个个慈眉善目,气度不凡,言语中还透着“不得马虎”的威严;柜台后面一整面墙的药柜,每个小抽屉上都用毛笔书写着药材的大名:防风、甘草、白芍、白芷、黄芪、陈皮等等不一而足。有些药名富有诗意,有些药名则佶屈聱牙。邹节明心中充满好奇也充满想象。
柜台内一角,总有伙计坐着高凳子,脚蹬碾子船来回运动,这样的碾药方式就像是马戏团的绝技表演,让邹节明佩服不已。草药的芬芳,对,是芬芳,让邹节明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仿佛要让草药的芬芳沁入心脾。在许多人认为草药的味道只有苦涩的时候,邹节明一直认为草药是芬芳的。少年邹节明那时候哪里能想到,对草药的情感会融入他的生活,中草药会成为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出生时父亲为之命名用典《诗经·鹿鸣》,哪里会知道自己女儿的命运会终身与青蒿相连?我们常说的冥冥之中的缘分大概就是指这个吧。
中国本草以及中医药学的玄妙与博大精深是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DNA,悬壶济世是中医药先祖的遗训,也是中国医者、药家的使命与座右铭。
邹节明至今还记得吉春堂悬挂的大匾上写着的大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吉春堂药号的古训行规,说的是吉春堂要以药品质优为第一,以治病救人为准则。本草不言,人心天鉴。然而,中药的炮制,有着更加严格的程序,所以,另一个牌匾也挂在厅堂,那就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创业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吉春堂,有着不同于其他药号的品质,虽然1940年,原业主以三万银元把吉春堂顶给有着“朱砂大王”之称的药商胡祥阶,但古训行规不改,药品品质不变。就像吉春堂药号的招牌,本身就含有万事吉利和事业持久的意思。
走在常德常清街的麻石板路上,少年邹节明只想继续学业,考取大学,并且要学与医药相关的专业。
傍晚,邹节明往家走,弟弟飞奔而来,弟弟说:“哥,你的班主任来家访了!”邹节明排行老大,家中弟弟妹妹5个,加上父母和奶奶,一家九口人,全靠父亲每月四十多元工资过生活,父母希望邹节明初中毕业就工作,也能帮家里解决点困难。听说班主任家访,邹节明心中难免忐忑,老师的心意邹节明懂,他是好学生,品德、学业、身体,样样都好,好学生一定能获得老师认可,更何况邹节明一直谦卑低调,言语不多,有些腼腆。邹节明走到家门口,就听见班主任说:“邹节明是个读书的料,上下去,一定能考上大学。不上高中的话,就太可惜了。”接下来是一阵难堪的沉默。邹节明的父母都是常德普通工商业者,邹节明可以想见,听了班主任的话,他们一定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才好。沉默之后,邹节明又听见班主任说:“我教的这届学生中,只有两个人我敢肯定能上大学,第一个就是邹节明。”
听到这里,邹节明心里五味杂陈,他想听又很怕听见父母的回答,于是他转身跑回常清街,在石板路上久久徘徊——直到天色渐渐暗淡,黑了下来。弟弟又来找他,弟弟说:“哥,爹妈让你回家吃饭,明天去常德一中报名。”邹节明鼻子一酸,但他忍住了,与弟弟一起向家的方向跑去。
P1-3
伊乐,本名乐艳艳,曾用笔名维女、乐瓅,记者、作家,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随笔散文集《行走台湾地区》《绿春追问》,长篇报告文学《红豆赤子》。近年来,有小说、诗歌在《北京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滇池》《芳草》《长江文艺》等纯文学杂志发表。作为记者、编辑,伊乐广播作品多次获得靠前奖和政府大奖,如《可爱的大熊猫》获1990年亚广联大奖——信息类广播奖,2005年音乐专题《心中的日月》获第三届伊朗靠前广播节评委会特别奖。
君子之德
2015年岁末,我接到一通来自桂林的电话,电话那端的人有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他说读过我的《红豆赤子》,也希望我为他们的董事长写本传记,那些日子我有些焦虑,于是毫不犹豫地谢绝了。电话那端听了我的话显然很失望,我有些不忍,便推荐他去找我的同门师兄——资深出版人傅跃龙先生,他也是《红豆赤子》的出版人。而我,则开始筹划我的慢生活。
2016年春节过后,我忽然接到傅跃龙的电话,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他已飞往桂林见到了三金老总,这本书还得我来写,因为三金的董事长是我们的大师兄、杰出校友,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学长,他叫邹节明。我听了一阵儿脸红,为自己的孤陋寡闻,也为自己当初不假思考的决定。傅跃龙知道我的武大情结,几乎所有从武汉大学毕业的人都有的情结,就这样把我们从天南海北联系到了一起。
2016年2月,我利用双休日飞往桂林,开始了对三金董事长邹节明先生的采访。
邹节明先生在他的办公室接受我的采访,办公室的简洁与朴素让我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邹节明董事长身着白色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手工编织高领毛衣,外罩普通夹克衫,体形匀称,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位市值百亿的上市企业董事长。而他鼻梁上架着的黑色边框眼镜,让他更像一位学者和师长,让我顿时觉得亲切,我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的谈话没有客套、没有寒暄,直奔主题,这让我的采访也呈现出高效率的态势。我发现心中想要慢生活的人不止我一个,尤其是从美丽的武大校园走出来的人,而最终我们还是不知不觉地选择了高效率和高节奏。为什么?我心中有很多的为什么等待解答。
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三十年也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邹节明这一代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共和国经济改革阵痛后崛起,他们为此付出了整个青春甚至一生。他们与社会上有着“暴发户”之称的那些富豪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胸怀理想,他们心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驱使他们在中国经济的改革大潮中勇往直前。而面对财富,他们又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庸》日:“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邹节明他们心中的道德标准是传统文化中君子的品德,而他们又将传统君子的品德与时代做了最好的对接。邹节明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传说,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研发新产品,打造拳头产品,他用一生的时光来为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打工。一个有使命感的人,他的追求早已超越了世俗的金钱与名利。
邹节明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企业家是时代使然,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概就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大潮造就了邹节明这样一代中国式新儒商,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企业发展历程都是后代应该汲取的财富。
历时两年的采访,我收获良多。邹节明做人的低调与谦逊,做事治学的严谨,以及他对财富和荣誉的淡定,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信心。感谢出版人傅跃龙先生,感谢他耐心等待我用时两年完成书稿;感谢桂林三金接受我采访的王许飞总裁以及三金所有高管和员工,他们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的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的力量;感谢为我采访提供全方位支持的桂林三金宣传部,特别感谢付丽萍和曾静萍两位女士,是她们的勤奋工作让我顺利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桂林三金集团董事长邹节明先生,感谢他选择了我作为他的传记撰写者,并接受我历时两年的采访。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谢邹节明先生让我又做了一件我喜欢的事。
伊乐
2017年7月21日于北京真武庙二条
仁心济世谱传奇
日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同事转来一本图书,名日《仁心金晖——学者邹节明的儒商生涯》,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传记作品。他们希望我为此书作序。
武大生命科学院是我任教于斯、就任院长于斯的故园,邹节明董事长是武大生命科学院(前身为生物系)老校友,又是现如今武大生命科学院的科研合作伙伴,我们彼此相熟、相知,于公于私、于隋于理,这篇序言我应该写,不可推辞。
读过同是武大校友、85届中文系毕业生乐艳艳撰写的传记之后,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邹节明董事长数十年的传奇经历:邹节明是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也是一位十分低调的慈善家。几十年来,他从未出版过自己的传记,也从未刻意树碑立传,只是今年三金药业集团成立50周年,在企业上下强烈呼吁下,为了传承三金企业文化,提高新老员工的素质,确保三金继续坚实地做一个名牌上市公司,他才应邀接受采访,同意把自己几十年的创业经历和传奇故事诉说出来,留给企业新老员工、留给子孙后代。
我很高兴有机会进一步传播老朋友邹节明董事长的传奇经历和感人事迹——
邹节明,男,出生于1943年5月,湖南常德人,中药与药用植物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职业经理人,桂林三金集团主要创始人。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5年制本科),毕业后参加了桂林市中药厂(三金药业前身)的筹建,曾任工人、技术员、研究室主任、技术与质检部门负责人、技术副厂长,1984年12月担任厂长,1994年3月,发起组建桂林三金药业集团,任董事长兼总裁、集团总工程师、党委书记;2001年发起组建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9年,桂林三金正式获发行批文,成为IPO重启后第一家上市公司。
30多年来,他立足本企业,对传统中药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积极致力于实现中药现代化,使三金成为全国最早的生产中药片剂、冲剂等现代中药制剂的厂家之一;设计和主持研发独特品种32种,成为三金各个发展阶段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支柱,西瓜霜润喉片、桂林西瓜霜和三金片等研究项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2项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桂林三金是目前广西唯一两获此殊荣的单位,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坚持经营以市场为纲、企业管理以人本为纲。尤其1985年以来,他面向市场,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三金完成了“五次腾飞”,使一个作坊式小厂跃居到全国中药行业50强;他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三金文化,倡导“崇信、创新、争先、勤实”的三金精神,注重提高员工素质,不断改善员工生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使公司形成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邹节明历来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创新发展中药,立足于广西,充分利用广西全国第二的中草药资源和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验方资源,率先对民族药进行挖掘、开发。经过50年的创新发展,成功地使公司拥有自主开发的独特品种32种,获国家中药发明专利4l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为中国优秀专利,成为目前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在众多专利中,“西瓜霜制备工艺”专利为我国中药制备工艺唯一一个国家保密专利,该项工艺使得三金成为在国内外独家实现运用新工艺工业化生产西瓜霜原料霜的企业。
目前,公司在研产品13种,部分已完成临床研究,正向国家申报生产批文。13个新药有4个处方药,其他为OTC或双跨品种。这些新产品将在未来给三金带来足够的业绩支撑。
邹节明校友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首批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医药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中国药学发展奖、首届中国创业企业家、中国科协首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国家首批认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全国劳动模范、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创新奖等荣誉称号。邹节明先后兼任广西科技进步奖评委、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药典会委员、《中草药》杂志副主编、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出版专著3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3名。
邹节明校友超过半个世纪的创业传奇,令我肃然起敬!这既是他个人的成就,是桂林三金药业的成功,也是武大生命科学院的光荣,是武汉大学的骄傲!古人称赞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以“三不朽”概言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和品德,完善人的品格;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业;立言,即提出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在科学或人文领域立一家之言。以此论之,邹节明校友在中医药开发领域可以说达到了“三不朽”境界。书中披露他秉持“医者仁术”的研发理念,以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为宗旨,以治病救人为依归,以中医药现代化为己任,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端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纯正的职业道德正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他带领三金药业成功改制上市,让国家、企业、创业者都获得了财富,这是他作为优秀企业家获得的看得见的业绩;他言传身教,精心打造三金文化,留下“崇信、创新、争先、勤实”的三金精神,创造了一系列经典、实用的企业文化理念,为中国“智造”增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遗产。在邹节明校友身上,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诚可作为武大学子学习借鉴的榜样。
祝贺两位武大校友傅跃龙、乐艳艳成功策划、撰写、出版了关于邹节明校友的传记,为母校留下了杰出校友华彩的生命乐章、为社会留下了一个儒商创造的半个世纪的时代记忆。我谨祝福邹节明校友健康长寿,祝福三金药业薪火相传,继续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舒红兵
2017年11月23日于武汉大学
伊乐著的《仁心金晖(学者邹节明的儒商生涯)》主要记述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邹节明的成长经历与创业奋斗历程,同时通过几个重大事件节点,介绍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崛起的辉煌历程,并在记录这些事件的基础上,展现邹节明向世界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医文化的抱负以及他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伊乐著的《仁心金晖(学者邹节明的儒商生涯)》披露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邹节明秉持“医者仁术”的研发理念,以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为宗旨,以治病救人为依归,以中医药现代化为己任,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端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纯正的职业道德正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他带领三金药业成功改制上市,让国家、企业、创业者都获得了财富,这是他作为优秀企业家获得的看得见的业绩;他言传身教,精心打造三金文化,留下“崇信、创新、争先、勤实”的三金精神,创造了一系列经典、实用的企业文化理念,为中国“智造”增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