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黎地下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中彬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姚中彬,男,1982年生于汀苏常州,2002年由山东财经大学公派赴法留学,毕业于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勤工俭学六年里笔耕不辍,创作文学作品数十万字,多次在海内外出版并获奖。目前任职于某产业投资机构。
后记
2018年的冬至,上海下起了雨,接下来天色都是灰青
黯淡的阴郁,西北风一刮,空气里都是冷滋滋的湿气,让
人不停地打着寒战——像极了巴黎的冬天,同样冷得让人
缩着脖子,人们匆匆走过街头,钻进潮湿而拥挤的地铁,
窝在车厢一隅,在地下逶迤穿梭,再从另一头爬出。
2014年冬天的巴黎,有位年逾古稀、高挑瘦削的法国
女士走进友丰书店,翻开了一本叫作《巴黎地下铁》的中
法双语小说。
她叫玛瑞安(Marion Krings),定居荷兰。热爱文
学并精通多国语言的她从世界卫生组织退休后,便潜心文
学作品翻译。她将这本装帧素简、一公斤重的图书带到了
荷兰,并推荐给出版社,在几个中国朋友的帮助下,经过
一番周折,出版社联系到我并完成签约。
玛瑞安找到了另一位译者朋友巴尔迪(Baldy Tjia)
合作。巴尔迪退休前在高校教英文,热衷研究中国文化并
精通语法。他们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小说荷语版的翻译
和校对。出版前夕,我收到出版社及玛瑞安的邮件,说计
划在荷、比两地举办发布会及读者见面会,问我能否抽出
一周时间,来欧洲参加活动,出版社承担部分费用。
于是,我再次赴欧。距离2002年赴法留学,时隔近十
五年。
玛瑞安和她丈夫安东尼来接机,他们住在阿姆斯特丹
近郊阿姆斯特芬的一栋暗红色砖墙的小楼里,屋后有个狭
长的花园。在他们家客厅,我见到了两年来频繁邮件往来
的巴尔迪和出版商尤希(Josje Kuenen)。尤希近五十光
景,高大的个子有着荷兰人特征,言语间热情洋溢不失严
谨。她带来了样书赠我,和大家说完发布会的流程后,又
讨论了后期的宣传和发行计划。
巴尔迪个子不高,性格温和,有着亚裔人常有的内敛
,他八十出头,戴着助听器,但精神矍铄,说一口流利的
英语。
接下来的时间里,玛瑞安和巴尔迪带着我们参观了部
分历史建筑,及梵高博物馆。我多次造访阿姆斯特丹,然
而这么慢悠悠地,尤其是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感
受和理解这个城市,还是首次。
2017年二月初的阿姆斯特丹,格外阴冷潮湿,星罗棋
布的运河把高高矮矮的房子隔成不同的街区,冷峻简练的
线条,暗红或者棕黄的外表倒映在褐色的运河上,构成了
一幅幅阴郁难懂的油画。
巴尔迪就住在运河边的一栋公寓的顶楼,家里满屋子
书,书房那盆盛开的蟹爪兰,一抹亮丽的桃红色,为空旷
冷清的公寓增添一丝生活的气息。
晚上巴尔迪安排在印尼餐厅吃饭。这才了解到,他父
亲是印尼人,母亲是华人,幼年丧母后他随父亲来到了荷
兰,在荷兰长大,工作后一直在高校教授英语。他终身未
婚,膝下也无儿女。
看来这个印尼餐厅,对巴尔迪而言,并非只是请客场
所,也是乡愁梦萦环绕之地。
新书发布会安排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图书馆,那天阿姆
斯特丹零下五度,天冷得刺骨,甚至飘起了雪。特意从布
鲁塞尔赶来的鲁汶大学中文老师何爱华(Els Hedebouw)
,做了一场对比阅读分享。第二天我又赴阿姆斯特芬
Venstra图书馆参加读者见面会,读者中既有十七八岁的学
生,也有耄耋老者,既有欧洲读者,也有中国留学生。有
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读者对于部分情节的解读,完全
出于作者构思之外,而中式审美的含蓄,特别是点到即止
的描述,让习惯直白的西方读者多了一分想象。
离开阿姆斯特丹的时候,巴尔迪说,打算明年7月来北
京,找一个语言交换伙伴,在胡同里住上一段时间。玛瑞
安说,计划明年秋天来中国旅行,到时会来上海。
我们在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依依惜别,约定中国见

应比利时鲁汶大学中文系狄克(Dike)教授邀请,我
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作品交流会。狄克是个中国通,在上海
居住多年,还会说些上海话,他从上海带回这本2009版的
小说,他和同事们用它作课堂读物已好几年,很多学生后
期会赴中国交流学习。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读出故事
个别章节的异样,并从网上找到了删减部分,打印出来用
于课堂阅读及讨论。
最后一场活动是在巴黎。见到母校语言预科班的师生
,格外亲切,也感慨万分:求学期间业余创作的一个故事
,有幸在国内出版,五年后在法国出版,又在荷兰出版,
而我竟因此重走来时路,去了布列塔尼的雷恩,地中海边
的尼斯,再来到巴黎,回到了母校。
一切始料未及。
三月中旬的一个雨夜,寒意袭人,收到了玛瑞安的邮
件,她告诉我,巴尔迪在去参加一场学术活动的路上倒了
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夏天过后,玛瑞安说秋季来华的计划因故取消,不知
何时才能再来。不过,她计划用接下来两到三年的时间,
翻译我的另一个小说《左岸右盼》——并不为赚钱。
我无言以对。
不管是2007年在网站连载创作时读者的持续跟帖,还
是小说初版后北漂“蚁族”读者的真切留言,因为一个故
事,这么多陌生人,不分国别、性别和年龄,谈论同一个
人物,同一个情节,甚至跨越时空。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
目录
《巴黎地下铁》无目录
精彩页
第1章
我叫纪国庆。
二十六岁。
我不喜欢我的名字,它是上个世纪最俗气的名字之一,叫这个名字的人都是十月一号国庆节出生,我也不例外。何况我姓纪,纪念国庆,你说俗不俗吧。我为自己和一大堆的国强、国栋、建国一起长大感到悲哀。
我不喜欢这名字还有个原因,这和我的身份很不相符。
我自小就是个混混。
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看香港的警匪片。我经常幻想这样的场景:我露出粗壮的胳膊,上面文了一条蛇,小弟们看到我走过来便一起喊我,彪哥,我则看都不看他们,毫不在意地走过去。
然而我叫纪国庆,既不匪气也不霸气,这比我手臂没有肌肉更让人恼火。
我也不喜欢我出生的年代,一九八。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两年。我从小到大见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各种现象,九十年代初股票热、房地产热,然后是学校扩招,文凭贬值。
说到文凭,我父亲经常以自己是高中生而自鸣得意,夸夸其谈。他那时候高中生是有文化的象征,后来教育产业化了,上大学的多了,大学生不值钱了,现在研究生多了,也不值钱了,留学生也多了,也不值钱了。
这个世界什么一多就不值钱了,这是我迄今得出来的最让我沾沾自喜,并且喜欢到处推销的一个结论。
幸好我没考上大学,没考研究生,更没有出国留学,否则念了十多年书到头来还是落个不值钱,那样不值钱还不如现在这样不值钱,这样我心里反倒平衡了。
我的那些名字同样不值钱的哥们儿却对我羡慕得要死,不是别的,只是因为我在巴黎。
巴黎,这名字听着就洋气。巴黎,法国,欧洲,在他们心里这些可都是浪漫的代名词。那些哥们儿在国内羡慕得不行了,并且以为这里的洋妞遍地等着你钓,甚至主动过来约你请你喝咖啡然后带你回家。我因为他们的羡慕而洋洋得意,经常买了中国卡在公用电话亭一个电话打到国内去。
“喂,靠!干嘛呐?”
“你在哪儿呢?”
“还在巴黎啊。”
“靠,不去泡妞多浪费啊!”
“哎,总要休息休息吧!”
“什么时候回来给哥儿们打个电话啊,别发了财忘了兄弟啊!”
“哦,不会不会。”
我满口答应,弄得真有那么回事似的。挂上电话我会狼吞虎咽地咬手里硬邦邦的长棍面包,嘴里骂道:“妈的,都以为这里有金子捡呐!我靠!”
有时候他们追问我睡过外国女人没有,开始我还实话实说,后来我发现说完之后他们的态度会马上冷淡下来。终于有一次我对电话那边说:“昨晚刚在酒吧钓了一个洋妞。”
我的话马上被打断——
“长什么样的,金发碧眼的那种?”
“是啊,身材那个棒啊!”
“胸很大对吧?”
“嗯,确实大。”
“感觉怎么样的,你讲讲!”
“这个嘛,不好说啊,要你自己体会……”我听得到电话那边有咽口水的动静,故意吊起他们的胃口。我知道他们有多想听细节,电话那边一定是眼睁得大大的等着我描述,可他们不知道我自己都想知道那是什么感觉,突然觉得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和别人一起意淫是多么可怜,我便顿了顿嗓子,停了下来,对电话那边说:“我走啦,有人打我手机了,去谈个生意上的事情,挂了啊!”
这种事情屡试不爽,我都说腻了,不过每次他们转弯抹角又会说到这个话题,我避而不及。
我总给国内的狐朋狗友打电话是因为我觉得孤单。
虽然来巴黎才三个月,我觉得已过了三年,每天在地下室的厨房站一天,从天亮到天黑,唯独中午吃完饭后休息的时间能出来透透气。电话越打我越觉得没劲,那些花花故事都是编出来吊他们胃口的,晚上回到屋里还是和搭铺的人一样,暗地里自慰,然后疲倦不堪地睡去,日复一日。
我坐地铁一个半小时才到上班的地方,从巴黎的这一头坐到那一头,然后钻进厨房,一天都看不到光亮。
我觉得压抑,这种压抑比性压抑更让人透不过气来。
P1-3
导语
《巴黎地下铁》是一部包含成长、励志元素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是一部优秀的原创作品,它瞄准了漂泊欧洲国家的国人群体,既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也刻画出现代都市青年的坚强、独立、乐观、敢爱敢恨的真实形象。
序言
十六年前的他,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后来不知道
怎么从体育课代表变成了我的语文课代表。
那时我让学生每天写日记,即使实在没有话说也写上
“今天无话可说”。日记上有前言,有后记,俨然是他们
自己的出版物。另外每节课前有名言推荐,每周有文学欣
赏课。那是座乡村中学,学生们大都很腼腆,上了讲台面
红耳赤,不知所言。不过不到一个学期,他们就乐此不疲
了。其中上讲台次数最多的就是他了。
正是那年,我离开了那曾经誓言终生不离的讲坛,一
别不返。
我清楚地记得这个班的学生为我举办的欢送会,并且
至今保存着他们给我录制的告别磁带。
我们亦师亦友,一直保持着淡如水的联系。从他进高
中,去北方读大学,然后远渡重洋,然后回到家乡,其间
偶尔书信来往,偶尔接到他的越洋电话,也偶尔小聚举杯
畅谈。最近一次收到他的明信片是他从马来西亚机场寄来
的。他告诉我去印度出差遭遇了恐怖袭击,有幸躲过一劫
。他说,平淡的幸福才是最真实美好的。
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着他在国外所写的小说,
有前言有后记。合上书稿的时候,时光倒流,仿如十六年
前合上他交上来的那本日记,那个顽皮的男孩顿时浮现在
我脑海里。
时间真是个让人容易忽视的东西,想起它时,已经十
余载过去了。
他在巴黎的时候,已经顺利就读于商学院,这之前他
付出的艰辛是为许多同龄人所不及的。记得电话那头他常
对我说:“法国虽浪漫,但这个国家的浪漫从来没属于过
自己。”
懂得记录、总结、反思并且表达生活的人,才是认真
生活的人。期待着这本书能给读者以小说之外的一些思考

这是他第一次出版小说,也是我第一次为他人作序。
心里充满着期待。
陈志良
2009年8月于江苏常州
内容推荐
他本胸无大志,盲目地成为偷渡出国淘金者中的一员,在经历牢狱之灾之后他来到了时尚之都巴黎,边缘化社会里疲惫压抑的生活让他开始困惑和怀疑出国的意义。他在地铁里遇到了她,然而在经历丧母和染上赌瘾等一系列事件之后,他在情感和自我的漩涡中挣扎……是去是留,是合是分,小说在一系列令人意外的事件中铺展,折射出欧洲华人社会的复杂性,耐人寻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