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觉的记忆(精)/新史学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秦颖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随笔文体灵活多样,既可以撰物品、抒性灵,又是思想最灵活方便的表达方式,表现的是片段的人生、社会、思想等等,故常常是以小见大,婉而多趣。本书或记人,或记书,或写编辑心得,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既见作者读书之博,亦得文章之趣。
作者简介
秦颖,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曾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工作,曾任《随笔》杂志主编,现任职于南方出版传媒总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编审。
业余从事学术研究、写作、翻译和摄影。在《史学史研究》《读书》《随笔》《书城》《书屋》《鲁迅研究月刊》《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目录
欲望的记忆——读《感觉的自然史》
风格的魅力——读兰姆《伊利亚随笔》新译本
《鲁迅集》编辑手记
斯特拉奇和他的《维多利亚时代四名人传》
史学大家的自然小品——读米什莱《话说飞鸟》
思想的人——《思想者文库》观感
受命之书 传世之作——读里尔克及其《艺术家画像》
“言必称希腊”——孙道天先生《古希腊历史遗产》出版感言
从《汉英四书》开始——“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忆谈之一
访学问计——“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忆谈之二
《周易》西行散记
利玛窦、理雅各及“四书”的西译
《诗经》西行记
《赵氏孤儿》西行漫记
钟叔河先生
何兆武先生
朱正先生
“追逐风的闪电”——《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出版忆谈
忆刘重德先生
王以铸先生掠影
王以铸古典翻译与研究漫谈
自信,否则没人信你——许渊冲印象
泛生活化VS概念化——封新城、朱伟印象
《周易》前言
《四书》重版后记
《昆虫记》汉译小史(代跋)
《2005-2006<随笔>双年选》序
《貌相集》序
《貌相集》跋
激情人生 悲悯情怀
“发现另一个真实”
“杰出的人道主义者”
“摄影要传达人性的主题”
巴黎之眼
“我只为自己摄影”
大师中的大师
改变了战地摄影历史的大师
幽默温情的街头摄影家
大雨过后——“美国出版管理培训”随感
广州,充满活力的出版实验地
从伊斯坦布尔到特洛伊
草滩
父亲的唠叨
记忆中的乡村画卷 唠叨之二
私塾记忆 唠叨之三
序言
为朋友的书作序,总是
个苦差事。但也有愉快的地
方。除先睹为快外,朋友书
里倘述及其经历,作序者便
可借其与自己生活的交叉,
从遗忘中唤回过去的自己—
—至少片段;也可由此漫游
出去,循着那些未交叉的小
径,进入朋友生活中自己所
未知的风景。如果友谊是人
间最温暖的部分,作序所带
来的对友谊的重温,便是作
序者的特权,是普通读者所
未有的。故命朋友作序,虽
是加给朋友的苦,也是施予
朋友的福。秦颖兄新结集的
文字所带给我的,便是这样
的愉快。
我与秦颖兄结识于九十
年代初,当时还俱为“少年”
。他的工作,是做出版社编
辑,我则为一家电台疗字—
—用我后来开玩笑的话说,
所谓“官资俱是校书郎”。由
书里回忆湖南时代的文字可
知,当时的秦颖兄方背负青
天,水击三千里,我志不过
斥端,却也颇欲腾跃而上,
翱翔蓬蒿之间。记得当时胡
乱自学了点英语,便欲铅刀
一割,业余做一点翻译。选
定的书,乃是十七世纪一部
牧歌体的对话,即后来我译
作《钓客清话》的《垂钓全
书》(The Compleat
Angler)。当时开放不久,
百物维艰,印刷费纸工,故
一书之出版,犹很郑重,与
今天出版易如打印,是迥然
不同的。我生也贱,无余荫
可庇;生活的地方,亦非大
邑通都,无缘趋承鸿儒硕学
;故翻译自翻译,出版则无
法子可想。记得某一日,皓
明兄来,怜我“伧父空自苦”
,遂提议写信给何兆武先生
,祈为推毂。我读大学时,
曾数随皓明兄趋何先生之门
,得于末座中,接其謦唾。
于是便妄怀亲近,写了信过
去。不数日后,便接何先生
赐书,说京里无法子想,湖
南出版社有位叫秦颖的先生
,方组织译作,故信已转去
并祈为顾拂云云。这便就有
了秦颖兄来信,唯称湖南不
可居,已定计去广东“花城”
了。我当初写信给何先生,
本来就如老家说的闲汉扑枣
,有事一竿子,无事也一竿
子,落不落枣,尽管由他。
于是奉秦颖兄信后,便死了
心,不再想出版的事。及至
再奉秦颖兄来书,云花城拟
出版,已是数年后了。于是
便重理译稿,通信讨论译文
之处理、版式之安排,也由
此开始了我与秦颖兄二十多
年的交往与友谊。
秦颖兄是老式的出版人
,他的职业生涯,是按书本
里的编辑形象和生活中凋零
未尽的“遗老编辑”塑造的。
遗老编辑的特点,一是博识
,二是广交,如书中记述的
钟叔河、沈昌文等先生,便
是其典型。秦颖兄当时还年
轻,却很有些“遗老气”。记
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我
戏称的“庄上”(石家庄)。
一进屋,他便径走向我的书
架前,从头至尾浏览一过,
约莫用了半个时辰。我对知
识,本如未经调教的猎狗,
东一闻,西一嗅,不专注于
一味的,故书的种类很杂。
秦颖兄却皆有兴趣;说到内
容,也谈言微中,很见学识
的广博。后来我蹑其裾尾,
随之去拜访作者,每次都见
他检阅主人的书架;谈话的
话题,也多因检阅的所见而
起。读书人之交,原是淡如
水的;赖以建立并维持的,
不过兴趣的共鸣,与知识的
交叠而已。秦颖兄一生与不
同领域的作者保持长期的交
往与友谊,得力于学识的广
博者,必不在小。这在本书
的文字中,也有相当的体现
;如其中有多篇序、跋或书
评,便或论及中国经典的西
译,或西方经典的中译,跨
度之大,评论之得要领,莫
非老派的编辑之本色。
……
在改做教书匠之初,我
曾叹苦云:
我译书的当年,颇以传
经自诩,深感是有益于人、
有益于世的。如今做学问,
不过“得一察焉以自好”而已
。有点鸡毛蒜皮的心得,就
孔雀照尾、沾沾自喜;了无
心得,也竿子随身,逢场作
戏!这又何益于人,又何益
于世呢?
直到今天,我依然这么
想。但遗憾的是,秦颖兄当
年示我周行,领我走上翻译
的路,我却驱于饥饿,未克
有终。遥忆当年秦颖兄来庄
里,为我规划未来,称《钓
客》与《塞耳彭》,只是学
徒的试手,不足多论;出师
后,当弄些大的部头如《约
翰逊传》《罗马帝国衰亡史
》等。我当时少轻狂,闻后
不觉“膝屡前”,飘飘然有“
使君与操”之感。今天回首
,竟都成一梦了。2015年5
月,我收到读库再版的《清
话》样本,不禁想起当年受
秦颖兄督命,在庄上译书的
情景,于是便活剥白乐天,
戏作了一打油诗。今抄录于
下,以志我与秦颖兄二十余
年的友谊:
一篇钓客有风情,廿卷
虫鸟近正声。
苦遭张丐偷格律,又教
巫贼伏高明。
已分歌残归少作,可堪
人老泣飘蓬。
何日还乡逢旧雨,青钮
共见一豆红。
缪哲
2018年1月25日
导语
本书作者长期跟国内外知名学者打交道,留下了采访对象珍贵瞬间,保留了这些学人的风采、神态乃至性格。同时记录了作者与这些人物的交往,无论是一面之缘,还是持续几十年的知交或忘年交,都是有意义的记录,能拓展镜头的视角,将照片的主观视觉深化,从某个侧面展示其性情、学识以至修养。作为早年攻读历史学科的媒体人,作者文笔有趣而不乏深度,对人事有着透彻的看法,其中也涉及不少他所经历的书话,颇有书卷气,堪称当下难得的历史小品与人物素描。
后记
本书是我从事编辑出版
工作以来散杂文字的结集,
学术论文不包括在内。我的
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读的是历
史学,专业方向西方史学史
。严苛的家庭教育,历史学
的专业训练,在我的文字上
留下了拘谨的底色,而个人
性格中那种向往自由的因子
又不时想突破这种拘束,在
有意无意间显露出了性情。
友人老苏(福忠)称我的文
字,有难得的“真诚”。我喜
欢这个评价。
这一辈子,我只做过一
件事:编辑。作为一名图书
编辑,我对写作一直心存敬
畏,然而常常是眼高手低,
非不得已,才提起笔来。从
业以来,我的文字,基本上
都是围绕所编的书而作的“
应用文”。近年,因机缘巧
合,让我拿起了笔,以照片
为线索,写了一组文字,由
此体会了写作的乐趣,也理
解了“表达的欲望”是一种怎
样的体验(多年前,跟林贤
治先生闲聊,他说自己有一
种抑制不住的表达的欲望,
当时我似懂非懂)。也是这
些年,我体会了以文会友的
乐趣。一年多前,北师大出
版社的谭徐锋兄读到我的文
字,通过刘小磊兄联系到我
,问是否有可能编一个集子
给他出版。我的第一反应是
刚刚出了一本集子,现在手
里的东西很少,便婉言推谢
:“感谢关注!我写得少,
玩票而已。”但这个邀约却
在心里慢慢发酵,逐渐形成
了将从业以来的各类散杂文
字结集的念头。我拟了个目
录,按读书记、经典西行记
、人物记、序跋、摄影大师
小传、杂文六个部分编排。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于是放
手编起来。
我一直认为写书评是图
书编辑的基本功,也最能反
映编辑水平和能力。从业几
十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琢磨
这事,历年积累的这类文章
,篇幅占了我所有文字的五
分之四,可选起来,真正满
意的不多,这个部分仅录得
9篇。我将这组文字放在最
前面,以表达对编辑出版这
个职业的敬意和怀念。我十
分不理解,近十年出版系列
评职称,书评不被承认,逼
着大家硬着头皮去写图书出
版专业论文,其中不小的一
部分变成了论文体的工作总
结,我不知道是好是坏。而
只要有机会,不论是给编辑
讲课,还是聊天,我总是建
议他们多写书评,因为这是
工作需要。当年,我参评正
高职称,这样的文字是主体

第二组文字经典西行记
,是我从业后,编辑策划的
第一套丛书“汉英对照中国
古典名著丛书”的宣传稿,
可算作书话,归入第一部分
。只是它主题集中,自成一
体,特别是这套丛书在近三
十年中国经典“走出去”这项
工作上,筚路蓝缕,产生过
较大的影响,所以将它单列
为一组。
编辑工作让我“有机会和
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认
识”。与这群人的交往经历
,他们的言行、学术、文章
,成为我近年写作的主体之
一,前期写作成果已结集为
《貌相集》出版。本书第三
部分人物记里收入的文字,
记录的人物,跟我编辑出版
经历密切相关,他们不少伴
随我事业的发展,对我有直
接的影响。为全面反映我从
业以来文字的面貌,这里采
录了部分已经入集的作品,
另外最新完成的篇什则悉数
收入。这组文字是我第一次
集中写作的尝试,写作体验
从最初的整理资料、拖沓经
年的开笔恐惧症、试写若干
篇不敢示人,到初刊的兴奋
、惯性的写作,再到疲态显
现尝试突破……在这过程中
,我也反复琢磨自己喜欢的
几位作家、学者的文字:孙
犁、黄裳、周作人、台静农
。《龙坡杂文》在家里的书
架上站了几年,直到多年前
,吕大年兄推荐,这才从书
架上翻出来,从此不能罢手
,反复阅读;母亲病重期间
,我往返于广州一长沙的高
铁,最常带的就是这本薄薄
的小册子,其中像《记波外
翁》《酒旗风暖少年狂》等
更是反复琢磨。我以为,那
是写人的最高境界,希望能
学得几分神韵。这组文字收
入的篇什中,大学同学、校
友激赏孙道天先生一篇;而
钟叔河一篇刊发后,一直对
我有些失望的钟先生说:“
秦颖唉,你还是会写文章的
嘛!”收入的新写的几篇,
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写作的
某种勇气,而且更加注重人
物性格的表现,更加注重人
物形象的丰满。比如《自信
,否则没人信你——许渊冲
先生印象》,文章写出后,
犹豫了很长时间,寄给了几
个相关的友人看,反馈回来
的意见,让我更加犹豫。可
若按意见改,这文章便没啥
意思了,最后还是鼓足勇气
投了出去。巧的是两三个月
后,大学同学张敏打电话,
要我马上打开电视看中央某
台新开播的节目《朗读者》
,许渊冲在打头阵。这之后
,我又看到不少写许先生的
文章,但要说人物形象的丰
满,我还是有自信的。
序跋部分,字数不多,
却是我很看重的几篇。《四
书》《周易》的前言后记,
表现了初生牛犊的猛劲,大
概也是这本集子里收入的我
的最早的文字,它们是典型
的编辑的文字。比如,汉英
对照《周易》的前言,谈不
上创见,只是努力将自己的
理解晓畅明白地写出来。那
时候,我的办公室跟岳麓书
社的杨坚先生门对门,平常
不敢去打扰先生,写完这篇
东西,我斗胆呈先生指正。
第二天,他将稿子还回来,
说:“大概是那么回事吧!”
先生很严
精彩页
欲望的记忆
——读《感觉的自然史》
我的美食启蒙,来自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美食家》,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了。在经历了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童年少年时代之后,这电影在我眼前打开的是一个奇异的世界:一大早摸黑起来为的只是一碗头汤面,冒着风险干的竟是邀一帮食友聚宴的勾当,白色的食盐竟然是一切美味之源。今天,这都不是问题了。问题是如何追逐美食,享用佳肴,及时行乐。这个时代的人颇有些犬儒心态,往往把口腹之欲作为最最堂皇、值得夸耀的欲望加以强化、追逐、谈论。这也难怪,民间早就有了谚语:人生一世,吃喝二字。吃喝变成生存的目的、生存的哲学了。奈何?之所以有这么一番回忆和感叹,是因为最近编辑的一本书,《感觉的自然史》(戴安娜·艾克曼著,花城出版社“三尺书架”之一种),它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谈论人的五种感官,读来颇开眼界,且意趣盎然,特别是味觉一章,勾起了我的许多记忆和联想。
书中说,“食物”一词所指的东西,并不像岩石、雨水这些词一样那么简单。“食物对大多数生命来说,是快乐的源泉。那是一种复合的满足感,既是生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与童年的记忆相关联。”读到这,我有被击中的感觉。这话直接与我的经历体验联系起来了。那是几年前,去深圳玩,一个朋友在自家开的湘菜馆——“伊辅园”招待我们。这馆子颇有些古意,墙上挂有赵朴初老的翰墨:“伊辅园释名。”据说伊辅公丁善庆,餐馆老板的祖上,岳麓书院第十二代山长,为解决进京赶考的学子的吃饭问题,发明了方便面。“伊面”一词由此而来。这天的饭桌上那满满一桌子菜里,让我酣畅淋漓、大快朵颐的竟是一钵不起眼的香干煲。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一钵热气腾腾的香干子端上桌后,一方面是习惯,一方面是其色香的诱惑,我先舀了满满一勺,然后将那一整勺切成拇指大小的香干丁连同荤素辛辣五颜六色的配料囫囵送入口中。
接下来,用舌头感觉其质地,尝试其辛辣,用鼻子嗅吸其芳香,用舌头将之翻转腾挪,然后慢慢咀嚼,同时咀嚼的声响在耳际回旋。且慢,这是套用了《感觉的自然史》一书中的描述,作者说“细细地品味”的物理、生理、心理的过程该是如此。大概是吧,但我的品味方式没有这么雅致,通常是狼吞虎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品美食之味,享美食之乐。这大概是那个匮乏年代留下的后遗症吧。回头来看这一勺香干,其味道纯正,质感圆润爽滑,咸辣够劲,混合味丰富。突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吃的香干的味道,想起了小时候的吃食。
我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以“文化大革命”十年为中心。在那样的年代,生活物资奇缺,许多的生活必需品,像肉、米、油、棉布等,都得凭票供应,父母微薄的收入除了一家四口的生活,还要赡养老人,因此每周的打牙祭只有星期天,买两毛钱瘦肉,或蒸或炒或开汤,美味得让肚子觉得里面的油水似乎更加不足了。平常吃什么呢?长沙这地方,或者说我家里,腌菜、泡菜、干菜、豆制品是例牌。可想而知,饥饿感是我们惯常的感觉,平常为了解馋,不免会顺手牵羊,将人家晾在屋外绳子上的干菜、晒在簸箕凉席或地上的红薯片抓一把,塞进裤口袋当零食。豆制品常见的有这么几种:豆腐脑、豆腐、香干子、兰花干子、油豆腐等。这些东西价廉易得,营养也不错。在我看来,香干子最特别,一个多公分厚,四四方方如小孩的巴掌大小,褐色的表皮雪白的里肉,厚实润泽,而有一股子酱香和豆香。它是做菜的好原料,可配各种荤素菜料爆炒或闷煮。对小孩子来说,还可当点心“生”吃(其实是熟的)。除了配料的变化,不同的刀工——切片切丝切丁——也会带来不同的味道。这是遗忘了多年的童年味觉记忆和饮食之乐。离乡多年,几乎见不到小时候吃过的那种香干了。南粤也有香干,但制法不同,压得扁扁的,成了干瘪的薄片。如此制法,失去了一种滋润,少了一分厚实,人口后缺了圆润爽滑,也少了点酱香豆香。伊辅园的这钵香干煲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食物不仅引人思乡,还撩人怀旧。这大概就是书中所说的,食物会引爆记忆深处的童年味觉了。当我兴奋地这么告诉大家时,心里竟当作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感受跟大家分享了,大有野人献曝之嫌,表达得却是那么的率真恳切。
味道的记忆是那么的牢固顽强不讲道理,其实,里面包含的何止味道本身呢?那已不仅仅只是欲望的记忆了,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是“人文”的记忆。但是,味道的记忆又的的确确是一种生命的记忆。漂泊在外的游子,垂老之年思念家乡亲人,常思“叶落归根”。这么说,崇高而深情,只是有些形而上,细想下来,似乎还不够说服力。倒是作家阿城的一个说法,似更近实情。阿城说,所谓“叶落归根”,其实是人老了,胃实在忍受不了异国他乡的饮食,非得回来过把瘾再死。这形而下的解释真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生活的奇妙与无奈。我听到过两个故事,虽然主人公并没有漂洋过海,但并不妨碍拿来作为这话的旁证。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