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俄罗斯史(第8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对一名研究俄罗斯历史的学者来说,撰写一部通史某种意义上是对其毕生的智力和学识的一种陈述。1962年面世的这本《俄罗斯史》,初版迄今已达55年,历经8次修订,一直是西方了解俄罗斯史的主要读本,也是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认可的有学术水平、有史识,叙事客观、准确到位的俄罗斯通史。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的《俄罗斯史(第8版)》内容涵盖了整个国家的历史,从古代的基辅罗斯到当今的俄罗斯联邦。作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全方位审视了俄罗斯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社会、文化,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作者简介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裔美国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梁赞诺夫斯基是西方知名的俄罗斯历史研究专家,在该领域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其代表著作有:《俄罗斯史》《俄罗斯历史与思想中的彼得大帝形象》《尼占拉一世与俄罗斯的民族主义,1825—1855》等。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地理概况
第二章 罗斯人以前的俄罗斯
第二部分 基辅罗斯
第三章 基辅公国的建立
第四章 基辅罗斯:政治概览
第五章 基辅罗斯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第六章 基辅罗斯的宗教与文化
第三部分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
第七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引言
第八章 蒙古人与罗斯
第九章 大诺夫哥罗德
第十章 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
第十一章 莫斯科的崛起
第十二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第十三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宗教与文化
第十四章 立陶宛一罗斯国家
第四部分 莫斯科大公国
第十五章 恐怖的伊凡的统治(1533—1584年)和费奥多尔的统治(1584—1598年)
第十六章 动荡时期(1598—1613年)
第十七章 米哈伊尔(1613—1645年)、阿列克谢(1645—1676年)和费奥多尔(1676—1682年)的统治
第十八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第十九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宗教与文化
第五部分 俄罗斯帝国
第二十章 彼得大帝的统治(1682—1725年)
第二十一章 彼得大帝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之前的俄国史: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彼得二世(1727—1730年)、安娜(1730—1740年)、伊凡六世(1740—1741年)、伊丽莎白(1741—1762年)和彼得三世(1762年)的统治
第二十二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和保罗(1796—1801年)的统治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十四章 18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第二十五章 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1801—1825年)
第二十六章 尼古拉一世的统治(1825—1855年)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十八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文化
第二十九章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1855—1881年)
第三十章 亚历山大三世时期(1881—1894年)和尼古拉二世前期(1894—1905年)
第三十一章 尼古拉二世后期:1905年革命和1905—1917年的君主立宪时期
第三十二章 从“大变革”到1917年革命时期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十三章 从“大变革”到1917年革命时期的俄国文化
第三十四章 1917年革命
第六部分 苏联
第三十五章 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序论
第三十六章 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年)与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第三十七章 前三个五年计划(1928—1941年)
第三十八章 苏联外交政策(1921—1941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第三十九章 斯大林的晚年时期(1945—1953年)
第四十章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1953—1985年)
第四十一章 苏联的社会和文化
第四十二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与苏联解体
第七部分 俄罗斯联邦
第四十三章 后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叶利钦、普京及其他
第四十四章 1991年以来的社会与文化
附录
一、俄国君主世系表
二、苏联行政区划图(1976年1月1日)
三、有关俄国历史的英文推荐书目
四、专有名词汉英对照表
后记
出版者附记
序言
这本书的翻译是上海俄
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的秘书
长杨烨同志受学会的委托
,组织几个会员和华东师
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完成
的。我名义上是这本书的
顾问,但只是通读了全部
译稿,提了几点意见,充
其量只能算“顾得上就问”的
角色。因此由我来做这个
译者序实在有点名不副实
。因为实在拗不过这本书
的译校者,加上看了译稿
以后也有一些想法,就代
替译者说几句吧。
读者面前的这本《俄罗
斯史》是近年来英语国家
教育界、学术界的同类出
版物中较有影响、学术水
准也较高的教材。作者尼
古拉·梁赞诺夫斯基是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有
近半个世纪从事俄国(包
括苏联)通史的教学和研
究的经验。此书在某种意
义上堪称他终身学习、教
授和研究俄罗斯和苏联历
史的一个总结。此书的影
响可以从其多次再版的事
实中略窥一斑。该书的第
一版是1962年出的,后来
在1968、1976、1983、
1992和1999年五次再版。
本书所据的原版书是2005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第
七版。由于原作者年事已
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
史学教授、专事近代俄国
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马
克·斯坦伯格成为这个最新
版的合作者。通读全书以
后,我觉得这本书有如下
优点和特点。
一是学术性很强。好的
教材应当力争体现最新学
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
水准。每次再版,作者都
根据学术上的最新进展和
当代苏联历史的最新事态
,做了必要的增补和修正
。作者还多次到苏联和解
体以后的俄罗斯进行考察
及学术交流,修订第七版
时还利用了苏联解体后解
密的苏联和俄国档案。用
今天中国流行的一个词来
说,作者做到了与时俱进
。可以说作者写这本书花
了四十多年。作者在编写
过程中非常注意避免仅仅
简单地讲述俄苏历史,重
视向学生或读者介绍有代
表性的各家学术观点,比
如在基辅罗斯的社会性质
、蒙古统治的历史评价、
莫斯科公国崛起并统一俄
罗斯的原因、苏联解体的
背景和原因等重大问题上
,作者都为读者提供了学
术界内部各种有代表性的
解释。虽然作者不赞成共
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但
其对苏联历史的总体介绍
和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和人物的评价还是比较客
观的,比如,作者既指出
了斯大林体制带有某种专
制性质,同时承认这个制
度不仅仅建立在恐怖的基
础上,也得到了相当多的
苏联人民的真心拥戴,具
备一定的合法性。作者在
历次写作和修订此书的过
程中,还征求了英美两国
众多研究俄国和苏联的著
名学者的意见,或请他们
阅读过书稿,这些人包括
迈克尔·卡尔波维奇、伊赛
亚·伯林、格列高里·格罗斯
曼、理查德·赫尔和理查德·
派普斯。熟悉俄苏历史和
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国内同
行都知道,他们都是国际
知名学者。
第二,在结构上,这本
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通史
,从史前时期一直讲到普
京执政时期,全书分七大
部分,依次分别是导论、
基辅罗斯、蒙古统治时期
或封建格局时期、莫斯科
大公国、俄罗斯帝国、苏
联和俄罗斯联邦。彼得大
帝以来的历史占了全部篇
幅的三分之二强,体现了
适度的厚今薄古。对彼得
大帝以前的历史处理得也
是详略得当,重要的事件
、人物全部涉及了。除远
古时期以外,对每一个重
大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
每一个部分),除按时间
顺序纵论该阶段的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外,还设立
专章介绍该阶段的经济、
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
和宗教。历史既是在特定
的时间内发生的,也是在
特定的地域里展开的,自
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
者一贯注重地理对历史的
影响,此书也不例外。全
书以对苏联版图范围内的
东欧、中亚和北亚的地理
介绍开篇,考虑到地理因
素对俄苏历史发展的巨大
影响这一客观事实,作者
的这种安排也是此书的一
个亮点吧。
三是文笔优美流畅,深
入浅出。这也是许多西方
优秀学术作品的一个共同
点。译校者们在翻译中力
图再现原著的文风,效果
如何,有待读者的裁判。
当然,书中不少地方也
表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知
和偏见,这在西方学者中
并非少见,相信读者自有
鉴别能力。
学会之所以译介此书,
除了此书的上述特点之外
,还有如下考虑。迄今为
止,虽然在国内出版物中
不乏关于俄苏历史的著作
,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局限
。其中少有西方学者的同
类著作,它们大多译自苏
联学者的著作,也有少数
国内学者的著述。这些著
作代表了一定时期苏联和
我国学术界对俄苏历史的
看法,且大都止步于苏联
解体前,少有涉及苏联解
体后的俄罗斯的,更罕见
从远古一直讲到今天的俄
罗斯联邦的通史著作。西
方学术界对俄苏历史的看
法自有其独特视角,了解
他们对俄苏历史的见解,
对于丰富、开阔和启迪对
此问题有兴趣的国内读者
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头脑,
定有裨益。本书不仅从古
至今完整再现了俄罗斯的
全部历史,而且代表了西
方学术界对俄苏历史的最
新观点。相信本书的出版
对于国内关于俄苏问题的
教学与研究,多少会有些
帮助。另外,作为高校教
师,多年来我们痛感
导语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的《俄罗斯史(第8版)》是近年来英语国家教育界、学术界的同类出版物中较有影响、学术水准较高的俄国通史。作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有近半个世纪从事俄国(包括苏联)通史的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此书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他终身学习、教授和研究俄罗斯和苏联历史的一个总结。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避免仅仅简单地讲述俄苏历史,重视向读者介绍有代表性的各家学术观点。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
本书总算译完了。与翻译
有关的一些话,在译者序
中已经说过了。这里仅就
一些技术问题以及各个参
与者对此书的贡献,作一
些说明。
俄语中诸如人名、地名
和机构名等专有名词在汉
语中的表达,至今难以找
到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和
没有争议的标准。本书是
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这就
进一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
性。为此,我们查阅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
海》、《苏联百科全书》
(中译本)及新华社编定
的关于俄语翻译中的音译
规定等权威工具书,力争
规范、统一。一些约定俗
成的习惯译名则保持不变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
我们对所有的专有名词,
除了非常著名和通用的以
外,如“列宁”、“俄罗斯”、
“卢布”和“独联体”等,都在
正文后的“专有名词汉英对
照表”里列出了它们的英汉
两种表达。
考虑到书中涉及的一些
历史概念、人物和事件,
特别是古代的概念、人物
和事件对国内非专业读者
来说比较陌生,为了便于
理解,我们在认为必要的
地方加了译注。原书附录
中有一个关于俄苏历史的
英文书目,为了便于有兴
趣的读者的查阅,没有翻
译,直接放在附录里。原
书附录里还有一个按作者
名排序的专业文献目录,
涉及英法德俄四种语言,
其中俄语文献是用拉丁字
母拼写的,篇幅很大,专
业性极强,考虑到本书的
教材和通史性质,我们没
有保留。原书的索引我们
以为过于繁琐,也没有翻
译,代之以一个“专有名词
汉英对照表”。
杨烨和卿文辉主持翻译
了本书。卿文辉和高升编
辑了附录中的“专有名词汉
英对照表”。卿文辉、陈钜
山和赵泓校订了全部译稿
。赵泓校订了所有源自俄
语的专有名词的标准译名
。赵泓和卿文辉撰写了译
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
院、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
研究院、外语学院和对外
汉语学院的部分教师和研
究生也参加了翻译。各参
与者对本书的贡献如下:
陈钜山:序言;徐龙弟
:第1—6章;卜新兵:第7
—14章、第38章;衣晓龙
:第15—17章;郭锐敏:
第18、19、42章;宋静:
第20—23章、地图(部分
);张惠玲:第24—26章
;杨烨:第27、28章:罗
鹏部:第29章;高升:第
30、31章;卢祥:第32章
;张文彬:第33、34章;
余华川:第35、36章(部
分);钟远:第36章(部
分);王道云:第37章;
李红利:第39、40章;梁
倩:第41章;饶淑莹:第
43、44章(部分);夏慧
芳:第44章(部分);卿
文辉:俄罗斯君主世袭表
、苏联行政区划图及地图
(部分),第1—26章部分
重译。
限于水平,译文肯定还
有不少不足之处,我们诚
恳地期待着专家和读者的
批评和指正,以便在机会
允许的时候做进一步完善

译者于出版前夕
书评(媒体评论)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市
场上关于俄罗斯史主题最
好的著作。
——William B.Kory(匹
兹堡大学教授)
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卷
本俄罗斯通史著作:结构
合理、观点公正、通俗易
懂。
——F.Kazemzadeh(耶
鲁大学教授)
该书树立了俄罗斯通史
教科书的典范。
——《纽约时报》
精彩页
经济上的理由部分地与地理因素相关。莫斯科河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贸易动脉,当莫斯科公国沿着水路扩张时,它得益于同时又有助于提升不断增长的经济交往。苏联历史学家特别着眼于主要根据共同市场的成长来解释莫斯科的扩张。另一条与经济有关的思路强调莫斯科王公们在其领地上发展农业和支持殖民方面取得的成功。这种观点宣称,这些王公们在争取农民来自己的土地上定居方面花的功夫远胜于他们的对手,他们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包括:用各种方式激励自由农民,从蒙古人手中购买囚犯。他们的另一个优势是,他们设法在自己的领地上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与安全,这对经济生活极为有利。
政治论证则部分集中于蒙古金帐汗国的状况和政策,以及莫斯科王公们与大汗们打交道的聪明策略。不过,好时候如同好策略一样重要。从14世纪以来,尽管也有过一些复兴时期,但蒙古帝国是慢慢破裂和衰弱。“黑死病”带来的毁灭,因巴尔干半岛和中国出现问题而造成的贸易网络的破损,以及金帐汗国内部争夺权力的暴力冲突,这些就为罗斯王公们创造了机会。莫斯科公王们也擅长于此。当蒙古人仍保持着他们的力量时,莫斯科王公们对大汗们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急于与他们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帮助蒙古人清除了较不听话也较为英勇的特维尔和其他一些罗斯诸侯国后,他们就坐稳了大公的位置。此外,他们还为蒙古人征收贡赋,这样就获得了对其他罗斯王公的一些财政权力和间接的司法权威。的确,大汗们将那些无力交纳贡赋的诸侯国整个地交给莫斯科王公们。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即使是14世纪结束时,铸币仍然在莫斯科进行,这证明着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比如,1382年后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统治时铸造的一种硬币,一面是这样的话:“大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另一面则是“脱脱迷失苏丹万岁”。随着金帐汗国的破裂和莫斯科的强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改变了。无疑,新的莫斯科王公们继续要去面见大汗,求得他对王公宝座的专许;但到了瓦西里二世时,他却并不请求大汗的批准就任命自己儿子为继位者。如同我们看到的那样,那些臣服和效忠的仪式和实在表现,有许多已经越来越被忽略了。当伊凡三世最终断绝对金帐汗国的臣服时,他就完成了这个渐变过程,而蒙古人再也没有力量来阻止或回击它了。
如同上述显示出来的那样,莫斯科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那些统治王公。人们通常认为,从几个方面看,莫斯科在王公问题上都是幸运的。全然的运气构成了画面的一部分。就像统一了法兰西的卡佩王朝的国王们(Capetian Kings)一样,连续几代莫斯科公爵都有男性继承人,并且没有发生继承权冲突。特别幸运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斯科公爵的儿子们都没有叔伯与他们争夺王位。当经典的叔侄之争最后在瓦西里二世统治期间爆发时,由父到子的直接继承已在莫斯科公国获得了足够的名分与支持来战胜挑战。公国的幸运还在于,早期的统治者在血统上源自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最小的儿子,因此属于王室中地位平平的支脉,这使得他们认识到全身心地经营自己的小公国比为了公国以外的更大野心而忽视自己的公国更为有利。
人们通常相信莫斯科公爵们的政策为莫斯科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伊凡·卡里达到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这些统治者作为“俄罗斯土地的统一者”,作为高明的地主、经理、商人、武士和外交家,都是杰出的。他们做事的效率都很高,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事业规模不大。克柳切夫斯基区分出了莫斯科获得领土的五种主要途径:购买,武力夺取,在金帐汗国的帮助下以外交手段获取,与其他公国的王公们签订服役协议以及让莫斯科民众到伏尔加河的对岸定居。莫斯科公国内部普遍存在的相对繁荣、良好管理、和平及秩序不仅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农民,而且也日甚一日地吸引着贵族和其他阶级的成员来到不断壮大中的大公国。后者的到来具有重大意义。从政治上看,莫斯科的发展遵循着我们前面整体讨论东北部时提到的那个模式:在一个相对原始的社会中,在一种整体流动和变化的局势中,王公作为组织者、拥有者和统治者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不同的职能对他来说区别不大,而基辅政治体系中的其他因素都衰弱乃至于萎缩了。比如,我们知道,莫斯科最后一任千夫长瓦西里·维里阿米诺夫(Basil Veliaminov)于1374年去世,从那以后这一官职就取消了。另一方面——学者们近来论证说,莫斯科的权力主义——至少是在恐怖的伊凡之前——就要求着国内力量两个主要来源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贵族与教会的合作。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完成了将那些竞争王公纳入自己的贵族和军队的过程——首先让他们成为“服务王公”,一些历史学家这样称呼他们,然后将他们融入贵族,并且礼遇这个扩大了的贵族阶层。为了确保贵族的忠诚,早期莫斯科王公们向他们质询国家事务,保证他们拥有相当的地方财富和作为土地巨头的权力。
P106-10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