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代一百年》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回望百年”,回顾了晚清政治改革中改良与变革的互相博弈;第二编为“重建晚清历史细节”,重新分析了甲午战争、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第三编为“百年文化启蒙”,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失经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望(近代一百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勇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回望:近代一百年》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回望百年”,回顾了晚清政治改革中改良与变革的互相博弈;第二编为“重建晚清历史细节”,重新分析了甲午战争、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第三编为“百年文化启蒙”,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失经验。 作者简介 马勇,知名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史等研究。 目录 第一编 回望百年 以改良反制革命 3 从维新到新政 4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 5 改良确实一度反制了革命 8 清末官制改革的启示 10 皇权边界 10 以责任政府为皇权分忧 14 错失良机 18 ...... 序言 《回望:近代一百年》 过去三十年,我也随着 我虽然并没有真正做到 其实,任何学术进步都 过往四十年,中国历史 四十年间的进步,基础 知识生产方式的进步, 许多研究者将近代百年 另一个视角是,我们也 从大历史去定位近代百 是为序。 马勇 导语 《回望:近代一百年》里汇集的是作者多年来随写随发、长短不拘的一些文章。 精彩页 以改良反制革命 从维新到新政 孙中山是一个坐而言起而行的革命家,他是这样认识的,就要这样行动。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三个月后,孙中山就在香港数度游说日本总领事,希望日本政府支持他武装反清。那时中日战争还在进行,按照孙中山的设想,日本人一定会和他合作共同推翻清廷。然而,日本的战略目标并不是推翻清廷重建一个新政府,他们的目标除了领土、赔款,最重要的就是开放中国市场,准许日本资金自由进出。日本政府不可能支持孙中山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孙中山的第一次广州起义还未发动就失败了。 这场未遂的广州起义究竟对清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还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可以肯定的是,清廷在此前后开始的维新运动,多少具有防范革命发生的背景。维新运动就是要解决体用两分、本末倒置的问题,就是要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某些改革。这无疑是对甲午战争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种曲折迂回的回应。 维新运动顺利进行了三四年,不料到了1898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胶州湾危机促使原本平和的政治变革加速进行,在稍后的一百天里,年轻的光绪帝发布了数不清的御旨,恨不得一夜之间将中国引领至日本明治维新的轨道。 那时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一个,即怎样引领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与东西洋各国一样的国家,就是要克服先前几十年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然而我们看到,当维新运动终结之后,所谓政治上的大逆转,恰恰与近代中国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清廷不是引领中国迈向世界,而是利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将中国与世界隔绝。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可能有许多原因和背景,只是统治者在面对这场运动时,确实没有光明磊落,确实有利用其排外情绪以化解政治困境的企图。 义和团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悲剧,当这场运动烟消云散,中国重新踏上新政路途。清廷在1901年的新政宣示,表面上看是一种自主行为,其内里则是1901年《辛丑条约》所表达的“辛丑共识”:中国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必须尽快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尤其是观念上的差距。这就是“辛丑共识”的意义。中国从此又迈上了一条顺应潮流的道路。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 为了消弭反满革命思想,清廷化危为机,开启政治改革的大门,重回几年前维新变法轨道。应该承认,清廷这次是动真格的,毕竟只有几年时间,中国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地方自治、教育改革、司法独立、近代城市的发展与管理等,都有许多新气象。随着地方自治的推广,绅商和新兴的中产阶级出现了、发展了;随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教育发展,先前争论激烈的科举制度竟然波澜不惊地被废除了;至于司法,两千年帝制时代不存在什么独立不独立的选择,所有官吏其实都是司法官,现在不一样了,司法从行政体制中抽离出来,司法本身的分权制衡也在那时建构起来了。这都是新政时期的重大进步。 新政的政治进步是明显且巨大的,只是新政始终没有解决一个方向性选择,没有为中国建构一个稳定的持续发展机制。也就是说,这几年的进步和先前几十年洋务新政时期的经济高速成长一样,都是行政独大行政主导的产物,从政治架构上说就是君主专制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