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纸声远(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冠生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郁达夫:“我像是被勾了魂,摄了魄”

日记文字,对郁达夫有特殊意义。

他喜欢看,曾专门写文章说:“由我个人的嗜好来讲,我在暇时翻阅旁人的著作的时候,最喜欢读的,是他的日记,其次是他的书简,最后才读他的散文或韵文的作品。”

他喜欢写,《达夫日记集》收录日记十五种:劳生日记;病闲日记;村居日记;穷冬日记;新生日记;闲情日记;五月日记;客杭日记;厌炎日记;沧州日记;水明楼日记;杭州小历纪程;西游日录;避暑地日记;故都日记。

他需要写。一是为缓解苦闷,记载私事,存录备忘。二是为缓解生活困境。“到头来不得不卖自己的个人私记,以糊口养生”——这是其经历;“文人卖到日记和书函,是走到末路的末路的行为”——这是其感叹。

他一路写,一路研究,留下专文《日记文学》和《再谈日记》。文章都不算长,但史料丰富,见识特出。左读右看,如进一间日记博览馆。从中国“宋遗民明遗民的随笔日录”到文艺复兴末期的英国日记风尚,旁征博引,从容说来,饶有兴味。

1927年初夏,郁达夫因患黄疸住院。为解无聊,找书看,借得两部日记。其中瑞士人埃米尔所写的那部,他曾读过英译摘要,也读过德文片段,这回看的是全集。借助字典,通读一遍,“消磨了许多无聊赖的黄昏”,真能解乏。

其中不少段落,让郁达夫心动。如——

“多少伟人杰士,我所认识的都被死神拉入冥冥之中去了。……学者,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史学家;旧的时代,死灭过去,新的时代,将有什么产生?几个老者……还在把我们联系在过去的有荣光的时代之中,然而形成伟大的将来者,又是何人?……现在是时候了,是我们的力量或我们的无聊的暴露的时期了。是你的天才、英气、力量的显现的时期了,你究竟准备好了没有?”

此时的郁达夫,早已因《沉沦》成名。甚至因见贤思齐,他已着手编辑《达夫全集》,以追《胡适文存》《独秀文存》的风神。

自信如此,可谓春风得意。如果此时回答埃米尔之问,当然是准备好了。

上苍赋予郁达夫罕见才情、难得机遇,也为他准备了一个人生克星。《达夫日记集》载,1927年1月14日,上海法租界尚贤里,同乡孙君家,郁达夫初见王映霞。当天日记说:“中午我请客,请她们痛饮了一场,我也醉了,醉了,啊啊,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能也在那里忆我?”“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霞君。”

才子热烈如火,开始猛追佳人。郁达夫告诉孙君(百刚):“我真是入了迷,着了魔,我像是被勾了魂,摄了魄。每天时时刻刻想着她。换句话说,是坠入情网,恋爱了。我十分热烈地爱上她了,好像身不由己。”

王映霞的反应,则让郁达夫心凉。对他的热诚邀约,王回了一张便条:“因病不能来,请原谅。”三番五次如此,后来“连字条也不写一个”,郁达夫郁闷到“去大世界听妓女唱戏”,“心里更是伤悲难遣”。

《村居日记》里,有大量类似记载。若此时答复埃米尔之问,郁达夫当再无底气说自己准备好了。

P3-5

作者简介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做过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曾在《读书》《东方》《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乡土先知》《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远古的纸草》《纸年轮》《纸日月》《过去的先生》《晴耕雨读》《锦书来》等作品。
后记

《纸年轮》出版不久,2011年6月24日,网络上有篇微博文章,署名“黄老邪”。说到《纸年轮》,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百年,一百本,随见心喜,散漫记下。无始无终,无刻意无雕琢,无剑拔弩张,无大悲大喜。年轮原本叉脆又硬的齿痕,被字里行间的优裕抚摸成柔软曲线,智性之芒反变形为光晕缓慢倾泻流淌……

如此文字,比《纸年轮》水准高妙多了。如此高手,如此浸入骨髓的阅读感受,是我根本不敢指望的化境。

有理有据地拔高,让我受到极大鼓励,又不至于在“过奖”感觉中过分不安。恕我孤陋,对如此厚道的智慧、如此隐蔽的开示,不知如何致谢。

只想说:这段评点,未及百字,已胜万语千言。

再有十年二十年,脆硬之物象能否借文字化出柔性,刺目之锋芒能否经文字发散柔光,尚无把握,何况当下?

黄先生慈悲,本来遥不可及,经他说出,感觉亦远亦近。即便散漫惯了,也不好意思继续散漫下去。纸上年轮,还须“无始无终”地滋长。多年后,某一圈生成时,真有光晕乍现,且有“缓慢倾泻流淌”状,愿有机会向黄先生当面称谢。

亦远亦近的,还有纸声。从世相看,纸声确是渐远;从个体看,乐意听纸声的人也还不少。8月17日的2017上海书展,展馆内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为参加“两海文库”签售活动,带了《纸日月》。专程到场的读者,则带着《纸年轮》《远古的纸草》等。都是年轻人。愿其人生共纸声。

一个月后,9月16日,一位年轻朋友走进林芝金东藏纸生产现场。

虽远,亦近。

查资料,知藏纸有“不被虫蛀…‘不因时间长久而损坏”“字迹不会模糊”等特点。这不就是“金石之寿”乃至“寿于金石”的一个来处吗?

据说,古老藏纸的现代延伸产品有日记本。真想明年就能用上这种本子,更希望有更多保持手写日记习惯的人用藏纸本书写日记。

本书说到的“流亡日记”,手稿纸页已变脆,不敢轻易翻动。

和“流亡日记”一并构成本书话题的,是二十多部中外作者的日记。

人类书写自身历史,日记有特殊贡献。宋教仁日记定名曰《我之历史》。从文化积累看,日记和书信可谓双璧,既作了记录,也参与了人文世界建构。

闲读书,偶作札记。遵陈卓兄嘱,书信类书籍的部分札记已作《锦书来》出版。这本《纸声远》,是日记类书籍的部分札记,或可作《锦书来》姊妹篇。不同者,《锦书来》大体是报端专栏文章结集,《纸声远》中绝大部分文字则未公开发表过,是新写。

当今微信发达,铺天盖地,纸质书信成了稀罕物。《锦书来》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与追怀。希望它能回归,义不抱太大指望。

《纸声远》有同样的意思。屏幕日记、网络日记是“美好新世界”的新象征,是全民全方位全天候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纸质日记受冷落自是必然。

前些时与朋友交流,告正写《纸声远》。有中科院吴老师说:犹可迫。

说得好。已有出版机构追索故纸中的书信、日记,颇见成效。

近来面世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值得推重。日前自万圣书园买回《邓华熙日记》《汪荣宝日记》《王承传日记》《翁同稣家书诠释》等,都是珍本。

该丛刊主编称,“重视整理那些辨识不易、流传稀少、整合困难的稿钞本文献,尤其重视日记和书信”,“让书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活起来”。

此事缘起二十年前。

一位年轻人整理线装书,偶见一张酒水单夹在其中,“细读之下不禁为之诧异半响”。历史原可如此记录,如此再现,纸有大功。

这页民国时期上海某酒楼的酒水单,使其史观发生变化,又影响到编辑朋友。他们立志还原“晚近士大夫的家国记忆与生活图景”,遂有此丛刊。

一叶知秋,一页知史。

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纸上清清楚楚。

纸声渐远,仍可亲近。

一位大学同学、好友,现执教于美国,她说:“我这里,最近一两年来,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不像从前爱折纸了。折纸需要静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体会到喜悦,而电子游戏可以在瞬间把他们带入‘玄幻世界’。但是我没有放弃鼓励、诱惑他们。”

用折纸诱惑孩子,借纸声保持质朴,启发兴趣,养成专注,呵护童真,需要母亲般的仁慈和爱心。

今天是母亲节。愿天下母亲和孩子一起多闻纸声。

多些亲近纸声的孩子和母亲,还有父亲,世上自然多些安详、欢喜。

本书里的纪德说:“我本来要称为‘朋友’的,就是纸页。”

纸声远,犹可追。

张冠生

2018年5月13日

于京西北博雅西园

目录

自序

上篇

 郁达夫:“我像是被勾了魂,摄了魄”

 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柳亚子:“前途真喜向光明”

 宋云彬:“心中有三扇门紧闭着”

 王云五:“真有过屠门而大嚼之概”

 梁漱溟:“把我留在政府外边不好吗?”

 丰子恺:“人是到处寻苦之动物”

 郑天挺: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潘光旦:“志于教读并将老于教读”

 浦江清:“恐仍须西去”

 徐铸成:“今后不写日记矣”

 夏济安:“干脆死了这条心吧!”

 刘晋:用人家当手纸的纸订成日记本

 顾圣婴:她的水晶般的纯粹

下篇

 梭罗:“哪儿去寻找更文雅的社会?”

 蒙田:“有多少为说而说的空话!”

 李希霍芬:“今天如此专心于研究中国”

 安娜:“不必担心他会爱上另一个什么人了”

 纪德:“做过壮丽旅行的人多么幸福!”

 司徒雷登:“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特别任务”

 拉贝与魏特琳:用两代人的心力翻动一本书

 马林诺夫斯基:“形成对生活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雅明:“我的自由撰稿职业,不属于任何党”

 奥威尔:首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凯南:“为了这本日记,无所期待,无所指望”

 鲍曼:“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慰藉”

 桑塔格:手指间总有潜力在熠熠生辉

 曼古埃尔:“径直采取行动就是回答”

外篇

 扬州日记(五则)

 温故日记(四则)

 “纸年轮讲堂”筹办日记(五则)

 清读日记(九则)

后记

序言

纸声轻微。

世间声响万千,天籁,地籁,人籁。纸声常被忽略。

幼儿听故事,母亲翻书,纸声簌簌,伴着妈妈温柔的口,孩子稚嫩的耳。

坐在图书馆、阅览室,每翻一页,辄m纸声。若有若无,常常无感。

一般来说,纸声之于人耳、人心,空间距离很近,时间距离很远。

纸声喧哗。

“文革”初期,一张大字报引来全民性口诛笔伐,大标语山呼海啸。

为以最快速度庆祝“最高指示”的发布,往往先把大幅空白纸贴上墙,再写字。纸声哗哗。

迄今半个世纪过去,亲历者还在,难得一说,更难得传播。

年轻人偶闻,感觉遥远得很。

纸声命薄。

一点暴力、强权,就能让它销声匿迹。

1221年,纸张由中国经阿拉伯世界西渐,将登陆欧洲。腓特烈大帝颁布法令,禁止这种“亵渎宗教”之物用于行政文书,力拒纸声临近。

1933年,纳粹焚书,j百万册化成灰烬,再无任何声响。

纸声强大。

能量足以为极权国家政权送终。

索尔仁尼琴写《古拉格群岛》,铁笔神篇。有人这样描述其功能——“再强盛的帝国,有时就坍塌在一位作家的纸页上。这看来类似一个神迹。神说,这种制度不好,这个社会不好。您把它写下来,一切就结束了。”

后来,帝国远遁。

纸声高贵。

东西方都葆有对纸张的尊敬。

在中国传统中,从翰林院编修到田夫野老,一样“敬惜字纸”,从不轻薄。

法语中,“纸草”(papyrus)和“法老”(pharaon)两个词的词源同样是papouro,意思是“尊贵的人或物”。神迹和福音,都被记录于纸。于今,久矣。

纸声慈悲。

佑护发愿求知的人得偿夙愿。

1977年,“文革”后恢复首届高考。有幸赶上,得进考场。

发考卷,纸声来。交考卷,纸声去。

临考仓促,未能终卷,居然换来一纸录取通知书。带着它,进校园,进课堂,纸声变书声,迄今四十年。

纸声厚道。

忠诚助人守护秘密,保存记忆。  乔治·凯南,天才外交官,“冷战之父”。寿数逾百,日记相续八十八年,两万页码,将近五英尺厚。从普林斯顿写到莫斯科、华盛顿。国际风云、个人心事、美国战略、苏联解体……纸上笔尖,沙沙作响,留下远去的铁幕史料。

纸声稀疏。

电子时代,屏幕阅读大行其道。地铁里满是读屏者,难见纸书。

微信改变日记语言和记录方式,更颠覆日记的私密性质。朋友圈里,即时日记信息铺天盖地。吃啥了、买啥了、去哪了、见谁了……满眼光影,不闻纸声。

不时听到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上海季风书园大名鼎鼎,也开始了关张倒计时。

纸声已远。

刚写下“纸声已远”,深圳的一位年轻朋友从西藏林芝发回照片,是金东藏纸生产现场。

成筐的木本韧皮纤维,裁取瑞香科“狼毒”根茎的劳作瞬间,出水成叠、出炉成卷的藏纸,色泽浓淡相宜的纸上花……

纸声远的时代里,欲近纸声,先要“心远”。

今天,中岳嵩山脚下,嵩山论坛第六届年会开幕。印度、俄罗斯、美国、德国、伊朗、日本等地知名学者远道而至,自有中国纸声的感召。“成己成人”的共同话题,须借重故纸遗产中的东方思想资源。

今晚,齐济兄向杜维明先生面奉《周易正讲》。两代学人即兴交流。大书厚重,信手翻检,纸声清晰。

明天上午,嵩阳书院,千年“将军柏”下,中外学者将同台论道。来自耶鲁大学、图宾根大学、德里大学、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学者,各有专攻,会聚“天下之中”,讨论人类发展最前沿的普遍性问题。

在范仲淹、司马光、二程、朱熹曾经讲学的书院,期待思想交锋,纸声交响。

一位美国作家,Philip Yancey,最近写文章警示世人,阅渎消亡正导致灵性枯萎。网络上,前一秒钟和后一秒钟注意的是不同事物。移动通信、社交媒体制造m一个远离纸媒阅读的“碎时系统”,把线上线下的时间和人生绞得粉碎。

他自己就是例子。拥有藏书五万册,注意力却已偏向屏幕。更糟的是,他对“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也会喜欢……”没有抵抗力。时常是点击几十次链接后,失去了对原始文章的浏览兴趣。

屏幕浏览几乎无远弗届。

通信技术换代速度惊人。据说不久就能实现wi—Fi全球免费覆盖。全球规模的地球村可望可即。“围城”的定义正在发生历史性改变。

过去是双向,外边的想进去,里边的想出来。如今,外边的急着进去,里边的不想出来。  电子吗啡的感觉,各种鸡汤的味道,真是不错。晕晕乎乎,凌空蹈虚,半天、一天就过去了,还能有酒足饭饱之感。

砚田耕读,田同将芜。纸质阅读,深度阅读,胡不归?

张冠生

2017年9月16日

内容推荐

《纸声远(精)》是作者张冠生阅读中外日记类书籍的札记,与此前出版的《锦书来》(书信类书籍的部分札记)可作姊妹篇。从文化积累看,日记和书信可谓双璧,既记录了历史,也参与了人文世界的建构。作者选阅了浦江清、郁达夫、潘光旦、王云五、丰子恺、纪德、奥维尔、本雅明、桑塔格等28位中外名人的日记。这些名人,其身份、阅历、性情、趣味迥异,作者在阅读他们的日记之后,以高妙的裁剪能力,勾画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日记主人形象来。他们的人文情怀、思想活动、政治主张、性情趣味等等,都被作者以精练的文字集中呈现出来。每篇文字,都是一个人的生命。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美好文字的追怀,引起我们对“纸声”的亲近。

编辑推荐

  阅读消亡正导致灵性枯萎。新媒体时代制造出一个远离纸媒阅读的“碎时系统”,把线上线下的时间和人生绞得粉碎。满眼光影,不闻纸声。

纸声亦远亦近。从世相看,纸声确是渐远;从个体看,乐意听纸声的人也还不少。纸声渐远,仍可亲近。多些亲近纸声的孩子和父母,世上自然多些安详与欢喜。

张冠生著的《纸声远》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与追怀。唯愿人生共纸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