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测量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东汉时期,我国各地地震灾害频发,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经过长期的研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候凤地动仪。
东汉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时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地考察和反复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子就向哪方滚动。又如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
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有一定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地动仪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1700多年。
延伸阅读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在研制过程中,著名科学家冯锐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即利用洛阳地震台接收到的现代陇西地震记录,算出模拟的陇西历史地震的波动效应,然后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再控制特殊的振动台完成洛阳地面震动过程的复现,用这种运动信号对振动台上的复原模型进行检验和改进。2005年4月16日,地动仪复制成功,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是一次重大的跨越。
P12-13
丁俊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199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江淮汽车车间副主任、江淮客车总经办副主任、人力资源科科长、销售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党支部书记、华北分公司(北京、天津、河北)大区经理,安凯客车市场部部长、战略规划部主任。2015年10月加入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任企管部部长,现任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行政、企管、人事、法务、基建、信息化、纪委监察等工作。
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是一个社会立足的根本,也是一个时代前进的保证。中国历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留下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在天文学上,祖先们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创制了多部历法,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天文台、水运仪象台;在地理学上,玄奘写出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完成了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在手工业方面,祖先们发明了弓箭、丝绸、青铜器、刺绣等,这些发明无一不对人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亦在物理学、化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颇有建树。家喻户晓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占有辉煌灿烂的一页。
科技创造历史,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曾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史,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创造。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完全可以继承祖先们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精神,开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要真正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再登科技创造的顶峰。
本书通过全新的体例和合理的安排,把中国五千年的科技发展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分为天文历法、地理探索、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农学农具、数学成就、物理化学、医学药物、手工制造多个板块,把一部中华科技文明史浓缩在薄薄的一册书内。本书既“美味可口”又“营养丰富”,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科技文明的灿烂画卷。
祖先留下的文化,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史,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创新。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完全可以继承祖先们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精神,开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要真正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我们现代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再登科技创造的顶峰。
丁俊奎编著的《科技文化九讲》分为天文历法、地理探索、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农学农具、数学成就、物理化学、医学药物、手工制造多个板块,把一部中华科技文明史浓缩在薄薄的一册书内。本书既“美味可口”又“营养丰富”,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科技文明的灿烂画卷。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止中国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丁俊奎编著的《科技文化九讲》通过全新的体例和合理的安排,把中国五千年的科技发展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