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儒(石元春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石元春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石元春的经历为主线,事随人走;以时序为主轴,以第一人称,讲我自己的故事。全书共十三章。前三章写感恩与成长;第四章写政治运动磨炼;五、六两章写治碱改土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年;七、八两章写校长十年;九、十两章写学术云游;十一到十三章写再披挂,决胜生物质;最末是后记。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感恩父母
我的父母,我的家
幸福童年
受伤的幼小心灵
我的高中生活
我的1949
上武大,还是上清华?
我的人生画布(一)
第二章 大学生活(1949-1953年/18-22岁)
清华园
罗道庄
卢沟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参加土改,脱胎换骨
学习苏联,向往美好
大学毕业,留校读研
我的人生画布(二)
第三章 小忘师恩(1953-1958年/22-26岁)
研究生班
我的导师
论文研究
处女作
遭遇沙漠
阿尔泰练兵
准噶尔之“地学综合体”
南疆展翅
一所大学校
我的人生画布(三)
第四章 “白专典型”(1957-1973年/26-42岁)
“反右”余波
“白专典型”
大婚
转战北京
饥饿中的科学梦
又临险境
“文化大革命”风暴
清泉沟
大难不死
瞧,我这一家子!
异地疗养
我的人生画布(四)
第五章 黄淮海科技战役(上)(1973-1983年/42-52岁)
一个安排后半生的电话
盐碱“猛于虎”
我们的指挥所
打响前哨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布“三阵”,用“奇兵”,首战告捷
浅井风波
栽好梧桐树
一个新时代来了!
喜碰杯,两个500万
IFAD与WB争夺曲周项目
激情燃烧的团队
第六章 黄淮海科技战役(下)(1978-1994年,47-63岁)
时代使命
战役司令员
建军与备战(一)
建军与备战(二)
济南誓师与曲周论剑
打响“六五”战役
走出国门
开国际会议
决战“七五”战役
总理视察和北戴河做客
国家队访苏
“七五”大捷
黄淮海效应
获特奖,激流勇退
双院士与两院士
怀念战友
第七章 草根校长(上)(1985-1990年/54-59岁)
受命副校长
就任校长
“三把火”(一)
“三把火”(二)
“8月会议”与“六个不适应”
构建新型农业大学框架
改变本科培养模式
强化研究生教育与组建科研高地
强化服务社会功能
构建新型管理系统
校长负责制之夭折
三次中南海座谈
八十五周年校庆
第八章 草根校长(下)(1991-1995年/60-64岁)
“二届任期”开局
“终于批下来了!”
人才工程之“五子登科”
人才工程之“百博计划”
人才工程之“推广教授”
校园文化建设之“家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之“橄榄球队”
校园文化建设之“农民科技日”
国际化建设
“八大学院”
以“211工程”谢幕
“寸草心”
第九章 世纪游学(上)(1996-2004年/65-73岁)
“211工程”预审大使
游学高技术王国
问道“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钟情农业科技产业
涉足基础研究殿堂
站在世纪门槛上的张望
两本农业巨著
《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之“发现新大陆”
《中长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之“汇报”
“七三”大关
第十章 世纪游学(下)(2000-2002年/69-71岁)
西行序幕:沙尘暴
质疑“三北防护林”与“退耕还林”
“新华社来了没有”
考察“封育飞播”
羊,换个养法
地换个种法
钱副主席家访
“走出治沙和退耕误区”
抢救绿洲
新疆,回来看您啦!
西行悟道
第十一章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1)(2004-2010年/73-79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华丽亮相
四院士上书
夯实基础
南行开局
“工作会议”起高潮
“一个农学家的能源大梦”
为“生物基”而战
“最后的晚餐”
“风暴”与“海啸”
被边缘化了!
“宰相肚内好撑船”
两院士角力
三年蛰伏,修文习武
“堂吉诃德”在思考
第十二章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中)(2010-2011年,79-80岁)
策划“惊蛰战役”
占据“制高点”
央视“对话”
《决胜生物质》首发式
“我们行!”展示会
展示会之“系列讲座”
“把枪杆子组织起来”
第十三章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下)(2011-2019年/80-88岁)
阳春五月车马喧
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了!
“煤改气”不行,“煤制气”也不行!
固体生物质燃料临危受命
生物天然气异军突起
液体生物燃料一波三折
能源革命不能没有“一片”
上书“十三五”
生物质经济
出征“一带一路”
该为长远谋了!
他长大了,我也老了!
附录一 石元春年表
附录二 石元春主要论著目录
后记
序言
两院一直鼓励院士作传
,我总拖而不前。
心想,干得还欢着啦!
哪顾得上那些陈年往事。
80岁以前,学术活动如
常。80岁以后,活动少了,
时间多了,想写的也多了。
为80岁生日,出版了《决胜
生物质》一书,又陆续出版
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
》《战役记》以及五卷本的
《石元春文集》,并着手写
《决胜生物质Ⅱ》。
2015年冬,两院资深院
士工作委员会会议上,周济
院长又催我“自传”之事,语
义真切,不好不从;“采集
工程”也要求作传。于是停
下《决胜生物质Ⅱ》,开始
“自传”起来。
写“传”似乎离不开成就
。说到成就,我总忘不了牛
顿的一句话:“我不过是个
在海边捡到贝壳的幸运小孩
”。想想我辈俗人,不过琐
事闲文罢了。对啦!干脆就
写新中国的芸芸一儒,他的
一辈子是怎么过的。摆正了
心态,找到了角度,2016
年春节后开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在出生上,圣贤与凡人
一样,是不能自己选择的。
一个人也只能存在于他生活
的那个很短的时段里,呼风
唤雨也好,庸庸碌碌也好,
就那么几十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
人不过是稍显即逝的一朵浪
花。
我出生在民国时期武汉
的一个商人家庭,幼时经历
了抗日战争,18岁至今,一
直在新中国生活了70年。以
知识分子之身,经历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经
历不算不丰。这70年,是积
贫积弱的旧中国向繁荣富强
新中国转变的70年。在这伟
大的时代洪流里,我个人有
澎湃也有暗礁,有激情也有
无奈,有抱负也有磨难,有
欢乐也有伤心。我想像讲故
事那样,叙说新中国一名知
识分子的生活、工作、家庭
和情感,成功与失败,得意
与失意。用文字语言,辅以
影像语言,来叙说一名知识
分子真实的人生。徐迟的《
哥德巴赫猜想》曾震撼过我
,从此我喜欢上“报告文学”
。我拟效颦“报告文学”体裁
,报告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

写“传”好像是在清理堆
放凌乱、久未收拾的老房子
,主要是给自己的一生有个
交代,至于别人看不看和怎
么看,一点都不重要。写作
过程中才发现,回忆是一种
幸福,写作是一种享受,作
“传”是一种养生。
在30后一代的学人中,
我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一生
有许多贵人相助。让我永志
不忘的是父母的养育教导之
恩;导师的指航引路之恩;
何康部长的知遇之恩;韵珠
的终身相依相伴之恩。
本传以我的经历为主线
,事随人走;以时序为主轴
,以第一人称,讲我自己的
故事。全书共十三章。前三
章写感恩与成长;第四章写
政治运动磨炼;五、六两章
写治碱改土和主持国家科技
攻关项目20年;七、八两章
写校长十年;九、十两章写
学术云游;十一到十三章写
再披挂,决胜生物质;最末
是后记。
限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难免对一些人与事有偏颇
与错误;又因时间久远,难
免对有些人与事记忆有误,
一并请读者包涵。
石元春
谨识于2019年春
导语
作者出生在民国时期武汉的一个商人家庭,幼时经历了抗日战争,18岁至今,一直在新中国生活了70多年。以知识分子之身,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经历不算不丰。
像一个老人讲故事那样、叙说新中国一名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家应和情感,以及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用文字语言,辅以影像语言,来叙说我的真实人生。
后记
回顾一生,深感人类历
史长河里,个人只是稍显即
逝的一朵浪花。但在微观上
,人生几十年,又是一个漫
长旅程;一个生老病死,喜
怒哀乐,得失成败,世事无
常,五味杂陈的漫长旅程。
子曰,食色,性也。维
持生命与繁衍种群之谓也。
作为社会人,我以为,求亦
性也,即追求也是人之本性
。追求什么?追求一己之私
与弱肉强食,则同于禽兽,
乃教育,教人以追求真善美
,追求尊道、崇德、精业也

我这朵知识分子浪花,
显于20世纪30年代,翻滚
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与
改革开放时代。一朵浪花,
不过顺应时代而逐流,能驾
驭的只能是自己。如何驾驭
自己?唯求真善美,求尊道
、崇德与精业而已矣。
人类历史长河,流淌千
万年,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
的智慧结晶,积淀了灿烂的
人类文明。每个人都会自然
地享受到前人创造的文明,
每个人也应当感恩社会,回
报社会,有一颗善良中正的
心。
人的一生,世事无常,
变化万端,其运行轨迹无外
乎受影响于天赋、性格、勤
奋与机遇。天赋发之于内,
勤奋发之于外,性格先后天
之融合,机缘则可遇而不可
求。我是在天资平平,性格
尚可,勤奋有加和机缘眷顾
下度过一生的,是时运较好
的一个知识分子。
天赋、性格,勤奋、机
遇是一组变化中的函数,复
杂系统,个人间无可比和不
必比,只要有感恩与回报社
会之心;善良中正之德;尊
道、崇德、精业之行,即可
坦然一生,无愧于天地之养
育。
人的性格很重要。我很
喜欢我面对工作时的“一团
火”性格,小到讲一节课和
作一次讲演,大到历时20年
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
治理工程和8年校长,我都
会“一团火”似的扑了上去,
忘我而不计得失,以百分之
百的努力,尽可能地做到尽
善尽美。书中多次提到的“
跳水运动员性格”和受力愈
大反弹力愈大的“皮球性格”
等皆源于此。有了这种性格
,就有可能抓住身边机遇而
不有失。
此书是想原原本本地把
一个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
的一生写了下来,故拟书名
《一儒》。
我要感谢父母、家人和
师长;感谢一生中对我事业
关心和支持的诸多“贵人”;
感谢老伴李韵珠与我相伴一
生;感谢中国科学院、中国
工程院和“老科学家学术成
长资料采集工程”为出此书
给予的鼓励与支持;感谢张
海涛同志领衔承接“采集工
程”项目,使我有机会整理
多年尘封的思绪与资料;感
谢张远帆同志多次到武汉为
我收集历史素材,为本书撰
写导言、加注和与出版社对
接,助力本书出版的全部工
作;感谢王崧老师为本书拍
摄、收集、复制了大量影像
资料;感谢科学出版社为本
书的编辑与出版所做的大量
工作。
再表,诸事已经久远,
难免记忆差错,认知有限,
言语不周,望乞谅宥。
石元春
2019年初秋于北京
精彩页
导言

2018年10月16日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等多家组织和部委联合主办,以“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开展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旨在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意识,科学把握粮食安全形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同推动兴粮强粮,大力倡导爱粮节粮,合力守护“中国饭碗、中国粮食”。全国首届“粮安之星”的评选发布是其中重要环节,以石元春领衔的7名个人和3个集体获此殊荣。

1931年农历正月初二,公历2月18日(身份证上的1931年2月10日是当时估填,有误),石元春出生在湖北汉口汉正街。童年时期,举家搬入黄兴路华实街宝华里一号,经实地探访,宝华里早已被拆除,而与他仅一街之隔的新华里依然存在,似乎能找寻些当初的感觉和繁华。
汉口与汉阳、武昌并称“武汉三镇”,地处武汉市长江西北、汉江以北的地域,东南隔长江与武昌相望,西南隔汉江与汉阳相望,是武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武汉地区的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今天的汉口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问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口以前被叫作江夏,地处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有“九省通衢”之称。因古代以水运为主,吸引了周边的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聚集,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
我常常讲,一生中遇到四位恩人,第一位就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位非常聪明、有远见、行善事的人,他不仅生我养我,也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石元春出生的时候,父亲石燧平41岁,经营米店、香烟店和肥皂厂等,家庭殷实。石元春有胞兄妹四人,在家中排行第二,姐姐石元宁、妹妹石元俊和石元纯。父亲很少与子女谈论自己过往的事情,石元春对父亲的事情所知不多。倒是母亲零零散散的一些回忆,一直留在石元春胞姐石元宁的记忆中。据石元宁回忆,父亲1890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农家庭,生活非常艰苦。不幸的是,在父亲6岁的时候,祖父去世。祖母被生活所迫,携儿子流浪到武汉,在一个基督教会帮佣,做一些帮助牧师洗衣服的杂活,勉强维持生计。后来,经人介绍,与教会办的小学里的一位校工再婚。校工的工作,也就是看大门、上下课摇铃铛等,所以家庭仍是比较贫困。尽管如此,父亲能够有机会去学校读书。只可惜,在教会小学读了几年书后,因石元春的祖母身体不好,父亲便辍学,出去当了三年学徒。其后开始自己摆小摊,从小本买卖开始,生意一点点做大。父亲从小在基督教会环境里成长,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他非常努力积极,诚实经营,有远见,乐善好施。父亲很少抽烟,从不酗酒,也很少打牌,从不赌博。尽管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但父亲很好学,文化知识比较丰富。字写得很好,喜欢听京剧、汉剧。对中医、中药很感兴趣,自己学习《本草纲目》,然后给自己家里人开药方,应对小毛病。在她的记忆中父母没有吵过架,兄妹几个也从来没吵过架,斯文有礼的父亲也从来不打孩子。可以看出,石元春是在一个和美温馨的家庭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父亲、母亲、姐姐、妹妹,家庭,给了石元春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塑造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可以说是奠定他后来一生成功的基石。

石元春的父亲有两个情结:第一个是读书,因为他自己念的书比较少,所以就特别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多读书;第二个是教会教育,父亲受过教会的影响和帮助,对教会的感情很深。因此,石元春兄妹四人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37年是石元春应该上学的年龄,可是日军对武汉的攻占让石元春父亲无法再经营米店,举家搬到汉口法租界内。同在法租界内的时任商会会长的贺姓大企业家,也因自家孩子无学可上苦恼,决定在法租界内办一个小学,叫竟成小学,取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尽管这所学校类似于半官方半私塾的形式,但是要求非常严格,另外还特意请了高水平的教师来任教。那个特殊时期,算术主要是教加减乘除以及珠算,国文也没有正规的教材,主要讲授的是《孟子》和《古文观止》这样的古文。正是因为严格要求,名篇都要求背诵,时隔70多年后在访谈石元春时,对于很多内容他仍然张口能背,非常流利。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