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光短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红华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散文集。全书共分5卷,其中,《家的事》讲述父亲的手艺,母亲的隐忍,夫妻间的日常,逝去亲人的点滴,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人间情语。《树的叶》讲述自然生态与人文意蕴,拾撷校园情味。《年的味》讲述了童年与青春记忆,春日时蔬与勾魂小吃,在字里行间活色生香。《夜的眼》讲述了作者在时光长河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风的尘》讲述了作者走过的万水千山,将读者也带入到这个情境中。
作者简介
陈红华,笔名“书叉脸困觉猪”,“70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桐庐县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桐庐县毕浦中学。
2017年10月开始写文,作品被简书《酋页投稿》《散文》《美食》《原创文字集》等多个专题转载,并散见于《钱江晚报》《富春文苑》等刊物,已著散文50余万字。
目录
第一卷 家的事
父亲
阿哥
念想
体检
红包
送花
清舍
阿爷
烟火
锅巴
夜色渐凉
心甘情愿
像个孩子
安徽来人
外公外婆
年川大舅
囡囡记A
囡囡记B
第二卷 树的叶
大树
银杏
清泉
柚子
榴花
地莓
四月
花季
春雨
知否
飞鸟
才女
初夜
寻梦
遇见
毕业
突围
第三卷 年的昧
菜地
五云山
老同学
赤豆汤
一九九三
复读时光
勾魂小吃
儿时年味
春日时蔬
第四卷 夜的眼
师傅
大侠
二哥
致敬
净土
守店
坚持
惊魂
久违了
下雪了
玩嗨了
我和酒
身体之外
坐公交车
江南有雪
第五卷 风的尘
分水
天目山
干岛湖
台山岛
天子地
七彩百合
临安寻味
湖州碎念
八曲净舍
后记
序言
语文组的日子(代序)
陆春祥

在我已经工作的三十六
年时间里,语文组竟然占
了五分之一,人生的黄金
时光有几个五分之一?一
分,二分,三分,四分,
五分一下就没了。
我的语文组在毕浦中学
,面向教学大楼走去,一
楼右边的一个大直通间就
是。毕浦中学语文教师陈
红华,将他的《时光短笺
》书稿交给我的时候,我
脑子出现的第一个场景就
是语文组。
我曾经在《永远的修辞
》和《圆通路5号》等文中
,一再写到毕浦中学,那
里是我的启航地,有太多
的初始记忆如烙铁般印在
脑子里。但这个语文组,
至今尘封着,现在我试着
打开一点。
毕浦。中学只有十二个
班,从初一到高三,都是
平行班,如果我没记错的
话,我进语文组的时候,
语文组有七位老师,初中
组四位:老教师乔国根,
我们称他乔老爷,那时喜
剧《乔老爷上轿》解封很
红,比我先来两年的陈金
国和刘根美,还有一位林
碧清,他是学校党支部书
记,兼着一个班的课;高
中组三位:老教师汪秋泉
,李建华和我。印象中的
语文组,老师们大多来去
匆匆,大家碰头交流的时
间并不多,我上第一二两
节,他上第三四两节,备
课和批改作业大多在宿舍
,互不搭界还有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平行班,每人
教的课都不一样,几乎无
法讨论。
老教师有多年的套路,
我新老师,只有自己摸索
,不说黑暗里摸,但和盲
人摸象也差不了多少,因
为发下来的只有一册课文
和一本教参,还有就是我
在硖石中学两个月的教学
实习经验。真是可怜了那
些学生。好在,自己对职
业还有点热情,面对渴求
而纯真的目光,不敢懈怠
,尽量多研究教材,再琢
磨方法。陆稼祥老师也常
和我通信,要我将学到的
语法修辞用于教学实践上
。陆地同学小学四五六年
级写周记,就是我那时用
的方法,陆地上杭二中时
,我问他语文老师有什么
新招,他说有一分钟演讲
,写周记,我说,二十年
前,我在毕浦中学就这么
用了。有时,我也会拎着
自己新买的录音机,给学
生听席慕蓉的诗,听播音
员朗诵古文,给他们讲贝
多芬、德彪西、柴可夫斯
基,甚至放拉德茨基进行
曲,我喜欢那种快乐洋溢
的节奏。
过了两年。陈金国调回
杭州,林碧清调走,来了
王域明、程黎明。还有江
子龙,我临调离前一年,
来了詹敏,他是本校高中
毕业又分配回来的。1991
年8月,我调宣传部,至此
,语文组的日子结束。乔
老爷退休后,住杭州女儿
家,房子就在我们《杭州
日报》社附近,他有时会
摸到我办公室坐坐,精神
得很,每天去黄龙洞爬山
,王域明、詹敏后来从政
,官都做得顺畅,刘根美
、李建华偶尔见过两次,
汪秋泉老师一直没见过,
记忆中,这位上海师大的
老毕业生,中等个,浑身
整洁,小背头,玳瑁眼镜
,整天笑眯眯的。至于那
个江子龙,几乎没有印象
,后来结识了著名作家蒋
子龙,才想起,以前在语
文组,也有一个曾经叫子
龙的同事。现在想起来,
语文组真是一个特别安静
的地方,几乎没什么故事
,脑子里还想得起来的一
次聊天,主题好像是夫妻
吵架的处理方法,乔老爷
说,他吵了架常常生闷气
,然后跑出去清静一下,
过几天再自己找个台阶下

我书房里有四个版本的
《辞海》(缩印本),1986
年买的扉页上我这样写着
: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
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留给社
会。在语文组的日子。阅
读和研究成了我课余最重
要的事情,虽然没有惊世
之作,但《语文开眼界》
《中国语文系列表》(和钟
礼平合作)两本语文专著,
还有在《语文学习》《阅
读与写作》《学语文》《
中文自修》等杂志上发表
的一系列论文,都是在语
文组开出的花朵。
上面的回忆似乎应该出
现在另外的文章中,但我
仍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
请红华兄和读者谅解,作
为《时光短笺》的序言,
我必须回归正题了。
依然是在语文组,不过
,接下来应该是陈红华在
语文组的日子里了。
红华老杭大中文系毕业
,底子厚却扎实,我是从
他的文字里感觉到的。
红华和我当初的状况估
计差不了多少,每天都有
课要上,有作业要批,有
作文要改,一堆杂事,不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
正事,向学生传授中国语
言文字的规律和妙处,这
是正常的授业,还有传道
解惑,传信念之道,解人
生之惑。我不知道语文组
是不是还在老地方,如果
是老地方,窗外就是一片
山地,好像有茶叶和杂树
生长,冬季,藤枯枝萎,
有时,正批着作业,窗外
草窝子里,突然钻出一只
或数只野山鸡,扑扑扑,
大叫几声,一下子就被吸
引了,于是大家不再专心
批改,难得闲聊一下。后
来我想,中国美术学院当
初选择此地作为和工农民
结合的教学点,似乎也有
些道理,风景就在人迹罕
至的地方。
不过,红华比我当初在
语文组一定要幸运得多,
几十年来。科技的先进,
也使得语文教学生动活泼
了不少,可借可读之书数
百上千倍增加,这一切,
客观上都让语文老师这个
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
趣扎实。然而,现实并不
如意,其中一大问题,和
以往
导语
亲情,融入血液,沉淀在绵绵的时光里。村庄乡野,一份闲不下来的手艺,泥里的土豆,琐碎的日常,在细腻的笔触间呢喃私语。连逝去亲人的声色影像,也在泪目中活了过来,直抵人心。《时光短笺》只是红华在语文组的一个良好开端,只有恒久的晴耕雨读,上下求索,才会有不断收获短笺长章的可能。
后记
这两年,一切的喧嚣与
寂静都在这里,仿佛年华
注定要在这里停留。
2017年10月30日,我写
了第一篇散文《父亲》。
此刻,我顺着在《简书
》往下找,《父亲》兜底
在线。阅读量1290,点赞
53,评论21,赞赏22,并
且被《首页投稿》《生活
家》《散文随笔》等43个
报刊收录与转载,文字有
如此魅力,令人不可思议

曾有孤独陶醉的碎片,
链接着文字与情绪。而这
一天,正好唤醒了一个丢
失了的灵魂。《父亲》与
我的意义,大抵如此。
诸多的感动,来自于我
的朋友,以及那些微友,
因了质朴的叙事,字里行
间透出些许温暖,感动,
或是激励,不约而同地点
赞。这种强烈的认同,得
失之间,凭的是真心与真
情。
感动,也因了《散文》
《首页投稿》《文心声》
《原创文字集》等的收录
与转载,那些素昧平生的
简友,在文末的温情碎语
,一次次地给人温暖。
终于到了这一天,一切
都在改变。我甚至可以把
它当作自己 的时刻,拾掇
起时光。那是一种把自己
埋在土里、重新生根发芽
的出发,也是中年人的积
淀与突围。
人到中年,不负年轻,
躁不动了,但可以单纯吗
?中年人的单纯?
而自己,本来靠说话挣
钱,现在又可以用文字说
话,这让我开心快乐。至
少,另一个我,活过来了
。渐渐地,如炉火慢炖般
,把“新浪博客”里那些几乎
无人问津的文字,找一个
新的出口。透出气来,长
在泥土里,鲜活地立起来
,恢复其生的姿态。
我最初的时光——童年
,少年,中学时代,又一
次清晰起来。《五云山》
《一九九三》,恍惚间,
从记忆里一一走出来。多
少.也勾起了“70后”的诸
多思绪与年代感。
我最亲的人,《阿哥》
,读之泣之,改之潸然。“
忘却”,或是“重生”,唯文
字,在生死之间,链接了
人心。
我的行旅,《干岛湖》
《天目山》《台山岛》,
每走一步,都留下了深深
浅浅的印记。那些同行的
人,那些故事,一一泛起

我的老家,《勾魂小吃
》《分水》,你熟悉这里
的一切,你愿意讲述这里
的往生与当下的故事。
“坚持”有多难,与这个
喧嚣纷扰的世界和解,又
有多难。“闹中取静”,是的
,这反而考验了我,验证
有些仅仅可以称之为“喜欢”
,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
有时候,觉得题材碎细
,文字平静,浅吟低唱,
生怕辜负了。即使人们厌
倦了,不再点赞,或者赞
赏,我还得写。有触动,
马上写;没有灵感,也不
急。闷头看书,闲着看球
,也看人。
陆春祥老师说,多读书
,坚持写,我想是的。坚
持写,坚持自己。那些质
朴日常、有趣有魂、来自
时光的情书,属于我,也
属于热爱生活的每一个。
在此,特别鸣谢鲁迅文
学奖得主、浙江省作协副
主席、浙江省散文家协会
会长陆春祥先生为本书作
序,并倾力推荐。杭州金
马文具林海先生在出版上
给予鼎力支持,还有杭州
龙源文化滕玲建先生、毕
浦中学美术教师杨期勇等
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
精彩页
父亲
村庄深处,桑草青黄,席卷乡野;雾霭尽褪,已无风吹稻浪。
眠完小酒,父亲说,我们这里晒太阳好,就搬条竹椅,搁起脚.顾自在墙根眯起来。母亲拨弄着竹编上的豆子,朝我们说,今年晒了二百多斤;又捧出新炒的香瓜子,与我们嗑起来。
恍惚间,父亲背着锄头,母亲拎着竹篮,一前一后,正朝着溪边菜地走去。
1
父亲是个老篾匠,吃百家饭,乡里村落小有名气。
农家的家伙什,挑稻谷、打年糕、盛玉米的箩筐,烘尿片、晾衣物的背篓,搬泥砖、造土房拎挑的大小簸箕,养蚕的团编,夏天躺的篾床、睡的篾席,父亲都能做。
那个年代。土地是命根子,出工记工分。父亲个小,在田里起早摸黑,也挣不了几个,图个温饱都不易。阿爷觉得没出路,就叫父亲学手艺。父亲人小鬼精,又特别能吃苦,是众多徒弟里最成器的一个。
这里每户养蚕,父亲做团编最牛。搭个木架,搁七八层,不占地,转着用。一般自家采来毛竹,师傅上门做;也有来预定的。父亲因此活儿忒忙。上工的日子赶紧,夜里来家也不歇气,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昏黄的灯火下,天蒙蒙亮了,父亲手里的篾刀,一直舍不得停。几十年来.蚕茧价格稳中有升,父亲手头的活儿也从未断过。多少个除夕夜,他都是边看着春晚,边干着活儿,等着新年的到来。后来小镇制笔业兴起,套笔的多,竹凳子又火了。靠背的、平坐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一订,就是几十上百条。做竹凳是硬活,费手费劲;又是技术活,拐口慢烧,插钉削竹.刻字也极讲究。父亲扳的竹椅,硬度好,用的时间久,口碑就传开了,订单排队。
父亲的手艺极好,他又会钻,各色竹类活都应付得了。譬如,父亲常说,篾席最费工夫,又最见功夫。手脚多,且活儿细。光是披篾,从一根毛竹,到竹丝片,就得经多道手续。父亲熟门熟路.挺在行。将浸水后的竹丝咬住,用小口径篾刀轻轻切开细口,拉长,再拉长,如此,收放自如。极细的竹条从水盆里湿浸而过,细腻柔顺。一张上好的篾席,经年不破,光泽愈发黑亮,且清凉滑润。
荒不了的手艺,管得了生计。那个年代,我和哥哥外出求学,食堂打菜吃,与老师一般的待遇。每月五元的伙食,足够两个小鬼开支了。人们印象中的霉干菜,我们都不曾多吃,这都得感谢我的父亲。而他至今歇不下来,七十几的人了,“做生活”还是一把好手。
2
回老家后,吃百家饭的日子渐次淡去,父亲回归农事。好在本事还在,什么都不陌生,种些冬瓜、茄子、紫干豆、辣椒、青菜、萝卜菜、芋艿什么的。什么季节,种点什么。父亲说,他喜欢田间地头,季节所带来的那种喜悦感。
那一日,屋前小菜园,父亲领着我,拨开瓜藤。一个大冬瓜,埋在藤蔓大叶之下,五十来斤的青白皮,模样也周正。父亲嘿嘿笑了,招呼我过去捧;又拨开瓜叶,一个大的,躲在高坎边,硬生生地吊着。原来父亲早有伏笔,日日浇灌,见长,直待有些“好看看”了,才“真人露相”。第三个躺在密密的叶面下,迫近了才见真面呢,毛茸茸的,抱起来,更有分量。
“田里还有一百多个呢!”父亲得意地说,“你妈还讲我种不起来,你们看看。等下我再带你们去田里,看看我新种的紫干豆,用了几百根的竹竿。”
我们快步跟着父亲,向着他幸福的自留地走去。
田间菜地里,五六排整齐的竹竿,一直伸向远处。一人多高的竿子上,挂着花辫子般的紫干豆,近干株,在雨中青光光、紫油油的,饱满的样子令人欢喜。
我们不由自主地下到泥沟地,顾不得鞋了。抬手摘,几下子一大把。
“卖掉了不少,”父亲说,“两千多块了。”
父亲其实真不闲着。这个季节,中饭后,他就与母亲下田摘菜,几个小时就在田里劳作。我们就搭把手,摘着开心,捆几把放进竹篮里,又搬上车,也不觉得怎样。原来,置身事外的劳作,往往显得轻松;干得长了久了,哪里受得了。
我的父亲母亲,每次三轮车拖回家,一把一把的捆好,往往干得腰酸背疼,倒床就睡。子夜一两点,又去镇上菜场,吆喝个好价钱。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