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部》是作者张平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常务副市长夏中民和常务副书记汪思继都是在嶝江市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但每一次对他们的提拔动议,都会在嶝江引起轩然大波,引起方方面面的动和纷争,有些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新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即将召开之际,面对着老书记的即将离退,面对着书记市长位置的再次空缺,面对着新一轮的干部人事调整,嶝江市又一次陷入空前的干部与民众的激烈对垒和殊死较量之中!谁将对他们的提拔任用起决定性作用,让嶝江市的上上下下临着严峻考验和巨大危机……
张平,山西省新绛县人。生于西安,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2001年被授予“人民作家”称号。历任山西省作协主席,山西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祭妻》《姐姐》《凶犯》《孤儿泪》《红雪》《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重新生活》等。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数十项重要文学奖项。主要作品均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由《凶犯》改编的电影《天狗》,先后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孤儿泪》《红雪》《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作品以及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先后八次获巾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由《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抉择》被评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作品,并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干部,为外来谐音词。
最先源于法国,法文为
cADRE。意为框架、军官、
高级管理人员等。后来作为
军队官员、社会团体和企事
业首脑等含义,逐步为许多
国家所通用。中国使用的“
干部”一词,则源于日本。“
干部”一词,其概念的外延
和内涵在各国并不一致。在
中国,“干部”一词最早沿用
时,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
广泛应用了“干部”一词及其
概念和含义。其狭义是指党
的骨干和指挥人员;广义则
指为党从事政治、文化、经
济等方面活动的工作人员和
军队排以上的军政人员。中
国共产党获取政权以后,继
续沿用、强化和扩大了这一
历史概念,在国家公职人员
不断发展分化的过程中,干
部的范围越来越广。各级各
类领导人员,党政机关、群
众团体的一般公务人员,企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
记者、编辑、教师、医生、
警察、法官、税务员、工商
人员、银行职员、文艺工作
者等等均属于干部范围。也
就是说,只有这些人才真正
具有干部身份。再后来,还
出现了以工代干、以农代干
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出
现了干部门卫、干部司机、
干部厨师等怪异现象,成为
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大奇特
景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左右,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致使生活在中国的
公民,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
学生军人,没有一个人不向
往着能成为一名正式国家干
部。中国的干部体制自然而
然地促成了一种干部文化,
在这种干部文化里,也就势
必使得中国的干部队伍越来
越膨大,也势必使人们对干
部身份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
在毛泽东的五卷著作里
,使用最多的词汇也是“干
部”。
干部的种类有很多很多
,如党务干部、行政干部、
领导干部、省部级干部、厅
局级干部、县处级干部、科
级干部、机关干部、事业干
部、党外干部、厂矿干部、
农村干部、乡镇企业干部,
等等。在这些干部里头,有
些具备真正的干部身份,有
些则并不具备真正的干部身
份。
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
、名副其实的干部其实只是
这样一批人:具备干部身份
、担任领导职务、从事领导
工作的党政机关负责人员。
只有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是国
家干部。
这里并没有任何歧视其
他干部的意思,因为只要你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干部
,就必得具备一个先决条件
,那就是你首先得具有干部
身份。而只有当你具有了干
部身份时,才会具有真正的
领导干部的候选资格。具有
干部身份的人并不等于就是
领导,而领导则必须具有干
部身份。所以在当今中国,
干部并不等于就是政府官员
,唯有具备领导身份的国家
干部才能称得上是政府官员
。
共产党员身份和干部身
份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党员
并不等于就是干部,但党政
干部和行政干部,绝大多数
肯定都是党员,尤其是党政
干部中的一把手和其他单位
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必
然是党员。
中国当今所有的领导干
部,绝大部分都是从具有干
部身份的共产党员里提拔起
来的……
据报载,截至二〇〇三
年,中国的干部人数已有数
千万之众。在如此庞大的一
个领导干部的候选队伍里,
容纳了中国绝大多数的精英
分子和优秀人才。当然,在
这样的一个团体里,也一样
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
战争年代或国家的特殊时期
里,精英和人才会很快、很
容易地显现出来,一场惨烈
的战斗下来,阵亡的大多数
往往都是干部。但在平稳时
期,干部身份则会成为一些
人获取利益的坐标,于是数
不清的磐磐英才却常常得同
庸才与小人,甚至得同腐败
分子在一起苦受煎熬。他们
同是政治的产物,然而他们
中间的不少人并不真正了解
政治,以至于有些人常常在
拒绝和瓦解着政治,以至于
常常在政治的巨轮之下粉身
碎骨。
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学者
认为中国的干部队伍缺少应
有的监督,因此就容易产生
动荡、昏乱和腐败。这些人
大概还不真正熟悉和了解中
国的政治。中国的干部队伍
也一样有对它自身的监督和
制约机制,所不同的是,这
种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只是来
自外部而且还来自其内部,
有时还会来自不同的社会环
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所产生的各种团体和派系相
互之间的监督、竞争和斗争
。对此也就产生了和一直延
续到今天的各种各样的由来
已久的尺度和准则:“文死
谏,武死战”“不事二主、不
作贰臣”“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身
成仁,舍身取义”“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县官不如现
管”“一朝天子一朝臣”“窝里
斗”“顶头上司惹不得”“官大
一级压死人”“清官”“贪官”“
昏官”“极左分子”“中间派”“
右派”“改革派”“少壮派”“实
权派”“强硬派”“温和派”“保
守势力”“腐败分子”“既得利
益群体”,等等。在当今中
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
政治环境中,当一个领导干
部非常清明和廉洁时,他手
下的这个干部群体就会变得
井然有序、欣欣向荣;反之
,当一个领导干部变得十分
昏庸和腐化时,他所管辖的
这块地方就会民怨沸腾、冤
狱丛生……
《国家干部》是一部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小说,深刻描写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者夏中民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坚决与违背人民利益的少数干部腐败分子进行斗争,从而热情地讴歌了党在执政能力建设中,众多可歌可泣、用生命维护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的时代楷模。
作者以如椽巨笔,在直言诤谏“权谋文化”的丑恶现状的同时,才气勃发地勾勒出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社会生活的画卷。
一
《国家干部》是一部现
实小说,一部政治小说,或
者一部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
小说。
二
《国家干部》是一部七
十余万字的小说,同编辑商
量后,为了把书价压下来,
决定将这七十万字的小说纳
入一本书中。既然是一部有
关政治的现实题材小说,你
面对的就是普通读者、基层
读者、工薪读者,或者收入
相对较低的读者,因为只有
这些读者,才会真正关注政
治,关注现实。
三
许多朋友,包括一直在
大学教书的一些朋友说,现
在的大学和大学生已经不大
关心政治,关心现实。至少
有一大部分不再关心政治、
关心现实。并认为这是一种
正常现象,有益现象。我不
了解现在的大学和大学生,
也不了解这种现象是否真的
是一种正常现象,有益现象
。我曾在不少大学做过报告
,从现场的反应来看,并没
有明显地感受到这种现象。
而且,让我感到矛盾的是,
大学和大学生究竟应该不应
该关心政治,关心现实?不
关心政治,不关心现实,这
可以么?做得到么?行得通
么?这真的正常吗?真的有
益吗?正常在哪里?有益在
何处?
四
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计划
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民
营经济越来越平等于国有经
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
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
在市场繁荣、经济发展
的同时,由于体制的不完善
和法制的不健全,也出现了
一系列危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的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丑
恶现象,思想道德滑坡现象
,同时也包括牵涉到所有公
民利益的国有资产问题,分
配不公问题,贫富差距问题
,下岗问题,就业问题,“
三农”问题等一切与政治密
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但学术
界知识界,面对这纷繁的社
会现实和政治现状,却异口
同声地只谈经济,不谈政治
。或者只关心经济,很少关
心政治。以至于把大学和大
学生的不关心政治看作是一
种有益现象,正常现象。文
学界也同样,面对着社会的
巨大变迁,文学却离政治越
来越远,离现实也越来越远
。即使是现实题材的作品,
也只关心经济,关心与经济
密切相关的话题,而绝少关
心政治,甚至对政治表现出
一种公开的疏远和冷漠。
五
于是,当文学发展到今
天,面对着今天这样的社会
和政治现实,人们对文学的
认识已经同过去完全不同了
,特别是那些从家庭到学校
,从学校到家庭,从七八岁
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学士、硕
士、博士,而后再出国留学
的那些到三十岁时还在读书
的学术、文化、知识界的学
者们、大学教师们,对文学
的观念更是同过去完全不同
了。他们已经具有了一整套
全新的政治理念,社会理念
,文学理念。包括从他们中
间催生出来的新一代作家,
理论家,他们确实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尤其是对西方
的那些理论和观念极其熟悉
。但是,他们对他们脚下这
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却越
来越疏远,越来越淡漠。他
们除了用西方的那些观念,
或者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对当
今的现实进行生搬硬套外,
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
众他们并不真正熟悉,对当
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政
治运作也并不真正了解。老
百姓正在想什么,老百姓中
间正在发生着什么,社会和
政治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人与人之间正在发生着什么
变化,他们并不真正清楚,
他们甚至连当今的政治架构
和政治模式也知之甚少。其
实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
新生代的作家中,即使是在
老一代、中年一代作家中也
有类似的情形。
不了解政治,不了解社
会,自然也就无法描写政治
,描写社会。恶性循环的结
果,只能距离政治越来越远
,距离现实越来越远。令人
畏惧的是,总有一些人,一
再指出这样的现象是社会的
进步,由此而带来的文学边
缘化,也同样被认为是历史
的必然。于是,文学的不关
注政治,不关注现实,同大
学和大学生们的不关心政治
、不关心现实,都成了正常
现象,有益现象。
六
政治是什么?作为社会
关系总和的人,能脱离政治
吗?作为人学的文学,能远
离政治吗?这些话题,在学
术界,知识界,文学界一直
争论到今天,似乎仍然没有
定论。
具体到文学来说,真的
可以没有政治?再具体到当
今中国的现实文学,确实可
以游离于政治之外?
作为小说家,能不能写
出一部不带任何社会和政治
背景的世外桃源之作?即使
能写出来,这种想象中的世
外桃源,本身是不是也还是
一种政治理念?生死爱恨,
四大永恒主题,哪一个又可
以离开社会和政治背景?有
人把在“文革”中发生的爱情
写得那么缠绵温馨,一尘不
染,这可能吗?真实吗?还
有,《红楼梦》有没有政治
?博尔赫斯有没有政治?诺
贝尔文学奖有没有政治?
当然,离不开政治和关
注政治根本是两回事,关注
政治和描写政治,也同样根
本是两回事。让所有的作家
都去关注政治,关注现实,
那肯定是一种谬误。但所有
的作家都远离政治,远离现
实,那也注定是文学的不幸
。
七
关注政治,关注现实,
就是关注
引子
隐隐约约地他看到门好像被轻轻地推开了。
他揉了揉眼睛,目标终于又要出现了!
他立刻兴奋了起来,甚至微微地还有几分紧张。尽管他们之间的距离相当远,而他所等待着的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存在。
他已经在这里等了好几个小时了,就好像一个隐蔽的猎手,悄无声息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看似轻松的事情,其实很累很苦。他必须全天候地,而且必须提前很多时间等在这个地方。因为他所等的这个人太没有时间概念了,随时都可能回来,但也可能到了深夜一点两点都不回来,甚至一整天一整夜都不回来。
他只能等待。
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他在这里究竟等了多长时间了。至少也快四个小时了,至少!
他得用极大的耐力和毅力,当然也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一直在等待着。
因为他等待的这个地方是在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
再具体地说,他等待的这个地方是在机关大院的一问极不显眼的屋子里,而他所等待着的那个人则是在另外一间屋子里。对方的屋子不大,而他的屋子更小,严格点说,根本就不能叫什么屋子,而是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地下室。这几乎是一间被废弃了的地下室,看得出来常年无人光顾,蛛网遍布,又闷又热,黑黑的一层尘土足有半寸厚,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破旧家具和杂物,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霉味。他就像一只地鼠,在这样一个地方小心翼翼地拱出了一个两平方米的能藏身的地方。然后打开他眼前的机关,屏气闭声地潜伏在这里。只要在这里待上半个小时,即使一动不动,他的脸上,身上,鼻孔里,眼睛四周,包括脸上脖子上的汗水和喉咙里的痰液唾液,基本上就全变成了黑的。他每天必须赶在下午四点左右,也就是在机关大院的干部员工们下班以前,偷偷溜进这个地下室,因为此时此刻楼道和大院里的人相对较少,他这样一个陌生人也较少会引起管理人员的注意。同时每天又必须赶在晚上十二点以前,也就是机关大院大门关闭之前,以及大部分加班加点的机关人员回家之前悄悄地溜出来。再晚了,就会引人注意,如果再晚到凌晨三四点,那就意味着他只能再在这里待一整天整夜了。一旦天亮了,他就再也不好出去了,别的不说,只他的身上脸上黑不溜秋的颜色和汗渍就足以让任何人大吃一惊,顿生疑虑。
但他对这样的一个去处实在太满意了,这样的一个地方只要不出人为意外,简直可以说是应时对景,恰到好处,再完备不过了。尤其让他满意的是,他所待的这个破破烂烂的地下室,面对着的竟是整个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只要他站起来稍稍一踮脚,就能透过地下室那个窄窄的小窗户看到整个机关大院的一举一动。真是太棒了!尽管太热了点,脏了点,闷了点,但只要能让他感到安全,再苦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远不近,准确地说,有三四百米左右。对于当今的现代化通信设施,这实在太近了。但对于一个必须极为隐蔽的无线装置来说,这段距离也就不能算近。他所使用的技术,其实是一套相对并不怎么复杂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但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个内陆县级市使用这种无线系统,就显得极为机密和尖端。它的伪装技术尤其高超,即使是真正的行家里手也极难察觉。正是借助这样的一个极其隐蔽的装置,才足以让他毫无顾忌一览尽收地看到对方,而对方对他的存在和偷看则全然不知毫无察觉。说白了,这是一个极少数人才能拥有和掌握的可视可听无线装置,带有2.4千兆赫发射器、暗藏式摄像机和天线,它的微小的监视器探头可以安装在对方任何难以发现的地方。电源是普通的家用电源,可录制其范围内所有物件清晰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也就是说,他可以偷偷地仔细地看到对方的一举一动,而对方却根本不会知道竟有人敢在这个市委大院里,如此放肆大胆不留余地地观察着他。
他是在监视,是在窥探。
他明白,他必须耐心地等待,只有耐心等待,才有可能等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要等到他所需要的东西,首先必须看到他所需要看到的东西。
他得找到证据。他需要的也是证据。
他胸前的这套价值数万美金的全方位微型摄像监视系统,是他冒着巨大风险,花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才偷偷安装好的。对方的办公室,卧室,包括洗手间他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只要他想,全都可以一览无余地暴露在他的眼前。如果需要时,他只需动一动按钮,就可以得到任何他所看到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有用,立刻就可以成为他所需要的证据。
这些证据对他来说,将是一笔巨额财富。证据越有价值,他得到的财富的额度越高。即使是这笔财富的底线,也足可以让他一家人舒舒服服地活一辈子。
这本不是他想干的事情,这种事情太恶心太下作了。虽然干这类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次完全不同。因为他要监控的这个人物实在太不一般了。一旦传出去,圈里圈外的人肯定都会恶心他一辈子。他清楚,这样的事情也实在不是人干的事情。何况完全违法,严重的违法。如若被缉拿判刑,就算你花光了家产,打通了各种关节,十年二十年的刑期也只怕是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