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从社会/历史、文本/影片和批评/接受三个角度切入对冯小刚影视作品的探讨。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考察冯小刚作品艺术风格的嬗变,以及作品在其产生及流行的年代,即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大环境的“文化标本”性意义。更进一步说,本书的核心内容由两条线索构成:第一,通过对冯小刚作品系列的整体性研读,分析其作为电影“作者”的创作脉络和风格嬗变;第二,以冯小刚影视作品为纽带,发散性地分析其所连接的社会文化、电影文本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余韬,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澳大利亚昆十兰大学传播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博士。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美学学会(IAA)会员。研究领域为电影批评、剧本写作及中小学电影教育。承担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两项,出版专著1部(被译为法语、英语出版),译著1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论 冯小刚电影的话语场 第一章 彷徨与选择:冯小刚早期影视作品 一、冯小刚的早期创作 二、精英与大众的抉择 三、重塑冯氏电影 四、时势造英雄 第二章 市场与观众:冯氏贺岁喜剧 一、消费贺岁 二、另类的“现实主义”风格 三、阶层分明的人物 四、叙事机制与转型后文化需求 第三章 娱乐与反思:非典型贺岁片 一、现代性命题的影像表述 二、华丽外表与内心焦虑 三、现实与理想的交织 四、类型比较及泛文化解读 第四章 回归、突破与循环:超越贺岁的冯氏电影 一、献礼式的主旋律皈依 二、艺术追求的回归 三、循环与消费:2010年后的冯氏喜剧 结语 作为文化标本的冯小刚电影 后记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书内提及影片目录 附录三 冯小刚导演影视作品概览 附录四 冯小刚创作大事编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