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
前言
章 高超声速飞行的萌芽
1.1 高超声速基本概念的提出
1.2 高超声速飞行所带来的挑战
1.2.1 气动
1.2.2 材料
1.2.3 动力
1.3 高超声速的典型特点
1.3.1 薄激波层
1.3.2 熵层
1.3.3 黏性干扰效应
1.3.4 高温效应
1.3.5 低密度效应
1.4 大事记?风云人物
1.4.1 Sanger
1.4.2 Braun
1.4.3 Navier
1.4.4 Stokes
1.4.5 Prandtl
1.4.6 钱学森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超声速首航
2.1 早期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探索
2.1.1 突破音障――X-1
2.1.2 跨越马赫数2――D-558-2
2.1.3 X-2
2.2 次高超声速飞行
2.2.1 高超声速X-
2.2.2 历史意义
2.3 返回式飞船
2.3.1 “东方号”飞船:加加林飞离地球
2.3.2 “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2.3.3 神舟飞船
2.4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2.5 高温防隔热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2.5.1 高超声速飞行“热障”问题
2.5.2 热沉式防热系统:耐高温合金的充分发展
2.5.3 X-15结构/防隔热设计
2.5.4 X-15飞机探索热问题取得的成就
2.6 风云人物?大事记
2.6.1 阿姆斯特朗
2.6.2 从研究小组到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超声速飞行的早期应用
3.1 天地往返――航天飞机
3.1.1 早期探索
3.1.2 研制历程
3.1.3 后续发展
3.1.4 历史意义
3.2 再入飞行器的兴起
3.2.1 早期探索
3.2.2 蓬勃发展
3.2.3 发展方向
3.3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3.4 高温防隔热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3.4.1 发展需求
3.4.2 发展概况
3.4.3 航天飞机结构/防隔热设计
3.4.4 X-37B结构/防隔热设计
3.4.5 IXV结构/防隔热设计
3.4.6 借鉴与启示
3.5 风云人物?大事记(发射大事记)
3.5.1 “挑战者号”失事事件及其影响
3.5.2 “哥伦比亚号”失事事件及其影响
3.5.3 X-37B发射试验
3.5.4 潘兴Ⅱ的销毁
3.5.5 IXV飞行试验
参考文献
第4章 持久经济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
4.1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首次突破――X-43A
4.1.1 早期探索
4.1.2 研制历程
4.1.3 后续发展
4.1.4 历史意义
4.2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持续240s――X-51A
4.2.1 早期探索
4.2.2 研制历程
4.2.3 后续发展
4.2.4 历史意义
4.3 超声速燃烧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4.3.1 发展需求
4.3.2 发展概况
4.3.3 X-43A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方案分析
4.3.4 X-51A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方案分析
4.4 气动/推进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4.4.1 发展需求
4.4.2 发展概况
4.4.3 X-43A气动/推进一体化设计方案分析
4.4.4 X-51A气动/推进一体化设计方案分析
4.5 高温防隔热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作用
4.5.1 发展需求
4.5.2 发展概况:集热结构、隔热、主动冷却于一体
4.5.3 X-43A结构/防隔热设计
4.5.4 X-51A结构/防隔热设计
4.5.5 借鉴与启示
4.6 风云人物?大事记(冲压发动机狂人:Reine Leduc)
参考文献
第5章 机动灵活的高超声速助推滑翔飞行
5.1 突破大气层内马赫数20滑翔飞行――HTV-2
5.1.1 早期探索
5.1.2 研制历程
5.1.3 后续发展
5.1.4 历史意义
5.2 高潮迭起的高超声速滑翔飞行研究
5.2.1 另辟蹊径――AHW
5.2.2 脱颖而出――TBG
5.2.3 讳莫如深――Yu-71
5.3 全机身全复合材料防热/承力一体化热结构的设计与制造
5.3.1 发展需求
5.3.2 发展概况:防热/承力一体化气动外壳的发展
5.3.3 借鉴与启示
5.4 高升阻比气动外形与高精度气动特性预示技术的发展
5.4.1 发展需求
5.4.2 发展概况
5.4.3 借鉴与启示
5.5 风云人物?大事记
参考文献
第6章 民用高超声速航空展望
6.1 超声速客机
6.1.1 图波列夫图-144飞机
6.1.2 “协和号”飞机
6.2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航天班机
6.3 Space X高超声速客机设想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