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章绪论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
第三章藏象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五章经络
第六章体质
第七章病因与发病
第八章病机
第九章防治原则
附: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专题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专题二: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间的关系
专题三:病因
专题四:病机
专题五:防治原则
第二部分中医诊断学
章绪论
第二章望诊
第三章闻诊
第四章问诊
第五章切诊(脉诊和按诊)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七章病因辨证之六淫辨证
第八章气血津液辨证
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
第三部分中药学
总论
章解表药
节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二章清热药
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药
第三章泻下药
节攻下药
第二节润下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第四章祛风湿药
节祛风寒湿药
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五章化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节利水消肿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第七章温里药
第八章理气药
第九章消食药
第十章驱虫药
第十一章止血药
节凉血止血药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节活血止痛药
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第三节活血疗伤药
第四节破血消瘢药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节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安神药
节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节平抑肝阳药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第十六章开窍药
第十七章补益药
节补气药
第二节补阳药
第三节补血药
第四节补阴药
第十八章收涩药
节固表止汗药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十九章涌吐药
第二十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考点总结
专题一:中药功效
专题二:用法用量
专题三:药物煎煮方法
专题四:药物使用注意
第四部分方剂学
总论
章解表剂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三章和解剂
第四章清热剂
第五章祛暑剂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补益剂
第九章安神剂
第十章开窍剂
第十一章固涩剂
第十二章理气剂
第十三章理血剂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十五章治燥剂
第十六章祛湿剂
第十七章祛痰剂
第十八章消导化积剂
第十九章驱虫剂
第二十章其他方剂
附:考点总结
专题一:方歌
专题二: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
专题三:方剂中含有的药物(特殊)
专题四:特殊的治法所代表的方剂
专题五:典型病证选方总结
专题六:类方比较
专题七:药物比例
专题八:方剂特点归类
专题九:特殊用法
专题十:临证加减
专题十一:君药总结
第五部分中医内科学
章肺系病证
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瘘
第二章心系病证
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第三章脑系病证
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癫狂
第六节痫病
第四章脾胃系病证
节胃痛
第二节痞满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噎膈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腹痛
第七节泄泻
第八节痢疾
第九节便秘
第五章肝胆系病证
节胁痛
第二节黄疸
第三节积聚
第四节鼓胀
第五节瘿病
第六节疟疾
第六章。肾系病证
节水肿
第二节淋证
第三节癃闭
第四节关格
第五节阳瘘
第六节遗精
第七节耳鸣、耳聋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
节郁证
第二节血证
第三节痰饮
第四节消渴
第五节自汗盗汗
第六节内伤发热
第七节厥证
第八节虚劳
第九节肥胖
第十节癌病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
节痹证
第二节痉证
第三节瘘证
第四节颤证
第五节腰痛
附:考点总结
专题一:内科诊疗学术思想
专题二: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致病因素及治疗原则总结
专题三:疾病预后转归
专题四:异病同治
专题五:相似疾病相似证型对比
第六部分针灸学
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
节手太阴肺经
第二节手阳明大肠经
第三节足阳明胃经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第五节手少阴心经
第六节手太阳小肠经
第七节足太阳膀胱经
第八节足少阴肾经
第九节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节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一节足少阳胆经
第十二节足厥阴肝经
第十三节督脉
第十四节任脉
第十五节常用经外奇穴
第三章刺灸法
第四章治疗总论
第五章治疗各论
第七部分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附:卫生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