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伊丽莎、约翰和乔治亚娜正围坐在他们的妈妈,也就是我的舅母,里德太太的身边。此时,里德太太看上去满脸幸福。因为我既没有可爱的举止,也没有率真的性格,而且,里德太太认为我喜欢刨根问底、吹毛求疵,又爱和大人顶嘴,所以,她叫我离她远点,并让我自己找个地方待着,还说如果我不会有礼貌地讲话,就把嘴巴闭上。
于是,我溜进了客厅隔壁的小餐厅里。那里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挑选了一本带插图的书,然后爬到窗台上,把红色的窗帘几乎全都拉拢,自己蜷坐在里面,这样就似乎与世隔绝了。
窗帘遮挡了我右侧的视线,但我左侧的玻璃窗却给了我良好的视野,而且又使我免受11月里冷气的侵袭。翻书阅读的间隙,我会不时抬头,欣赏窗外冬日午后的景色:远处是一片云雾苍茫的暗淡,近处是草木湿冷的凋敝。一阵阵的狂风夹杂着暴雨,横扫天地。
我的视线又转回书上——比尤伊克的《英国鸟类史》。其实,我对书中的文字并不感兴趣,只是被书中的几句导言所吸引。书中提到只有海鸟才生活在岩石和海岬上。我对书中的一些描述有着自己的看法。有些念头模模糊糊,但又挥之不去。虽然每张图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我却不能完全理解。它们是如此神秘莫测,却又生动有趣。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当我醉心于阅读时,餐厅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喂!忧郁小姐!”约翰·里德叫喊道,“人上哪儿去了?”显然他并没有发现我。他对妹妹说,“我要告诉妈妈,她又跑出去了。”
但伊丽莎只看了一眼,就说:“她肯定在窗台上,准没错。”
我只好立刻走出来,因为我害怕被约翰生拉硬拽出来。
“你有什么事?”我尴尬又不安地问。
“你应该说:‘您有什么吩咐,里德少爷?”’他说道,“你过来!”他坐在椅子上,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对面。
约翰·里德是个学生,比我大四岁,今年14岁了,长得又高又胖,外貌与年龄完全不符。他肤色暗淡,一副病态,五官粗犷,四肢肥大,而且目光呆滞。他一向暴饮暴食,使得他肝火旺盛,满脸赘肉。原本这段时间他应该住校的,但是他妈妈说他身体虚弱,非要把他领回家住一两个月。他的老师迈尔斯先生说,如果家里少给他送些糕点和糖果,他就会健康很多。可是,他妈妈却坚持认为约翰脸色不好是因为学习太过用功和想家导致的。
约翰对他的母亲和姐妹毫无感情,对我则更加厌恶。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并以此为乐,所以我非常怕他。每当他靠近,我都会被吓得肌肉紧缩、手足无措。我无处哭诉,因为用人们不愿意因为我而得罪他们的少爷,而他的妈妈里德太太,对此则总是视而不见,任凭约翰打骂我。
习惯性的顺从,驱使我来到他的椅子跟前。他不停地朝我吐舌头,差点儿把舌头弄断。凭经验,我知道他马上就要打我了。我既害怕挨打,又不得不看着他那令人作呕的神态。我不知道他是否看出了我的想法,突然间,他二话不说就狠狠地打了我。我只好踉跄地后退。
“谁让你和妈妈顶嘴,这是给你的教训!”他说,“谁让你鬼鬼祟祟地藏在窗帘后面,谁让你刚才用那种眼神看我,你这只老鼠!”
对于约翰·里德的谩骂,我已经习以为常,也从没想过反驳他。
“你藏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
“我在看书。”
“把书拿出来。”
我只得走回窗户前,把书取给他。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家的书。妈妈说过,你没有钱,你是个累赘。你爸爸什么也没给你留下。你应该去要饭,根本不应该和我们绅士家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也不应该和我们吃同样的饭菜,更不应该让我妈妈花钱给你买衣服穿……
P2-4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小说家,也是活跃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大姐。她与狄更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推崇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夏洛蒂·勃朗特和她姐弟们的童年生活极其艰难,充满了磨难。母亲早逝,他们仅靠父亲做牧师那点儿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但是,夏洛蒂·勃朗特还是从学识渊博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不少乐趣,读书、看报、看杂志、听故事等。这使夏洛蒂。勃朗特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在豪渥斯那个孤寂的家乡,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培养兴趣,即每日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14岁那年,她便创作出了许多作品,有小说、诗歌和剧本等。这些习作为她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她的代表作品有《简·爱》《雪莉》《维莱特》《教师》。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作为“新课标”第一套示范教材,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2016年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做出了两个重要改变:适当减少精读精讲的比例,避免反复操练知识点;名著阅读重在“一书一法”,积累读书方法,摒弃僵化的“赏析体”。
在“新课标”的纲领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示范下,本套“童趣文学新课标名著阅读”丛书将包含“新课标”建议阅读书目,覆盖义务教育学龄段,提倡感悟式阅读、综合性点拨,帮助孩子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选本充分体现经典性、可读性和语文性,并且注重多样化,力求做到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兼顾。在体裁方面,也追求丰富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传记、杂文等均包含在内。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均为原版呈现,并首次整理《附表》,将书内异于现代汉语使用方法的汉字单独列出,使孩子既能品读名著的原汁原味,又能巩固字词的最新规范用法,“鱼与熊掌”兼得。
体例上,在正文之外,设置“走近文学大师”“走近文学作品”“导读”“阅读感悟”“自我检测题”等板块。其中“走近文学大师”“走近文学作品”尤为翔实生动,围绕作品进行立体式内容延伸,重点讲解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运用多种新颖直观的图解整合内容,避免空洞的概念陈述。比如,“作者名片”采用名片形式,“一生足迹”采用思维导图,历史意义介绍采用关键词索引,等等。形式贴合内容,读来走心不吃力。“自我检测题”不走题海战术,不与模式化考题重复,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设计习题,真正做到“一书一法”,以方法统领知识点。
名著正文中的注解,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现代汉语词典》,对生僻字词、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等,做了准确精要的注释。名著正文中标注出曾人选语文教材的章节和值得重点品读的段落,引导孩子把握精读和略读的节奏,点到为止,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孩子的体验和思考。
寄望这套丛书能通过富有东方审美意味的彩插和版式,为孩子营造亲切的母语氛围;通过完备的体例和灵活的点拨,让孩子发现经典作品的内在美;通过千百年来流传的大师作品,帮助孩子找寻奇妙时空里的对话者,在阅读中陕乐成长。
夏洛蒂·勃朗特著的《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佳作。作品里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位从小就成了孤儿的英国女子,虽然她经历过种种磨难,但仍坚持追求自由与尊严,并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爱情。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一个勇于反抗、努力争取自由与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出生于一个窘困的牧师家庭,从小被寄养在舅父、舅母家里,受尽歧视和虐待。在与舅母决裂后,简·爱被送进洛伍德学校。冷酷的校长、严厉的校规、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陪伴了她八年。一天,简·爱终于无法容忍,便离开了那里。她去了桑菲尔德府,当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在此期间,她认识了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并在后来与他产生了爱情。两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走到了一起,收获了幸福。
夏洛蒂·勃朗特著的《简·爱》一经出版,就震惊了整个英国文坛,并陆续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好评如潮。20世纪初期,本书传人中国,出版有全译本、中英文对照本、缩减本和连环画等,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剧,可见人们对该作品的喜爱程度。
随着本书的出版,其主人公简·爱为追求女性独立、维护女性尊严所发出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激发了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简·爱成了追求自由、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性先驱,而本书也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