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乳母家归来的孩子
朱伯芳的故乡,在江西省余江县马岗乡下朱村。1928年10月17日,即农历戊辰年九月初五,他出生在这里。
他的父亲朱祖明是家中的独子,当年在南昌豫章中学高中部就读。
祖父朱际春是当地的老秀才,新得长孙,自然欢喜。朱伯芳这个名字,就是祖父给起的。祖父“春”字辈,父亲“明”字辈,接下来他是“芳”字辈,一派雅意。伯芳出生之后,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祖父依伯、仲、叔、季分别命名,只是弟弟叔芳与妹妹季芳幼年夭折,最后出生的弟弟,祖父给他取名毓芳。
朱伯芳出生,母亲没有奶水,祖父特别着急。下朱村周围有的是上好水田,但没有人家养奶牛,母亲也就十七八岁,根本侍弄不了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束手无策。怎么办?从出生一直长到一岁多,朱伯芳只能喝米羹当奶水权充营养。
祖母帮着母亲,每天提前把大米泡在水里,泡软的大米再经研碎,最后上锅蒸熟,待晾至温热,一口一口喂他吃下。
朱伯芳一直体质很差,跟他童年缺乏营养有关系。
长到一岁多,村里有一户人家婴儿夭折,祖父便去求人家做孙儿的乳母。同村同宗,祖父又受同宗人敬重,这人家就将朱伯芳抱来做乳儿。
这样,朱伯芳在乳母家里待到3岁,才恋恋不舍回到祖父、祖母身边。
乳母家度过的童年,在朱伯芳的印象里不可能很清晰,至多是一些片断场景的连缀,让他很留恋,直到晚年还屡屡提及。
这是村里一户普通农家,乳父老实、木讷,但非常善良。而乳母已经四十多岁,她的奶水并不比母亲更多,还患有肺结核病,乳养朱伯芳不久,就断奶了。可乳母对他特别好,把不多的奶水钱全部用在了乳儿身上,千方百计给他增加营养。乳母慈爱之甚,视其如己出。
农家小屋简陋寒碜,光线昏暗,里面充溢的温情却恒久地留在乳儿的脑海里。
乳母还有一个儿子,叫朱学俚,是朱伯芳的哥哥了。哥哥和乳父、乳母一样,待他特别好。朱伯芳懂事一点,就由这个哥哥带他玩耍。
下朱村,在一个叫作兰田畈的冲积小平原上,白塔河沿着村落西缘日夜流淌,向北,再向北,流过余江县的老县城锦江镇,然后与信江会合,信江再向北,将注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信江,是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白塔河贯穿余江县全境,是信江的支流。尽管是支流,水量其实不小,经常泛滥。平常帆影点点,舟楫往来,水上运输甚是繁忙。河对岸的邓家埠是白塔河汇入信江之前的一个重要码头。1934年,浙赣铁路余江段修通,余江车站设在邓家埠。邓家埠的河港、陆港地位日益显著,成为余江县最大的集镇。
邓家埠简称邓埠,1962年,余江县城由锦江镇迁至邓埠。
朱伯芳的故乡下朱村。只是,那里的村落并不以“村”“庄”来命名,而称为“家”,下朱村,称为下朱家,再往东,有墙圈里朱家、株林朱家、湖头朱家等四个朱氏聚居村落。除了朱家,还有赵氏、张氏、黄氏几个宗族大小不一总共十多个称为“家”的村子。
兰田畈这块几十平方公里的小平原,安顿下十多个村落。每一个村落并不大,也就二三十户人家的样子,大抵因就近耕作之故形成。村落与村落之间,相隔也就一华里左右距离。绿树掩映下,在这个村子依稀可以看见另外一村子屋顶冒起的炊烟,太阳从晨雾里升起,这个村子里鸡开始打鸣,那个村子里的狗立即叫起来呼应。到了夏天,塘坝里的水车开始汲水灌溉,水车吱呀,声音笨拙,此起彼伏,昼夜不息。这里那里,会有拉水车的老牛长哞一声。
兰田畈自古就是余江县一块富庶的小平原,一派田园风光。
下朱村所在的兰田畈,曾经引发全国震动。并不是因为出了朱伯芳这位中国著名的大坝结构专家、工程院院士,而是因为它曾是余江县血吸虫病疫区。(P3-4)
鲁顺民,山西河曲人。党员。1987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任中学语文教师八年。1996年调入山西省作协,历任《山西文学》编辑部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003年入鲁迅文学院参加第二届不错研修班学习。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报告文学《送84位烈士回家》、《王家岭的诉说》(合著)、长篇散文《山西古渡口――黄河的另一种陈述》。报告文学《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获赵树理文学奖,《送84位烈士回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根据该报告文学改编的广播剧《英烈回家》获2012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一代宗师。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钱正英
朱伯芳院士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发扬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道德风尚,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
我国坝工事业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引领世界发展,这一过程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其中朱先生是最重要的专家代表之一。朱先生的事业成就全行业有目共睹,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 矫勇
朱先生倾心于事业,敬业,敬人。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贾金生
中国工程院周济祝贺朱伯芳院士九十华诞贺信 周济
献身水利水电事业,引领世界筑坝技术祝贺朱伯芳院士九十华诞 矫勇
第一章 颠沛流离中成长
从乳母家归来的孩子
祖父和父亲
从私塾到小学
求学九江中学
第一名
还是第一名
第二章 第一名考取交通大学土木系
交大土木系的第一名
度穷一种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的毕业证书
第三章 中国首批两高坝设计
到佛子岭去
“一个老的带一群小的”
T·M 和朱伯芳的贡献
梅山水库与中国工程师自己的T·M
“祸”起扬压力
第四章 中国第一座拱坝设计
中国第一座混凝土拱坝名叫响洪甸
献策响洪甸
隐秘的温度应力
调往北京
小浪漫
第五章 初入京华与大坝裂缝
乍暖还寒
父亲之殇
委曲求全“高块浇筑”
丹江口上
支墩坝更易裂缝
第六章 首创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
大背景
朱工
首创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
关于宽缝重力坝和腹拱坝的争论
“下楼出院”
一声叹息
第七章 有限单元法五个程序一本书
“水电城”大安
悲壮三门峡
有限单元法五个电子计算机程序
《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
父亲
第八章 拱坝优化领先世界
复杂而优美的拱坝
优化团队
生产力——以瑞垟拱坝为例
有限元等效应力法
“立起来”
访问苏联
第九章 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度应力再领风骚
课题稳定说
反馈设计新领域
数字筑坝——仿真新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章 大坝裂缝世界性难题的解决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第二版
朱伯芳与三峡工程“裂缝”风波
走近大坝不裂
“重返”丹江口
终结“无坝不裂”
第十一章 烈烈壮心
强大的仿真系统
数值监控形成大坝安全监控新平台
周公宅、陈村和丰满
“36字方针,8个字做不到”
师生之间享受思考
结语:勤奋、务实和创新成就了朱伯芳
朱伯芳院士论著一览表
朱伯芳院士科学技术年表
献身水利水电事业,引领世界筑坝技术——祝贺朱伯芳院士九十华诞
2017年10月17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先生九十华诞庆贺日,我谨代表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向朱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致以热烈的祝贺!
献身水利,追求卓越。朱伯芳院士195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至今在水利水电领域已工作奋斗66年,既是新中国治水、兴水的见证人,也是我国坝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实现大坝建设100m坝高,到200m,再到300m级高坝多级跨越的引领者和贡献者,在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小湾拱坝等一百多座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坝工事业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引领世界发展,这一过程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其中朱先生是最重要的专家代表之一。朱先生的事业成就全行业有目共睹,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他牵头负责的项目11次获得国家、部委科学技术大奖,1984年首批入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朱先生对我国和世界大坝发展的卓著贡献,反映了朱先生心有大我、献身水利的崇高精神,也彰显了他60多年来栉风沐雨、不懈追求卓越的工作风貌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勤奋进取,成果丰硕。朱先生治学上倡导“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科研上倡导“来于生产、高于生产、用于生产”。他既是倡导者,更是模范实践者。朱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深究坝工科学奥秘,探索混凝土温控规律。“人生七十古来稀”,朱先生现已90高龄,仍以高昂的精神时刻关注水利水电国际发展最新动态和行业发展的大局,仍不断发表新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至今已在国内外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本,是同时代大坝专家中最为丰产的学者之一。
刻苦创新,敢为人先。无论在逆境中在工程工地下放劳动,还是在国家重视科研、支持科研之后,朱先生一直都是刻苦钻研的榜样,始终以事业为重、以解决工程挑战性问题为目标。在世界上首创混凝土温度应力理论,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首创拱坝优化理论,节省巨额投资,首创混凝土仿真算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士坝应力分析水平,首创混凝士坝数值监控理论,使大坝安全监控由过去的定性监控跃升为现在的定量监控。科研成果纳入国家设计规范的有十四项之多。他不断创新、解决工程难题的众多成果为不断提升我国筑坝技术水平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桃熟三千樽开北海,春光九十诗倾南山。朱先生在治学、科研、培养人才等多方面是同时代人的典范,更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衷心祝愿朱先生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朱伯芳院士是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工作,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坝--佛子岭、梅山、响洪甸拱坝,为我国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有重要创新。朱院士在世界上创立了四个新学科: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拱坝优化,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混凝土坝数值监控,都已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根据国家发表的统计资料,朱院士是中国水利水电方面科技成果多的一位专家。他在我国水电界有着重要影响。鲁顺民著的《朱伯芳院士传(精)》为朱院士的传记,通过走访和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总结朱院士的一生。
朱伯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深究坝工科学奥秘,探索混凝土温控规律。“人生七十古来稀”,朱先生现已90高龄,仍以高昂的精神时刻关注水利水电国际发展最新动态和行业发展的大局,仍不断发表新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
鲁顺民著的《朱伯芳院士传(精)》讲述了朱伯芳院士是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工作,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坝——佛子岭、梅山、响洪甸拱坝,为我国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