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式妈妈
案例:辞职陪孩子读书
邻居家的女儿从青岛返回大连老家去读某私立名牌高中。
父亲做生意,忙得没空儿,母亲一个人去大连陪读,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母亲的任务就是每天接她上学放学,买菜做饭,一读三年。转眼三年过去,夏天高考成绩出来,本科线没过,只能读个专科。有天在小区里遇见孩子的母亲,她快言快语对我说:“这三年花费近二十万。”
言外之意,连个本科都没读上,有种吃亏上当的感觉。而说起孩子的将来,她的态度很坚决,下个月还去大连复读。
邻居不是第一个陪读妈妈,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她只是千万陪读母亲中的一员。
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从农村到市镇,从市镇到省城,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人们称之为“同桌妈妈”。
关于同桌式妈妈这个问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的认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说庄稼不收年年种,总有一天会成功,但孩子不是庄稼,庄稼这季不好下季还可以再来,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却会误了他一生,实在输不起。有人陪读,孩子吃得可口,身体发育好,脑子聪明。而且,母亲把生活料理好,孩子能省下很多时间来专心读书。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会上网吧,也不会和同学疯玩,放学后乖乖回家,会把所有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赞成同桌式妈妈的认为,妈妈陪读,工作没了,收入没了,生活质量下降,舍掉一切陪孩子往前冲。当孩子的成绩仍旧不理想,大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幻灭,难以接受。最重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事事依赖你,导致大人什么事也做不了,一天二十四小时耗在孩子身上,最终两败俱伤。
好与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同桌式妈妈,却一浪兴过一浪,从来没有因为有人反对而减少。
那么,陪读到底对孩子是好是坏呢?
分析:该不该陪孩子读书?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浩浩荡荡的陪读大军中。
从经济的角度讲,一般家庭承受不起。母亲辞去工作,专门租房陪孩子读书,除非家境优越,否则家庭生活会面临困境。陪读是拿钱来买时间,通过孩子实现梦想,从而改变孩子和家庭的命运。这是陪读家长的普遍心理,付出多少都无怨无悔。有的家庭并不具备陪读的经济条件,但加入了陪读大军。就像赌徒,总想一把捞个暴发户,结果,多数人都输了。 孩子的成长不是父母单方面的意愿,如果父母什么事都大包大揽,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
你不陪我,我就不给你学,不认为学习是自己成长阶段分内的事。到头来,学习成了父母的事,这叫责任转移。孩子除了读书,什么也不用管,甚至写作业,怎么写,都和母亲一起来完成。表面上看,孩子完成了很多作业,但事实上,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一旦久了,就会上瘾,使他彻底丧失独立做事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尤为不利。
陪读,往往是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与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无法意识到主动学习与做事的必要性。而主动学习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陪读,父母无形中充当了孩子的手、脚、眼睛、大脑。
孩子的成长不仅是身体长高了,骨骼壮实了,还有人格、思想、心理的丰盈。尤其是后三者,在少年时期如果发育畸形,长大后,后患无穷。
而且,母亲陪读让孩子失去了与伙伴共同成长、心灵交流的机会。将来孩子走向社会时,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很难自如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此说来,陪读,损失的不仅是孩子的未来,父母也会失去原来的生活,日子被打乱,陷入忙乱不堪的恶性循环里。如果孩子成功了,还算欣慰。如果孩子不能朝着自己想象或希望的方向发展,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问题是不管成功与否,小学要陪读,中学要陪读。那么,大学也要陪读吗?
P12-14
雨桦,本名张黎艳,畅销书作家,《北极光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崂山文学》网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小小说协会副秘书长,青岛知联会会员,青岛妇女研究会会员;出版过20余部作品,并多次在《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中华散文》等多家知名刊物发表作品。
写给父母的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先看一组有趣的例子。
200多年前,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到目前为止,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1人就任副总统,1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200多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作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也甚多。
50多年前,美国纽约成立了一个儿童救护会。该救护会专门收容、抚养弃儿、孤儿和贫儿,并把这三类儿童送到可靠的农家寄养。50多年间,他们共收容、照顾了28 000名这种孩子,其中大约有87%的孩子成为了出色的人物。有的当了州长、总督、高级审判官、市长及州会计检察官,还有24人被选为美国国会议员,9人被选为州议会议员。
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人说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只有不懂事的儿女。时代在发展,认知在进步,这句话显然太绝对。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包括父母,虽然,父母不知不觉犯下的错误,其主观意愿和前提都是为了孩子。
没错。
在我看来,无论父母识字与否,是农民还是白领,是博士还是打工者,对孩子的将来发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能让孩子在什么环境与心态下成长。世间有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也有权贵者沦为乞丐、阶下囚,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沙漠寸草不生,针叶松则多生长在高寒地带。
进入自然界,你就会发现,纬度越高,温度越低的地方,植被的叶子越窄,尖而细小;低纬度植物正好相反,树叶宽阔,它们集中而生,称为阔叶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北方相对南方雨水少,气候寒冷,植物为防止自身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叶子就长成窄小尖细的模样;南方一年四季雨水丰沛,树木自然被滋养得青翠欲滴。
什么样的环境生长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把干旱地区的沙棘放在多雨的南方,它会因雨水过多死亡。相反,芭蕉若生活在北方,也会因干旱寒冷而死亡。
孩子的成长与植物的生长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健康、积极、向上的种子,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根深蒂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领路人,宽容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自小懂得包容、分享。父母善良,孩子也会善小而为之。虽然父母不一定把这句话教给他,但他们早已用行动告诉孩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父母好学上进,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的孩子多半会求知若渴。
父母不学无术,整日怨天尤人,他的孩子多半会好吃懒做。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在他眼睛里画下什么,他就会看到什么。你把河流污染成了黑色,孩子就以为河流是黑色的;你把白云形容成粉色,孩子就以为白云是粉色的。你用凡事善为的原则影响孩子,孩子自然不会用暴力解决不开心的事;你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不知不觉间便在孩子的心灵土壤中播下了冷漠的种子;你用热情和阳光的心态投入每一天的生活,孩子的世界就是开满鲜花的原野……
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有人能爱到点子上,所谓爱得得当,成长如沐春风,孩子就会如虎添翼。有的父母爱得不得当,花钱出力操心,孩子一事无成。有时候,孩子往往有那个潜力,你没有发现,等于埋没了孩子的天赋,父母则成了孩子成功的“杀手”。所以,孩子是否比别人优秀,一半取决于父母是否发现并挖掘了他的潜力,一半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以及他自身的努力。
雨桦著的《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如别人成功》教给父母不一样的爱的表达方式,让父母轻轻地推动孩子稳步向前。
会爱的父母,将孩子放飞天空;不会爱的父母,剪断孩子飞翔的翘膀。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如别人成功》是畅销书作家雨桦精心为父母和孩子打造的一本成功励志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教父母如何更好地爱孩子,如何将对孩子的爱变成让孩子成功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