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艺术
契诃夫(Tshekhob)书简集中有一节道,(那时他在爱珲附近旅行,)“我请一个中国人到酒店里喝烧酒,他在未饮之前举杯向着我和酒店主人及伙计们,说道‘请’。这是中国的礼节。他并不象我们那样的一饮而尽,却是一口一口的啜,每啜一口,吃一点东西;随后给我几个中国铜钱,表示感谢之意。这是一种怪有礼的民族。……”
一口一口的啜,这的确是中国仅存的饮酒的艺术: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中国人对于饮食还知道一点享用之术,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艺术却早已失传了。中国生活的方式现在只是两个极端,非禁欲即是纵欲,非连酒字都不准说即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互相反动,各益增长,而其结果则是同样的污糟。动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调节,中国在千年以前文化发达,一时颇有臻于灵肉一致之象,后来为禁欲思想所战胜,变成现在这样的生活,无自由、无节制,一切在礼教的面具底下实行迫压与放恣,实在所谓礼者早已消灭无存了。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别无道路,有之则是禽兽之下的乱调的生活了。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蔼理斯对于这个问题很有精到的意见,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义,但以为禁欲亦是人性的一面;欢乐与节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实相成。人有禁欲的倾向,即所以防欢乐的过量,并即以增欢乐的程度。他在《圣芳济与其他》一篇论文中曾说道,“有人以此二者(即禁欲与耽溺)之一为其生活之惟一目的者,其人将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将其一(耽溺)推至极端,再转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么,日后将被记念为模范的高僧。但是始终尊重这二重理想者,那才是知生活法的明智的大师。……一切生活是一个建设与破坏,一个取进与付出,一个永远的构成作用与分解作用的循环。要正当地生活,我们须得模仿大自然的豪华与严肃。”他又说过,“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与舍二者而已,”更是简明的说出这个意思来了。
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斯谛耳博士在《仪礼》序上说,“礼节并不单是一套仪式,空虚无用,如后世所沿袭者。这是用以养成自制与整饬的动作之习惯,惟有能领解万物感受一切之心的人才有这样安详的容止。”从前听说辜鸿铭先生批评英文《礼记》译名的不妥当,以为“礼”不是Rite而是Art,当时觉得有点乖僻,其实却是对的,不过这是指本来的礼,后来的礼仪礼教都是堕落了的东西,不足当这个称呼了。中国的礼早已丧失,只有如上文所说,还略存于茶酒之间而已。去年有西人反对上海禁娼,以为妓院是中国文化所在的地方,这句话的确难免有点荒谬,但仔细想来也不无若干理由。我们不必拉扯唐代的官妓,希腊的“女友”(Hetaira)的韵事来作辩护,只想起某外人的警句,“中国挟妓如西洋的求婚,中国娶妻如西洋的宿娼”,或者不能不感到《爱之术》(Ars Amatoria)真是只存在草野之间了。我们并不同某西人那样要保存妓院,只觉得在有些怪论里边,也常有真实存在罢了。
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这些话或者说的太大太高了,但据我想舍此中国别无得救之道,宋以来的道学家的禁欲主义总是无用的了,因为这只足以助成纵欲而不能收调节之功。其实这生活的艺术在有礼节重中庸的中国本来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如《中庸》的起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照我的解说即是很明白的这种主张。不过后代的人都只拿去讲章旨节旨,没有人实行罢了。我不是说半部《中庸》可以济世,但以表示中国可以了解这个思想。日本虽然也很受到宋学的影响,生活上却可以说是承受平安朝的系统,还有许多唐代的流风馀韵,因此了解生活之艺术也更是容易。在许多风俗上日本的确保存这艺术的色彩,为我们中国人所不及,但由道学家看来,或者这正是他们的缺点也未可知罢。
(十三年十一月)
P38-40
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有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生命所在。
——钱理群
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我平时的偏嗜,亦以此二人的散文为最所溺爱。
——郁达夫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早提倡者和开拓者,其散文文体包括随笔、小品、杂文、笔记等,种类庞杂,形式多样。写作中,周作人在严守散文体制的同时,又努力打破各种体式的界限,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使得散文各体之间互相融合,开拓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视野。
周作人早期的散文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封建礼教,深刻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提倡思想启蒙,虽不像鲁迅的作品那样犀利、尖锐,但却显示了他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如本书收录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吃烈士》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缅怀之情。
1928年以后,周作人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散文更加崇尚平淡,有着一种朴实的闲适。他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从取材、立意,以至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营造幽隽淡远的意态。 如《初恋》中写道:“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矇的喜乐。并不问她是否爱我,或者也还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这种朴实的、毫不造作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初恋情感的平淡真实。
周作人的散文,内容驳杂,既写苍蝇蚯蚓、品茶饮酒、谈狐说鬼,也写风俗人情、读书写字等,主要以趣味性和知识性吸引人,平和冲淡的风格贯穿始终。如本书收录的《故乡的野菜》,既叙述了野菜的用处:或以厌虫蚁,或做供品,或做肥料;同时,又引经据典地描写了野菜的风雅传说,再加上儿歌的描述,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但透过这些淡淡的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相思之情,以及对那种恬淡、充满诗意的生活的向往。还有《吃茶》《谈酒》《入厕读书》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虽无多大的思想意义,但其中另有一番雅趣。作者极其平淡地将生活的琐碎津津乐道。
周作人向往平淡、富有雅趣的生活,然而身处乱世,历经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生道路曲折、复杂,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其散文的百味杂糅。本书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经历,以“脍炙人口、性情真挚”为主旨,甄选出55篇散文佳作供读者品读。读出平和冲淡的人,可以享受宁静闲适的美好;读出苦涩哀愁的人,可以找到旧时的知音,获得心灵的慰藉。
《伤心和寂寞都是美的》收录了《初恋》《乌篷船》《苦雨》等55篇周作人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并根据不同的主题系列,对作品进行调整、编排,以求体现不同时期作者内心的情思与趣味。
细品佳作,从中慢慢体会生活的闲适与寂寞,与作者一起把玩人生的苦趣。
周作人是一位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又走了一条曲折、复杂道路的著名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鲁迅、郁达夫、郑振铎、钱理群等诸多名家对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均有不俗的评价。
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平和冲淡,有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或境界。其文章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曾经轰动一时。
《伤心和寂寞都是美的》为周作人先生散文精选集。所选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也有对喝茶、谈酒、萤火、蚯蚓等不同生活情趣和自然知识的分享;展现了作者看待不同事物的思想和观念;在写作角度和写作风格上,从作者早期人道主义者的悲愤、缅怀,到中期的平淡、闲适,再到后期对趣味性、知识性文章的偏重,充分体现出作者情感、生活的变化。阅读本书,读者在了解作者人生经历、趣味偏好的同时,也可以品味出作者在写作方面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和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各异,风格恬淡。读者在了解周作人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到作者的闲适、寂寞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