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宾馆后厨学做菜
这里说一句半玩笑半认真的话:“培养大厨的地方,除了中国的新东方,还有美国的大农村。”漂泊在美的中国留学生,早已被祖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熏陶成了固执的中餐口味。大家深知,到了美国,在外大多时候只能吃快餐,留学生普遍经济受限,偶尔才去吃吃略为昂贵的亚洲餐。妈妈担心我一个人在国外吃不好,于是建议我学厨学习做菜。
为了培养出高标准的厨艺,妈妈帮我联系了她的老同学(县城里较大的一家宾馆负责人),安排我去学习做菜。
教我的大师傅是主厨,带的徒弟是几个年轻小伙子,负责主要的菜品。还有一个面点部,里面全部都是阿姨辈的,北方人偏爱面点,她们手里做出的面点,精巧可人。
学厨前两天,师傅每天给我土豆若干,让我练习切土豆丝。“土豆丝是最考验刀工的,刀工对菜的味道和品相,都很重要。你就从这个开始练起吧。”师傅语重心长地说。
就这样练了两天,大概能切出粗细一致的细条土豆了,虽然还不是土豆丝,但我觉得,于我而言勉强可以了,毕竟出国后,我不会经常做土豆丝的。理解师傅的良苦用心,我还是跟他直接讲了:“师傅,我就是想在出国前学做几道大菜,您平时给酒席供的那些菜,我想学点,以后出去好自己做来解馋。这样一直练切土豆丝,我要好久好久才能练出您那样的手艺。”
“噢,这样啊。我以为你想学当大厨呢。这样好办,明天开始,每天学一道菜好啦。”师傅乐呵呵地讲。我松了口气,原来是交流不当,妈妈说请人家教我做菜,师傅以为是要培养大厨。
开始的时候,除了师傅,因为是妈妈朋友的朋友,对我很是照顾。其他的人,从师傅的徒弟到面点部的阿姨,我总感觉,对我不怎么友好。也许我看起来像是个误入他们世界的外来者,人处于天然的保守总会有些排斥。
我想,这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决定努力在后厨的小世界里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这样会被更友好地对待。
怎么实施呢?每天的菜品学习,我都带着笔记本,认真观察师傅的示范步骤,记下每个点,及时问问题,尤其注意不影响其他人的工作。师傅一般会让我在看过之后,自己试着做同一道菜,看看味道怎样。我炒出来的菜,因为味道不敢保证,自然也是要自己吃掉。
这个学习过程,其实可以充满乐趣。
按照我的策略,没过多久,后厨里的小伙子们就开始露出笑容了,也会主动指点我做菜了,偶尔还一起聊天,“吐槽”下宾馆的菜品和来客的变化无常。我做成功的菜品,大家—起分享,开始其乐融融了。 至于面点部的阿姨们,我的策略,没有完全成功,尤其是带头的那位最能干的阿姨。我一如既往地跑去观赏她们做各种面点,也是出于真心想跟她们学几招,经常赞美她们本就很棒的手艺,阿姨们总是笑笑就过了,好像还是差点什么?
于是,我开始“逼着”带头的阿姨和我聊天。阿姨辈的,一心为孩子,聊孩子总不会错吧。
“阿姨,您孩子也在县里念的书么?”我甜甜地问道。
“是的,就这里高中毕业的。现在已经工作了。”阿姨边擀面边回答道。
“噢,那她现在落到哪个城市啦?”我接着问。
“她考了公务员,落在宁波了。”阿姨略带得意地讲道。父母总是以孩子的成就为荣,这点我深为理解。
“姐姐好厉害,现在考公务员特别难考吧。”我夸道。
“是的,而且我女儿特别孝顺,念书也念得好。”阿姨满脸自豪。
接下来,她讲了更多关于女儿的优秀成绩,话匣子就此打开了。就这么一个对话,阿姨打开心扉了,主动开始跟我讲她在做什么。我接下来再请教再提问,阿姨就知无不答了。还会很好心地告诉我她们什么时候会做什么面点,让我在那个时间过来学学。我说我学了回家给妈妈做,她们听了也很开心。
再接着和师傅熟悉了,他问我可不可以帮他女儿辅导英文,我非常乐意地答应了。一直得人家的照顾,回报别人做点事情,也能安心些。
在家的时候,我自称“开心小厨”,乐活地重返每天学到的菜品,妈妈开心地说真的很像她在饭店吃到的味道。
如今回想起来,我无限感恩当年妈妈让我去修炼厨艺的建议,以及她的朋友提供的在宾馆后厨特别的学习机会。那段经历,让我接触了一个这辈子很可能不会再有机会接触的小世界,师傅的教导让我从烹饪基本功中领略到做菜的乐趣,留学后配合网上的菜谱和自己的想象力,我在国外的伙食质量提高了许多。
P30-33
青年时期的历练,会对未来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个不甘平庸的年轻人,无论起点和出身,都能从本书中感受到梦想可实现的力量。父母一族亦可从中忆起自己难忘的曾经,看到孩子们努力生活的影子。
书中对留学生活的经历和体会,我想一定对各类人群都有价值,特别是对准备出国留学的学子和正在国外求学的学子。即便是对我们这些已经回国或还在国外工作的“老一辈”留学生,相信都会引起极大兴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世刚
童小蕊老师在沪江社团一直是人气很高的作者,每次她的更新都会引来沪江沪友们的热烈追捧。她的文字朴实、自然、有力量,就像《逆风奔跑》书名中展示出来的那样,充满着对生活、对学习、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相信她的温暖会通过本书传递给更多怀揣着梦想、想去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年轻人们,帮助他们更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沪江总编辑 王晓苏
这本书很励志。作者来自草根家庭,却靠自己申请奖学金留学深造。书中真实记录她从校园到世界500强企业的个人奋斗和成长经历,让我看到追梦的人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她那无惧困难的坚强与勇气非常打动人。
——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 meiya
我愿意将这本优秀的留学生原创著作,推荐给所有正在奋斗的年轻人、不愿懈怠的中年人,以及希望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们。
——积极心理学学者、儿童青少年教育和个人成长专家 安妮
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但我很幸运,遇见我的妈妈。
妈妈从小到大都在家乡生活,但在精神上,她是一个开拓者。面对生活的挫折,她永远选择倔强不低头。
三岁时父母离婚,妈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并且坚决地选择让我做她唯一的孩子,因为她当了一辈子长姐,充分感受了作为女孩和老大双重爱的缺失,决心在我身上改变这个局面。
爸妈分开后,家里连椅子都没有,我坐在洗衣板上吃饭的情形,妈妈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她靠着当时每月90块钱的工资,给了我她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在离婚女性毫无优势的小城文化中,当年27岁的妈妈,通过自己的努力, 做好了她此生最看重的事:独自养大三岁的女儿,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幼儿园最后一年,因为费用上涨负担不起,我提前进入小学。妈妈没想到我第一次考试就得到了全班第三的好成绩,至此奠定了她对我教育上的高标准。我从来没有力争第一的心态,因为妈妈很少拿我的成绩和别人去比较。还记得她亲自带我修理卫生间下水道,为我写作文创造题材,“我学会了修下水道”这篇作文,获得了满分。作文之前从来没有满分一说,是妈妈创造了标准。也是她根据我的学习状态,培养我提前学完小学课程,跳级去考初中。因此我没有争第一的压力,但一直保持着上进的心劲。跟特定的人比较,其实是一种限制。做更好的自己,才能营造更大的成长空间。
成长的感觉,大多数时候并不舒适,但它让你热血沸腾。
20岁,我第一次离开祖国,去美国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经历了重重考验,我赢得了在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企业/高校合作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的工作。有过晚上只睡两小时仍能量满满地起床做项目,为了达到合作企业的要求凌晨四点去学校调试程序, 工作到深夜再一口气跑过常有抢劫发生的危险地带回家。许多个这样的时刻,根本来不及思量自己的处境是否美好或悲惨,更多地,是因为目标如火焰般燃烧在心,享受着奋斗流汗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越努力,越幸运。
这是一个关注成长的时代。
只身漂流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城市,可能遇到的困难会非常多,但对我们而言,却是成长最快的阶段。
生命赋予人类的时间有限,在还没有成家立业之前,纯属于个人的成长时间,总量就那么多。我想以最快的方式成长,于是选择了留学。
在美国这个原本陌生的国家,我争取过以前从未想过的机会,逼迫自己做过舒适区以外的事情,遇见过本不可能结识的朋友,遭遇过本可以避免的灾难。有些经历,假若注定要有,我情愿只来一次;有些经历,我却希望在生命中能重复许多次,因为美好的感觉每次都会不同。
见过了不同的视角之后,我的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拓宽着。我的成长,也在短短几年加速了。
大学时去长沙一家知名企业面试,那时的我,穿着卡通衣服,对最基本的商业礼仪也不懂,面试直接打烊。然而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后,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国家,我用自己的专业和想法征服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面试官。以前的我,面对大学同学在思修课上分享幻灯片都会紧张到双腿打颤。两年后,说着另一门语言,面对几十家企业高管报告课题成果,我感觉发挥得淋漓尽致,收到的反馈表一致好评。
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
许多时候,我们过度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欲达目标,等不到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备齐,就真的无法前进么?太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努力的重要性。所有缺乏的资源,很大一部分,都可以通过努力争取或创造。
关键在于,你的目标是否足够真诚和炙热。
赴美国留学毕业后再回家,偶然听到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向我感慨:“我当年也是能留学的,可惜家里没钱。”
我也曾不止一次在网络上看到类似提问:“我想留学,可是家庭条件一般,可以么?”
在我亲身经历过后,见证了身边努力着用教育提升自我的留学青年后,我更加肯定地想跟大家说——只要你想,没什么不可以。
资源最初的分配并不均衡,这只决定了你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要遇到多少困难和阻力,但没有什么能把未来的路封死。这个世界,依然有人在用极少的资源实现极大的目标。
每个留学生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敬佩每一个努力在任何土壤里打拼的个体,但不得不尤其敬佩那些因为家庭、出身受限,却同样甚至更加优秀的人们。他们甚至是来自于贫困的农村,上有老人下有弟妹, 身无分文地留学。在地球的一端一个月看10本专业书的时候,他们的家人,或在另一端汗洒田地,或在城市的夹缝中打工求生存。他们中有人用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完留学旅程后,收获了曾经想也不敢想的资源。 我们行进在不同的空间轨迹,但在各自和生活较劲的路上,或多或少,都有过一样的委屈、感慨和倔强。我想以本书,分享这些奋斗的心得,传递目标可以实现的信心。
最后,感谢父母给我生命。感恩妈妈,给我创造了善良和积极的环境,弥足珍贵。 感谢我的外公外婆,从小到大给我无上的宠爱。
外公于2015年逝世,但我未来成长的每一步,都将铭记他无条件的爱。 感恩遇到的所有好老师,他们所做的每件积极的事情,都滋养着学生的未来。
感谢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有的路过我的生命,有的留下浓墨重彩的记忆。感谢我不可替代的朋友雨和月,感谢我的导师——教授学生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的E教授,感谢bmp(大学的男友,现在的老公)的鼓励和陪伴。感谢我的编辑Sophie,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我,和我一起努力,让这本书为读者带来更大价值。感谢封面署名的所有推荐人对这本书的认可和支持,感谢安妮老师为书作序。
无论你想要做什么,希望这本书,能让你感受到自己梦想的力量、温暖和价值。即使孤独,即使挫折,在这条追梦的路上,哪怕有一小点光亮,都能带你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逆风奔跑》这本书是“90后”集颜值和才华的平凡女生童小蕊写给年轻人在职场上激励和指引的书,让年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提供帮助和揭开迷雾。
本书内容囊括留学中遇到的趣事,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每一次与自己的较量,与外人的较量,最终建立自信力、学习力和行动力的过程。本书除了讲解学习方法外,还讲了很多应对工作的技巧以及留学遇到的很多问题。
张德芬、孙世刚、王晓苏、陈向东、meiya、安妮等各界影响力人士倾情推荐。
《逆风奔跑》作者童小蕊,从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平凡女生活出了不平庸的人生。在留学过程中,一次次与自己较量,用全额奖学金完成留学学业,并入职全球500强企业。
本书是写给年轻人在职场上激励和指引的书,让年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提供帮助和揭开迷雾。内容囊括留学中遇到的趣事,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自信力、学习力和行动力的建立。
本书是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实现梦想的故事,是一个年轻人凭借才智和努力创造自己命运的历程,是一个有关教育和个人成长的真实而成功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