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干吗不去看看呢?”哈娜站起身来提议。她用光着的脚丫把骨头块儿扒拉散,之后抬起脚在另一只脚踝上蹭蹭,直到不觉得扎了才开始走路。其他人都学她,一个动作接着另一个动作,哈娜做什么,其他人也都跟着做什么,总是这样。
唯独道默例外。他在后边看着大家,他们都那么瘦,都那么神色难辨,都穿着肥大的衬衫,脖领处用一条带子系得紧紧的,他们都把头抬得高高的,把肩膀往后耸,时刻准备着扑向新鲜事和它打一架。这里没人喜欢新鲜事。
他弯下腰观察地上的小骨头块儿,.想看看是否会有形状特别的。没有人会为了玩这个游戏而费事地把骨头块儿带在身上,这种碎骨头块儿到处都是。如果想玩儿,随处都可以,只要在周围找找,就会发现洁白的小骨头从微微泛红的土里像牙齿般地露出尖儿来。道默不喜欢这个游戏,觉得它太傻。想赢的话,只需要具备一样毫无新奇的技巧:把一块儿骨头抛向空中,然后从地上捡起另一块儿,再灵巧地接住空中落下的那块儿。之后是两块儿、三块儿、五块儿。那些手快并能聪明地估算骨头抛落时间的人就能把游戏玩好。而道默在一处地方放着一只特别的“碎片”,他无法说得特别清楚,这让他感觉很不舒服,但恰恰因此,“碎片”对他才更加珍贵:是的,那是一种游戏,一种真正的游戏。需要一只球,一根棍儿,或许还得跑步。
他直起身来,把一只手放在脑门儿上,遮挡阿斯特星绿晃晃的反光。他的同伴们已经到了小山顶,挤成一堆围住了新来的人,他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一想起又要多看见一个人都会有点儿恶心,就像当你吃过太多的豆荚之后,一段时间里都不想再多看它们一眼。那个新来的像是受到了惊吓,他们所有人都经历过那个阶段:说话吞吞吐吐,犹犹豫豫;在睡梦里会大叫出来。现在他们才刚刚不这样。当你一声尖叫把自己惊醒之后,想再入睡就很难了。那个钟点儿非常糟糕,黑暗让你感觉更加黑暗,各种思绪匍匐在你的身上,黏糊糊的手指紧紧贴在脖子旁边。
当然了,如果吃过药,就不会再有那些思绪了。只有长长的、浓浓的睡意,一觉到天亮。肯定是这样。但是第二天早上头会特别疼,因此他有了这样一个习惯:让白色药片儿滑进腮帮子里,含住它,直到舌头感觉不到药片儿的微小颗粒。那会儿他通常已经在他们的视线范围以外了,可以把药吐在地上,碾碎它,直至它消失在泥水里。
没有人把药吐出来,连哈娜都不会,只有他会这样。他们都习惯于服从,所有人都是。否则要面临太多的风险。你可能会被带到基地去,有时被带到基地的人就再也回不来了。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因为所有人都会忘记。如果一个人消失了,就像是他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如果其他人不知道有你,他们也就不知道曾经有过你,好吧,那也就是没有你,就这样。你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但是道默与众不同。他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自己很特别。在那些被惊醒的夜里,他反复对自己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懂得努力,我敢于尝试。我要铭记此事,我会记住此事。
他独自回到“窝棚”。正是时候可以把手伸进床铺底下,碰一碰那块活动的地砖。那块砖和往常一样,一碰就会晃动,既掩藏又揭示了一个秘密。之后他听到响动,敏捷地把手拿开,把底下的小垫子推回原处,这样别人就不会说什么了。然后他走出去和其他人待在一起。
在外边,哈娜正按照惯例主持审讯。
“你是个‘残存’还是个‘破壳而出’?”
新来的孩子咽了口唾沫,低下头看着脚,慢吞吞地说道:“我不知道。”
“我敢打赌他都不知道区别在哪儿。”哈娜轻蔑地说道。
“别难为他了。这重要么?”道默说道。
P2-4
《树林里的孩子》是一部伤感动人、内涵丰富、引人深思的冒险小说。作品于2010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一年内再版64次,并成功入围该年度意大利最具权威的文学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青少年文学作品入围该奖项。作者贝雅特丽齐·马西尼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除写作之外,她还从事编辑、记者、翻译(将五卷《哈利·波特》译为意大利语)等工作。她出版了众多童话和青少年读物,曾获皮皮奖等多项意大利儿童文学奖项。
故事发生在一场“致命危机”后,劫后余生的孩子们生活在地球以外的某颗星球上,他们被关在一处叫作“基地”的营地里,生活在原始状态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曰益野蛮退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希望,而这一切却几乎无人间津。大人们存在的迹象极少:头顶上的几只摄像头监控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喇叭每天广播基地头领的规定,严禁走进四周的树林;按时分发“药片”,并强迫孩子们吞下去,以驱除他们头脑中关于过去的记忆“碎片”。在这一派绝望之中,出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少年:“血块”十三的道默,他不顾禁令,独自前往树林里探索,并偶然在那里发现一本书。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好,独处时便捧在手心,偷偷阅读,直到有一天,这件事被同伴发现。然而,“血块”十三的头领,强势、蛮横的哈娜并未像往常那样大发雷霆,而是让他负责给大家阅读书里的故事。从此,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成为“血块”十三的八个孩子必不可少的仪式。语言和故事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孩子们逐渐找回词语的含义,恢复了对于过去的记忆。他们开始思考和质疑。终于有一天,他们再也无法忍受“基地”残酷、凄惨、无望的生活,在道默的带领下鼓起勇气集体出逃,进入“禁地”树林,成为树林里的孩子。他们要去哪里?他们能成功吗?他们将有何种遭遇?孩子们就此开始了在树林里的种种经历。与此同时,“基地”的两位工作人员,朱奈斯和鲁本通过监控设备观看着发生的一切……
这是一本坦诚而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书:它把人生的苦难、残酷、绝望、无助以及真实的人性诚实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它告诉孩子们,即便身处绝境,生活也绝不应受制于现实。生活还有很多选择,不要故步自封,成为已知事物的囚徒,不要放弃心中的梦想和希望,勇敢地进入一片充满未知的树林,去探索和经历。的确,树林里的孩子曾迷失过方向,曾面对过身陷黑暗的恐惧,经历过争吵、猜忌,遭遇过猛兽,一个同伴重病,一个同伴从树上跌落死亡,他们最终被朱奈斯和鲁本带回“基地”,一切貌似以徒劳和失败告终。经历未知的道路上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探索也可能遭遇失败,甚至重新回到原点,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正是一次次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促使我们蜕变和成长。正如朱奈斯对道默所说的那样:“不是的,恰恰相反。你改变了。你们改变了。你们再也不会和下面的那些孩子们一样了。”
道默这一人物形象始终令人印象深刻:他与众有别,不喜欢那些平庸愚蠢的游戏,不盲从、不模仿头领,甚至胆敢违抗基地的规定,拒绝吃药,勇闯禁地。他拥有一本书,并阅读、思考、尝试。他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作者以此告诉我们,书籍、故事、阅读永远重要。在每一个闲暇的日子,有书相伴的愉悦感都无可替代。阅读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赋予我们信心,令我们敢于坚守自我,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小主人公们正是通过围坐在一起讲述和聆听故事,这一人类最为古老又神奇的集体活动而重拾丧失的记忆,获得智慧和勇气,谱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朱奈斯的一段内心独白十分有趣:白雪公主后来幸福吗?七个小矮人是不是又重返凄凉的单身汊生活?王子是好人吗?引人思考和质疑,这正是故事的永恒魅力。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坐在一起,讲个好故事?我们是否还有能力重拾自信,拒绝从众,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孙双
贝雅特丽齐·马西尼著的《树林里的孩子》是一部伤感动人、内涵丰富、引人深思的科幻冒险小说。故事发生在一场“致命危机”后,劫后余生的孩子们生活在地球以外的某颗星球上,他们被关在一处叫作“基地”的营地里,衣不遗体,食不果腹,每天的一举一动还被摄像头监控。一个名为道默的少年在独自前往森林探索时,偶然发现一本书,并给大家阅读书里的故事。语言和故事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智,他们逐渐找回词语的含义,恢复了对于过去的记忆。终于有一天,他们再也无法忍受现状,在道默的带领下集体出逃,进入“禁地”树林,成为树林里的孩子。经历了树林里的种种遭遇,蜕变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对未来不再迷惘。
这部充满着幻想色彩的作品中隐藏着深刻的哲学反思和探索。教会我们在苦难和绝望中友爱互助,并通过阅读书籍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增强信心,勇敢地坚守自我,与命运抗争。
贝雅特丽齐·马西尼著的《树林里的孩子》是一部伤感动人、内涵丰富、引人深思的冒险小说。作品于2010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一年内再版64次,并成功入围该年度意大利最具权威的文学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
这是一本坦诚而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书:它把人生的苦难、残酷、绝望、无助以及真实的人性诚实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它告诉孩子们,即便身处绝境,生活也绝不应受制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