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学毕业以后,有没有去考大学?
答:我读的高中是职高,是商业学校。当时母亲想叫我读普高,继续往上读下去,可我自己心里喜欢做生意,我从来没有跟她说过。当时我是瞒着她填职高的。
问:在这个学校,你学什么专业?
答:会计。当时我想,你们不让我去做生意,我读的话,也要读一个跟做生意相关的专业。
问:喜欢做会计吗?
答:怎么说呢?刚开始学的时候是喜欢的,可是我这个人没有常性的。我学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所有的事情,刚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喜欢的,学会以后也就不想了,包括学驾驶什么的,学会也就算了。
问:什么时候学的驾驶?
答:1990年。
问:在学校里,读书成绩怎么样?
答:属于中上吧。
问:哪一年高中毕业的?
答:1988年。
问:哪一年结婚的?
答:1989年,20岁。
问:怎么这么早就结婚了?
答:老公比我大8岁。
问:他做什么的?
答:做生意的,在社会上混的。
问:哪里人?
答:杭州人。
问:当时你结婚的时候,年龄还这么小,父母同意吗?
答:在我结婚以前,我有另外一个男朋友的,父母都比较喜欢他的,他父亲是南京军区的,母亲是HZWXDC的。当时我俩关系还是蛮好的,在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上认识的。
问:那时你几岁?
答:17岁。
问:这是你的初恋?
答:是的。当时,他在临安帮我开了一个咖啡店,我白天在江南粮油贸易公司上班,晚上到临安管店。
问:当时你学校毕业以后就到江南粮油贸易公司上班的?
答:不是的。刚开始的时候,在803工程指挥部,在玉皇山半山腰。在那里做会计、出纳。
问:做了多少时间?
答:半年多。
问:第一个工作是自己找的,还是学校或别人介绍的?
答:爸爸帮我找的。它是我父亲(所在单位)的下属单位。
问:你父亲在哪个单位工作? 答:杭州市粮食局。
问:母亲呢?
答:杭州面粉厂。当时为了我来回方便,我男朋友给我买了一辆摩托车。当时,我们已经准备结婚了,但为了某一件事情冲突变大了。就不好了。
问:为什么事情吵架?
答:我跟他相差6岁,当时我们到广州、深圳去买东西准备结婚,有一个女的(已经大肚子了)找到我母亲家……母亲把我叫回来以后。我们也就分手了。
问:这个女人是什么人?
答:他外面养着的人。
问:他一直在骗你?他当时有没有婚姻?
答:没有,我们俩是准备结婚的。他母亲叫我们可以结婚,把事情办了。他家两个哥哥,他在家里最小。从认识现在的老公到结婚,只有四个半月的时间。
问:你当时找对象有什么标准?
答:没有的,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让你后悔一辈子。
问:为什么?你这样做,不但伤害了他,也伤害了你自己。
答:当时,我根本没有想这么多,我只是想跟那个人分手之后,想早点结婚。
问:当时第一个男朋友知道你已经有另外一个男朋友了?
答:知道的,他们俩还为此打架。
问:你提出分手的时候,第一个男朋友就同意了?
答:他不肯,所以他俩打架打得很凶。当时我母亲不同意跟他结婚的。
问:为什么?
答:我们俩的家庭出身有差距,门不当户不对。我母亲对我说:我不讲求门当户对,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不得不考虑这一点。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有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及做法,这跟家庭有很大关系的。这样的话.你们俩的矛盾肯定会出来的。
问:你母亲认为你们俩在哪些地方有差距?
答:家庭背景不同。
问:他情况怎么样?
答:我跟他认识的时候,他父亲已经去世,原来是一个单位的木匠,母亲是在菜场卖菜的。我母亲说,也许你眼睛蛮准的,因为家庭环境不同,他也许会精打细算。我从小已经养成习惯,妈妈比较宠我,家庭的物质生活比较好。也许平时钱已经用惯了,对钱上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母亲认为我俩之间的差距会出来的,是不适合的。
问:你当时选择他的时候,你抱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纯粹是为了报复?他又没有伤害你?
答:也不好这么说,也没有说完全是报复,毕竞选择老公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情,我也是拿出自己的眼睛来看看的,要选择一下的。我当时觉得他的家境也是不好的,也没有什么东西好靠他家里的,但我觉得他在赚钱上是比较勤奋的,只要有钱赚,他什么苦都能吃。
问:你就欣赏他这一点?
答:是的。我父母亲从小就教我这么一句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父母亲留给你多少都没有用的,一定要自己会挣。所以我比较欣赏他这一点,自己蛮能干的。
问:结婚之后,两个感情好吗?
答:感情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分歧也出来了。
问: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分歧?
答:他自己小家庭管得蛮牢的,他有时会说:我的钱,只有我儿子老婆好用。连我母亲都用不来的。
P2-4
目前,在中国已出版的口述访谈资料中,尚无以犯罪妇女为主体的访谈资料。为了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我们将“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妇女犯罪”课题组访谈所获(根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我们从47份资料中选取了21份访谈资料)、共60多万字的资料出版,向关注这一议题者提供,或者以网络时代的精神说,分享一些有较高价值的基础性资料和经验(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在不改变被访者本意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做了删减)。
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对本课题的支持;感谢各位访谈者的支持和贡献;感谢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和浙江省女子监狱有关领导和干警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童根兴和有关编辑对本课题立项和本书出版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书的分工如下:王金玲负责全书的选题确定、基本概念建立、结构设计、内容筛选,以及审稿和定稿等工作;姜佳将和高雪玉负责录入、修改、校对及出版联系等工作。
田野访谈工作是一项挑战自我的工作。因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面对我们日常生活圈外的访谈者,无论是访谈原则的践行、访谈提纲的设置、访谈内容的确立和深化,还是访谈方法的运用、对访谈者心理的把握,我们均存在诸多的不足。在事后的工作回顾与反思中,我们也认识到访谈中出现的失误乃至错误。对此,在以后的访谈中,我们也会弥补、修正与改正。而在此将这些与访谈资料一并原汁原味地呈现,是希望能为同行们以后进行的田野调查,尤其是对不在我们日常生活圈中的边缘人群的调查提供一种负面的经验。
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站在妇女的立场,以妇女个人的生活史为切入点,以女性被访者为主体进行访谈,记录她们讲述的自己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工作,其中的不足和失误乃至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妇女/性别研究更广泛、深入地推进,为进一步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王金玲
2017年6月5日
在今天,妇女犯罪在世界上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对应,在中国,妇女犯罪率的上升、犯罪类型的多样化、犯罪手段的残忍化和智能化、犯罪范围的扩大化等也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但与之相比,近年来,国内对妇女犯罪和犯罪妇女的研究虽有所增加,在深度与广度上却有较大的不足,第一手资料的获得与研究更为缺乏。为此,我们编纂此书,力图向研究者和关注妇女犯罪/犯罪妇女者提供一份有用的基础性资料,以利于人们更广泛、深入、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学科地考察、分析、研究中国的妇女犯罪与犯罪妇女,进而更有效地减少直至遏制妇女犯罪,更有针对性地为犯罪妇女重建人生创造良好条件。
《犯罪妇女访谈实录》是我负责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妇女犯罪(编号:00BSH010)的基础性成果之一。该课题于2000—2004年进行,访谈于2002年7-8月实施。访谈提纲由我设计与编制,具有结构性,设置了求证问题,包括被访谈者个人背景,家庭背景,犯罪原因及目的,犯罪实施与后果,犯罪前、中、后的心态,目前的心态,犯罪及入狱后家人的对待,对将来的期望八大类问题,并附设“是否愿意接受课题访谈”一问。在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和浙江省女子监狱的协助下,课题组于2002年7-8月在浙江省女子监狱进行了整群问卷调查(该调查问卷也由我设计与编制)和档案查阅。以此为基础,根据本人意愿,以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城乡原住地、本省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婚姻状况、罪型、累犯与初犯、罪行轻重等进行筛选,共确定了47位被访者,分别在监舍、监狱办公室、监狱会议室、监狱食堂等处进行一对一的面谈。面谈开始前,课题组访问员向被访者讲明访谈的目的、访谈资料的用途、访谈时将使用的录音工具、她在访谈中的权利等,在被访者签署访谈同意书后,开始访谈,每人的访谈时间最短45分钟,最长超过3小时,平均2小时以上。在所访谈的47位访谈者中,有一位被访者(原职业为公务员,48岁,因贪污罪入狱)同意我们在研究中使用她的资料,但不同意录音与公开发表她的访谈资料。因其他犯贪污罪者不愿意接受访谈,故而全书缺少了被判“贪污罪”这一罪型者的相关口述资料。根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我们在愿意公开发表的46份访谈资料中,选择了21份集成此书出版。
妇女犯罪的严重化已使妇女犯罪成为社会一大热点问题,事实上,与男子犯罪相比,妇女犯罪呈现不同的特征,这是一。与犯罪的总体特征相比,妇女犯罪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是二。与他国/他地区妇女犯罪的特征和妇女犯罪的国际特征相比,中国的妇女犯罪呈现大为不同的特征.这是三。从妇女+本土的视角探讨中国妇女犯罪的态势、缘起、规律与趋势等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进行中国的妇女犯罪/犯罪妇女的研究中,应该也必须具有妇女+本土的视角,而本书——《犯罪妇女访谈实录》正是提供了一份相关的基础性资料。希望这一基础性资料能在全面改善妇女生存条件,促进妇女发展,推进性别平等,进而有效减少直至遏制妇女犯罪,更精准地帮助犯罪妇女重建生活,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有利的作用。
王金玲
2017年6月1日
这是一群服刑妇女。她们被判有罪,她们自己也已认罪。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她们又为何和如何走上犯罪之路?打开王金玲主编的《犯罪妇女访谈实录》,且听她们自己的讲述……
王金玲主编的《犯罪妇女访谈实录》力图向研究者和关注妇女犯罪、犯罪妇女者提供一份有用的基础性资料,以利人们更广泛、深入、多角度、多层面、多向位、多学科地考察、分析、研究中国的妇女犯罪与犯罪妇女,进而更有效地减少直至遏制妇女犯罪,更有针对性地为犯罪妇女重建人生创造良好条件。
本书主要通过对20多位不同犯罪类型女犯的访谈,反映今天中国妇女犯罪的特征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大背景对其个体特征、婚姻家庭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