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之将至
罗素/文
虽然标题是“老之将至”,但本文真正要讲述的却是如何才能不老的问题。尤其到了我这个年纪,这个问题至关重要。首先,你必须要了解你的祖先,看看他们是否长寿。在这一点上,我还算满意。虽然我父母去世较早,但其余的那些先祖们却令人充满信心。除了六十七岁时逝世的外祖父之外,我的祖父母和外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岁以上。而那些关系稍远的亲戚,也大多都是非常长寿的,只有一个寿命较短——他死于被杀头,这种死因现在非常少见。我的曾祖母是吉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的朋友,一直以来,我们这些子孙们全都非常敬畏她,她逝世那年,已经是九十二岁的高龄了。我的外祖母非常伟大,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其中九个活了下来,另一个早夭,此外她还数次流产。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击垮她的意志,守寡之后,她马上投身于女性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建于1869年的剑桥大学首所女子学院——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她的目的是让女性学习医疗知识,为医疗事业做贡献。有一件事曾被她反复提起。她在意大利时遇到过一位面露哀愁的老绅士,她问他为什么总是愁苦着脸,老绅士说自己的两个孙子去世了。“上帝!”她不可思议道,“我孙子孙女加起来一共有72个,如果每失去一个我就悲伤得不得了,那我简直没法活了!”“你真奇怪,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身为她72个孙子孙女中的一个,我非但不觉得她不好,反而更加喜欢她了。八十岁以后,外祖母开始有些难以入睡,午夜时分至凌晨三点,她经常阅读科普类书籍。那时我就想,也许她根本就没有留意到自己在衰老,因为她完全没有那个工夫。现在想来,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保持年轻的方法。如果你有广泛的兴趣,对兴趣有用不完的热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精力旺盛,那么你完全可以忽略自己的年龄,那只是统计学的一个数字而已,更没有必要去担心你的未来,要知道那也许不会很长久。
说到年老,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健康,但非常幸运的是,这一生中,我几乎没有患过病,所以这方面我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都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觉了就去睡觉。至于这是否对健康有所妨碍,谁管他呢——尽管我的喜好通常是对健康有益的。
另外,从心理上说,有两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一种是陷入回忆中无法自拔。人不能过分沉湎于回忆当中,对过往的美好生活的怀念,或对去世之人的不间断的思念都不能作为生活的全部。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精力投入未来,集中精力去做那些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当然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那些往事的影响力也许还在不断地提高。人们总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头脑不如过去敏锐了,情感也不如过去强烈了。要真是如此的话,我们就更应该忘掉那些往事了;而一个人如果真的可以忘掉那些往事的话,那些你认为的观点也许并不是正确的。
另外一种需要警惕的危险是对年轻人过分干涉,这种心理往往源于期望从这种行为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一个人一旦长大成人,都会期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如果此时你还像从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叮嘱他们,那么除非你的子女非常迟钝,否则你的关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包袱。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我们应该换一种更为含蓄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话,这种关心还应该是宽厚的,应该避免感情用事。对于动物来说,一旦它的幼子能够自立,那么它们身为父母的责任也就完成了。但在人类身上,因为漫长的幼年期,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对子女的干预,反而很难做到一下子撒手不管。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上面的要求,对某个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能适当且恰当地安排时间和活动,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至于影响别人,那么他的老年生活是很容易成功度过的。而也只有这样的长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长寿;只有这样的长寿,才能将一个老人源于人生经验的智慧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不要对你已经成人的孩子说什么告诫的话,避免他们犯错误,因为这毫无用处。且不说他们会不会相信你,错误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旦把心思从子女和孙子孙女身上移开,你就会感到生活空虚。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有一点你必须明白——哪怕现在你还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但你的金钱或者你亲手织出来的外套都不能使他们因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害怕死亡已经成为很多老人的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害怕自己没有机会体验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从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情有可原,并不是没有由来的。但是,一位历经沧桑,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的老人再对死亡谈之色变,就是可悲又可耻的了。我认为,不断开发你的兴趣爱好,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将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中,这样你就能融入大家的生活中,这同时也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办法。生活就像一条河,从细小的水流开始,一点一点汇聚,跨过巨石,穿过高山,冲下瀑布,慢慢地,河道越来越宽了,河岸更加广阔了,河水也变得平缓了。最后,河水舍弃自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如果一个老人能够这样解读自己的一生,那么他就不会再对死亡有所恐惧,因为他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而且,年老之后精力衰竭,疲倦的时间日益增加,长眠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相对于只能躺着床上,我反而希望自己在还能动的时候死去,而且知道那些我活着的时候拼尽全力但仍没有完成的事业已经有人继承,我死而无憾。 P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