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隋淑光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罗贯中与李汝珍的科学意识

医药学家、炼丹士葛洪为晋代的道教领袖。他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发现,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用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因此有些学者据此称他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称其为化学家,并将其所撰写的阐述神仙家理论、炼丹理论,以及记载神仙方术等的《抱朴子》一书誉为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

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其实《抱朴子》一书中的记载未免泥沙俱下,多有不实之处。例如书中记载了一种方术:“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皆浮水,赤光如火。取其血涂足,可步行水上不溺。”其大致意思是说,在丹水(今河南宛丘内乡县的丹江)里出产一种红色的鱼——丹鱼。如果在夏至前十天的夜里捕捉到它,把鱼血涂在脚底上,就可以凭空产生足够大的浮力,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沉溺。

罗贯中肯定是读过《抱朴子》,也许还亲身实践过这一方术并且效果不佳。因为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中,借书中人物之口对这一方术进行过批评。书中记载到,访求仙术的蛋子和尚慕名来到丹水畔,按照方术所记载的时间捕到了丹鱼,然而他没有亲身尝试,而是在一位渔夫身上先做实验。渔夫在脚底涂上鱼血后下水,当然不出意外地“扑通一声没头沉下”,爬上岸来后与他理论不休,无奈之下蛋子和尚只好取出二钱重的一块银子,送与渔夫买酒压惊才作罢。有意思的是,罗贯中还借书中人物之口感叹了一番:“蛋子和尚叹口气道: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力学的事例:落第举子唐敖搭乘妻兄林之洋的船,与多九公等结伴出海经商兼游历,途经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岛,遂上岛游玩,然后经历了一系列奇遇。比如说他发现了一株“蹑空草”,吃了以后可以平步青云,两脚登空。林之洋因此怂恿他去采摘生长在极高树上的叫“刀味核”的果实。唐敖道:“小弟撺空离地不过五六丈,此树高不可攀,何能摘他?”林之洋出主意:“俺才想个主意,妹夫撺在空中,略停片时,随又朝上一撺,就如登梯一般,慢慢撺去,不怕这核不到手。”唐敖依言去尝试,当然不出意外地坠落下来。李汝珍于是借多九公之言阐述了一番力学道理:“你在空中要朝上撺,两脚势必用力,又非脚踏实地,焉有不坠?若依林兄所说,慢慢一层一层撺去,倘撺千百遍,岂不撺上天么?安有此理!”

按照力学分析,最初唐敖身处空中,其所受的力是平衡的。如果此时要往上蹦跳,则通过腿部的肌肉张紧收缩再放开,产生一个力。这个力通过脚施加在支撑物上,方向向下,而支撑物则对脚施加一个向上的支持力。此时人受到两个力作用,一是重力,一是支持力,当支持力大于重力时,人就产生了向上的加速度,就可以跳起来。但唐敖此时脚踩在虚空中,无从接受支撑物施加的外力,当然无法上升。这背后其实蕴涵着一个力学原理:能决定物体运动状态的是物体所受的外力,当外力的合力不为零时,就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上述两处情节,想来并非是闲笔。罗贯中和李汝珍虽然撰写的是神话小说,并且二人肯定没有接受过力学教育,但是对文中提到的两处情节并没有信口敷衍以猎奇,而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违背力学原则的说法进行了澄清,从而表现出了一定的科学意识。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虽然并未发展出成系统的力学,但是一些学者的观点中却不乏符合力学原则的论述,例如宋代思想家吕祖谦曾说过“举千斤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这句话其实和上文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人要举起自己,就必须使自己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即保证所受外力大于自身所受的重力。但人在自举其身时,所施加的力始终是自身内部的作用力,而非外力,因此不管力气多大,都不能举起自己。

颇有意味的是,在现代的一些武侠小说类创作中,却反而不如古代神话小说对此思考得缜密,出现了许多视力学原则为无物的描述。这在梁羽生、温瑞安、古龙等先生的众多作品里都有体现,例如:

“(冰川天女)左脚脚跟与右脚一碰,箭一般的倒射回去……”(梁羽生,《云海玉弓缘》)

“他左足忽踩自己的右足足踝之上,于是便升上了一步。然后右脚又踏在左脚足踝上,于是再高升一步。如此互踩而上,一口气升了十六八步……两人如此节节上升,离地又五丈有余,其势依然未消……”(温瑞安,《惊艳一枪》)

“小高没有被她拖下去,反而又向上拔起,以右脚垫左脚,借力使力,又向上拔起丈余……”(古龙,《英雄无泪》)

在受众面同样大的评书里,这种违背基本力学原理的所谓轻功,也成了行走江湖人士的必备技能。例如在《白眉大侠》中这样描述:

“这人也用的轻功提纵术。当他蹦起来一丈多高,左脚一蹬右脚的脚面,往上拔了一截,然后右脚一蹬左脚的脚面,又拔了一截,这才跳上擂台……”

看来,对于这样的描述,真的适用于多九公的评论:“慢慢一层一层撺去,倘撺千百遍,岂不撺上天么?安有此理!”单就这一点来看,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还真不适合处于求知阶段的孩子阅读。(P15-17)

作者简介
隋淑光,1970年出生,200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基于多年接受教育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一直是“科学与人文必将从分野走向整合”这一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并在科普创作中努力践行。2014年起受邀在《中国科学报》进行专栏写作。
书评(媒体评论)

淑光同志身为理学博士,对人文学科亦颇有涉猎;既是专职编辑,又是一位高产的科普作家。本书是作者在《中国科学报》专栏文章的结集,盖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底撰文,或阐释科学理论,或弘扬科学精神,或聚焦文化元素,或钩沉历史印痕,视角新异,文采斐然,立论有据,充满新意。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一篇需鼎力铺陈的大文章,此书付梓当是一种弘扬,可为此着墨一笔。

——杨福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高屋建瓴,本书有两大支柱:中华古典文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书名便是文字禀性的写照: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无意揭秘任何“奇闻”内幕,却远较平庸的“趣谈”更为深刻而有韵味。你将惊喜地发现:“书原来还可以这么读”“问题居然能那样想”“嗨,我还真没能如此思考”……科文融汇巧思妙想的启迪,是本书的精华,特推荐诸君共享阅读体验之乐。

——卞毓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

文章以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为基底阐释相对论、黑洞理论、量子理论、虫洞、时空、休眠、遗传学,以及种种文化元素,体现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视角。相信此书出版会对青少年的阅读产生启迪,开拓其科学视野、人文视野,引发科学兴趣、阅读兴趣,以及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淑光同志为理学博士,曾获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同时又对人文学科有深度涉猎,故能在两者的结合点上做出别样解读。

——赵峥(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后记

想对青少年读者表达的三个阅读感悟

自2013年起,我开始较多地向《中国科学报》作品版投稿,在2014年受邀以专栏的形式写作,即把专栏命名为“格致书屋”,定位为“意在以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品进行解读。以期对青少年的阅读产生启迪,开拓其科学视野、人文视野,引发其科学兴趣、阅读兴趣,以及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倦于阅读、沉溺于浅阅读,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疏离的倾向……”数年间,共累积了五十余篇文字。今日结集付梓,对此写下一点感受。

作为70后群体里最年长者中的一员,在我渴望阅读的少年时代,阅读环境其实是不那么亲切友好的。

首先是没有多少书可读。局处一隅,对图书馆和书店类设施有耳闻而无缘亲历,直到高中二年级前往市里参加竞赛,才第一次有机会进入书店并选购了一套《唐宋八大家文选》,珍如拱璧。加之适逢洪荒过后,荆榛遍野,书业并不发达,为了读书,我辗转借阅,还摘抄过几厚本《中华活页文选》和各种诗文集。

其次是囿于认知,当时我所处的大环境和微环境均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归为“闲书”,虽然得天独厚,家里有包括《红楼梦》《三言二拍》及文学史、文学理论著作等在内的一架图书,但回想起当时的阅读过程,还是觉得有几分悲壮,除了在暗夜里用手电筒照明,阅读天地常常是在田野里、河边树荫下席地而坐。

进入大学以后阅读新天地扑面而来,我且惊且喜,开始有了较广泛的阅读经历,课业之外的大量时间穿行于图书馆中林立的书架之间,借书、读书、还书,周而复始……持续到完成博士学业为止。

因为书的原因选择了和书有关的行业,但是面对举目可及的图书已渐渐少有少年时的阅读冲动,尤为恐怖的是,随着年龄增长竟然愈发无感。曾有过整年不曾阅读一本新书的经历,也曾有过试图开辟新的阅读领域而失败的焦虑,对此曾不止一次和朋友戏谑过:“现在只读得进图文并茂的书,比如画报。”

但是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我欣喜中不无悲凉地发现,记忆中最深刻、脉络最清晰,对细节近乎俯首可拾的,仍然是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那些在手电筒照亮下,在河边和田野里读的,大部分来自于借阅的书,当时近乎是过目不忘。其实细究起来,目前这种阅读状态真的无关乎忙碌和生活压力,而是因为时过境迁,已经把适合阅读的时段永远甩在了身后。套用张爱玲一句名言“成名要趁早”,我想反复说“读书要趁早”,这是我迫切地要对处于青少年时代的读者表达的第一个感悟。

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感悟是,在渴望阅读的时段要细细地读几本书。因为手持阅读器的普及,当前阅读的速度其实快了许多。就我个人来说,下载一本书籍后,手指滑动,页面翩飞,或许一次乘火车的旅程、一次亲友聚会前的等待都足以完成一次所谓的阅读经历,然后删除源文件。当然收获自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假借评论来这样描述自己的焦虑:“但是由此带来的是陷入由于选项过多而产生的阅读选择障碍,以及被束缚于浅层次阅读而挣脱无能的状态。不仅如此,由此渐渐滋生的思维惰性还会将人们逐步拖入有知识无文化的尴尬境地。随着网络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手持阅读媒体的普及,相信有越来越多人会因时间流逝于手指与屏幕间的盲目滑动,而产生恐慌感。”

正是由于这种状态,在定位专栏时,我选择以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作为载体。非是刻意为之,而是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有把握谈出点感悟,甚至尝试作些解读的,都是少年时代曾经细细读过并且有过思考、产生过困惑的那几本书。

如果把读书比作种庄稼,那么几本细细读过的书可提供“基本口粮”。这样的书能嵌入记忆,融进血脉和视野,甚至整合为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工具,用时会不假思索、俯拾皆是。

我想表达的第三个感悟是遇见一本好书如同遇见一位友人,不仅需要识记,更需要付出思考和感情去经历、感悟甚至互动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感悟。这取决于个人以知识结构、阅历和感受力与其发生何种程度的碰撞,碰撞程度即对这本书的占有度。推而及之,不仅是阅读,包括对未知领域甚至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对其认知程度取决于拥有了怎样的视野及认知工具。这也是本书选定《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作为书名的原因。

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底,或阐释科学理论,或弘扬科学精神,或聚焦文化元素,或钩沉历史印痕,所涉及的文化作品有《山海经》《史记》《汉书》《三国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镜花缘》《阅微草堂笔记》等。不敢轻言这些文章会有价值,但是本意是想表达我是这么读书的,我在阅读中以知识结构和感悟力和书发生了这样的碰撞。假如能由此带给青少年读者一点启示,于愿足矣。

这些年一路走来,给与我帮助的人太多太多。

2017年冬日萌生了将文章结集的念头,遂请示所供职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先生,缪社长在了解了书稿以后一诺无辞,全力支持该书出版并提出诸多具体的宝贵建议,对此我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第一辑中较多地涉及理论物理学内容,这得益于因工作原因和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学会前理事长赵峥先生有较多接触,并时时聆听教诲的缘故。在我撰文的过程中,赵先生遍览了有关物理学的篇目,一一指出错讹,并提出修改意见,此次又惠赐推荐语。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段学俭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贾立群女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方鸿辉先生,何勇副总编,严岷学兄,匡志强博士,《中国科学报》李芸、温新红两位女士,中国科技大学熊卫民教授,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陈建新教授,或多年来一直关心我的写作并给与诸多宝贵建议,或给与具体帮助。段学俭博士以其智慧和视野为本书确定了书名,并对提升书稿质量做出诸多贡献;严岷学兄是我每篇文章的第一个阅读者,贡献智慧良多;陆弦好友为本书做了精美的设计,金一哲好友帮助处理书中的图片。此书出版同样浸透着你们的心血,谨致谢忱!此外还有诸多关心与支持我的领导、师友、同事,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姓名,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最后,让我怀着诚挚之心感谢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杨福家先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两位先生日理万机且均在高龄,在接到我的请求后他们欣然命笔写下辞意隽永的推荐语,诲语谆谆,体现了对后辈的期盼和垂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此我感激无地并将转化为继续笔耕的动力。

我自知囿于个人学力和认知水平,本书中的体悟和解读是否为确论尚有待于检验和进一步认知,恳盼指正。

隋淑光

2018年3月

目录

辑一 科学倒影

 吴承恩的“相对时空观”

 《封神演义》之生物武器

 “狭义相对论”视角下的“长生不老”

 罗贯中与李汝珍的科学意识

 吴承恩构建的动物分类体系

 《封神演义》与《镜花缘》:中国科幻的先声

 千里马、缩地法与虫洞

 漫话神话世界中的通讯方式

 大羿射日与“三体问题”

 冥府,古代想象中的高维空间?

 科幻向左,穿越往右

 “御田胭脂米”背后的遗传资源

 指尖上的“黑洞”

 《西游记》所摹想的人类拓展空间

 原生动物、三体人与人体休眠

 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

辑二 文化流年

 基于舌尖的《水浒传》和《西游记》

 李渔与曾国藩笔下的千里镜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克隆”意象

 《西游记》人物拟兽化背后的力量崇拜

 神话,从力量崇拜向“技术”崇拜的延伸

 《西游记》中的生命隐忧意识

 《红楼梦》的“盗梦空间”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石头”情结

 《西游记》中臆想的异域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梦的释义”

 古典小说中的“哲人石”

 “神算子”——经纬梁山经济的“精算师”

 宋江——踽踽独行的“于连”

 吴承恩与达尔文,谁该向谁致敬?

 小说《镜花缘》中的“关公战秦琼”

辑三 史迹钩沉

 文学中的烟草

 从《红楼梦》看“玻璃”的繁华前世

 曹雪芹的自然知识视野

 取经团队成员为何均为戴罪之身?

 “天花”与曹雪芹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异域元素钩沉

 蒲松龄和列子对心脏机能的误读

 从古典小说看辣椒在中国的传播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龙的“悖论

 《红楼梦》的“同人文”及“周边产品”

 刘姥姥与西方文明的一次邂逅

 从“海棠社”看古人的“朋友圈”

辑四 教育之思

 贾宝玉何以取得乡试资格?

 私塾教师顾綮的教育智慧

 科举考试中的“高考移民”现象

 张松“过目不忘”背后的智力崇拜

 从诸葛亮、焦耳等看“民科”

 生物学家与文学

辑五 高山仰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动物学家张孟闻与鲁迅的文学交往和论争

 从电影《南海十三郎》想到了赵保国

 《西南联大校歌》之作者辨析

 记与沈善炯院士交往的几件事

附录 读书札记

 一次与心灵抗拒的阅读

 鲜花、荆冠与舞者

 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答

 一部适逢其时的进化论著作

 科学如此多娇

 推开走进爱因斯坦的“三重门”

 微言兴邦 文章华国

 想对青少年读者表达的三个阅读感悟(代后记)

序言

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按照侧重点不同,大致划分为“科学倒影”“文化流年”“史迹钩沉”“教育之思”和“高山仰止”五辑,以“科学倒影”中的《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一篇作为书名。

不得不说书名有些惊世骇俗。而且书中相当一部分篇目,如《吴承恩的相对时空观》《“狭义相对论”视角下的“长生不老”》《冥府,古代想象中的高维空间?》《千里马、缩地法与虫洞》《吴承恩与达尔文,谁该向谁致敬?》《罗贯中与李汝珍的科学意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克隆”意象》等,乍看都有荒诞不经的潜质: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辉格史观”的印痕——不深入历史语境,在当代的视角去衡量过去,在浩瀚的史料中寻章觅句,试图找出某些线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是,“辉格史观”的写作方法实际上是我一直极力回避并时时用以自警的,之所以产生了这样一些篇目是源于在阅读中基于思考所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体悟。

在写作时倾注了最多精力的是与科学、文化相关的篇目,就具体切入点来说,以“天上一天,下界一年”类比“双生子佯谬”,以“狭义相对论”阐释长生不老,以“缩地法”引入虫洞理论,借幽冥世界剖析高维空间,从“刑天舞干戚”聚焦克隆技术……进行这样一种奇特的嫁接固然有增强趣味性、改善阅读体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体悟到现代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与沉淀于古代文化作品中的一些思想认识之间,有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耦合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古人和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面对同样的宇宙苍穹和山川湖泊,经历同样的星河轮转、四季更替、草木荣枯、生老病死,不难想象他们也会同样产生思考和困惑,同样萌生认识未知领域的愿望,萌发如屈原那样的《天问》。不过古人囿于认知手段,多采用想象、推测的方式来解释未知,具体说来就是逐渐积淀于浩如烟海的文化作品中的幻想和神话记载。而现代人则因为掌握了科学利器和先进的认知工具,可以通过观测、实验、数学计算等手段对未知给出更接近本真的解释。

比如说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克隆”意象的萌发,我的观点是在远古时代,在畜牧业尚不发达时,人们对畜力的应用还未成规模,对于水力、风力等自然力量的大规模借助还未能实现。斯时,人们瓮牖绳枢,胼手胝足,强健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先是由此带来了对强健的肢体及其所拥有力量的崇拜,再由此诞生了强化肢体,乃至复制自身以增强力量的幻想。

而这种幻想有可能初萌于肢体受伤后能快速复健,抑或能正常生存的意愿。古人要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如频仍的战争、日常为生的狩猎和耕作,以及莫测的自然灾害等,因此肢体受伤的几率很高,在当时的生存条件下,这或意味着死亡,或意味着生存能力的降低,因此人们幻想受伤的肢体能快速复健,遂有“蛇千年则断复续”(《搜神记》)、“刑天舞干戚”(《山海经·海外西经》)这样的摹想。

基于同样道理,人们在肢体力量有所不逮时,就幻想拥有超能力,如飞行能力、超强的体力和目力等,并幻想能对肢体和器官加以强化。如《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战神蚩尤。至《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小说,则摹想出了能变幻出三头六臂的哪吒、殷郊、孙悟空,有三只眼的杨戬、肋生双翅的雷震子等形象,以及利用一根毫毛变化出自身这样非常接近于生物克隆的神术。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所以我在行文中反复表述这样的观点:想象是人类在未掌握科学利器前解读未知世界的一种愿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工具。这代表了一种突破认知障碍的意愿……像呼风唤雨、遮天蔽日、变化隐身、筋斗云、避水火、长生不老、肋生双翅、变幻形体、三头六臂、利用一根毫毛变化出自身等法术,往往可以通过体察自然万物和世态人情而受到启发。例如,从鸟儿翩飞联想到筋斗云和肋生双翅;从“无心插柳柳成荫”,即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联想到利用一根毫毛变化出自身,从人的自然死亡萌生长生不老的意愿等……这既彰显了可贵的想象力,又和现代科学认知表现出了一定的契合。

基于这种体悟,我形成了书中的相当部分篇目。如果说本书有什么新的尝试的话,那么这可算其一。

此外,我在读书和撰文中还逐步形成了另外一些粗浅的认识,堂皇一点说就是建构了一些概念,这可算作第二个特质。其中比较典型的如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体现出了从力量崇拜向“技术”崇拜延伸这一推断;基于《山海经》和《西游记》提析出“拟兽化”形象这一概念,并对古代文化作品中这一形象的嬗变加以厘清;溯源《西游记》人物的罪人形象并迁移于充军制度,等等。

就前者来说,按照茅盾先生的论断,神话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行事”。因此,可以说不同时期的神话表现了人们对斯时斯地“超乎人类能力”的想象和描摹。世易时移,对这种能力的认识必然有所不同。梳理我国神话从《山海经》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发展路径,从中似可见一条从侧重力量崇拜向侧重“技术”崇拜延伸的脉络。

曾经有学者说过,中国神话“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这一论断用于衡量早期神话《山海经》尤为确切。解读《山海经》可以看出,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记载是基于人们对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物的想象和描摹。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女娲补天”“大羿射日”“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在当时的想象中,这种能力的最重要基础是对抗自然的力量和勇气,而且从中还可以看到射箭、奔跑等狩猎技能的影子。究其原因,当在于斯时人们由于改造自然能力的弱小,而表现出的对于力量的崇拜。

而从《西游记》到《封神演义》,则可以读取作者对这种“超乎人类能力”的界定已经逐渐淡出“力量”的范畴。神魔之间的斗法,“技术”成为了决定胜负的更关键因素。这种“技术”具体表现为呼风唤雨、遮天蔽日、变化隐身等法术和种种具有神奇能力的法宝。比如说在《西游记》中,取经团队步履维艰、动辄遇险,无论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还是佛祖座下的老鼠精,乃至蜈蚣精,都可以凭借法宝和法术在与孙悟空的对垒中占尽优势。在晚于《西游记》出现的《封神演义》中,法宝和法术的优势愈发彰显,书中所描述的神魔斗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垒双方“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互相压制的过程。

基于此,我推断这种变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它代表了随着世易时移,人们为了克服自身能力局限,从对力量的崇拜转而寻求“技术”支持的愿望。“法宝”和“法术”其实可看作“技术”的一种变形,抑或是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想象和描摹,是人们在仅凭人力无法达成愿望时,所幻想、虚拟,并希望拥有的“技术”。

除上述两点以外,如果说本书还有其他特质的话,那就是较多地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通的理念。自我尝试写作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科学与人文必将从分野走向整合的坚定支持者”,并努力践行。基于理科教育背景所接受的较严格的科研训练,以及基于个人兴趣对人文学科所进行的较广泛涉猎,使我拥有相对独特的视角,并以此尝试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品做了稍微另类一点的解读。

内容推荐

隋淑光著的《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以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为基底撰文,作者基于丰厚的阅读积淀和多年学术研究建立的专业素养,从《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山海经》《镜花缘》《聊斋志异》等撷取科学元素,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论及相对论、黑洞理论、量子理论、虫洞、基因、遗传学等,娓娓道来,鞭辟入里。

作为一本意在体现科学与人文相融通的作品,作者并非简单地借传统经典之“壳”来传播科学知识,或是借现代科学之“矛”来解析传统经典,书中科学与人文两条主线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平行线,也不是简单缠绕成的线团,它们更像是DNA中的两条核苷酸链,在互相交织、影响下凝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催生了孕育新生命的力量。

作者在全书中贯串了“以怎样的视野认识未知”这条暗线,因为无论是书写了璀璨文化的历史名家,亦或是创造了辉煌成就的科学巨匠,他们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历经这个世界同样的变迁与轮回,生发出同样的疑惑、忧虑与感慨。当科学与人文分立时,我们便割裂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只有“科学与人文从分野走向整合”,我们才能站在更广博的视野上认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编辑推荐

隋淑光著的《量子世界里的花果山》为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文章的精选集。文章的主旨意在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寻找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自然科学间的奇妙链接,以期对青少年的阅读产生启迪,开拓其科学视野和人文视野,引发其科学兴趣和阅读兴趣,激发其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倦于阅读、沉溺于浅阅读,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疏离的倾向。

文章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山海经》《史记》《三国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镜花缘》等,其中多种为教育部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作者在写作中注意选择独特的切入点,力求“言人所未言”,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注意捕捉并生成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中形成有益于世界观养成和素养提升的深切感悟;注意语言的规范使用和语句的优美表达,使得本书有极强的可读性,为读者带去别样的阅读体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