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要惊慌。”
联邦探员亚伦·福克原本神情悠闲,闻言立即合上正在阅读的书本,把手机换到右边,从床上坐起身来。
“好。”
“爱丽丝·拉塞尔不见了。”听筒里传来女人的轻声细语。
“怎么不见了?”福克放下书本。
“失踪。这次可不只是躲避咱们的电话了。”
福克听见搭档在叹气。他们共事了三个月,卡门·库珀从未如此紧张,情况显然非比寻常。
“她在吉若兰山脉的某处迷路了。”卡门继续说。
“吉若兰?”
“对,就在东边。”
“我知道方位,”他说,“我是在想吉若兰的名声问题。”
“你是指马汀·科瓦克的事情?应该与此无关,谢天谢地。”
“最好无关。算起来,似乎过去二十年了,对吧?”
“恐怕将近二十五年了。”
然而,有些阴影却始终萦绕不散。当晚间新闻首次关注吉若兰山脉时,福克还是个孩子。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吉若兰山脉又三次霸占头条。家家户户的起居室里都播放着山区的画面,嗅探犬拽着链子,带领搜救人员穿过茂盛的丛林。最终,他们找到了大部分的尸体。
“她跑到那里去干什么?”他问。
“参加公司组织的野外拓展活动。”
“你在开玩笑吗?”
“可惜不是。”卡门说,“你可以看看电视,搜救队已经展开行动了。”
“稍等。”福克跳下床,在背心外面套上T恤衫。夜晚的空气十分阴冷。他快步走进起居室,打开电视机,切换到二十四小时的新闻频道,主播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述今日的议会专题。
“没事,工作而已,回去睡吧。”耳畔响起卡门的呢喃,福克意识到她是在跟电话另一头的人交谈。刚才,他习惯性地勾勒出他们共用的办公室,想象着她蜷缩在桌子后面。十二周前,她的办公桌被硬塞进来,紧挨着他的办公桌。之后,两人的合作当真是“亲密无间”。如果卡门伸展四肢,她的双脚便会碰到他的椅子腿。福克看了看表,此刻是周日晚上十点多,毫无疑问,她肯定待在家里。
“看到了吗?”卡门悄悄地问他,显然是为了身边的人,故意压低了声音。福克猜想,估计是她的未婚夫。
“还没有。”福克不必压低自己的声音,“等等——”字幕沿着屏幕下方滚动,“看到了。”
搜救队将于黎明时分继续在吉若兰山脉寻找失踪的墨尔本登山客,45岁的爱丽丝·拉塞尔。
“墨尔本登山客?”福克说。
“是啊。”
“爱丽丝怎么成了——”他停住话头,脑海中浮现出爱丽丝的鞋跟,又高又尖。
“唉,我明白。新闻简讯说爱丽丝是团建活动的小组成员之一,需要在野外进行几天的徒步跋涉——”
“几天?她究竟失踪多久了?”
“不太清楚,我觉得应该是从昨晚开始吧。”
“她给我打过电话。”福克说。
卡门沉默了一会儿,“谁?爱丽丝?”
“对。”
“什么时候?”
“昨晚。”福克把手机拿开,翻看未接电话,接着放回耳边,“你还在吗?其实是今天早上,凌晨四点半左右。当时我没听见,醒来才发现有语音留言。”
又一阵沉默,“她说了什么?”
“没说话。”
“一个字都没说?”
“嗯,我还以为是手机放在口袋里误拨的电话。”
电视上的新闻简讯放了一张爱丽丝·拉塞尔的近照,似乎拍摄于派对现场。金色的头发盘绕成复杂的造型,银光闪闪的连衣裙衬托出苗条的曲线,大肆炫耀着健身房的功劳。她看起来至少年轻了五岁,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在福克和卡门面前,她从未如此神采飞扬。
“起床后,大约六点半,我试着给她打回去,”福克依然盯着屏幕,“但是没人接。”
电视画面转为吉若兰山脉的镜头,连绵的丘陵和溪谷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犹如碧波荡漾的海洋,沐浴着黯淡的冬日阳光。
搜救队将于黎明时分继续……
卡门沉默不语,福克能够听到她的呼吸声。屏幕上,山脉显得宏伟壮观,面积极为广大。从高处俯瞰,浓密的树冠就像厚重的毛毯,完全无法穿透。
“我再听听那条语音留言,”他说,“过会儿打给你。”
“好。”通话结束了。
福克坐在沙发上,周围很暗,只有电视屏幕的蓝光在颤抖。窗帘开着,透过狭窄的阳台,他望见墨尔本的天际线微微发亮,尤里卡大厦的航空警示灯规律地闪烁着红色的信号。
搜救队将于黎明时分继续在吉若兰……
他关掉电视,拨打语音信箱。凌晨4点26分收到的留言,来自爱丽丝·拉塞尔的手机。 起初,福克什么都听不见,他更加用力地把手机压在耳朵上。沉闷的电流声。五秒。十秒。这次,他一直听到最后为止。沙沙的动静高低起伏,就像在水下一样,其中夹杂着难以分辨的嗡鸣,仿佛有人在说话。突然,一个嗓音传来,猝不及防。福克拽开手机,呆呆地盯着屏幕。那个嗓音非常微弱,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产生了幻觉。
他缓缓地按下重播键,闭上眼睛,坐在安静的公寓房间里,再次聆听语音留言。空白,空白,然后,穿越黑暗,一个遥远的嗓音在耳畔响起。
“……伤害她……”(P4-7)
珍·哈珀,澳大利亚作家,资历记者。《迷雾中的小镇》是她的靠前本小说,仅凭手稿便售出13国的版权,目前该书授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电影版权由奥斯卡很好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的制作公司买下,影片正存筹备当中。
自然的力量
戚悦
《迷雾中的小径》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珍·哈珀继《迷雾中的小镇》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延续了“小镇”的风格,文笔极为细腻逼真,对故事的叙述客观真实,对自然的描写犹如绘画,同时笔端又饱蘸感情,蕴含着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这部小说不仅同样充满了奇异的澳大利亚风情,同样利用极端环境来挖掘人性,而且其中人物也与“小镇”有着不少关联,可以说乃“小镇”的续作或姊妹篇。“小镇”以百年不遇的大旱为自然背景,描绘了金钱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并展示了极端环境下人类的心理和言行的巨大变化,从而充分地表现出人性的另一面;而“小径”则以神秘幽深的山林为自然环境,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既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人、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自然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在成长、演化的过程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充分展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哈珀作品的故事地点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小镇”的地点设在荒芜干旱的基瓦拉小镇,“小径”的地点则设在阴雨连绵的吉若兰山脉。如果说读“小镇”的时候能够让人感受到炎炎烈日和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那么在读“小径”的时候读者则仿佛真的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中,顶着呼啸的狂风与冰凉的冬雨,忍受着寒冷与饥饿,漫无目的地穿梭在密密层层的树木之间。
哈珀有意识地探讨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等。应该说,这都是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深刻问题。哈珀对这些问题的自觉关注和探索,使得她的作品富有思想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知道作者接下来的写作是否还会延续这样的探索和思考,但“小镇”和“小径”的试验说明,如果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更加接近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的状态,反之则会渐渐向野蛮靠拢。这在本书中有大量的描绘可以体现出来。当女子小组“找不到第二片营地”而“意识到走错的时候”,“一切都乱套了”,就像布莉所说:“转眼间,大家便彻底崩溃,丧失理智,接连做出糟糕的决定。身在丛林的感觉实在难以描述,仿佛独自一人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世界。”(第九章)正因如此,“营地上悄悄地滋生出某种恐怖的氛围……大家表现得卑微、低劣乃至原始,一块普普通通的干面包都能变成值得争夺的战利品。”(第十二章)比如,“布莉曾经亲眼见过,吉尔拒绝了一杯花草茶,就因为泡得太久。可是现在,她却把双手探进树桩,掬起雨水,贪婪地痛饮。”同样,“布莉艰难地吞咽着唾沫,舌头突然变得肿胀而干燥。她迈向树桩,舀取雨水,不慎碰到吉尔的胳膊,宝贵的液体飞溅。她再次伸手,更加匆忙地抬起掌心,凑近唇边。雨水冰凉,混杂着泥土的味道,但是她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尝试,跟四位同伴互相争夺。有人推开她,布莉立即反击,对手指的疼痛完全不在乎。她竭力挣扎,抢掠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呻吟与喝水的声音响亮地回荡在耳畔。她低垂着脑袋,决定奋斗到底。然而,她还没反应过来,树桩便彻底干涸了,指甲刮擦着潮湿的青苔。”(第十三章)显然,对习惯了现代社会和文明生活的人而言,这些情景都是惊心动魄的,但又是不难理解、合情合理的。这说明,人类固然早已宣称进入了现代文明,固然有着改造自然的赫赫战功,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无助而无奈的,大自然不时会提醒,人类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没什么了不起。
……
哈珀的语言驾驭能力,除了充分地体现在大量细节的描绘上,还表现在叙述故事的同时,笔端常常饱含感情,从而令小说充满诗意。“小镇”是这样,“小径”也是如此。如第十三章,描写住在旅馆里的福克,有这样一段:
明月高挂,笼罩着银色的光辉。福克知道,南十字星肯定蒙着云朵的面纱,隐匿了踪影。小时候,他在乡下经常看到南十字星。生命中最早的记忆之一便是父亲带他去外面,指着头顶的夜空。群星璀璨,父亲用胳膊牢牢地圈住他,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星座,告诉他那些神秘的图案一直都在远方。虽然不能始终看到,但是福克始终相信父亲。即便夜空漆黑如墨,星星也依然在乌云背后闪耀。
这样的描绘很难说是故事的情节所必需的,但又并非无关紧要。在许多极端的环境下,自然之于人不仅没有助益,而且常常显得那样冷漠无情,甚至对人类进行惩罚。但是,人又是永远离不开自然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父亲和母亲。银色的月光,璀璨的群星,朦胧的面纱,神秘的图案,本来就是人类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福克始终相信父亲一样,“即便夜空漆黑如墨,星星也依然在乌云背后闪耀”,这样的描绘和叙说完全是情景交融的,因而是动人心弦的。第三十四章也有这样的描绘:“福克望向夜空,枝叶沙沙作响。他盯着微弱的点点星光,寻找南十字星,就像多年前跟父亲散步的时候一样。虽然看不见,但是没关系。他知道,指引方向的南十字星永远都在,不会消失。”正因如此,“卡门躺过的地方一片冰凉,可是心中的温暖却席卷全身。他平卧在岸边,看着闪烁的星星,听着丛林的低语,发现受伤的左手再也不痛了。”可以说,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笔者觉得,这可能既是哈珀作品的初衷,也是其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和归宿。显然,这对已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非常紧要和迫切的问题。我们期待哈珀沿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探索,并有更多精品佳作问世。
2018年2月
记于泉城济南
后来,其余四个女人只能在两件事上达成共识。第一,没有人看到丛林吞没爱丽丝·拉塞尔。第二,爱丽丝的尖酸刻薄就像利刃般锋锐。
女子小组没有按时抵达集合地点。
男子小组走出山林,轻松地拍着彼此的肩膀。他们比规定的正午十二点提前了三十五分钟,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野外拓展活动的领队穿着抓绒的红色工作外套,热情洋溢地欢迎五位男士的归来。他们把高科技睡袋扔向面包车后部,接着纷纷爬进去,如释重负。车上备有什锦干果和保温咖啡,但是他们却 探身越过食物,伸手抓起一个袋子。先前交出的手机统统装在里面,此刻才得以跟主人团聚。
窗外寒风刺骨,气温毫无变化。最近四天始终阴雨连绵,苍白的冬季太阳仅仅露过一次脸。好在车里还算干燥,男人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其中一个调侃女人阅读地图的能力,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们喝着咖啡,等待同事出现。大家已经有三天没见面了,多等几分钟也无妨。
一小时后,烦躁不安取代了扬扬得意。五个男人陆续离开柔软的座位,沿着泥泞的土路来回踱步。他们高举手机,仿佛加上胳膊的长度便能捕捉到缥缈的信号。他们焦急地敲击屏幕,编写短信,却无法发送给城里的妻子。活动推迟了,要晚点儿回家。好不容易才熬过风餐露宿的日子,他们渴望享受热水澡和冰啤酒,更何况明天还得继续上班。
野外拓展活动的领队目不转睛地盯着山林。终于,他解下了腰间的对讲机。
援军迅速赶到。护林员套上醒目的反光背心,低声交谈。别着急,我们会立刻把她们带出来。他们熟悉登山客经常迷路的地方,而且距离天黑尚有几个小时。虽然时间不多,但是肯定够了,无须花费太久。他们迈着专业的步伐,飞快地冲进丛林,男子小组钻回车里。
等到搜救人员再次出现,什锦干果已经被吃得干干净净,咖啡的残渣冰凉而苦涩。逐渐黯淡的天空衬托着桉树的轮廓,众人脸上的表情十分凝重,戏谑的谈笑随着光线变暗消失得无影无踪。
男人们安静地坐在面包车里。如果这是一场会议危机,他们都知道该怎么办。只要降低产品报价或者增加合同条款就行,完全不用担忧。然而,丛林似乎让答案变得模模糊糊。死气沉沉的手机躺在大腿上,犹如坏掉的玩具。
对讲机中传来嘈杂的声音,车灯照向浓密的树林,呼吸在寒冷的空气中形成白雾。搜救人员回到原地,集中汇报情况,制订路线和计划。面包车里的男人们听不清讨论的细节,但是严肃的语气足以说明一切。天黑后,搜救行动将会大大受限。
最后,搜救队伍四下分散。一位身穿反光背心的护林员爬进面包车前排,准备开车送男子小组去林区旅馆。他们必须留下来过夜,现在谁也不能踏上返回墨尔本的三小时路途。男人们依旧沉默不语,突然,他们听见了第一声哭喊。
凄厉异常的尖叫回荡在夜空中,就像飞鸟的悲鸣。大家齐刷刷地扭头,四个身影出现在山顶。其中两个人似乎正搀扶着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则跌跌撞撞地跟在旁边,从远处看,她的前额染着深色的血污。
救命!她们高声呼唤。我们在这儿!我们需要帮助,她需要医生。救命!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你们了!
搜救人员拔腿狂奔,男人们紧随其后,手机被扔在面包车的座位上。
我们迷路了,有人说。我们跟她走散了,又有人说。
女人们拼命地呐喊、哭泣,吵闹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嗓音的差异。
爱丽丝呢?她出来了吗?她没事吧?
漆黑的夜色笼罩着山林,场面十分混乱,根本无法判断究竟是谁在询问爱丽丝的安危。
后来,当事态变得更加严重时,四个女人都坚称是自己在关心爱丽丝。
珍·哈珀著的《迷雾中的小径》讲述了一家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举办了一次徒步旅行活动。没人心甘情愿地参加,也没人预料到,一个鼓励团队合作的活动,最终会演变成一次无法挽回的事故。五名女士结伴而入,却只有四个人走了出来,而失踪的这个人,恰是几天前准备揭露公司秘密的告密者。是谁杀了她,还是这真的是一场意外?
与世隔绝的丛林、关系复杂的伙伴、连环杀手的传说,让原本简单的活动被重重迷雾包裹。冲突一再发生,信任逐渐瓦解,隐秘一一揭露,警探福克不得不面对谎言、背叛、信任与私欲设下的重重陷阱,探寻事情的真相。
珍·哈珀著的《迷雾中的小径》极具现实性。本书深刻描写了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从相互依靠到内心嫉恨,令人不寒而栗。当既定的关系被打破,混乱由此而生,令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社会,引人深思。
同类小说销量良好。本书前作《迷雾中的小镇》销量良好,极具口碑,在豆瓣获得超高好评。本书作为续作,维持了作者上一部的水准,即可成为系列作品阅读,也可单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