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绪论1
1.1分析化学概述1
1.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1.2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1
1.1.3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3
1.2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4
1.2.1分析过程4
1.2.2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8
1.3滴定分析法概述9
1.3.1滴定分析法分类及滴定方式10
1.3.2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1
1.3.3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12
思考题和习题17
第2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19
2.1准确度与精密度19
2.1.1误差与准确度19
2.1.2偏差与精密度19
2.1.3误差的分类21
2.1.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22
2.2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23
2.2.1频数分布23
2.2.2正态分布24
2.2.3标准正态分布25
2.2.4t分布27
2.3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28
2.3.1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8
2.3.2显著性检验29
2.3.3可疑值的取舍32
2.4有效数字33
2.4.1有效数字的位数33
2.4.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34
2.4.3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34
2.5提gao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35
2.5.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35
2.5.2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35
2.5.3减小随机误差36
2.5.4消除系统误差36
2.6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7
思考题和习题38
第3章酸碱滴定法41
3.1酸碱反应与平衡41
3.1.1共轭酸碱对41
3.1.2酸碱反应及平衡常数41
3.2溶液中的其他平衡44
3.2.1物料平衡44
3.2.2电荷平衡44
3.2.3质子平衡45
3.3溶液中酸碱型体的分布46
3.3.1分析浓度、平衡浓度与酸度46
3.3.2酸碱型体的分布分数46
3.4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49
3.4.1强酸和强碱溶液49
3.4.2弱酸和弱碱溶液50
3.4.3弱酸混合溶液53
3.4.4两性物质溶液54
3.5酸碱缓冲溶液55
3.5.1缓冲溶液的组成56
3.5.2缓冲溶液pH的计算56
3.5.3缓冲容量57
3.5.4常见的pH缓冲溶液57
3.6酸碱指示剂58
3.6.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58
3.6.2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59
3.6.3混合酸碱指示剂61
3.7酸碱滴定原理61
3.7.1强酸(碱)的滴定61
3.7.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64
3.7.3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67
3.8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69
3.8.1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69
3.8.2一元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71
3.8.3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72
2.5提gao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35
2.5.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35
2.5.2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35
2.5.3减小随机误差36
2.5.4消除系统误差36
2.6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7
思考题和习题38
第3章酸碱滴定法41
3.1酸碱反应与平衡41
3.1.1共轭酸碱对41
3.1.2酸碱反应及平衡常数41
3.2溶液中的其他平衡44
3.2.1物料平衡44
3.2.2电荷平衡44
3.2.3质子平衡45
3.3溶液中酸碱型体的分布46
3.3.1分析浓度、平衡浓度与酸度46
3.3.2酸碱型体的分布分数46
3.4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49
3.4.1强酸和强碱溶液49
3.4.2弱酸和弱碱溶液50
3.4.3弱酸混合溶液53
3.4.4两性物质溶液54
3.5酸碱缓冲溶液55
3.5.1缓冲溶液的组成56
3.5.2缓冲溶液pH的计算56
3.5.3缓冲容量57
3.5.4常见的pH缓冲溶液57
3.6酸碱指示剂58
3.6.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58
3.6.2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59
3.6.3混合酸碱指示剂61
3.7酸碱滴定原理61
3.7.1强酸(碱)的滴定61
3.7.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64
3.7.3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67
3.8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69
3.8.1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69
3.8.2一元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71
3.8.3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72
3.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74
3.9.1CO2对酸碱滴定法的影响74
3.9.2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75
3.9.3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76
3.10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80
3.10.1溶剂与溶质的酸碱性80
3.10.2非水滴定应用示例83
思考题和习题84
第4章配位滴定法86
4.1概述86
4.1.1分析化学中的配合物86
4.1.2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88
4.2配位平衡常数89
4.2.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89
4.2.2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90
4.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91
4.3.1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92
4.3.2条件稳定常数95
4.4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96
4.4.1配位滴定曲线96
4.4.2金属离子指示剂101
4.4.3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105
4.5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107
4.5.1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判别式107
4.5.2分别滴定判别式108
4.6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08
4.6.1单一金属离子配位滴定的酸度控制109
4.6.2分别滴定中的酸度控制111
4.7提gao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111
4.7.1控制酸度法111
4.7.2掩蔽法111
4.7.3选用适宜的滴定剂112
4.8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114
4.8.1直接滴定法114
4.8.2返滴定法114
4.8.3置换滴定法115
4.8.4间接滴定法116
4.8.5配位滴定法的应用116
思考题和习题117
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19
5.1氧化还原平衡119
5.1.1概述119
5.1.2条件电J电位及其影响因素120
5.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24
5.1.4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127
5.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29
5.2.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29
5.2.2氧化还原指示剂132
5.2.3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134
5.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135
5.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37
5.4.1gao锰酸钾法137
5.4.2重铬酸钾法140
5.4.3碘量法141
5.4.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46
5.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47
思考题和习题149
第6章沉淀滴定法152
6.1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52
6.1.1沉淀滴定曲线152
6.1.2沉淀滴定的终点误差154
6.1.3沉淀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154
6.2常见的沉淀滴定法155
6.2.1莫尔法155
6.2.2福尔哈德法156
6.2.3法扬斯法157
6.3沉淀滴定法的应用157
6.3.1标准溶液的配制157
6.3.2沉淀滴定法的应用示例158
思考题和习题158
第7章重量分析法160
7.1重量分析法概述160
7.1.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160
7.1.2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161
7.1.3重量分析法中沉淀剂的选择161
7.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62
7.2.1溶解度和溶度积163
7.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64
7.3沉淀的类型及形成过程170
7.3.1沉淀的类型170
7.3.2沉淀的形成过程170
7.4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72
7.4.1共沉淀172
7.4.2后沉淀174
7.4.3减少沉淀沾污的方法174
7.5沉淀条件的选择174
7.5.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74
7.5.2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75
7.5.3均匀沉淀法175
7.6称量形式的获得与重量分析法的计算176
7.6.1称量形式的获得176
7.6.2重量分析法的计算177
思考题和习题178
第8章分光光度法181
8.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光吸收基本定律181
8.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81
8.1.2光吸收基本定律183
8.2分光光度计186
8.2.1光源186
8.2.2单色器186
8.2.3吸收池186
8.2.4检测器及数据处理系统186
8.3分光光度法的误差控制187
8.3.1仪器的测量误差187
8.3.2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189
8.4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190
8.4.1显色反应190
8.4.2显色反应的影响因素192
8.5分光光度法分析194
8.5.1分光光度法测量条件的选择194
8.5.2标准曲线195
8.6其他分光光度法196
8.6.1示差分光光度法196
8.6.2双波长分光光度法198
8.7分光光度法的应用199
8.7.1痕量组分分析199
8.7.2其他应用200
思考题和习题202
第9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203
9.1沉淀分离法204
9.1.1无机沉淀剂分离法204
9.1.2有机沉淀剂分离法205
9.1.3共沉淀分离富集法205
9.2结晶与重结晶法206
9.3挥发和蒸馏分离法206
9.4萃取分离法207
9.4.1液液萃取分离法207
9.4.2液相微萃取210
9.4.3固相萃取211
9.4.4固相微萃取212
9.5离子交换分离法212
9.5.1离子交换剂的种类212
9.5.2离子交换剂的性质213
9.5.3离子交换亲和力213
9.5.4离子交换分离的操作方法214
9.5.5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216
9.6经典色谱分离法216
9.6.1柱色谱法217
9.6.2纸色谱法217
9.6.3薄层色谱法218
9.7电泳分离法219
9.7.1电泳分离原理220
9.7.2电泳分离分类221
9.7.3电泳分离法的应用221
9.8膜分离法221
思考题和习题222
参考文献223
附录224
附录1相对原子质量(2005年)224
附录2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225
附录3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226
附录4常用浓酸、浓碱的浓度和密度229
附录5离子的a值229
附录6离子的活度系数230
附录7常用缓冲溶液231
附录8酸碱指示剂232
附录9混合酸碱指示剂232
附录10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18~25℃)232
附录11氨羧配位剂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I=0.1mol·L-1)234
附录12EDTA的lgαY(H)236
附录13常见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副反应系数236
附录14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αIn(H)及pMt237
附录15标准电J电位(18~25℃)238
附录16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J电位242
附录17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18~25℃,I=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