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朱海林,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和生命伦理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伦理关系论》(获《高校社科文库》资助,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协调》(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7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书刊转载或摘录。 目录 章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及其干预中的伦理难题概述9 一危险性性行为:当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9 (一)我国艾滋病疫情及性传播概况9 (二)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的主要类型14 二我国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概况17 (一)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的含义17 (二)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的基本历程18 (三)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的实施情况24 三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的伦理关涉和面临的伦理难题29 (一)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的伦理关涉30 (二)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主要伦理难题36 第二章商业性性行为干预中的伦理难题及对策41 一商业性性行为及其干预概况41 (一)商业性性行为:一种"传统"的艾滋病高危性行为41 (二)我国对商业性性行为的干预概况46 二商业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伦理难题49 ……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很终研究成果(约21万字),包括绪论和正文七章。各章主要内容是:靠前章“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及其干预面临的伦理难题概述”,在把握我国艾滋病疫情和性传播概况、危险性性为主要类型的基础上,阐述我国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的基本历程和实施情况,提出我国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主要伦理难题,确立本书的分析框架。第二至六章分别论述商业性性行为干预、男男同性性行为干预、多性伴行为干预、非保护性性行为干预以及性教育面临的伦理难题及对策。第七章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分析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伦理难题的焦点和社会成因,提出解决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伦理难题的总体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