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三个女儿将来顺利嫁人皇室,萧思温从小就把这三姐妹当成后妃的候选人加以培养。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这三姐妹从小就学会了如何管理后宫,如何参与政治、驾驭臣下,以及如何行军布阵、带兵打仗等中原女子不可能学习的东西。在这三姐妹中,萧绰虽然最小,天资却最为聪颖,做事最为认真。一次,萧思温让姐妹三人扫地,两个姐姐潦草地挥了几下,就甩手不干了,唯独萧绰扫得仔细,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萧思温见状甚是高兴,连声夸赞: “此女将来必能成器。”
不过,因当时辽国皇室内部派系斗争激烈,这就给萧思温为女儿选夫家出了一个大难题。
当年耶律阿保机死后,继承其皇位的并不是长子耶律倍,而是二儿子耶律德光,也就是后来的辽太宗。身为长子的耶律倍则被迫封为义宗皇帝,三子耶律李胡被迫封为章肃皇帝,这就为日后兄弟争权埋下了隐患。
耶律德光死后,先是耶律李胡欲即位,后被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打败,耶律阮即位,是为辽世宗。后耶律阮又被耶律察割等人杀死,继承其位的是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璨,即当时在位的穆宗。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精明的萧思温认为,这三派势力此消彼长,谁都有承继大统的可能。
在这种混沌不清的局势下,绝不可鲁莽行事,于是精于政治的萧思温便开始精心安排起了女儿们的婚事。在他的安排下,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耶律德光一系的太平王罨撤葛,次女嫁给了耶律李胡一系的赵王喜隐。
剩下最小的、也是自己最器重的女儿,应该给她找个什么样的夫家呢?萧思温更加谨慎地盘算着。一番思忖之后,萧思温决定将三女儿嫁给耶律倍一系的世宗之子耶律贤。
不得不说,萧思温的如意算盘打得真是精细周全,如此一来,不管是哪一系的人马做了皇帝,他都会有一个女儿能坐上皇后的宝座,他都是铁定的国丈大人。然而,这些想法都是萧思温自己的一厢情愿。女儿萧绰却不这么想,她早已有了意中人,此人便是韩德让。韩德让何许人也?说来,韩德让的家族在辽国乃是名门望族。在一般人看来,辽国的名门望族本应都是契丹人,然而韩德让所在的韩氏家族却是一个例外,他们本是中原汉人,也就是说,韩德让是已经契丹化了的汉人(韩知古家族是辽朝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的大家族,终辽之世,影响颇大)。
韩氏家族入辽,是从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那辈开始的。
韩知古的老家在今河北蓟县玉田,当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攻打蓟县时,年仅六岁的韩知古被阿保机妻子述律后的兄长欲稳所俘,成了他家的奴隶。后来,述律平出嫁时,韩知古作为陪嫁品进入耶律阿保机家继续为奴。韩知古虽然身为奴隶,但他本身却是一个机敏干练、头脑精明的人,在侍奉阿保机的过程中,他的聪明能干得到了阿保机的赏识,而渐渐赢得阿保机的器重。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随即就特擢韩知古为彰武军节度使。后来考虑到韩知古本为汉人,深通汉法,又令其总管汉人事务。被委以重任的韩知古对阿保机竭尽忠诚,他为契丹国制定了一套既简便易行又能体现尊卑级别的礼制,成了辽太祖建国的功臣。在共创辽国大业的过程中,这对君臣建立起了超越君臣的亲密关系。韩知古有一个儿子名叫韩匡嗣,此人便是韩德让的父亲。因受父亲熏陶,韩匡嗣自幼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医术。在当时契丹境内,他是颇有名气的一代儒医。因为医术高明,韩匡嗣深受皇后述律平喜爱,被其收为义子,在其宫帐里当差。
P8-10
姜越,当代女作家,文笔生动细腻、历史功底扎实。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青少年心灵绿茶”“青春少年样样红”“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图书,著有《找对婆家嫁对郎》《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等作品。
辽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皇族耶律氏和萧氏世代联姻,皇后多为萧氏,所以在辽国历史上,不止有一位萧太后。我们经常说的这位萧太后,指的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绰。
萧绰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她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并不陌生。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并不像戏文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个不断挥师南下、侵占北宋领土、率领虎狼之师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真正的萧太后,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政治家。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他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但是,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军国大事的处理除了依靠萧绰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的皇后萧绰。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这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萧绰一直在代行皇帝的职权。
乾亨四年(982)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国。当时萧太后只有三十岁,圣宗年仅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得以巩固。统和元年(983)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
萧绰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摄政期间,萧绰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点也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
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在她的亲自指挥下,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北宋名将杨业。
几年后,她又和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萧绰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蕃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萧太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而且还是军事阅历十分丰富的女军事家,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城略地,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笔,萧太后和辽圣宗挥师南下,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直抵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北宋都城构成严重的威胁。北宋方面在寇准的一再催促下, 宋真宗御驾亲征,并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于是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 最终双方合议休战,宋王朝每年向辽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交战的双方停止战争,使得双方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 本书以萧太后的生平事迹为线索,浓墨重彩地记录了萧太后传奇的人生,使我们透过历史的风尘,看到这位契丹族女政治家、女军事家英姿飒爽的身影。
大辽皇后萧燕燕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契丹女杰,在她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初,面临着母寡子弱、边防未靖的艰难局面。但她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在皇权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亲手鸩杀了她的姐姐,同时广揽人才,在臣僚的辅佐下,顺应历史趋势,仿效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辽朝国力推向了鼎盛时期。在大力整饬内政的同时,东征高丽,迫使高丽向她称臣纳贡,活捉北宋名将杨业,与大宋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两国长期战争的局面。萧燕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皇后,而且也是推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女中豪杰,姜越主编的《巾帼豪杰(萧太后)》详细了讲述了萧太后鲜为人知的生平,帮助我们解读契丹这个马上民族的兴衰历程。
辽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皇族耶律氏和萧氏世代联姻,皇后多为萧氏,所以在辽国历史上,不止有一位萧太后。我们经常说的这位萧太后,指的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绰。姜越主编的《巾帼豪杰(萧太后)》以萧太后的生平事迹为线索,浓墨重彩地记录了萧太后传奇的人生,使我们透过历史的风尘,看到这位契丹族女政治家、女军事家英姿飒爽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