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共四部分内容,分别对应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对其进行详细解读,并且将核心素养与高中本体性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文言文的语法、修辞手法等;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第二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第三部分“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名著,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审美品味,掌握分析名著的方法。第四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通过名家点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并辅以思考题,从文化的高度思考语文学科中的问题。 作者简介 语文云专家组是由全国各地语文教学专家组成的,包括多位具有丰富经验的省市级教研员、一线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与不错教师。 目录 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 章语言经验的唤醒与调动/2 节语言知识认识与运用/2 一、 语法功能认识与运用/2 二、 修辞效果体验与运用/7 第二节语感建立与调动/13 一、 对字句意义内涵的认识/13 二、 整体感与联系意识的把握/18 第三节文言语言学习与运用/26 一、 汉字构造与溯源/26 二、 词义把握与辨析/30 三、 句式理解与分析/40第二章语言的解构与反思/48 节知识解构/48 一、 逻辑魅力品味与运用/48 二、 对语境的体验与感悟/55 第二节语感升华/62 一、 作家语言风格的体会/62 二、 作品语言意蕴的体会/68第三章结构化语言建构与运用/73 节韵文类作品/73 一、 诗词类作品语言建构/73 二、 辞赋类作品语言建构/78 第二节散文类作品/83 一、 文学类散文作品语言建构/83 二、 非文学类散文作品语言建构/94第二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 章直觉思维发展与提升/106第二章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112 节想象思维概要及表达/112 第二节联想思维概要及表达/116第三章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123 节逻辑思维概要及实践/123 第二节发散与聚敛/127 一、 发散思维概要及表达/127 二、 聚敛思维概要及表达/131 第三节分析与综合/137 一、 提炼与概括概要及实践/137 二、 比较与分析概要及实践/142 三、 归纳与演绎概要及实践/149 第四节推断与探究思维概要及实践/156第四章辩证思维发展与提升/162 节质疑思维概要及表达/162 第二节思辨思维概要及表达/167第五章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173 节洞察与移情/173 一、 洞察式思维概要及实践/173 二、 移情式思维概要及实践/180 第二节自省与反思/183 一、 自省式思维概要及实践/183 二、 反思型思维概要及实践/188 第三节创新型思维概要及实践/193第三部分审美鉴赏与创造 章文学理论/202 节文学理论概要与案例综述/202 第二节文学批评概要与案例学习/203 第三节学术研究概要与规范表达/205第二章名著赏析/208 节小说类名著赏析/208 第二节戏剧类名著赏析/216 第三节散文类名著赏析/218 第四节诗歌类名著赏析/226 第五节学术类名著赏析/230第三章自由阅读/238 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与交流/238 第二节现代派文学作品阅读与交流/240 第三节科学与文化论著阅读与交流/242 第四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交流/244 第五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253第四章文学创作/256 节文学创作概要及点拨/256 第二节文学创作实践与交流/258第四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 章文化积淀/262 节文化史概要/262 第二节国学概要/264 第三节文化思潮与文学流派/266第二章文化视角/270 节哲学视角文学文化评论/270 第二节美学视角文学文化评论/272 第三节历史学视角文学文化评论/274 第四节人类学视角文学文化评论/276第三章文化比鉴/278 节中外文化比较/278 第二节文化多样性理解/280 第三节对文化现象的评析/282第四章文化认同/284 节汉字、汉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284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发展与价值认识/286 第三节中国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288 |